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69814      Online Users : 146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110


    Title: 中共對外動武模式之研究-從戰略文化途徑研究探討
    The research of People’s Republic China’s uses of military power- The strategic culture perspective.
    Authors: 林棟義
    Lin, Dong Yi
    Contributors: 郭武平
    Kuo, Wu Ping
    林棟義
    Lin, Dong Yi
    Keywords: 戰略文化
    軍事武力
    戰爭模式
    積極防禦
    動武模式
    軍事思想
    國防戰略
    軍事戰略
    Strategic Culture
    military power
    war mode
    proactive defense
    uses of military power
    military mind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ilitary strategy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09-29 18:56:13 (UTC+8)
    Abstract: 欲瞭解一個國家的行為,就必須要瞭解這個國家的整體行為,而這整體的行為所表現者,即是「文化」。從戰略文化的研究途徑做一切入點,正可深入瞭解一個國家戰爭的行為,甚而可以預測未來戰爭的發生。而維繫國防安全的軍人自當對中共戰略與戰爭模式,應有相當的了解與認知;也希望藉著對戰略文化的瞭解,探照中共對外戰爭實例,探尋中共對外戰爭的模式,進而提供國防戰略因應對策,才不愧於自己的職責所在。
    就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而言,海峽對岸的中共無疑是我生存發展的最大威脅,而兩岸在軍事武力的不對稱下,中共時時以「不放棄武力」,極盡挑釁之威脅,而台灣除了默默軍事備戰外,在政治,外交生存上,也只能低調回應,這也可看出中共武力對台已具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解決統一台灣問題。目前兩岸之間最大的障礙是由領土主權爭議所衍生的問題,而領土主權問題又很容易引起戰爭,在這種壓力下,台灣將如何去面對,這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國內學術界對於兩岸關係的研究,多偏向政策方面而較少理論方面的探討,其實,藉由理論層面的研究而詮釋海峽兩岸互動過程與未來發展,有助於強化政策建議的內涵與深度,觀諸台海兩岸未來的安全發展,若能以戰略文化研究途徑,作為觀察的理論基礎,對於台海武力衝突的可能性,及中共對於使用武力的政治目的、手段與效用或許能提供新的詮釋與政策建議,由於潛在的戰略文化,會使決策者的戰略偏好及使用兵力解決爭議的傾向產生影響,因此,武力在未來台海安全的發展中,仍會是一個關鍵的重要角色,所以透過對中共戰略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掌握的研究途徑,進而對其軍事戰略與對外戰爭模式加以研究,期能深入瞭解中共在何種情況下,會不惜一切的以戰爭來解決問題,進而思考台海雙方在既有戰略思維下審慎避免誤判或誤認,讓動武甚至檫槍走火的意外情勢均不會發生;以提供吾人從事國家安全政策及國防戰略規劃相關人員參考研究與運用。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a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its behavior in a macro scal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such behaviors is known as the “Culture”. From the strategic culture perspective, it provide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 country’s use of military forces, as well as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wars. Especially for the military personnel who are the key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they shall ha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initiation on wars; through the study of strategic culture, examples of PRC’s use of military power, research of PRC’s initiation on wars, I shall fulfill my duty by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 towards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ountr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C from the cross strait is the biggest threat to our country’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unbalance of military power, PRC constantly provokes and threatens by stating “not giving up the use of force”. In contrast, Taiwan is much more low-profile in the military preparatio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is is a strong indicator that the PRC’s military force has the capability and could to use its power to unify Taiwan. Currently the biggest obstacle between the two sides is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from sovereignty, and it is a subject that can easily trigger wars. 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Taiwan to deal with under pressure. Many of the existing academic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policy aspect and less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fact,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can strengthen the content and depth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future safet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se of strategic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t will identify the probability of cross-strait conflict, the PRC’s political execution of military power, tactics, and effectiveness. This strategic cultural perspective may provide new definit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as it studies the decision maker’s strategic preferences and their tactics. Therefore, the military pow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ss-strait safety, and by analyzing the PRC’s strategic culture and research of its military strategy and war mode, will provid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the PRC will stop at no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with war, and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or mis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strategic culture from both sides. This will further prevent wars from occurred by accidents: hence, thi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defense strategic referencing may provide values to be researched and utilized by the associated members.
