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0941/141868 (78%)
造訪人次 : 47528863      線上人數 : 117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422


    題名: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之研究
    作者: 謝建榮
    貢獻者: 姜家雄
    謝建榮
    關鍵詞: 邪惡軸心
    核子嚇阻戰略
    軍事事務革命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戰區飛彈防禦
    神盾系統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10-12-08 10:57:36 (UTC+8)
    摘要: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重新調整全球戰略,而其戰略重心的東移,相對牽動了亞太及台海的戰略布局,美國在戰略部署上的一連串舉措,諸如「反恐戰爭」的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的發布、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乃至於小布希的東亞之行與「核武態勢評估」將原有的三個「邪惡軸心」擴大為七個「不排除動用核武」的國家,顯見美國小布希政府在軍事與戰略上的重大轉變。
    就美國的安全評估,東亞地區可能對美軍及其盟邦發動攻擊的國家中,無論是短、中、長程彈道飛彈,均危及美國在東亞之戰略利益,其中以中共及北韓最令美國擔憂。
    針對北韓的核武危機與中共崛起的威脅潛伏,美國建構了亞太「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台灣應如何相對調整國防戰略、兵力結構與國防現代化,與因應中共的彈道飛彈威脅,台灣飛彈防禦應有的積極作為、建立第二擊的反擊力量,以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謀求兩岸雙贏的策略,本篇論文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3年。
    《亞太集體安全體系之建構與我國扮演之角色》。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民國85年。
    《中華民國國情簡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87年。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3年。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中共國務院,2004年。
    二、中文專書
    丁連財等。《現代用語導讀: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民國85年。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民國84年。
    尹元隆譯。《中共軍事現代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平可夫。《僵局-兩岸情事》。台北:新新聞,民國84年。
    江震。《兩岸軍備競賽》。台北:朱衣,民國83年。
    朱鋒。《戰區導彈防禦計畫與兩岸關係:兼析美國將TMD擴展到台灣的可能性》。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
    朱延智。《台灣安全》。台北:幼獅,民國89年。
    杜蘅之。《國際法大綱》。台北:台灣商務,民國80年。
    狄彥吾譯。《現代美國海軍》。台北:麥田,民國85年。
    李啟明。《孫子兵法與波斯灣戰爭》。台北:黎明,民國84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民國86年。
    余忠勇等譯。《2001年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吳惠民等譯。《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吳福生譯。《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民國85年。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武力犯台問題之研究》。台北:時英,民國86年。
    吳安家。《台海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永業,民國85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決策》。台北:五南,民國88年。
    林添貴。《大棋盤 : 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民國87年。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民國85年。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8年。
    林子洋。《飛彈防禦與國家安全》。台北:幼獅,民國89年。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 》。台北:生智,民國88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水牛,民國87年。
    邵玉銘。《國際局際與中國前途》。台北:黎明,民國77年。
    胡台生譯。《2001年日本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徐家仁。《彈道飛彈與彈道飛彈防禦》。台北:麥田,民國92年。
    馬振宇譯。《1997-1998韓國國防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陶威廉等著。《後冷戰時期亞太集體安全》。台北:業強,民國85年。
    唐德智。《戰爭未來》。台北:驚聲書城,民國90年。
    高登第、李明軒譯。《競爭論》。台北:天下遠見,民國90年。
    高一中譯。《挑戰美國:美國會被打敗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高一中譯。《美國國家飛彈防禦:政策議題與技術能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高一忠譯。《核生化武器擴散:威脅與回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高一中等譯。《彈道飛彈威脅手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
    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民國89年。
    翁明賢。《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台北:麥田,民國87年。
    陸明。《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台北:滿庭芳,民國8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藝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戰略探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4-1995世界各國軍備概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8美國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國防譯粹精華彙輯(五):戰區飛彈防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安全戰略與飛彈防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黃朝茂等譯。《1998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
    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民國86年。
