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3/140903 (78%)
Visitors : 46054459      Online Users : 98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349


    Title: 經濟犯罪被害人財產權保障之救濟--從憲法觀點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修改方向
    The remedies for the victims protection of the economic criminal property right—the legislative revision opinions upon adhesionprocess in our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viewpoint
    Authors: 黃士元
    Huang, Shih Yuan
    Contributors: 楊雲驊
    Yang, Yun hua
    黃士元
    Huang, Shih Yuan
    Keywords: 經濟犯罪
    不法利得
    充公(沒收)
    追繳
    發還被害人
    附帶民事訴訟
    修復式正義
    準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
    economic crime
    the proceeds of crime
    confiscation
    Verfall
    restitution
    Adhesionprocess
    restorative justice
    quasi-kondiktionelle Ausgleichsmaßnahme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05 14:45:35 (UTC+8)
    Abstract: 我國經濟犯罪之範圍,係由司法機關(司法院)與行政機關(法務部)
    分別以作業性之行政規則頒訂,仍以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金融犯罪為
    規範對象。
    就經濟犯罪所得,由於其性質屬於準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自應予以
    追繳或抵償(再發還被害人或充公收歸國有)以修復正義,該行為只要
    與法規範對立矛盾(即具有不法構成要件該當之違法性)即足,無庸探
    究行為人之罪責要件。我國將犯罪所得規定為從刑,須待行為人(即
    被告)受有罪科刑判決方能併宣告沒收,緩不濟急。
    建議將犯罪所得追繳後發還被害人之個別法律,移置於刑法總則一體
    適用,定性為強制處分,並將沒收、追繳、追徵或抵償自從刑之規定
    刪除,另於刑事訴訟法宣示判決之條文增加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
    賠償之人,且得由法院依職權或依檢察官之聲請權單獨宣告。
    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受請求之被告,不限於刑事訴訟進行中之被告,尚包括「其他依民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刑事庭法官遇有此種情形,因對渠等並無確定刑罰權有無及範圍之權限,在刑事訴訟程序的操作上格格不入,有仿襲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03條規定,被請求人應以刑事被告為限。
    由於附帶民事訴訟規範之目的在避免雙重工作負擔及二次裁判,惟依
    現行刑事訴訟法之規定,法官除刑事判決外,另需製作一份民事訴訟
    判決,如此顯違反前揭附帶民事訴訟規範之目的;故正本清源之道,
    乃無庸另製作一份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就犯罪不法利得,逕於刑事
    判決主文中諭知發還被害人或給付若干金額予被害人。
    被害人與加害人間共同參與之修復式司法近年來在世界各國實務及
    學說均肯定其實踐層面之重要性,為具體落實憲法訴訟權應保障犯罪
    被害人公平且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及程序主體性之地位,本文建議在
    審理刑事案件之前階段即擴大強制調解及和解制度之運用,由被告及
    被害人共同參與決定採取何種途徑最有利於促成實質修復正義之結
    果,俾利被害人程序主體性之建立及擴大紛爭解決一次性之要求。
    Economic crime in Taiwan is defin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the Judicial Yuan and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respectively. Such regulations are aimed at financial crimes that damage personal property. Because the proceeds of economic crimes are “quasi-kondiktionelle Ausgleichsmaßnahme”, the courts should seize the profits, and then use them to either compensate victims or confiscate them in the name of serving justice. So long as this offense is contradictory to criminal law (i.e. constituting the penal code and finding no specific legal cause for that offense), the courts need not review the problem of offender`s guilt. As ill-gotten gains are stipulated as “Nebenstrafe” in the Taiwan penal code, the courts cannot confiscate those gains unless there is a simultaneous conviction, which seems too slow.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he individual laws regulating “Verfall” and compensation to the victims should be reorganized in the penal code and characterized as “maßnahme”. The legal effect of these laws as “Nebenstrafe” should be deleted. The articles relating to the compensation of criminal proceeds to the victims should be increased as well. In addition, the courts should be allowed to announce verdicts either alone by its authority or according to the prosecutor’s request.
