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23365      Online Users : 8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952


    Title: 跨越田野與創作的界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
    Between fieldwork and creation: the creative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for Taiwan youthlabor union
    Authors: 陳曉雯
    Contributors: 顧忠華
    陳曉雯
    Keywords: 公共領域
    生活世界
    社會運動
    非營利組織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
    影像紀錄
    創意行動
    媒體策略
    理性化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0-12-09 14:43:44 (UTC+8)
    Abstract: 臺灣從解嚴以後到八0年代末期,社會運動極為興盛,大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校園民主運動,並聲援校園外風起雲湧的民間自力救濟運動。但是在九0年代以後,臺灣的社會運動逐漸沈寂,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化為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以延續過往的運動能量;而過去年少輕狂的學運份子,有的後來進入體制,也有的後來走向基層、推動人民自主結社,由下而上地以各種社會力量繼續有組織地提出訴求。而這「理性化」的過程,也延續到其後發生的社會運動上。

    但是在這個國家與企業都在使用廣告行銷與公關手段,導致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時代裡,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議題的詮釋權?本文從行動者的角度,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為例,在事件的參與和行動中再回頭進行反思與分析,並回應到原先的問題意識:有關作為「知識人」的傳播者,如何能更積極地為社運組織帶來力量和影響?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建立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Reference: 英文部份
    Albert Hirschman(1970),《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 and States》.
    Flecha, Gomez, Puigvert(2001),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Ediciones Paidos liberica.
    Lester M. Salamon(1994), <The Rise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in《Foreign Affairs》。
    McAdam, Doug,(1982),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chard Freeman& James Medoff(1989), 《Labor Markets in Action: Essays in Empirical Economics》.
    中文部份
    方永泉譯(1970),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著《受壓迫者教育學》,巨流。
    王亞維譯(2000),Richard M. Barsam著,《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遠流。
    井迎瑞(2008),<走向人民媒體>,2008年鐵馬影展手冊。
    丘延亮(1995),<兩種知識份子>,《後現代政治》,臺北市:智勝文化。
    艾青(1937),<煤的對話>,《大堰河》,作者自出。
    林良榮(2001),<法的正義、勞動者的正義、法官的正義----凝視「基客案」中已然被遺忘的正義>,勞動者電子報。
    林柏儀(2008),<派遣勞工,怎麼辦── 從「第一銀行片面開除派遣員工」事件談起>,「『外包、派遣勞動者組織工作』如何可能?從何開啟?」公共論壇暨工作坊。
    李天任、藍莘譯(1995),Roger D. Wimmer, Joseph R.Dominic著,《大眾媒體研究》,亞太。
    李道明、張昌彥計畫主持,張碧華著(2000),《台灣八零年代的街頭史詩—王智章談反叛媒體》。
    吳穎欣(1997),<建構本土學運理論----台灣學運發展探研>,《北一女青年》第八十期。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時報出版。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何明修(2008),<體制化及其不滿—臺灣二十年來的勞工運動>,《跨戒》,臺北市:群學。
    紀蔚然(2003),《夜夜夜麻一、二》,印刻。
    苦勞網2005鐵馬影展(2005),<用力想像 熱情運動>,苦勞網2005鐵馬影展手冊發刊詞。
    班婕妤<怨歌行>,《昭明文選》二十七卷「樂府古辭」第三篇。
    孫秀蕙(1997),<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市:正中書局。
    孫秀蕙(1997),<環保團體的公共關係之策略>,《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市:正中書局。
    徐詩思(2003)譯,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著,《NO LOGO》,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晉芬(2001),《臺灣公營事業民營化--經濟迷思的批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曹衛東等譯(2002),哈伯馬斯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聯經。
    陳信行譯(2007),J o Freeman著(1972)〈無架構的暴政〉。
    http://blog.roodo.com/dkchen10/archives/4728841.html
    焦雄屏等譯(2000),Louis Giannetti等著,《認識電影》,遠流。
    游惠貞譯(2000),Paula Rabinowitz著,《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遠流。