    陳福成。《防衛大台灣:台海安全與三軍戰略大佈局》。台北:大人物,民國84年。
    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民國89年。
    陳鴻瑜主編。《信心建立措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民國90年。
    陳文政譯。《戰略武器》。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鈕先鍾。《國家戰略概論》。台北:正中,民國63年。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民國78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民國84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民國87年。
    鈕先鍾。《21世紀的戰略前瞻》。台北:麥田,民國89年。
    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鈕先鍾譯。《戰略論精華》。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鈕先鍾譯。《戰爭藝術》。台北:麥田,民國85年。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台北:紅葉文化,民國87年。
    張天虹等譯。《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 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民國85年。
    張建邦執編。《二O一O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民國87年。
    張榮豐。《台海兩岸經貿關係》。台北:業強,民國86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民國89年。
    張萬年主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2年。
    曾錦城。《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民國88年。
    曾清貴譯。《日本自衛隊的實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曾清貴譯。《中共軍隊能否打贏下一回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曾祥穎譯。《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台北:麥田,民國90年。
    趙復生等譯。《韓國的兵力結構與空中武力角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連仲譯。《武裝日本:國防自主與聯盟政治》。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楊連仲等譯。《美日聯盟的新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紫函等譯。《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楊紫函等譯。《日本與彈道飛彈防禦》。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紫函等譯。《2001亞太安全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
    楊紫函譯。《美國的軍事戰略:致美國總統的備忘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2年。
    楊志恆等。《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民國84年。
    蔣永芳等譯。《廿一世紀的軍備管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翟文中等譯。《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
    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民國83年。
    蔡政文等。《我國對外政策及行動取向》。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國80年。
    蔡伸章譯。《美國的軍事革新:從越戰到波斯灣戰爭》。台北:麥田,民國85年。
    鄭又平等譯。《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台北:韋伯,民國88年。
    鄧翔鳴譯。《中共戰略趨勢》。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
    賴岳謙譯。《當代戰略與軍事問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
    蕭全政等。《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民國85年。
    蕭全政等。《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民國89年。
    謝淑媛。《台海安全情報:透視兩岸攻防戰備實力》。台北:玉山社,民國85年。
    韓叢耀、高金虎。《百年兵器檔案》。台北:世潮,民國90年。
    應紹基。《砲兵火箭與砲兵飛彈》。台北:啟新,民國75年。
    蘇進強。《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民國84年。
    蘇進強。《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台北:揚智,民國92年。
    蘇進強等。《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業強,民國89年
    三、期刊論文
    丁樹範,〈波斯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12期,民國80年12月,頁31-34。
    丁樹範,〈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7期,民國84年7月,頁6-20。
    王振坤譯,〈戰區飛彈防禦與國家安全戰略〉,《國防譯粹》,第27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6-25。
    王在斌譯,〈美國戰略新思維:國家飛彈防禦計畫〉,《國防譯粹》,第28卷第1期,民國90年1月,頁43-48。
    艾向榮,〈二十一世紀共軍在亞太地區之角色:中共軍隊未來發展〉,《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頁73-76。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民國89年2月,頁1-11。
    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民國90年1月,頁1-22。
    李大中,〈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爭辯與邏輯〉,《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民國89年5月,頁17-45。
    邱銘漢譯,〈亞洲的飛彈擴散〉,《國防譯粹》,第27卷第9期,民國89年9月,頁4-11。
    宋一之譯,〈中共2000年軍力展望〉,《國防譯粹》,第27卷第8期,民國89年8月,頁51-60。
    吳建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核武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4期,民國85年4月,頁32-33。
    林敏譯,〈美國的亞太安全政策〉,《國防譯粹》,第24卷第5期,民國86年5月,頁4-16。
    林敏譯,〈中共軍事現代化對亞太區域之衝擊〉,《國防譯粹》,第24卷第7期,民國86年7月,頁40-50。
    林正義,〈中共的亞太戰略〉,《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9期,民國84年8月,頁1-21。
