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3 (78%)
Visitors : 46051652      Online Users : 89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0991


    Title: 《賢愚經》之文學特質研究--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Authors: 陳映如
    Contributors: 丁敏
    陳映如
    Keywords: 《賢愚經》
    閱讀教學
    生命教育教學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09-29 18:23:55 (UTC+8)
    Abstract: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本文之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範圍與方法及研究架構,其內蘊豐富之文學特質引起筆者注意,是為研究之動機。此外,臚列前人研究成果,以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基礎,而筆者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研究本經故事之文學特質,並將《賢愚經》與國文教學結合,期望將佛經故事運用在國文教學上,擴大國中教材閱讀範圍,使莘莘學子能了佛經故事中的文學特質並能明白故事中傳達之做人處事態度,是為研究之目的。
    第二章探討《賢愚經》之傳譯及文學特色,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賢愚經》的編者及成書過程,第二節分析本經69品之命題方式,其中有以主要人物命名者,有以條件人物命名者,將在本節分析之。第三節探討《賢愚經》的表演性口頭敘事特色,分析本經中的前世今生故事架構、套語的使用及四字成句的句式筆法。第四節則說明《賢愚經》的修辭藝術。
    第三章探討《賢愚經》布施故事的意象與主題,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分析《賢愚經》中「內施」意象與主題,這些故事在誇飾、對比、視覺摹寫的交互運用下,使意象具體鮮明進而帶出故事主題-「用求佛道,普濟十方一切眾生」。第二節分析「外施」意象與主題主要是宣揚「小施得大報」的布施功德。第三節分析「入海尋寶」意象與主題,本節乃是運用譬喻與象徵的方式,以海譬喻貪瞋癡構成的世間一切煩惱現象,以如意珠譬喻菩提心;所謂入海,指的是入生死煩惱大海;尋求如意珠,指的是要找出自身之菩提本心。
    第四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閱讀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先說明國中閱讀教學之涵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閱讀教學之策略運用,運用林淑英所提出之高效能閱讀的八個指標,再配合提問6W策略並搭配九年一貫國文教學能力指標進行操作,並說明《賢愚經》中閱讀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則進行閱讀教學教案撰寫。
    第五章《賢愚經》與國中國文生命教育教學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生命教育教學之意義與目標。第二節提出《賢愚經》在生命教育教學策略之運用,將以「學生」為主體,以《賢愚經》為生命教育教學之教材,以啟發與省思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將其舊經驗發展為新經驗,協助學生發展出適切的生命意義觀與態度,並說明《賢愚經》中生命教育教學故事的選擇標準。第三節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教案撰寫。
    第六章結論對《賢愚經》之文學特質─兼論《賢愚經》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做一總結,將本文研究《賢愚經》之文學特質與《賢愚經》落實在國中國文教學上的運用,提出研究成果與省思。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以下參考書目分為「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佛學工具書」及「網路、平面媒體」五大類,其中「專書」依其內容性質分為「藏經類」、「佛學著作類」、「文學著作類」、「國文教學類」及「生命教育類」等五小類,各類書籍依其出版、發表之年代先後排列。
    一、 專書
    (一)藏經類
    《大正新修大藏經》正編55冊:(台北:世樺發行,1998年)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白法祖譯:《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3冊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冊》(北京:昆論出版社,2006年4月)
    虞萬里主編:《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7年)
    丁敏:《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7年9月)
    王邦維:《佛經故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黃敬家:《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5月)
    魏承思:《緣來佛教》(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三)文學著作
    Pene、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
    玄奘:《大唐西域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3冊
    糜文開:《印度文學欣賞》(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9月)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9月)
    里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做品》(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臺靜農著:《靜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10月)
    張廣達、榮新江著:《于闐史叢考》(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12月)
    陳慶輝:《中國詩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11月)
    【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大正藏》第3冊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月)
    朱光潛:《談美》(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朱光潛:《談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李瑞騰:《老殘夢與愛-《老殘遊記》的意象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8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譯者不詳:《菩薩本行經》,《大正藏》第3冊
    魯德才:《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7月)
    糜文開:《印度歷史故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大衛‧沃克著:《消失的城市》(台北:波希米亞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8月)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8月)
    朱光潛:《詩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10月)
    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鄒強:《中國經典文本夢意象的美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8月)
    (四)國文教學類
    黃慶萱等:《名家論國中國文》(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
    【元魏】慧覺等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
    邱燮友等:《國文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
    委員會,1991年6月)
    梁桂珍:《國語文教學的多元探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3年8月)
    王明通:《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9月)
    王更生:《國文教學面面觀》(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1996年6月)
    黃春貴等:《如何進行國文教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
    會,1996年6月)
    張堂錡:《文學靈魂的閱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王更生:《重修增訂國文教學新論》(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
    月)
    盧羨文:《閱讀理解》(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Ron Fry著,尤淑雅譯:《有效閱讀》(台北:同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1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
