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495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887 (78%)
造访人次 : 46283901      在线人数 : 9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49513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513


    题名: 奮不顧身下的勞動哀愁:新聞工作者職災類型、成因、組織與法制之分析
    A study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encountered by journalists in Taiwan
    作者: 賴若函
    贡献者: 林富美
    賴若函
    关键词: 職業災害
    新聞工作者
    勞動條件
    勞工安全衛生
    Occupational accidents
    Journalist
    Labor condition
    Labor safety and health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0-12-08 12:55:29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瞭解新聞工作者所遭遇的職業災害種類,以及發生職災的成因,並探討媒體組織在事前是否提供良好的安全衛生環境,最後檢視現行的職災法制能否有效達到事前預防與事後補償的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近年來的媒體不景氣,組織人事精簡帶來的高工時和高勞動強度,導致原本就有許多外在採訪風險的新聞工作者,心理壓力更是影響健康的一環。透過資料收集與訪談顯示,記者常見的外在職災包含「蓄意襲擊」、「意外傷害」、「通勤災害」、「天災」、「腕穴道症候群」及「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攝影記者常見職災」等六種;而內在健康的損害包含「過勞(死)」、「精神官能症」、「類PTSD症候群」及「腫瘤、癌症」等四類。

    而媒體組織大多缺乏事前預防的機制,包括外勤採訪時的安全裝備,或是事前安全訓練等均無,導致新聞工作者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卻又在搶快、搶畫面的前提下,以肉身抵擋各種意外,造成各種嚴重的職災;而法規方面,事前安全衛生法規偏重工業環境安全,不適用於記者的工作環境,而發生職災後,則有法律上認定的困難,包括過勞死與精神官能症的判定基準都過於嚴苛,造成新聞工作者對於法律提供的金錢補償往往是「看得到、吃不到」。

    然而綜觀上述,可以發現新聞工作者容易發生職災的最根源,來自於媒體結構性的改變,近年來因著不景氣裁員,記者的工作量一人當三人用;同時間各種置入性行銷、拉廣告業務等違反新聞倫理的生態,更容易讓新聞工作者身心俱疲。媒體主管若不改善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便難以避免內在和外在各種職業災害的發生。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types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encountered by journalists, and to explore whether or not media organizations provide a safe and healthy work environment for their employees, and to finally review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that regulates the workers’ compens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media and journalism.

    Recently, the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has highly increased the unemployment rates in Taiwan. As a result, the labor condition of journalists has been negatively influenced. Apart from external risks caused at work, mental pressure has greater affected their overall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of 19 journalists and 5 related personnel, the 6 most occurre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encountered by journalists are: “deliberately attack”, “unexpected accident”, “commuter accident”, “natural disaste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and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and scoliosis”, and “other common occupational accidents for photographers”. As well, there are 4 other types of internal occupational accidents: “karoshi”, “psychoneurosi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umors and cancer”.

    In addition,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s preventing system for this particular career is not completely developed, thus, only few journalists own safety awareness. In terms of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workers’ compensation in Taiwan is mainly made for the blue collars, which is not yet suitable for journalists. Unfortunately, the standard criteria for “karoshi” and “psychoneurosis” are so rigorous that almost no one could receive the subsidies after accidents.

