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1 (78%)
Visitors : 46063854      Online Users : 11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67


    Title: 方方小說研究
    Authors: 張乃心
    Contributors: 唐翼明
    張乃心
    Keywords: 方方
    汪芳
    大陸現代小說
    新寫實小說
    Date: 2006
    Issue Date: 2010-04-24 17:43:27 (UTC+8)
    Abstract: 本篇論文以大陸當代知名女作家方方為研究對象。以方方小說文本為核心,分六章進行討論。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敘寫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其研究範圍、前人研究概況與論文架構。第二章、走入方方的創作世界:由於方方發表〈風景〉後,被歸為「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故第一節先對「新寫實小說」緣起與特色作簡要闡釋,第二節敘說方方的創作歷程,依照方方的生活經歷與風格轉變,將創作歷程分為三期:詩意與溫馨相伴的潛伏期、清醒與痛苦並生的掘進期、機敏與多思同在的成熟期,除簡略介紹各篇小說內容,並說明各期作品的整體特色;第三節說明方方小說的創作立場,藉此更全面理解方方小說的多樣風貌。
    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方方小說作品的內容分析。第三章、方方小說的主題:本章節將方方小說打破寫作時間限制,以主題分類將之歸納為:奇異的市民風景、知識者的定數、男女情愛、警匪故事等四大類型,分做四節論述方方小說的主題內涵。第四章、方方小說的情節模式:分析方方小說敘寫故事常用的五種情節模式──偶然—逆轉、生—死、親—仇、淑女—蕩婦、妓女、歷史—現世、宿命,從另一角度分析潛藏在小說情結模式中的內在意涵。第五章、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分從敘事觀點、灰色幽默的反諷手法、借詩文抽象哲理表現故事內容、「漢味」特色等四個角度切入,賞析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第六章、結論:總結各章重點,綜述方方小說的特色與精神內涵,以及方方在中國當代文壇中的地位與意義。
    Reference: 第一節、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相關小說作品集:
    李陀、李子雲、黃子平、李曉編,《中國小說:一九八六》,台北:曉園,1990年2月出版。
    李陀、黃子平編,《中國小說:一九八七》,台北:曉園,1990年2月出版。
    李陀、黃子平編,《中國小說:一九八八》,台北:曉園,1990年2月出版。
    李陀主編,《中國新寫實小說選》,香港:三聯,1995年4月出版。
    馬相武主編,《東方生活流 新寫實小說精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7月出版。
    陳曉明編,《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1993年12月出版。
    劉恆、方方、李曉等著,《伏羲伏羲》,台北:新地,1991年4月出版。
    劉心武等著,《中國大陸現代小說選》(輯一),台北:圓神1987年6月出版。
    二、理論專書:
    丁帆著,《文學的玄覽(1979—199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王德威著,《眾聲喧嘩》,台北:遠流,1988年9月出版。
    王德威著,《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1991年9月出版。
    王德威著,《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1993年6月出版。
    方祖焱著,《小說結構》,台北:東大,1995年月初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6年5月初版
    李喬著,《小說入門》,台北:大安,1996年2月出版。
    李俊國著,《在絕望中涅盤—方方論》,武漢:湖北人民,2001年4月1版2刷。
    宋如珊著,《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4月2版2刷。
    金建人著,《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年9月出版。
    周玉明著,《大陸當代文學界》,台北:博遠,1991年11月出版。
    周曉風著,《新時期文學思潮》,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2000年7月出版。
    吳功正、陸志平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年11月1版1刷。
    吳義勤著,《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1997年6月出版。
    吳家榮著,《新時期文學思潮史論》,合肥:安徽大學,1998年5月1版1刷。
    吳家榮著,《新時期文學思潮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
    阿城著,《閒話閒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9月2版1刷。
    易新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發展史》,:首都師範大學,1997年12月出版。
    於可訓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1998年6月出版。
    俞汝捷著,《小說二十四美》,台北:中國青年,1987年3月出版。
    施淑著,《大陸新時期文學概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1版1刷。