    In Taiwan, defendants accused during the adhesion process are not limited to being defendants in the process of criminal litigation, but also include other persons who should bear da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civil law. When criminal court judges face this situation, since it is not certain whether there is a right to impose criminal punishment, or what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should be, there ar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dure. There have been attempts to imitate Germany’s Criminal Litigation Law Clause 403, in which the accused should be limited to criminal defendants.
    The purpose of the rules on the adhesion process is to prevent a double workload and multiple judgments. However, according to existing requirements for criminal litigation, in addition to criminal judgments, judges must also make civil litigation judgments. This violates the aforementioned purpose of adhesion process rules. Thus, the way to rectify this situation is to create another adhesion process judgment based on the proceeds of crime, in order to assign restitution or to pay a certain amount to the victim, inside the main text of the criminal judgment.
    Restorative justice, in which the victim and offender jointly participate, has recently been affirmed in its import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all over the world. In order to concretely realize the principle that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 rights should protect crime victims, as well as provide fair and effective remedial paths and procedural subjectivit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in the stage prior to judging criminal cases, there should be expanded use of enforced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defendant and the victim jointly participat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urse for promot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victim procedural subjectivity, and to expand the one-time character of dispute resolutions.
    Reference: 甲、中文期刊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傑清,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剝奪不法利益規定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42卷4期,1998年8月。
    李傑清,沒收洗錢犯罪所得的實體與程序,檢察新論第3期,2008年1月。
    吳天雲,沒收犯罪所得應否扣除犯罪之成本,93年洗錢防制工作年報,法務部調查局,2005年4月。
    吳俊毅,因違法行為所得沒收(Verfall)之法律性質—以德國刑法第73條及第73 a-e條作出發,94年洗錢防制工作年報,法務部調查局,2006年5月。
    吳耀宗,德國刑法追徵制度之研究,刑事法雜誌,45卷3期,2001年6月。
    林大洋,「權益侵害型」不當得利─以最近法律座談會法律問題二則為例(上)(下),司法周刊第1541期(第1542期),2011年5月6日(13日)。
    林淑閔,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研究,刑事法雜誌,38卷第3期,1994年6月。
    林鈺雄,區域性國際人權法院與內國法之互動─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對奧地利刑事法之影響與改造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2007年9月。
    柯耀程,沒收、追徵、追繳與抵償制度之適用與檢討,法令月刊,59卷6期,
    2008年6月。
    郭明政,社會市場經濟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1994年5 月7日。
    郭明政,德國暴力犯罪被害人補償制度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1994
    年12月)。
    陳明燦,我國都市土地整體開發與使用管制之法制分析:以都市計畫法第17條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0期,2006年。
    陳新民,憲法財產權保障之體系與公益徵收之概念,政大法學評論,第33期(1986
    年6月)。
    陳愛娥,立法者對於訴訟制度的形成自由與訴訟權的制度保障核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8期(2001年1月)。
    陳靜如,修復式司法在我國實踐之探微(三),法務通訊,第2518期(2010年11
    月11日)。
    常慧中,論地方自治團體所有土地被中央撥用之財產權保障問題(上)(下),國有財產局雙月刊第36期(2006年4月)、第37期(2006年6月)。
    傅美惠,論沒收,刑法修正草案「沒收」規範評析,中正法學集刊,第17期,2004年10月。
    黃士元,新加坡刑事偵查審判實務介紹,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2003年3月。
    黃士元,德國檢警聯繫之法制及實務運作現況之研究,法務部所屬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2006年11月。
    黃綠星,日本裁判官的另一面:讀日文書「裁判官的橫著」後感,司法週刊,第1544期,2011年5月27日。
    楊松齡,財產權保障與公用徵收補償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9期,1992年。
    靳宗立,犯罪所得之剝奪與沒收、追徵、追繳、抵償制度之檢討,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1月。
    廖先志,英國沒收制度與沒收範圍簡介,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1月。
    廖尉均,犯罪被害人刑事訴訟權利之保護,刑事法雜誌第49卷4期,2005年8月。
    熊秉元,法律的經濟分析:方法論上的幾點考慮,台大法學論叢第29卷第1期。