    潘麗珠:《國語文教學有創意》(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王熙元:《關懷國文》(基隆:法嚴出版社,2001年7月)
    蔡宗陽:《文法與修辭》(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齊若蘭等:《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蔡世明:《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2003年2月)
    【蕭齊】求那毘地譯‧僧伽斯那撰:《百喻經》,《大正藏》第4冊
    劉慶華主編:《老師談教學-中學中國語文篇》(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鄭圓鈴:《國中國文教學評量》(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林淑英:《高效能閱讀的八個絕招-安徒生篇1+2 》(台北:旭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唐淑華:《情意教學-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基興:《閱讀力-收集、解讀、思考、判斷能力的源頭》(台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劉家楨:《饗宴-中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柯華葳:《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6冊
    何琦瑜、吳毓珍主編:《教出寫作力》(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潘麗珠:《閱讀的策略》(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博雅書屋有限公司,2010年8月)
    (五)生命教育類
    李遠哲等:《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6月)
    林思伶等:《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吳庶深‧黃麗花:《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王士峰等:《生命教育與管理-生命關懷與生活倫理的整合》(新北市:水星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6月)
    郭靜晃等著:《生命教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唐】玄奘譯:《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大正藏》第7冊
    林治平主編:《生命教育集思》(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基構,2002年5月)
    孫效智主編:《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育教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鈕則誠:《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林治平等:《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
    樊明德:《與孩子談生命》(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陳淨修編:《生命教育-活出生命的色彩》(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吳秀碧等:《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
    楊政學:《生命教育-只是成為別人的需要》(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王祿旺、高明薇:《生命教育概論》(台北:華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5月)
    劉桂光主編:《活出精彩的生命—生命教育概論》(台北: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2008年6月)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8冊
    孫效智等:《2008年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台北: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2008年11月)
    黃政傑、江惠真主編:《人是什麼─生命教育》(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年10月)
    二、 期刊論文
    陳寅恪:〈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收錄於《陳寅恪先生文集》之三,金明館叢稿二編,1981年3月。
    鄭麗玉:〈促進後設認知策略的閱讀教學〉,《教師之友》,第33卷第3期,1991年
    丁敏:〈佛教經典故事的主題特色及創作技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3期,1992年6月
    廖玉蕙:〈佛經中入海求寶故事對我國傳奇之影響〉,《中正嶺學術研究專刊》,第12期,1993年6月
    鄭博真:〈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第8期,1996年1月
    丁敏:〈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台灣地區為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
    謝生保:〈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佛教故事畫概述〉,《敦煌研究》,第2期,1998年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
    葛維鈞:〈佛經故事中的功德觀念〉,《南亞研究》,第1期,1999年
    李玉珍:〈佛教譬喻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
    陳文杰:〈《賢愚經》詞語考〉,《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0年
    趙杏根:〈佛經文學中女性形象概觀〉,《中國文化研究》,第4期,2000年
    劉永增:〈《賢愚經》的集成年代與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的開鑿〉,《敦煌研究》,第4期,2001年。
    梁麗玲:〈《賢愚經》在敦煌的流傳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001年
    蔣紹愚:〈《世說新語》、《齊民要術》、《洛陽伽藍記》、《賢愚經》、《百喻經》中的「已」、「竟」、「訖」、「畢」〉,《語言研究》,第1期,2001年
    張玉成:〈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第41卷第3期,2001年2月
    張玉茹:〈如何看得更清楚〉,收錄於《教育研究資訊》,第9卷第3期,2001年6月
    詹文宏:〈閱讀教學-交互教學法的應用〉,《教師之友》,第43卷第2期,2002年4月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謝生保:〈敦煌故事畫中的刑罰〉,《敦煌研究》,第6期,2002年
    董志翹:〈漢譯佛典的今注今譯與中古漢語詞語研究—以《賢愚經》《雜寶藏經》譯注本為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1期,2002年
    王立:〈中古漢譯佛經與小說發跡變泰母題-海外意外獲寶故事的外來文化觸媒〉,《遼寧大學報》,2003年第8期
    越建東:〈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中華佛學研究》第8期,2004年
    趙昆雨:〈雲岡本緣故事雕刻內容及其特徵〉,《敦煌研究》,第2期,2004年
    趙昆雨:〈雲岡的儒童本生及阿輸迦施土信仰模式〉,《佛教文化》,第5期,2004年。
    陸離:〈吐蕃三法考-兼論賢愚經傳入吐蕃的時間〉,《西藏研究》,第3期,2004年
    鄭賢章、漆灝:〈《賢愚經》語詞札記〉,《古漢語研究》,第1期,2005年
    丁敏:〈佛教文學的文本敘事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3卷第4期,2005年6月
    龔寯:〈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0期,2005年7月
    【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第14冊
    李幸玲:〈以大愛布施─由《華嚴經》內財布施論「器官捐贈」〉,《玄奘佛學研究》,第3期,2005年7月
    丁敏:〈佛經〈梵志吐壺〉故事基型的演變:秘密情人的空間敘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4卷第1期,2005年9月
    吳韻宇:〈閱讀策略在範文教學中的運用〉,《文訊》,第241期,2005年11月
    梁麗玲:〈《出曜經》動物譬喻研究〉,《文學新鑰》,第4期,2006年7月
    潘永輝:〈文壇邊緣的佛語禪音-當代佛教文學研究論網〉,《西華大學學報》,第4期,2006年8月
    謝玉玲:〈論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之海洋書寫〉,《海洋文化學刊》,第2期,2006年12月
    李豔茹:〈唐人小說中的摩尼寶珠〉,《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1期,2007年3月
    劉守華:〈《賢愚經》與中國民間故事〉,《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4月
    李豐楙、劉苑如:〈聖傳的敘述與詮釋-《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研究論集》導言(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2期,2007年6月