    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說》,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1版1刷。
    洪子誠主編,《當代中國文學概觀》,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3月出版。
    洪子誠著,《作家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1998年9月出刷。
    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1版11刷。
    南帆著,《文學的維度》,上海:上海新華書店,1998年8月1版1刷。
    袁鶴翔等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1987年11月出版。
    唐師翼明著,《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1995年4月1版1刷。
    唐師翼明著,《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1996年9月1版1刷。
    馬國輝、王旭川著,《中國近代小說思想》,:華東師範大學,1997年12月出版。
    張子樟著,《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1991年2月初版。
    張子樟著,《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1版1刷。
    張放著,《大陸新時期小說論》,台北:東大,1992年3月1版1刷。
    張韌著,《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1998年2月出版。
    張大春著,《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出版。
    張大春著,《小說稗類(卷二)》,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5月出版。
    張志忠著,《百年中國文學總係—1993世紀末的喧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1版1刷。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2002年10月初版。
    張學軍著,《中國當代小說流派史》,濟南:山東大學,2003年3月2版5刷。
    陳信元著,《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1989年7月出版。
    陳信元、巒梅健著,《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6月出版。
    陳思和著,《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1990年3月出版。
    陳炳良著,《中國現當代文學探研》,香港:三聯,1992年3月出版。
    陳曉明著,〈反抗危機—新寫實論〉《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1993年12月出版。
    陳家春著,《慾魘的透視—中國當代小說與性文化》,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初版
    陳其光著,《中國當代文學史》,廣州:暨南大學,1999年3月出版。
    黃子平著,《倖存者的文學》,台北:遠流,1991年10月1版1刷。
    黃子平著,《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1996年月出版。
    黃偉宗編著,《當代中國文學》,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2001年4月1版2刷。
    曹文軒著,《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88年6月出版。
    曹文軒著,《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許志英、丁帆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5月1版1刷。
    程德培著,《33位小說家》,杭州:浙江文藝,1991年9月出版。
    楊昌年著,《現代小說》,台北:三民,1997年5月1版1刷。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出版。
    楊義著,《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2000年6月1版2刷。
    葉墀英著,《大陸當代文學掃瞄》,台北:東大,1990年5月1版1刷。
    劉世劍著,《小說概說》,台北:麗文,1994年11月初版。
    董德興著,《新時期小說流派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年4月出版。
    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遠流,2003年月初版1刷
    盧卡奇著/楊恆達編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1刷。
    魏飴著,《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6月初版。
    龐守英著,《新時期小說文體論》(增訂本),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2版2刷。
    三、相關學位論文