    鄧湘全,防制組織犯罪所採取擴大沒收制度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4期,1998年8月。
    劉宗德,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以行政訴訟為中心,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2005年4月。
    劉承武,有效查扣及執行犯罪所得及受刑人財產之技巧及經驗,檢協會訊第
    28期(2008年4月27日)。
    劉昭辰,「近年來最高法院所忽略的不當得利重要命題」,台灣法學雜誌,第160期,2010年9月15日。
    薛智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上)(下),台灣本土法學
    雜誌,98期(99期),2007年9月(10月)。
    謝哲勝,準財產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卷第1期,1995年。
    蘇永欽,財產權保障與大法官解釋,憲政時代,第24卷第3期,1998年12月。
    蘇永欽,從體系功能的角度看大法官的規範違憲審查─走向適切回應社會變遷的司法積極主義,法令月刊,第59卷第6期,2008年6月。
    蘇清恭,調解流程管考之檢討─以民事強制調解為中心,司法週刊,第1528期(100年1月27日)。
    乙、中文專書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世洲,德國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的建立,「日治時期台灣特別法域之形成與內涵」,1997
    年。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聯經出版,1999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元照出版,2001年7月。
    王敏遠主編,刑事訴訟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6月。
    王澤鑑,民法債編總論第二冊─不當得利,自版,1993年4月。
    王澤鑑,民法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版,1999年5月。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08年10月。
    白紅平,全球化進程中的電子商務若干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
    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典專家修改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8年。
    汪建成,刑事訴訟法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昌珂譯,德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李惠宗,從基本權功能論司法獨立與訴訟基本權之保障,權利分立與基本權保障,韋伯文化,1999年3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2001年6月。
    阮富枝,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應否維持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17輯第18編,1997年6月。
    沈明譯(法律與社會規範:Eric A. Posner著, Law and Social Norms),元照出版,2005年。
    吳麗琪譯,Claus Roxin著,德國刑事訴訟法(Strafverfahrensrecht. Ein Studienbuch),三民書局,1998年11月。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緝委員會編印,1987年。
    林山田、林東茂,犯罪學,三民書局,1995年8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6版,1998年1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下),自版,1999年9月。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元照出版,2010年1月。
    林鈺雄,「變更起訴法條與突襲性裁判」,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
    訴訟制度,學林文化,2000年4月。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元照出版,2001年12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出版,2006年9月初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下冊),元照出版,2006年9月四版。
    施啟揚,民法總則,三民書局,1987年4月四版。
    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
    許永欽,經濟犯罪,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8年5月。
    許春金,修復式正義的理論與實踐,甘添貴教授祝壽論文集(第四卷),學林文化,2002年。
    許澤天、薛智仁譯(Hans-Jürgen Kerner 著),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Strafverfolgung und Sanktionierung in Deutschland),元照出版,2008年11月。
    陳志龍,財經犯罪與刑事法,收錄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出版,2005年。
    牧野英一,日本刑法通義,陳承澤譯,李克非點校,何勤華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三民書局,2002年10月4版。
    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中財產權概念的演變,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收錄於劉孔中、李建良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6月。
    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的影響,司法院行政訴訟論文彙編,1998年5月。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自版,1990年4月。
    程明修,訴訟權(上),法學講座,第31期,元照出版,2006年3版。
    曾世雄,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三民書局,1989年2月。
    萬毅,中國大陸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2009年10月。
    黃源盛纂輯,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上),元照出版,2010年7月。
    張明楷譯,日本刑法典(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張樊主編,企業電子商務中的法律風險及防範,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7月。
    渠濤編譯,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
    楊芳賢,民法系列─不當得利,三民書局,2009年初版。
    蔡宗珍,憲法解釋與訴訟權之保障─以行政訴訟為中心,司法院大法官93年度學術研付會論文集(下冊)。
    蔡秀雄,民法上不當得利之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7月。
    趙秉志、王新清及甄貞著,刑事訴訟法,月旦出版,1993年12月。