    林長盛,〈中共導彈部隊的現況與發展〉,《中國大陸月刊》,第29卷第5期,民國85年5月,頁67-73。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3期,民國87年12月,頁13-17。
    洪寶玉,〈從中共導彈挑釁談海軍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之需求〉,《海軍學術月刊》,第31卷第10期,民國86年10月,頁33-42。
    洪志生,〈當前彈道飛彈之反制:以美國為例〉,《國防雜誌》,第12卷第12期,民國86年6月,頁42-47。
    姚海曦,〈對中共「二OOO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應有之認識與作為〉,《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50-60。
    莫大華,〈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的角色(1997-2015)〉,《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民國86年6月,頁15-27。
    高一中譯,〈美國飛彈防衛計畫〉,《國防譯粹》,第24卷第7期,民國86年7月,頁33-39。
    高一中譯,〈彈道飛彈的威脅和防禦〉,《國防譯粹》,第26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頁31-43。
    高一中譯,〈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對中共戰略的影響〉,《國防譯粹》,第28卷第7期,民國90年7月,頁19-27。
    黃廣山譯,〈日美關係與亞太安全〉,《國防譯粹》,第23卷第1期,民國85年1月,頁4-17。
    黃俊彥譯,〈廿一世紀之國際體系〉,《國防譯粹》,第26卷第12期,民國88年12月,頁64-66。
    黃淑芬譯,〈反彈道飛彈保護傘〉,《國防譯粹》,第28卷第7期,民國90年7月,頁35-38。
    陳大元譯,〈反飛彈攔截系統〉,《空軍學術月刊》,第471期,民國85年2月,頁20。
    陳國雄,〈對「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的認識與省思〉,《新世紀智庫論壇》,民國88年6月,頁84-86。
    陳耀宗,〈中共M族飛彈對我之影響及因應對策之研析〉,《空軍學術月刊》,第488期,民國86年7月,頁49-60。
    董立文,〈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民國85年9月,頁2-7。
    黑快明譯,〈亞太地區多邊安全的挑戰與展望〉,《國防譯粹》,第27卷第3期,民國89年3月,頁49-57。
    張天虹譯,〈亞太地區的彈道飛彈防衛〉,《國防譯粹》,第26卷第2期,民國88年2月,頁4-15。
    張立德,〈我國構建飛彈防禦與遠距攻擊飛彈系統的評估(上)〉,《尖端科技》,民國89年3月,頁54-67。
    張立德,〈我國構建飛彈防禦與遠距攻擊飛彈系統的評估(下)〉,《尖端科技》,民國89年4月,頁44-54。
    張羽譯,〈戰區防禦飛彈防衛系統發展現況〉,《國防譯粹》,第23卷第2期,民國85年2月,頁52-60。
    楊黎中譯,〈論美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國防譯粹》,第28卷第7期,民國90年7月,頁4-13。
    趙春山,〈布希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1-5。
    趙武靈譯,〈美國國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年度軍力報告」〉,《尖端科技》,民國89年8月,頁82-97。
    趙雲山,〈中共之戰略導彈〉,《中共研究》,第30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頁100-113。
    趙雲山,〈中共之戰術導彈〉,《中共研究》,第30卷第12期,民國85年12月,頁91-112。
    蔡裕明,〈中共核不擴散政策的演變與現況〉,《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0期,民國89年10月,頁60-72。
    鄧定秩,〈從國家戰略論飛彈防禦〉,《國防雜誌》,第12卷第4期,民國85年10月,頁24-31。
    劉力瑄譯,〈美國的護盾:國家飛彈防禦系統〉,《國防譯粹》,第28卷第7期,民國90年7月,頁14-18。
    劉興祥,〈中共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民國90年5月,頁89-103。
    劉世興,〈中共的威脅加速美國反飛彈防衛需求〉,《空軍學術月刊》,第479期,民國85年10月,頁60-62。
    鄭端耀,〈核不擴散建制的運作與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民國89年4月,頁41-76。
    蕭朝琴,〈中共發展戰術導彈對台安全之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民國88年7月,頁1-22。
    蕭雨生,〈崛起中的強權:迎向新世紀的中共軍力〉,《全球防衛雜誌》,第149期,民國86年1月,頁12-21。
    關天行,〈中共國防白皮書要點評析〉,《尖端科技》,民國89年12月,頁106-112。
    謝豐安譯,〈陸、海、空國家飛彈防禦系統:飛彈三角防禦理念〉,《國防譯粹》,第28卷第7期,民國90年7月,頁28-34。
    鍾堅,〈台海安全不能獨漏低層TMD系統〉,《新世紀智庫論壇》,民國88年9月,頁86-90。
    鍾堅,〈共軍犯台能力與作戰方式之研究(下)〉,《尖端科技》,民國89年1月,頁92-103。
    蘇進強,〈TMD東亞戰略的影響與我國應有的作為〉,《新世紀智庫論壇》,民國88年3月,頁84-86。
    四、碩博士論文
    王裕宏,〈九O年代美「中」關係中的「中國威脅論」〉,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艾約銘,〈中共國防現代化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李世暉,〈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林盟凱,〈民進黨軍事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林燕華,〈我國國防與外交政策互動之研究:以美法對我軍備轉移為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施閔豪,〈美國對中共戰略之轉變(雷根-柯林頓時期):從國家戰略觀點分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馬忠亮,〈安保條約下駐日美軍問題研究〉,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殷天爵,〈美日聯盟軍事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許景盛,〈後冷戰時期美日安全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許舜南,〈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梁若慧,〈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黃振葵,〈東亞安全架構下之中共角色分析研究〉,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黃偉修,〈後冷戰時期日中關係對美日安保同盟的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陳皓彥,〈中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陳祥明,〈「一個分治的中國」?