    林欣薇,《存在與想像—蘇童小說研究》,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洪喬平,《大陸新時期說美學思潮研究》,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飛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彭明偉,《韓少功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秀美,《大陸新寫實小說研究—以劉恆、方方、池莉及劉震雲作品為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董恕明,《大陸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處境與抉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謝靜國,《論莫言小說(1983~1999)的幾個母題和敘述意識》,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蘇怡如,《韓少功小說創作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第二節、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台灣部分:
    余素:〈寓意的新寫實主義作家〉,《幼獅文藝》第224期,1972年8月。
    凌建英:〈尋找失落的原因(上):對新寫實小說的反思〉,《大海洋詩雜誌》第64期,2001年12月。
    凌建英:〈尋找失落的原因(下):對新寫實小說的反思〉,《大海洋詩雜誌》第65期,2002年5月。
    張子樟:〈寫實主義的再現:評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中央日報》,1996年10月16日。
    陳思和:〈當代創作中的生存意識—關於「新寫實小說」特徵的探討〉,《新地》第4期,1990年10月。
    陳建忠:〈無望的救贖:論方方的「風景」兼及「新寫實小說」的人生哲學〉,《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7期,2000年3月。
    陳岸峰:〈烏托邦想像的消解:論新寫實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9期,2000年9月。
    陳碧月:〈看大陸作家池莉為「灰色」的新寫實小說換裝〉,《國文天地》17卷第7期(總199期),2001年12月。
    舒聰:〈大陸第三代女性作家的新寫實風向—再尋常不過的人生啊!〉,《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9年11月9日第42版。
    葉墀英:〈論大陸當前盛行的「新寫實」小說〉,《中國大陸研究》36卷第10期,1993年10月。
    魏文瑜:〈大陸「新寫實」小說之試探〉,《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羅琦強:〈析論劉震雲「一地雞毛」〉,《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
    二、中國大陸部分:
    于淼、牛殿慶:〈走出神聖的光環—淺析幾篇新寫實小說的生存本象〉,《當代文壇》,1999年第5期。
    上官政洪:〈方方:走出象牙塔〉,《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02年9月。
    王家倫:〈評方方的小說創作〉,《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王平:〈都市煩惱人生的寫真—試比較方方、池莉的小說〉,《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王緋、華威:〈方方:超越與品味—重讀方方兼談超性別意識和女性隱含作者〉,《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王一川:〈重複模式與日常生活—幾部「新寫實」小說中的市民形象〉,《求是學刊》,1997年第5期。
    王慧:〈生存的兩難困境〉,《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4期,2000年8月。
    王春林:〈知識份子生存困境的非親歷性闡釋—評方方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6期。
    王萬征:〈走出現實生活的本真 透視生命樣態的虛假—方方小說的先鋒意識解讀與批判〉,《當代文壇》2002年第2期。
    王進進:〈女性讀者的閱讀—解析方方的《奔跑的火光》〉,《當代文壇》2002年第4期。
    王寧寧:〈方方小說中的存在主義傾向〉,《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王寧寧:〈無奈的白色世界 冷酷黑色感覺-存在主義思潮下思索當下生存的顯證〉,《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王光華:〈方方筆下不再偉岸的父輩形象〉,《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王少瑜:〈淺談小說第一人稱的視角越界現象〉,《閱讀與寫作》2005年第10期。
    王世銀、李曦:〈從命運悲劇到性格悲劇—祥林嫂與英芝悲劇成因比較〉,《荷澤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方方:〈我寫小說:從內心出發〉,《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4期。
    方方:〈我心中的武漢〉,《城鄉建設》2006年第2期。
    尹政祥:〈新寫實小說:一種嬗變的流派〉,《益陽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1994年5月。
    戈雪:〈洗盡鉛華見真純—評方方的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2年2月。
    戈雪:〈非女性寫作的兩種範本—試論方方、池莉小說創作藝術個性的分野〉,《文藝評論》2000年3月。
    毛黎:〈宿命的嘆息—方方小說的悲劇命運觀〉,《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2期,2001年6月。
    石萬鵬:〈新殺夫記—解讀方方的小說《奔跑的火光》〉,《當代文壇》2002年第3期。
    石萬鵬:〈現實一種:商業化時代的鄉村女性〉,《濟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13卷第4期。
    司利芳、徐虹:〈變革時期一顆躁動不寧的靈魂毀滅的必然性—方方小說《奔跑的火光》女性悲劇探析〉,《唐都學刊》2002年第18卷第4期。