    Draw a conclusion of “occupational accidents encountered by journalists”, journalists in Taiwan carry heavy workloads and being demanded to work overtime due to mass layoffs in the industry.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avoid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occupational accidents if the chiefs of the media organizations do not make necessary changes to ameliorate the structure. Above all, the inadequate labor condition of the media workers should be first improved, so that many occupational accidents can be prevented as the resul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2009)。〈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1):91-135。
    立法院公報(1973)。《勞工安全衛生法修法沿革》。(立法院公報)。台北。
    朱若蘭(2002)。《台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年》。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上鈿鐵之丞等著(2002)李洙德譯。《日本過勞死》,未出版。(原書:上鈿鐵之丞[2002].《日本過勞死》。未出版。)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青(2006)。《孤軍打陣仗—電視台駐地記者的美麗與哀愁》。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琪(1984)。《第四頻道的過去、現在、未來》。國科會七十三年度資助專題研究報告。
    邱慧雯(2003 年6 月4 日)。〈東森集團4 年後營收將達776 億元,規模匹敵全美十大媒體集團 打造華文媒體新天王〉,《工商時報》,第5 版。
    周碩渠、黃百檗(2009年2月)。〈職業性憂鬱症-一例個案報告與職業醫學、精神醫學、與勞動法學剖析〉,《中華職業醫學雜誌》,16,83-91。
    林美伶(1998)。《關西鎮早期共同天線拓展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淳華(1994)。《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1999)。〈媒體老闆vs.伙計記者-解讀「一九九七台灣記者工作處境與價值觀調查」〉,《目擊者》,創刊號,頁20-24。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林富美(2009)。《新聞工作者的美麗與哀愁:職業傷殘記實》。張思恒基金會獎助案。
    林慶川(2006)。《資深社會記者面對暴力威脅時的避險策略研究》。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1-23。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方法的信度與效度〉,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柯木興,翁月雪(2009)。《談過勞死與職業災害保險—兼析過勞死納入職災認定給付範圍》。(國政研究報告社會,098-004號)。台北。
    夏林清(1989)。〈一個自主工會抗爭歷程的案例調查報告─結構性衝究與個人學習〉,《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 127-156。
    孫沛芬(1998)。《無線電視與衛星新聞頻道記者組織溝通、專業性與工作滿意度關聯之比較-以台視與TVBS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珮(1997)。《勞動者參與安全衛生事務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康莊、陳信木合譯(1989)。 《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唐士哲(2005)。〈新聞現場的經濟意涵〉,《廣播與電視》,25: 1-25。
    高惠敏(2008)。〈勞工能立法嗎?能!論工傷團體影響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立法過程〉,《台北石油工會》,384。
    高鉆、王宏周、魏章玲譯(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桂冠:台北。
    張承明(2005)。〈國際勞工組織近來推動安全文化等安全工作簡介〉,《工業安全衛生月刊》,188。
    陳玉華(1995)。〈地方記者—高危險性行業〉。《目擊者雜誌》,試刊號,12-13。
    陳百齡(1997)。〈新聞記者如何蒐集資訊?〉,「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年會宣讀論文」,台北。
    陳志勇、李開偉(2000)。《攝影記者下背傷害評估研究》。行政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怡惠(2006)。《工作環境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泓文(2004)。《勞工安全衛生—法規與實務》。台北:新文京。
    陳俊復(2008)。〈淺談勞工通勤職業傷害之認定〉,《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26:35-45。
    陳國鈞(1992)。《勞工問題》,台北:三民。
    陳雪慧(1993)。《台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0)。〈黑道陰影下的報導策略〉,《傳播文化》,8:213-215。
    陳慧紋(1998)。《從依附情境探討台灣社區共同天線發展歷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明雅(2006)。《TVBS之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還然(2006)。〈我國職業災害情勢及對策展望〉,《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13。
    馮建三(2001)。〈台灣媒體工作者階級意識之初探(1998~1997)--以三家工會刊物為例〉,張炎憲(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頁159-16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黃宇(2004)。〈記者風雨上前線 孤身犯險心驚驚〉,《目擊者雜誌》,42,13-14。
    黃振家譯(2002)。《大眾媒體研究》。學富:台北。
    黃越欽(2006)。《勞動法新論》。台北:翰盧。
    黃義書(1999)。〈相機扛在肩 辛酸誰人知〉,《目擊者雜誌》,11,51-53。
    黃麗娟譯(1999)。〈歐洲勞動法與勞資關係〉。《中華民國勞資關係促進協會》,台北。
    勞委會(2004)。《工作型態與心血管疾病交互作用之研究》。台北:勞委會。
    楊惠琪(2008)。《台灣外勤記者採訪安全初探:市場導向下的個案分析及省思》。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郁毓(2002)。《台灣報業的生產科技、勞動過程與性別分工:以聯合報家父長的生產體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熊迺祺(2008)。《新聞記者遭遇職場暴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中祥、邱承君 (1998)。〈被忽略的控制-媒體中的勞動契約〉,「1998批判的新生代論文研討會」。台北: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蔡永銘(1995)。《現代安全管理》。台北:楊智文化。
    蔡念中(1999)。〈提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羶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4: 167-187。
    劉亦然(2008)。〈新聞工作「超時」、「高壓」記者賠上健康〉,《目擊者雜誌》,66,16-17。
    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95:239-268。
    蔡惠鈞(2004)。《電傳勞動工作中勞動控制之研究:以雲林縣報社全職地方記者為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民、許繼峰(2006)。《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台北:前程文化。
    鄭玉清(1999)。《報社新聞記者專業性與新聞教育關聯性之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龍水(1999)。《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草案》。(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台北。
    蕭明文(1993)。《美國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摘要》。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論文。
    蕭雅方(2006)。《我國災害保險法律規範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肇君(2006)。《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賢書(2006),〈安全文化及在國內推廣之展望〉,《工業安全科技》,59:2-8。
    傅還然(2006)。〈我國職業災害情勢及對策展望〉,《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13。
    錢玉芬(1998)。《新聞專業性概念結構與觀察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
    戴伯芬、魏吟冰(1992)。〈台灣反主流影像媒體的社會觀察〉,邊城(編),《邊地發聲》,頁43-52。台北:唐山出版社。
    戴伯芬(2006)。〈無法執法與有法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6:169-201。
    簡錦標、陳俊欽(2002)。《焦慮也是病嗎?: 走出恐慌,不再憂慮》。台北:健康文化。
    魏朝光(1992)。《勞動職業災害之補償》。勞工研究資料中心基金會,48-52。
    瞿宛文、洪嘉瑜(2003)。〈自由化與企業集團化的趨勢〉。《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頁51-96。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嚴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秀琴(2004)。〈風雨聲中 誰來關心採訪安全?〉,《目擊者雜誌》,43,14-15。