「戒急用忍」、「新三不」與「戰區飛彈防禦(TMD)」的深度報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陳順吉,〈經改後中共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互動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陳維浩,〈後冷戰時期美國的軍事安全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傅鏡平,〈中共彈道及巡航飛彈對台灣的威脅與影響〉,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傅有敏,〈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董彥,〈建構反飛彈防禦系統其決策模型與評估〉,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黑快明,〈後冷戰時期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萬博超,〈冷戰後美國的亞太結盟政策〉,南華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楊億伯,〈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效益評估模式建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鄭慧萍,〈美日安保體制與東北亞安全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歐淑惠,〈中共戰略的分析:主要因素與演變趨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賴昭穎,〈從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論美國對台安全政策〉,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簡佩芩,〈美日安保條約再協議後之美日中三角關係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
    顧叔剛,〈後冷戰時期的美日安全聯盟關係﹙1989-2000﹚〉,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蘇宗鴻,〈後冷戰時期美國亞太安全政策之分析:嚇阻模式與合作模式的應用〉,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五、研討會論文
    丁樹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美國角色〉,《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53-68。
    丁樹範,〈中華民國的軍事外交〉,《台灣外交關係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月6日,頁95-113。
    丁樹範,〈反擴散、戰區飛彈防衛與東亞安全〉,《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4月,頁26-38。
    王榮川,〈兩岸關係政治戰略論〉,《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99-130。
    吳廷華,〈台海軍事安全之探討:國防戰略新思維「機動防禦、總體反擊」〉,《「海域安全」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0年6月16日,頁153-188。
    林正義,〈台美關係的限制與改進〉,《新世紀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4月8日,頁45-67。
    林正義,〈2000年台灣安全:台灣的觀點〉,《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2月15日,頁1-1~1-19。
    林碧炤、楊永明,〈聯合國的重要性、功能與成就〉,《「台灣參與聯合國」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0年6月16日,頁1-1~1-16。
    周煦,〈新世紀中(共)美關係〉,《2000年中共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6月15日,頁1-17。
    華中興,〈RMA與我國國防建設〉,《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4月,頁95-115。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信心建立措施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6月12日,頁5-8。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觀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1-20。
    張中勇,〈中共的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台海安全〉,《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4月,頁47-90。
    張五岳、阮銘,〈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4月1日,頁57-76。
    陳國雄,〈我國如何建立嚇阻性兵力〉,《新世紀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4月1日,頁125-154。
    曾章瑞,〈數位國防:跨世紀「國防戰略」新思維〉,《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237-292。
    裘兆琳,〈未來台北、華府與北京三角關係之展望〉,《台灣外交關係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1月6日,頁53-68。
    裘兆琳,〈兩岸關係中的國際因素〉,《國家政治走向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4月29日,頁83-92。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131-157。
    楊志恆,〈後冷戰時期台灣國防政策的調整:李總統主政十二年台灣的國防〉,《李總統主政12年與台灣的成就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5月18日,頁93-104。
    楊志恆、郭臨伍,〈RMA與未來戰爭〉,《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4月,頁4-20。
    劉榮傳,〈研析地緣戰略對國家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12月8日,頁21-51。
    薛朝勇,〈從戰略地緣看台灣在亞太棋盤上的安全定位〉,《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7月,頁1-34。
    謝清志,〈我們如何面對中國的導彈威脅〉,《新世紀政策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4月1日,頁117-124。
    譚傳毅,〈高技術條件下解放軍之作戰指導〉,《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8年7月,頁1-38。
    六、中文報紙
    《聯合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人民日報》(北京)
    《解放軍報》(北京)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明報》(香港)
    《信報》(香港)
    貳、英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ABM Treaty and U.S.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 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One Hundred Fourth Congress, Second Session, September 24 and 26, 1996.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Sales Office, 1997.