    任菀:〈尋找「自己的天空」—《暗示》讀解〉,《涪陵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仵從巨:〈灰色幽默:方方小說的個性與評價〉,《當代文壇》1997年第5期。
    朱青:〈當代民間文學勃興的徵兆-從方方的小說文本說起〉,《當代文壇》2004年第5期,。
    李香楓:〈淺論『新寫實小說』產生的淵源〉,《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
    李陽春:〈由本相走向寓言的新寫實小說〉載《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1期。
    李曉麗,〈方方:超越人生原態的寫作〉載《文藝評論》1998年第2期。
    李俊國:〈知識者作家的寫作姿態與小說精神—論方方小說的知識者身份特徵〉,《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6期。
    李俊國:〈市場化時代的知識者寫作文本—方方小說模式分析〉,《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
    李俊國:〈多元人生視點與小說藝術的多功能—方方小說結構論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1年5月。
    李俊國:〈方方:二十世紀中國知識者家族的命運書寫〉,《華中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李明清:〈反抗危機者的史學價值與缺憾—對新時期新寫實小說創作的認識〉,《孝感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1年4月。
    李曉梅:〈一樣的風景 兩樣的凝眸—試析池莉、方方之不同〉,《甘肅高師學報》2002年第7卷第6期。
    李小偉:〈小人物生存狀態的哲學思考—評方方小說集《過程》〉,《濱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9月。
    李文琴:〈方方小說藝術新論〉,《小說評論》2004年第1期。
    李曉玲:〈社會底層小說的敘述特色〉,《當代文壇》2005年第3期。
    李紅豔:〈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方方新作〈出門尋死〉解讀〉,《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5期(總第77期)。
    李雁:〈嘆不完的悲情-論方方筆下的幾種悲劇愛情模式〉,《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6期。
    李培紅:〈“新寫實”表象下的現實和理想之別—池莉、方方小說比較之一〉,《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李培紅:〈方方、池莉小說開放與反開放的比較〉,《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李漫天:〈與歷史的對話——讀方方的《漢口的滄桑往事》〉,《寫作》2006年第3期。
    宋曉英:〈《桃花燦爛》的悲劇意蘊〉,《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1999年第3期。
    余海樂:〈新寫實小說芻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2期,1996年4月。
    余俊光:〈新寫實小說的主題與敘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余莉萍:〈畸形的文化心理,畸形的人生現象—方方《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中黃蘇子的形象透視〉,《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7卷第1期,2002年3月。
    余莉萍、余康發:〈文化隱喻:英雄精神的墜落-從方方小說《過程》談起〉,《景德鎮高專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
    何凌楓:〈新寫實小說再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沈永俐:〈方方小說評論綜述〉,《江漢大學學報》1998年4月第15卷第2期。
    沈夢瀛:〈方方的沉鬱:拷問卑微靈魂〉,《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9月第15卷第3期。
    佟岩:〈論方方、池莉小說創作中不同的價值取向〉,《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9月第3期。
    阮南燕:〈邊緣視國下的都市人性—方方《風景》與虹影《飢餓的女兒》比較〉,《當代文壇》2002年第6期
    金文野:〈典型化與新寫實小說價值取向〉,《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金文野:〈通俗化與新寫實小說審美取向〉,《學術交流》1996年第1期。
    金焱:〈從《煩惱人生》按池莉新寫實小說的思想意識〉,《青島教育論壇》1997年第2期。
    金仕霞:〈現實主義的一種—新寫實小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總23卷第5期,2002年5月。
    金海燕:〈在突圍中絕望-評方方〈樹樹皆秋色〉中的華蓉形象〉,《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周水濤:〈方方筆下的兩種人生〉,《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7年第17卷第2期。
    周群:〈英芝的墮落史—評方方新作《奔跑的火光》〉,《語文學刊》2003年第1期。
    周水濤、江勝清:〈略論方方小說的兩大創作題材及其特色〉,《當代文壇》2003年第4期。
    周冰心:〈仿寫時代:文本與影像的互文現象-以方方、戴來的創作為例〉,《文藝爭鳴》2004年第3期。
    周飛伶:〈新寫實小說的怪圈敘述〉,《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5月。
    吳一梅:〈論新寫實小說的文化意義〉,《濟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5期,2000年1月。