    二、英文部分
    Cooper, M.D.(1998).Improving safety culture: A practical guide.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Cox, S., & Cos, T.(1991).The structure of employee attitudes to safety: An European example. Work and Stress,5,93-106.
    Edward, R. (1979). Contested ter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Fleming, M. and Lardner, R. (2000), "Safety Culture Maturity Model," The Keil Centre (Chartered Psychologists) OFFSHORE.
    Flin, R., Mearns, K., O`Connor, P. & Bryden, R. (2000),Measuring safety climate: Identifying the common features, Safety Science, 34(1-3), 177-193.
    Geller, E.S.(1994).Ten principles for achieving a Total Safety Culture. Pro-fessional Safety,9,18-24.
    Glendon, A.I. and Litherland, D.K. (2001).Safety climate factors, group dierences and safety behaviour in road construction,
    Guldenmund, F.W. (2000). The nature of safety culture: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Safety Science, 34(1-3), 215-257.
    IAEA .(1991).Safety Culture Series No.75-INSAG-4, Vienna, Austri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Managema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y Personality. Michiga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Mullins, C. J. (1977). A guide to writing and publishing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3rd ed.). New York: Wiley.
    Nelson, Barbara, J.(1990). The Origins of the Two-Channel Welfare State: Workmen’s Compensation and Mothers’ Aid, in Linda Gordeon(ed.), Women, the State, and Welfare. Madison, W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orter, D.(1997). Public health and centralization: the Victorian British state. In: Detels, R., Holland, W., McEwen, J., Omenn, GS., & eds. Oxford Textbook of Public Health. 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muel Cohnm.(1985). The Process of Occupational Sex-Typing: The Feminization of Clerical Labor in Great Britain.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Samuel, A. Harper. (1920).The law of Workmen’s Compensation, Second Edition. , Chicago: Callaghan and Company.
    Santavicca, Gaary. (1984).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W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Simon, F. (2004). Working Hours of LAEs and Guidelines for Best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wansea University.
    Skrovan, D.J. (1983). Quality of work life. Canad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mythe, T. C. (1980). The reporter, 1880-1900: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news. Journalism History,71, 1-10.
    Wanta, W., Stephenson, M. A., Turk, J., & McCombs, M. E.(1989). How president’s state of union talk influenced news media agenda. Journalism Quarterly, 66, 537-541.
    Wiegmann, D. A., Zhang, H., von Thaden, T. L., Sharma, G., and Mitchell, A. A. (2002), A synthesis of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limate research, (ARL-02-3/FAA-02-2), Savoy,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viation Research Lab.
    Varonen, U. and Mattila, M. (2000), "The safety climat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afety practices, safety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in eight
    wood processing compani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2(6), 761-769.
    三、上網部分
    〈ILO 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工作健康和生活是基本人權〉。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9日,取自www.ilo.org/safeday
    〈台灣記協與媒改社發表「平宗正條款」聲明〉(2004年11月10日)。上網日期:2009年12月30日,取自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網頁http://www.atj.org.tw/newscon1.asp?page=next440
    〈第91屆國際勞工大會報告〉(2003)。上網日期:2009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ilo.org/global/What_we_do/Officialmeetings/ilc/ILCSessions/92ndSession/lang--en/index.htm
    陳文心(2010 年5 月10 日)。〈Yahoo!奇摩 第五屆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Yahoo!奇摩新聞》。上網日期:2010 年5 月10 日,取自http://www.brain.com.tw/news/NewsPublicContent.aspx?ID=13989
    中時電子報(2005 年10 月31 日)。〈哪個工作沒有明天?〉,《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05 年10 月31 日,取自http://www.gse.com.tw/html/view.asp?id=266
    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10年7月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7%BA%E7%81%A3%E9%9B%BB%E8%A6%96%E5%8F%B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6451007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451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701.pdf1398KbAdobe PDF2285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