    United States Congres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The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One Hundred Sixth Congress, First Session, August 4, 1999.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Sales Office, 1999.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Options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9.
    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 26, 1999.
    Taiwan Relations Act. http://iir.nccu.edu.tw/document/document2.htm
    The PRC`s February 21, 2000 White Paper and the U.S. and ROC Responses. http://iir.nccu.edu.tw/document/whitepaper.htm
    President Chen Shui-Bian`s Inauguration Speech.
    http://iir.nccu.edu.tw/document/chensp.htm
    二、英文專書
    Bajusz, William. Deterrence,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Arms Control.
    Lond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1987.
    Baylis, John, Ken Booth, John Garnett, and Phil Williams. Contemporary Strategy. 5th ed. New York: Holmes and Meier, 1982.
    Bearman, Sidney. Strategic Survey 1998/199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Buzan, Barry. Security :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7.
    Copper, John Franklin. China Diplomacy : The Washington-Taipei-Beijing Triangle. Boulder: Westview, 1992.
    Dallmeyer, Dorinda G., and Daniel S. Papp. The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New Perspectives on Deterrence. Boulder: Westview, 1986.
    Denning, Dorothy E. Information Warfare and Security. Canada: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9.
    Gaddis, John Lew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ardner, John. Missile Defense in the 1990s. Washington, D.C.: George C. Marshall Institute, 1987.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2.
    Holsti,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5.
    Huntin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Kaufman, Daniel J., Jeffrey S. McKitrick, and Thomas J. Leney. U.S. National Security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985.
    Kegleg, Charles W., Jr., and Eugene R. Wittkop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Process: Pattern and Process. 2nd ed. New York: St. Martin’s, 1992.
    Kennedy, Paul. 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3.
    Matthews, Robert O., Arthur G. Rubinoff, and Janice Gross Ste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Readings in World Politics. 2nd ed. Scarborough, Ont.: Prentice-Hall of Canada, 1989.
    Mazarr, Michael J. Missile Defenses and Asian-Pacific Security. New York: St. Martin`s, 1989.
    Mazarr, Michael J. Nuclear Weapons in a Transformed World: The Challenge of Virtual Nuclear Arsenals.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
    Morgenthau, Hans Joachim,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85.
    Payne, Keith B. Deterrence in the Second Nuclear Age. Lexingt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96.
    Porter, Michael E. On Competi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98.
    Sarkesian, Sam C.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ers, Processes, and Politics. 2nd ed.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5.
    Shulsky, Abram N. Deterrence Theory and Chinese Behavior.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Small, Melvin, and J. David Singer. International War: An Anthology. 2nd ed. Chicago, III: Dorsey, 1989.
    Snow, Donald M. Beyond the Water`s Edge : An Introduction to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t. Martin`s, 1997.
    Toffler, Alvin, and Heidi Toffler. War and Anti-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oston: Little, Brown, 1993.
    三、期刊論文
    Bacevich, Andrew J. “Strategic Studies: In From the Cold,” SAIS Review 13 (Summer/Fall 1993): 11-23.
    Bender, Bryan. “Clinton Hands NMD Decision to Successor,”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September 2000): 3.
    Benson, Summer. “Competing Views on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Orbis 42 (Fall 1998): 587-604.
    Bernier, Justin, and Daniel Keohane. “Europe’s Aversion to NMD,” Strategic Review 29 (Winter 2001): 41-48.
    Betts, Richard K. “The New Threat of Mass Destruction,” Foreign Affairs 77 (January/February 1998): 26-41.
    Cha, Victor D. “Engaging North Korea Credibly,” Survival 42 (Summer 2000): 136-155.
    Chang, Yihong. “China Displays ICBM Launcher,”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June 2001): 5.