    吳永恒:〈理想的堅守 生命的專注-評方方近作〈有愛無愛都銘心刻骨〉〉,《職大學報》2005年第1期。
    林漫宙、郭寶亮:〈尷尬中的超越—新寫實小說現狀的思考〉,《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林亦修:〈文化‧時代‧人格—方方小說的人格思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林羽:〈論方方小說陌生化的語言技巧〉,《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4期,2001年12月。
    房利芳:〈論方方小說的悲劇意識〉,《嘉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岳瑛:〈論『新寫實小說』的審美判斷和價值取向〉,《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總第70期)。
    易芳:〈對世俗人生的關懷—論池莉、方方、范小青的小說創作〉,《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3年1月。
    季桂起:〈從敘事模式的轉變到當代小說的轉型〉,《文藝評論》2005年第3期。
    姚家芳,〈新寫實小說的平常悲劇意識〉,《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總第41期)。
    姚家芳:〈直面世俗人生的新寫實小說〉,《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總第89期)。
    姜琳,〈方方筆下知識份子的「新」形象〉,《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姜智芹、范維山:〈論新寫實小說的整合特徵〉,《山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胡松華:〈論方方小說中的反諷意象〉,《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0年5月。
    柯常欽:〈美的毀滅—讀方方的小說《風中黃葉》〉,《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1月第17卷第6期。
    咸立強、吳彥:〈冷酷溫情兩副筆墨與人性-論方方文學創作審美意識的變遷〉,《當代文壇》2005年第4期。
    宮景華:〈新寫實小說之我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徐肖楠:〈兩種小說的真實傾向—新寫實小說與新潮小說的比較〉,《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22卷第1期。
    徐岱:〈都市風景的兩種色調-方方與池莉小說的詩學審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4年1月。
    連佩珍:〈論方方的悲劇小說世界〉,《上饒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
    孫先科:〈英雄主義主題與新寫實小說〉,《文學評論》1998年第4期。
    孫志偉:〈正義、屈辱、迷惘—方方早期作品中對三代知識份子的描寫〉,《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1期。
    孫立華:〈試論方方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高瑩:〈現代文明荒原中人性的墮落和人生的悲劇-論方方小說的悲劇性內涵〉,《理論界》,2004年第4期。
    張學軍:〈新寫實小說再評論〉,《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2期。
    張克明:〈精心營構 獨具魅力—讀方方中篇小說《過程》〉,《益陽師專學報》1999年第20卷第3期。
    張德林:〈「生活流」:現實主義藝術方法的一種表現型態〉,《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3期。
    張楠:〈方方中篇小說解讀〉,《小說評論》1999年第6期。
    張斌:〈淺談新寫實小說的審美追求〉,《濰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3期。
    張學昕:〈『真實』的分析—以新寫實小說和先鋒小說為例〉,《北方論叢》2000年第4期(總第162期)。
    張春歌:〈從歷史反思到人性發掘—論「右派」敘事作品的藝術演進〉,《小說評論》2002年第3期。
    張寶利:〈城市與農村的衝撞及對女性悲劇命運的強烈自省-評《奔跑的火光》〉,《遼寧工學院學報》第6卷第6期,2004年12月。
    張婕:〈理想與現實間徘徊的愛情-評《桃花燦爛》〉,《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5年4月。
    張敏:〈“她”的自塑—論新世紀以來王安憶、方方、遲子建筆下的鄉村女性〉,《平原大學學報》,2005年4月第22卷第2期。
    張新:〈試論方方小說人物形象的兩大意向群落〉,《學術交流》第19期(總第138期),2005年9月。
    陳旭光:〈『新寫實小說』的終結—兼及『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文學中的命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3期。
    陳元龍:〈淺談「新寫實」小說的生活意蘊〉,《江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6期。
    陳喆:〈精神的消解—新寫實小說作家創作心態的探討〉,《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0年第4期。
    陳千里:〈「都市‧異化」小說在女性演繹中深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4卷第1期。
    陳寧:〈方方小說創作中的女性形象〉,《文藝評論》2004年第4期。
    黃艾榕:〈在理想的光照下抒寫生活的原型態—淺析劉震雲的新寫實小說〉,《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黃惠清:〈又是一種風景—讀方方的幾篇近作〉,《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2卷第1期,1996年1月。