    Reference: 一、中文
    (一)書籍
    丁肇強。《軍事戰略》。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民國73年3月。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5年9月。
    亓樂義。《捍衛行動-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黎明文化公司,2006年10月。
    毛振發。《邊防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方清良。《淺論毛澤東軍事戰略理論的來源及啟示》。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2年10月。
    毛澤東。〈毛主席論人民戰爭〉《論革命策略與人民戰爭》。(香港:力史資料廖出版社),1972年。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1965年。
    王 豐。《反攻大陸VS.解放台灣》。台北:希代書局,1995年。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卡西迪。《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國防史政編譯室)民國93年8月。
    包宗和。《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尼克森時期之決策過程與背景》。台北:五南公司,2002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3年2月。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五南出版公司,民國84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4年 12 月。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9月。
    朱宏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江金權。《江總書記抓黨建設重要活動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何 明、羅 鋒。《中蘇關係重大事件述實(修訂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余起芬。《國際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吳化鵬。《中共與印度邊界衝之研究》。台北:蒙藏委員會印行,民國77年。
    李一戈。《人民軍隊戰爭全景紀實》。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李文健。《中越戰爭》。香港:京士威國際出版社,1981年10月。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民國71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2二版。
    李際鈞。《北京:論戰略文化中國軍事科學》。(1997年第1期),頁8。
    李際鈞。《軍事戰略思為》。(北京:軍勢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2版)。
    沈 默。《現代地緣政治》。台北:中央圖書供應社,民國6年4月。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最高機密檔案》。香港:天地圖書有 限公司,1998年 。
    沈明室。《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社,1995年。
    周 明。《韓戰:抗美援朝》。台北:知兵堂出版社,民國96年8月初版。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學生出版社,1999年2月)。
    林中斌。《龍威─中國的核力量與核戰略》。劉戢鋒譯,長沙:湖南出版社, 1992年10月。
    易博君。《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12月第八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88年7月版2。
    金輝、張惠生、張衛明。《中越戰爭秘錄》。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1990年。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社,民國88年。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91年。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
    胡光正。《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爭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12。
    苗曉平、姜本文、陳培軍。《21世紀的中國軍事》。(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
    徐 焰。《中印邊界之戰歷史真相》。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3年。
    徐澤榮。《中國介入朝鮮戰爭之始末與目標》。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12月。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0 年4月。
    馬保安,《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張 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年2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中共軍事戰略思想的轉變〉。生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
    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9。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黎明文化事業股份公司,民國92年5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4月。
    張曉寒。《袖珍國語辭典》。台北:陽明書局,民82。
    陳 舟。《現代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2版。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版。
    陳式平。《戰略藝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6年4月30日。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1年8月。
    郭偉濤。《人民戰爭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2月。