    越健東:〈巴利經典文獻中定型文句的一些特徵〉,《臺大佛學研究》,第14期, 2007年12月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
    吳沐馨:〈談閱讀教學策略〉,《教師之友》,第49卷第2期,2008年1月
    吳福秀:〈論佛經中的孝親觀及其中國化〉,《襄樊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8年4月
    李奭學:〈從《賢愚經》到《西遊記》-略論佛教「祇園」母題在中國敘事文學裡的轉化〉,《中國圖書評論》,第11期,2009年
    鮑金華:〈《世說新語》與《賢愚經》詞語構成比較研究〉,《大家》,第22期,2010年
    鮑金華:〈《賢愚經》詞語札記〉,《大家》,第24期,2010年
    三、 學位論文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溫美惠:《《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年
    梁麗玲:《《賢愚經》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宋】法賢譯:《佛說布施經》《大正藏》第16冊

    周敏惠:《《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塗絲佳:《國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6月
    凃蕙芳:《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測驗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小蓉:《《百喻經》在國中國文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周嘉慧:《佛典譬喻故事在國中品格教育的運用》,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0年
    四、 佛學工具書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東晉】竺曇無蘭譯:《佛說自愛經》,《大正藏》第17冊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
    杜繼文主編:《佛教文化大辭典》(台北:鴻毅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7月)
    《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光碟版(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年)
    五、 網路、平面媒體
    漢寶德:〈該落實生命教育了〉,見《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11年2月20日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http://life.edu.tw/homepage/091/new_page_2.php)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www.tlea.org.tw/index.php)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
    【唐】釋智嚴譯:《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大正藏》第17冊,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2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大正藏》第30冊
    【北魏】曇鸞註解:《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大正藏》第40冊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藏》第49冊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冊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
    【唐】道世:《經律異相》,《大正藏》第53冊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
    【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隋】彥琮撰:《眾經目錄》,《大正藏》第55冊
    【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大正藏》第55冊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二)佛學類著作
    張曼濤主編:《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侯健編輯:《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12月)
    小野妙玄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1月)
    兼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10月)
    任繼愈、季羨林等著:《中國佛學論文集》(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
    月)
    陳柏達:《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12月)
    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出版,1987年)
    趙樸初、任繼愈等:《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許章真譯:《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2月)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年11月)
    方廣錩等編:《佛經中的民間故事》(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2月)
    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3月)
    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王邦維:《佛經寓言故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彙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
    冉雲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2年5月)
    陳士強《佛典精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年7月)
    王登雲、肖識劍主編:《佛經精華故事大觀-動物故事》(北京:北京科學技術
    出版社,1993年6月)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釋僧祐:《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11月)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6年3月)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極其開展》(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
    月)
    慈惠:《佛經概說》(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梁麗玲:《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杜斗城:《北涼佛教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溫澤遠等注譯:《賢愚經》(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
    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魏長洪等著:《西域佛教史》(新疆: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允吉等編:《佛經文學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10月)
    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西域之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11月)
    邱敏捷編著:《文學與佛經》(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
    侯傳文:《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梁麗玲:《賢愚經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6月)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楚華主編:《唐代文學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5月)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陳允吉主編:《佛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孫昌武:《漢譯佛典翻譯文學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竺家寧:《佛經語言初探》(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5912014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1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4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