    Christensen, Thomas J.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nd Taiwan’s Security,” Orbis 44 (Winter 2000): 79-90.
    Christensen, Thomas J.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 (Spring 1999): 49-80.
    Chung, Min Lee. “North Korean Missil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The Pacific Review 14 (2001): 85-120.
    Clark, Mark T. “Seven Worries about START III,” Orbis 45 (Spring 2001): 175-191.
    Cohen, David B. “From START to START II: Dynamism and Pragmatism i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Nuclear Weapons Polic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7 (Summer 1997): 412-427.
    Cronin, Anducy Kenth, and Patrick M. Cronin. “The Realistic Engagement of Chin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 (Winter 1996): 141-169.
    Deutch, John, Harold Brown, and John P. White.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Is There Another Way?” Foreign Policy 119 (Summer 2000): 91-100.
    Daalder, Ivo H., James M. Goldgeier, and James M. Lindsay. “Deploying NMD: Not Whether, But How?” Survival 42 (Spring 2000): 6-28.
    Dreyer, June Teufel. “Flashpoint in the Taiwan Strait,” Orbis 44 (Fall 2000): 615-629.
    Erdmann, Andrew P. N. “The U.S. Presumption of Quick, Costless War,” Orbis 43 (Summer 1999): 363-381.
    Falkenrath, Richard A.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nd the 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Survival 36 (Winter 1995): 140-142.
    Gordon, Philip H. “Bush, Missile Defense and the Atlantic Alliance,” Survival 43 (Spring 2001): 17-36.
    Haffa, Robert P., Jr. “Planning U.S. Forces to Fight Two Wars: Right Number, Wrong Forces,” Strategic Review 27 (Winter 1999): 15-21.
    Han, Sung-Joo. “The Koreas’ New Century,” Survival 42 (Winter 2001): 85-95.
    Haass, Richard N. “What to Do with American Primacy,” Foreign Affairs 78 (Sept./Oct. 1999): 37-49.
    Hill, Luke. “Alliance Selects TMD Study Contract Winners,”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May 2001): 3.
    Hill, Luke. “Bush Claims Progress on Missile Defense,”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June 2001): 2.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Lonely Superpower,” Foreign Affairs 78 (March/April 1999): 35-49.
    Kagan, Rober. “The World and President Bush,” Survival 43 (Spring 2001): 7-16.
    Karniol, Robert. “PRC Spending Continues to Rise,”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March 2001): 2.
    Kim, Hong Nack. “The United States and Korea: Dynamics of Political and Security Relations in the 1990s,” Korea and World Affairs 19 (Spring 1995): 5-28.
    Koch, Andrew. “Beijing Concern over US Move to Sell Weapons to Taiwan,”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March 2001): 3.
    Krepon, Michael. “Moving Away from MAD,” Survival 43 (Summer 2001): 81-95.
    Lewis, John Wilson, and Hua Di. “China’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 Technologies, Strategies, Goal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6 (Fall 1992): 5-40.
    Liberthal, Kenneth. “A New China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74 (Nov./Dec. 1995): 35-49.
    Manning, Robert A. “The Asian Energy Predicament,” Survival 42 (Spring 2000): 37-88.
    Miles, James. “Chinese Nationalism, U.S. Policy and Asia Security,” Survival 42 (Winter 2001): 51-71.
    Minnick, Wendell. “Taiwan Paints a Scenario of Invasion by China,”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August 2000): 10.
    Mulholland, David. “More Delays Expected as NMD Problems Mount,”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August 2000): 2.
    Mulholland, David, and Andrew Koch. “Future of NMD Rests with Next President,” Jane’s Defense Weekly 34 (September 2000): 4.
    Roy, Denny. “Assessing the Asia-Pacific Power Vacuum,” Survival 37 (Autumn 1995): 45-60.
    Roy, Denny. “Tensions in Taiwan Strait,” Survival 42 (Spring 2000): 76-96.
    Scales, Robert H., Jr. “Adaptive Enemies: Dealing with the Strategic Threat after 2010,” Strategic Review 27 (Winter 1999): 5-14.
    Seigle, Greg.“CIA Warns on ‘Rogue’ Nations’ Missile Moves,” Jane’s Defense Weekly 32 (September 1999): 4.