    陳梓龍。《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出版社,1997,1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4 月修訂16版。
    郭樹勇。〈中國的戰略文化傳統〉,《國家戰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5年1月。
    傅立群。《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認識論方法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
    彭光謙、王光緒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年 10 月。
    彭光謙、王光緒。《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9。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 81 年 10 月。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年 11 月二版。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78年9月。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民國78年9月。
    鈕先鐘。《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民文化公司,民國81年10月。
    虜子健。《中國對外關係轉變》。香港:金陵出版社,1985年9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6月。
    廖國良。《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11月。
    趙 翎。〈中印戰爭〉,收錄《中共六次衛國戰爭》,頁158。香港:香港文匯 出版社,1992年4月。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台北:黎明書局,民國83年4月。
    劉成軍、劉 源。《新中國國防和軍對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鄭文翰。《軍事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
    謝冰瑩。《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9 年3月。
    謝茂淞。《中共反介入戰略研究》。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10年3月。
    謝淑麗。《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7年。
    魏 鏞。《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公司,1982年。
    艾布蘭.夏爾斯基(Abram N. Shulsky)。高一中譯。《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90年11月。
    艾思明譯,《中國人的政治心理》。台北:洞察出版社,民國77年8月。
    孟慕杰(James H.Mann)。林添貢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民國88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 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年1月初版第二刷。
    約翰W.劉易士、薛理泰(John W.Lewis and Xue Litai)著,薛理泰譯。《中國軍事決策機制及台海衝突》(Imagined Enemies; ChinaPrepares for UncertainWar)。香港:明鏡出版社,2007年8月。
    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徐孟豪譯。《武備的影響力》,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軍官團教育參考叢書589,民國96年2月。
    蘿莉.勃奇克(Laurie Burkitt)、施道安(Andrew Scobell)、武而澤(Larry M. Wortzel) 。<從驚愕至僵局:韓戰半世紀後共軍取之教訓>,《解放軍七十五周年之歷史教訓》。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3年10月。
    iang Siyi and Li Hui。《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Mark Burles andAbram N .Shulsiy,吳惠民等譯,《中共動武模式》。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89年3月。
    Don M.Snider ,《美國的文武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89.1,頁185。
    (二)期刊、專文
    丁樹範。〈中共軍事演習的評述〉。《中共研究》,30卷4期,1996年4月,頁17
    王世途。〈中共戰略文化研析〉。《國防雜誌》,39卷5期,1997年5月,頁5-11。
    王榮川。〈政治力與我國安全〉。《國防雜誌》,22卷,5期,民國96年10月,頁26。
    石之瑜。〈中印邊界戰爭與國家定位危機〉。《共黨問題研究》,21卷11期,民國 84 年11月,頁 67。
    李化成,〈從戰略文化的觀點解析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不同時空下的意義與內容〉。《源遠學報》,民國 88 年 12 月,頁 62。
    李秋發。〈江澤民「新安全觀」探析〉。《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期2001年3月,頁16。
    李冀雍。〈本世紀軍事戰略與中國安全〉。《中國評論》,15期,1998年8月),頁34。
    沈明室。〈中共戰略決策的文化分析〉。《台北:東亞季刊》,33卷1期,民國91春,頁1-24.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文化》,31卷4期2004年4月,頁25-60。
    唐明輝。〈近期中共挑起台海危機之背景及目的的探析〉。《國防雜誌》,13卷1期1996年,3月),頁172。
    宮玉振。〈試論戰略文化傳統及其對戰略行為的影響〉。《北京:中國軍事科學,2003年第1期》,頁12。
    宮玉振。〈試論戰略文化傳統及其對戰略行為的影響〉。《北京:中國軍事科學》,14卷6期,2001年,頁30。
    孫紹正。〈艾森豪政府處理第二次台海危機之理性決策分析〉。《國防雜誌》,25卷1期,民國99年2月),頁48。
    張淑雅。〈近二十年來的韓戰研究概況〉。《台北:近代中國雙月刊》,137期,民國89年6月,,頁111。
    莫大華。〈中共戰略文化初探〉。《中國大陸研究》,39卷5期,1996.6,頁39。
    莫大華。〈中共戰略文化與軍事準則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九十二年第一季敵情研究資料》,頁10。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35卷6期,(民國85年6月),頁42-43。
    莫大華。〈戰略文化研究〉。《國防雜誌》,11卷11期。民國85年6月。