    黃忠來:〈從現實主義到新寫實小說—評池莉的『人生煩惱三部曲』〉,《湖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1999年第2期。
    黃丹納:〈反撥‧復歸‧創新—論「新寫實」與方方的小說創作〉,《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3卷第2期。
    黃柏剛、萬年春:〈精英意識與大眾文化的契合—方方的『警察故事』小說特點探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0卷第1期。
    黃柏剛:〈女性文學回歸現實的新變信號—評方方新作《奔跑的火光》〉,《當代文壇》2002年第3期。
    許鵬遠:〈刻骨的真實與反諷:新寫實小說的審美特徵〉,《青海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許佩卿:〈揉碎彩虹的漫溯—池莉、方方、劉震雲展示凡俗人生的不同風姿〉,《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5期,2002年5月。
    許瑤:〈因襲、覺醒與超越-解讀方方愛情文本中的女性意識〉,《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年5月。
    崔建軍:〈人和歷史的反思與重構〉,《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郭劍敏:〈新寫實小說的平民意識〉,《內蒙古師大學報》,第30卷第1期,2001年2月。
    陸黎雅:〈分裂的人和人的分裂—方方小說中「黃蘇子」形象透析〉,《當代文壇》2002年第4期。
    程志兵:〈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淺談新寫實小說中的存在主義思想傾向〉,《伊犁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彭禮賢:〈論新寫實小說〉,《吉安師專學報》第17卷第1期,1996年3月。
    萬蓮子:〈遭遇困境的詩意訴說—論近年來新寫實小說的別一視界〉,《小說評論》1998年第3期,。
    湯景泰、翟德耀:〈何處家園:論方方的女性命運觀〉,《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總第108期)。
    曾軍:〈方方小說中的「潛對話」現象-兼論中國何以出不了「複調小說」〉,《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5年3月。
    焦會生:〈悲劇:源於“熏染”和“選擇”-評方方的中篇小說《奔跑的火光》〉,《當代評論》2005年第18期。
    買秀敏:〈解讀方方的中篇小說〈樹樹皆秋色〉〉,《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2006年第1期。
    傅建安、傅衛紅:〈論方方小說的女性話語〉,《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楊劍龍:〈關注芸芸眾生的庸常生態—新寫實小說論〉,《理論與創作》1998年第6期。
    楊俊杰:〈談談新寫實主義作家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
    楊劍龍:〈新寫實小說: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和深化〉,《楊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楊柳:〈方方:說出那些沉痛的往事〉,《文學自由談》2001年第6期。
    楊彬:〈新時期女性主義小說的困惑與出路〉,《當代文壇》2005年第5期。
    趙江濱:〈『雄心』與『野心』界限的消弭—簡論新寫實小說《絕望中的誕生》〉,《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趙曉芳:〈方方小說愛情悲劇探幽〉,《安康師專學報》第16卷,2004年10月。
    趙淑琴:〈人性醜惡的「風景」-方方〈風景〉中七哥的形象分析〉,《大理學院學報》第4卷第6期,2005年11月。
    管寧:〈人性視角:新寫實小說的價值評估〉,《浙江學刊》2001年第5期。
    裴豔豔:〈論方方小說的文化意蘊〉,《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3期,2004年5月。
    裴豔豔:〈人性悲劇之歌-簡評方方市民題材小說〉,《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5期。
    裴豔豔:〈永遠到底有多遠—論方方小說中女性的情愛悲劇〉,《當代評論》2005年第24期。
    劉永泰:〈悲劇的缺乏—對新寫實小說的美學檢視〉,《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總第50期)。
    劉春香:〈直面現實 異曲同工—談方方、池莉小說的審美取向〉,《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9月第3期。
    劉淮南:〈從反思歷史到關注現實—文化尋根小說、後新潮小說、新寫實小說中國民性向問題描述〉,《忻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
    劉曉南:〈 新寫實小說中有典型嗎?〉,《珠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卷第1期,2000年3月。
    劉文菊:〈方方、池莉小說內在特質解讀〉,《河北學刊》第22卷第1期,2002年1月。
    劉曉松:〈人性的荒原 倫理的顛覆—評方方筆下的人物場域描寫〉,《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2003年6月。
    劉光耀:〈方方《一唱三嘆》的神學解讀〉,《襄樊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
    董瑾:〈缺席的在場者—方方《風景》與蘇童《菩薩蠻》的敘述學解讀〉,《文藝評論》1998年3月。
    董華峰:〈走出誤區 透視生活〉,《社科縱橫》1998年第5期。
    董斌:〈滿紙荒唐 誰知其中味—論新寫實小說的悲劇意味〉,《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董文桃:〈方方小說藝術型態價值論〉,《江漢論壇》,2004年第1期。