    Shambaugh, David. “China’s Military: Real or Paper Tiger,”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19 (Spring 1996): 19-36.
    Shambaugh, David. “Sino-American Strategic Relations: From Partners to Competitors,” Survival 42 (Spring 2000): 97-115.
    Shambaugh, David.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 New Cold War?” Current History 94 (Sept. 1995): 241-251.
    Sigal, Leon V.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 Arms Control Today 27 (May 1997): 3-13.
    Sirak, Michael. “Boeing Wins $6b Contract for Further NMD Research,”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January 2001): 3.
    Sirak, Michael. “USA Acts on Ballistic Threat,” Jane’s Defense Weekly 35 (April 2001): 4.
    Wilkening, Dean A. “Amending the ABM Treaty,” Survival 42 (Spring 2000): 29-45.
    Wortzel, Larry M. “China Pursues Traditional Great Power Status,” Orbis 38 (Spring 1994): 45-60.
    Yoichi, Funabashi. “Japan’s Moment of Truth,” Survival 42 (Spring 2001): 73-84.
    Yukio, Satoh. “Emerging Trends in Asia-Pacific Security: The Role of Japan,” The Pacific Review 8 (1995): 267-281.
    Zimm, Alan D. “Deterrenc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and Implications,” Strategic Review 25 (Spring 1997): 42-50.
    四、英文報紙
    China Post
    Los Angeles Times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參、網際網路資源
    聯合國 http://www.unodc.org/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http://www.nato.int/
    美國華府白宮 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參議院 http://www.senate.gov/
    美國眾議院 http://www.house.gov/
    美國國務院 http://www.state.gov/
    美國中情局 http://www.cia.gov/
    美國武器管制與裁軍總署 http://www.acda.gov/
    美國國防部 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飛彈防衛局 http://www.mda.mil/
    美國國防大學 http://www.ndu.edu/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http://www.cfr.org/
    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 http://www.ncuscr.org/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http://www.csis.org/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所 http://www.brook.org/
    美國企業研究所 http://www.aei.org/
    美國卡圖研究所 http://www.cato.org/
    美國科學家聯盟 http://www.fas.org/
    美國傳統基金會 http://www.heritage.org/
    美國蘭德公司 http://www.rand.org/
    美國國防暨國際安全研究中心 http://www.cdiss.org/
    美國安全策略中心 http://www.security-policy.org/
    美國大規模武器非擴散與裁減軍備基金會 http://www.ndf.org/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http://www.ceip.org/
    美國在台協會 http://www.ait.org.tw/
    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 http://www.sipri.org/
    國際原子能總署 http://www.iaea.org/
    詹氏防衛周刊 http://www.janes.com/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 http://www.mnd.gov.tw/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 http://www.ndu.edu.tw/
    中華民國國家政策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http://www.dsis.org.tw/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http://www.lccncf.org.tw/
    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 http://www.geocities.com/tranps2000/
    台灣安全研究網站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
    軍事家全球防衛雜誌 http://www.diic.com.tw/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 http://www.dtmonline.com/
    解放軍報網路版 http://www.pladaily.com.cn/big5/pladaily/index.html
    日本外務省 http://www.mofa.go.jp/
    日本防衛廳 http://www.jda.go.jp/
    日本航空自衛隊 http://www.jda.go.jp/jasdf/
    日本陸軍自衛隊 http://www.jda.go.jp/jgsdf/
    日本海上自衛隊 http://www.jda.go.jp/JMS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88253029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25302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5302901.pdf47KbAdobe PDF2653檢視/開啟
    25302902.pdf51KbAdobe PDF2617檢視/開啟
    25302903.pdf73KbAdobe PDF2943檢視/開啟
    25302904.pdf84KbAdobe PDF21214檢視/開啟
    25302905.pdf218KbAdobe PDF21785檢視/開啟
    25302906.pdf349KbAdobe PDF26494檢視/開啟
    25302907.pdf453KbAdobe PDF22041檢視/開啟
    25302908.pdf484KbAdobe PDF22051檢視/開啟
    25302909.pdf439KbAdobe PDF22529檢視/開啟
    25302910.pdf241KbAdobe PDF2865檢視/開啟
    25302911.pdf321KbAdobe PDF22323檢視/開啟
    25302912.pdf210KbAdobe PDF2124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