    曾珍珍譯(2007),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著,《最藍的眼睛》,商務印書局。
    楊牧(1969),<延陵季子掛劍>,《楊牧詩集I:1956-1974》,台北市:洪範書店。
    楊牧(1984),<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楊牧詩集II:1974-1985》,台北市:洪範書店。
    潘淑滿(2006),<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劉進興(1994),<工運十年>,《勞動者》,台灣勞工陣線。   
    劉侑學(2008),<85度C大事紀-行動記錄與說明>,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立案茶會。
    顧忠華(2003)<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張茂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出版社。
    期刊論文
    方昱(2002)<妹妹>,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方昱、冷尚書(2004)<以社區工作做為社會工作的出路—清水溝的社區自力照顧系統>,「多元的社會議題—社工專業角色重新出發」研討會。
    王玉燕(2006)<紀錄片作為社會運動的載具:《貢寮,你好嗎?》的書寫策略,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台北。
    王玉燕(2007)<台灣生態紀錄片之發展與流變初探>,第一屆政大研究生學會「寫吧!年輕的學術預備軍」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台北。
    何玟娟(2002)《從廚房到舞台:初探民眾戲劇與婦女賦權》,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邱淑娟(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邱毓斌(2009),<領導權、工會管區與組織策略:台灣與香港自主工會運動的比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運動的年代》學術研討會。
    林子文(2004)《秋鬥—台灣勞工運動的儀式性集體行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彬(2005)《從溝通理性看台灣影視媒體的理想性—以綠色小組與第三映像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夏林清、鄭村棋(1992)<站上罷工第一線----由行動主體看1989年遠化罷工5月罷工抗爭的發生及影響>,《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卷。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期。台北:五南。
    張瑋容(2006)《由Michael Moore的敘事策略看紀錄片的語藝意涵》,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黃盈豪(2005)《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反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工作站之經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楊崇智(2005)《我國官方紀錄片的產製研究—以行政院新聞局攝製宣傳紀錄片為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第九集,民八十六年七月。
    劉益誠(2002),<從寶藏巖出發,然後我們回到城鄉所----從精神分析角度探討都市底層社區保衛運動下的專業自省>,2002年全國研究生社會學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台中。
    賴振安(2003)《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行銷」與「認同管理」--以同志組織的「去邊緣化」歷程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韓旭爾(2000)《台灣新聞片與紀錄片產製之歷史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報導
    中央社(2007)<整建寶藏巖 抗議學生氣胸送醫>,2007年1月29日。
    李靜怡(2007),<她╱他們的血在你的咖啡裡--921國際反雀巢日>,破報,2007年9月22日。
    陳嘉恩(2008),<85度C多店違法 時薪不到95>,蘋果日報,2008年5月17日。
    徐沛然(2008),<85度C罔顧勞權 九五聯盟要求開罰>,苦勞報導,2008年7月23日。
    孫窮理(2008),<要求出面談判、歸還欠款 九五聯盟柔性癱瘓85度C大安微風店>,苦勞報導,2008年8月10日。
    楊宗興(2008),<工總廣告:減稅帶動經濟成長 簡錫堦嗆:維京群島豈不世界經濟第一>,苦勞報導,2008年8月21日。
    孫窮理(2008),<九五聯盟建制化,籲各界支持>,苦勞報導,2008年9月1日。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國內最大翻譯公司 統一數位翻譯黑心行徑!>,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1/15 新聞稿。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統一數位翻譯 強逼資遣員工返還獎金經揭發 受害者申訴頻傳!>,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1/22 新聞稿。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踢爆不景氣下的資方奧步:違法的鉅額違約金條款>,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3/10新聞稿。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大愛在哪裡?新店慈濟醫院清潔人員勞動條件全部違法>,青年勞動九五聯盟2009/5/19新聞稿。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4254008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254008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8101.pdf1537KbAdobe PDF2173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