    董文桃:〈日常生活中的悲劇-以方方小說為例〉,《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6期。
    鄭健兒:〈論新寫實小說的悲劇意蘊〉,《浙江師大學報》第25卷(總第106期),2000年第4期。
    鄭乃勇:〈理想主義與新寫實小說〉,《井岡山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1期,2001年2月。
    盧燕:〈生命的寫真與媚俗—試論新寫實小說的價值取向〉,《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第23卷第1期,1996年1月。
    鮑雲峰:〈從中國文學傳統看新寫實小說〉,《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6年第6期。
    鮑煥然、舒杰:〈轉型期小說中農村家庭女性地位的悲劇性探析〉,《理論月刊》2005年第10期。
    賴翅萍:〈還原生存本相—論新寫實小說的產生及審美特徵〉,《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1998年5月。
    戰瑞清:〈論新寫實小說的『後現代性』〉,《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漢文版)》第26卷第2期,2000年5月。
    樊星:,〈「漢味小說」風格論—方方、池莉合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1期。
    樊星:〈「紀實小說」與武漢作家〉,《江漢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1997年2月。
    鄧紹秋:〈美的缺席—論「新寫實主義」小說的反美學傾向〉,《理論與創作》,1999年第3期。
    蔡興水:〈新寫實小說管窺〉,《新疆社科論壇》1996年第2期(總第32期)。
    蔡興水:〈二十世紀末風情民生的實錄—「新寫實」小說論〉,《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蔡建萍:〈扭曲、異化、迷失-方方小說述評〉,《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總第94期)。
    蔡建萍:〈失落的精神家園——論方方對現代知識群體的人格思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蔡建萍:〈方方作品女性主題的解讀〉,《社科縱橫》2006年第3期。
    蔚藍:〈歷史理性的審美觀照與闡釋—論方方的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2年1月。
    謝曉燕:〈荒原上的空白存在-關於方方的〈在我的開始就是我的結束〉〉,《美與時代》2005年第2期。
    鍾玉洲:〈試評新寫實小說的悲劇意識〉,《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5年10月。
    龍厚雄:〈愛情,在人性的光環下灼目-方方近作〈水隨天去〉研究〉,《當代評論》2005年第20期。
    魏星:〈新寫實小說的文化背景和文學價值〉《南通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1996年9月。
    魏星:〈主體世界與客體世界的審美統一 ——評方方小說的人物塑造藝術〉,《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6卷第1期。
    魏冬峰:〈2004「新寫實」小說脈絡中的池莉和方方-池莉、方方新作評析〉,《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2期。
    叢曉峰:〈近年新寫實小說研究述評〉,《山東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總第52期)。
    蕭志遠:〈文學的歌頌与暴露及其它——評方方中篇小說《中北路空無一人》〉,《湖北廣播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譚善明:〈遊戲的文本與遊戲的人生-論方方小說中的遊戲精神〉,《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5年9月。
    譚善明:〈試論方方小說中的日常化與和詩性話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
    嚴運桂、龍厚雄:〈環境 性格 命運—方方小說解讀〉,《湖北農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2 年6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90912003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912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2003101.pdf42KbAdobe PDF2688View/Open
    12003102.pdf70KbAdobe PDF2700View/Open
    12003103.pdf71KbAdobe PDF2722View/Open
    12003104.pdf129KbAdobe PDF2699View/Open
    12003105.pdf199KbAdobe PDF21729View/Open
    12003106.pdf502KbAdobe PDF21617View/Open
    12003107.pdf830KbAdobe PDF24568View/Open
    12003108.pdf430KbAdobe PDF21635View/Open
    12003109.pdf614KbAdobe PDF21629View/Open
    12003110.pdf186KbAdobe PDF2841View/Open
    12003111.pdf114KbAdobe PDF21119View/Open
    12003112.pdf225KbAdobe PDF2113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