    莫大華。〈戰略文化研究的辯論與趨勢〉。《復興崗學報》,75期,民國91年9月),頁90。
    莫大華。〈戰略文化與軍事準則理論之探討〉《台北:國防雜誌》,12卷3期,頁5。
    陳一心。〈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遠景季刊》,1卷1期,2000年1月),頁99。
    陳子平。〈論中共與中國戰略文化之間戰略差異〉。《陸軍學術雙月刊》,42卷486期,民國95年4月,頁,48。
    陳式平。〈戰略與戰爭之運作關係及藝術作為〉。《軍事雜誌》,52卷5期,民國73年2月,頁8-12。
    黃振富。〈大二膽戰役之研究〉。《陸軍學術雙月刊》,511期,民國99年6月,頁,12。
    劉瀚嶸。〈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戰略意圖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512期,民國99年8月,頁4-5。
    潘進章。〈中共發動珍寶島事件的潛因探討〉。《陸軍學術雙月刊》512期,民國99年8月),頁30。
    潘進章。〈中共戰略文化之探究〉。《國防雜誌》,18卷第15期 ,民國92年9月,頁54。
    蔡 瑋。〈中共對台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中國大陸研究》,40卷5期,(1997年5月),頁48 。
    蔡國堂。〈闡揚大二膽英勇精神展現堅實國防戰力〉。《陸軍學術雙月刊》,511期,民國99 年6月)頁,18。
    戴東清。中共三月軍事演習效益之評估。《共黨問題研究》,2卷10期,民國85年10月,頁71。
    關安邦。〈古寧頭大捷之前因與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民國98年10月),頁5。
    顧立民。〈解析中共人民戰爭思想〉。《國防雜誌》,5卷24期,頁64。
    (三) 碩博士畢業論文
    吳原池。〈中共軍事積極防禦戰略之研析〉。(政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劉順銘。〈從戰略文化觀點探討中共軍事戰略與用兵動因〉。國防管理學院決策研究所90年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譚瑞茂。〈我國的文武關係與政戰制度〉。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謝如欽。〈國家危機管理之研究—1954-1999台海危機探討〉。政治大學戰略暨國際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1月。
    (四) 研討會彙編論文
    王厚卿。〈中共戰略思想專輯〉,中共原始資料彙編第七十九號。國防部編印,民84年4月。
    王榮川。〈兩岸關係政治戰略論〉,誇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軍大學編印,民國88年12月。
    李化成。〈解嚴後台海兩岸政治戰略決策之分析比較,間論策略的思維〉,政治作戰學校政治作戰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0年9月11日。
    沈明室。〈中共軍事研究的戰略文化途徑〉,國防大學:2005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民國94年12月。
    許舜南。〈研究戰爭性質與戰略之互動關係,探討當前我國的戰略作為〉,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學術研究優良論文選輯第1輯。民國97年5月。
    陸軍聲。〈中共戰略文化之定義與內涵〉,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5年,解放軍研究論壇彙編。民國94年12月。
    潘進章。〈中共戰略文化之探究〉,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學部彙編,5卷1期。民國93年1月。
    (五)無作者、機關、法人出版
    《大膽二膽保衛戰》。台北:國防部史政局編印,民國50年4月。
    《古寧頭大捷卅周年紀念特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68年10月。
    《1970年匪情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民國69年9月。
    《國軍軍事思想》。台北:國防部印頒,民國71年5月。
    《中國近代史》。近代史教學研討彙編,台北:幼獅出版社,民71年7月。
    《中華文化概述》。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民國73年4月。
    《一九五八台灣海峽危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民國74年12月。
    《中國現代史》。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民國78年10月。
    《人民戰爭論—軍事思想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1995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雜誌社,1995出版。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7月。
    《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7月。
    《中共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3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二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初版社,2007年7月。
    (六)報紙
    《解放軍報》,(江總書記抓黨建設重要活動記略),1993.1.16 版1。
    《聯合晚報》,(中共維護領土主權決心),民國 85 年 3 月 11 日,版 1。
    《中時晚報》,(維護領土主權決心不變),民國 85 年 3 月 11 日,版 1。
    《中央日報》,(所謂「四個停止」),民國85年3月6日,版 1。
    《青年日報》,(中共實施三軍聯合軍演),民國85年3月18日版 5。
    《 明 報 》,(大談攻台策略戰術),19997月26日,版2。
    《中國時報》,(前年台海危機,美中險些開火),民國88年6月22日,版2。
    《星島日報》,軍報,1999年7月25日,版2。
    《中時電子報》,(李登輝12月將訪康乃爾),民國90年5月5日。
    《聯 合 報》,世紀會晤蕭提四希望胡回四繼續,民國97年4月13日,版A3。
    《青年日報》,(兩岸論壇-中共十七屆伍中全會之研析),民國99.11.4版7。
    《青年日報》,壯大台灣創造人民幸福專題座談,民國100年5月16日,版3。
    《聯合晚報》,反獨促統的思考,民國100年5月19日,版A5。
    《自由時報》,中共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記者會,民國100年5月20日,版14。
    二 英文
    Booth, Ken.,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Culture Affirmed,” in Carl G. Jacobsen, ed., Strategic Power: USA/USSR (London: Macmilla, 1990.
    Collection of Document on the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2, Beijing: Word Affairs press, 1964.
    Duffield, John S., “Political Culture and State Behavior: Why Germany Confounds Neo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3, No.4 ,Autumn 1999.
    Dulles, Foster Rhea.,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ina, 1949-1969 (New York: Thomas Y.Crowell, 1972.
    Holsti, KalevIJ., Peace and war:Armed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1648-1989,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ider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Hunt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Iain, Johnson, Alastair., “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 No.4, Spring 1995.
    Janowitz , Morris., The Professional Solider: A Social and Political Portrait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6.
    Khalizad, Zalamy., T. Orletsky, David, Pollack Jonathan D. ,et.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s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RAND,2001.
    Kroeber, A.L. & Kluckhohn C.,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 (New York: vintage Book,1963.
    Lamb, Alistair., The McMaho Line:A Study in Relation 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 1904-1914, Vol.1,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6.
    Lin, Chong-pin, China`s Nuclear Weapons Strategy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1988.)
    Lord, Garnes., “American Strategic Culture,”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5, No, pp.272-274; Stephen Peter Rosen, “Military Effectiveness: Why Society Matte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No.4 ,Spring 1995.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n Curious with china,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Knopf,1999.
    Office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Power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Rowland, John., A History of Sino-Indian Relation: Hostile Coexistence, Princeton, NJ: D.Van Nostrand Co,1967.
    Snyder, Jack L.,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1976.
    Snyder, Jack L.,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 Santa Monica: RAND Cooperation, 1977.
    Trood, Booth & Russell., eds., Strategic Cultur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1999.
    US State Department, FRUS,1952-1954,Volume XIV, China and Japan Printing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Office.,1985.
    三、網路資源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spcl rpt/2state/c88092004.htm。
    http://www.future-chin a.org.tw/fcn-tw/ideas/fcs20020802.htm。
    人民日報資料庫,《中國的國防》: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229/index.html。
    抗美援朝大事記,http://www.xinhua.org/world/htm/20000927/144935.htm。
    珍寶島事件揭密,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1/WY0904110001.htm。
    中越戰爭30年,還原歷史真相,
    http://www.epochtimes.com/b5/9/2/20/n2435890.htm。
    古寧頭大捷,
    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3008913。
    金門大二膽戰役:衛國保民、犧牲奉獻,
    blog.udn.com/kpk201129/4238208。
    八二三砲戰背景,
    wiki.eyny.com/index.php?doc-view-4472 –
    李登輝12月將訪康乃爾
    http://ctnews.yam.com.tw/news/200010/26/64420.html。
    總統府網站:http:
    //www.oop.gov.tw/1_roc_intro/xpresident/lee_idea03_840610.html。
    《中國軍事專家:攻台可採三種方式》,
    http://www.asial.com.sg/cgi-bin/cweb/g2b.pl?special/china/taiwan/pages/taiwan090999.html。
    軍報大談攻台策略戰術,
    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el-rpt/2state/c88072501.htm。
    台海危機在於中共與台灣對彼此意圖尚有解讀錯誤時,最容易引起戰爭,
    http//netcityl.web.hinet.net./UserData/wet/tsp/chapt4.htm。
    莫斯科看中國—俄國軍方對中國崛起得一些新思維,
    http://www.diic.com.tw/comment/9610/961005russia%20view%20to%20china.pdf。
    中共武器裝備發展之分析,
    http//www.peaceforum.org.tw/filectrl/CM0207002.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95981010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981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