    趙曉鈞,論占有效力,法律出版,2010年4月初版。
    廖義男,經濟法之概念與內容體系,企業與經濟法,1980年。
    劉昭辰,民法系列─占有,三民書局,2008年8月初版。
    劉昭辰,債法總論實例研習─法定之債,三民書局,2010年9月。
    劉志傳、劉科、吳江及魏昌東編,刑事訴訟法規範總整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樊祟義等著,刑事訴訟法修改專題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下),三民書局,第12版,1989年8月。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下),自版,2003年12月2版。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06年2月初版。
    盧映潔,犯罪與被害:刑事政策問題之德國法制探討,新學林,2009年12月。
    羅結珍譯,卡斯東.斯特法尼等著,法國刑事訴訟法精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蘇永欽,憲法與社會文集,三民書局,1988年11月。
    蘇永欽,行動國下的競爭法,收錄於氏著「經濟法的挑戰」,五南書局,1994
    年5月。
    蘇永欽,跨越自治與管制,五南書局,1999年。
    蘇永欽,行憲前法律的司法審查,收於「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2002年。
    丙、碩博士論文部分(按姓氏筆畫排列)
    宋健弘,訴訟權之研究─以行政救濟制度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李鎨澂,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第20條社會國原則為借鏡,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呂偉誠,不當得利制度的理論建構與實務問題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吳勇毅,論意向犯,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林幸彬,檢察事務官在刑事程序中地位之研究,以美、日、德為借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林傳哲,論從刑中財產利益之剝奪,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尚佩瑩,無罪推定與舉證責任轉換─以歐洲人權法院相關裁判為借鏡,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月。
    陳雅譽,論我國犯罪所得沒收法制與實證研究─與美國法制之比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0年12月。
    陳鋕雄,日治時期的台灣法曹,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黃國楨,自憲法保障財產權之觀點論課徵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之合法性,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黃曉玲,犯罪被害人於刑事訴訟上之權利與定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楊榮宗,台灣經濟犯罪偵查機制之研究 1979¬—2008,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謝協昌,論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之權利保護─以性犯罪被害人之權利保護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6月。
    丁、其他文獻部分
    台灣總督府法務部,台灣司法制度沿革誌,大正6年。
    條約局,律令總覽(「外地法制誌」),東京,昭和 35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71年。
    國史館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台北自刊,83年。
    戊、英文期刊與專書部分
    E.Rees & R.Fisher,The Proceeds of Crime Act 2002 51,56(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4)
    Guy Stessens, Money Laundering: a new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mod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John Braithwaite, A Future Where Punishment Is Marginalized ; Realistic or Utopian ? UCLA Law Review: Vol.46, No.6(August 1999),
    Michelle M. Gallant,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Proceeds of Crime-Economic Crime and civil Remiedies 96-104(Edward Elgar,2005)。
    Peter Alldridge, Money Laundering Law-Forfeiture, Confiscation, Civil Recovery, Criminal Laundering and Taxation of the proceeds of crime, Hart Publishing, 2006.
    Richard A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pen Law & Business, 1998(5th ed).
    Trevor Millington & William Sutherland Mark,The Proceeds of Crime-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Restraint,Confiscation, and Forfiture ,Oxford University ,2003.
    己、德文期刊及博士論文部分
    Carsten Leip,Der Straftatbestand der Geldwäsche-Zur Auslegung des §261 StGB, Arno Spitz,1995.
    Edzard Schmidt-Jortzig, Effektiver Rechtsschutz als Kernstück des Rechtsstaatsprinzip nach dem Grundgesetz, NJW, 1994.
    Inger Bahnson, Das Adhäsionsverfahren nach dem Opferrechtsreformgesetz 2004, Disseration zur Erlangung des Doktorgrades, Universität Regensburg, Juli 2008.
    庚、德文專書部分
    Alfred Katz, Staatsrecht, Grundkurs im öffentlichen Recht, 17 Auflage, 2007.
    Claus Roxin, Strafverfahrensrecht. Ein Studienbuch,C.H.Beck Verlagsbuchhandlung,München 1995.
    Claus Roxin/Schünemann, Strafverfahrensrecht, 26. Auflage, Verlag C.H.Beck. 2009.
    Karlsruher Kommentar, Engelhardt, Strafprozeßordnung, 6.Auflage, Verlag C.H.Beck. 2008.
    Franz v. Listz & Eberhard Schmidt,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26. Aufl.,
    Gerhard Köbler, Juristisches Wörterbuch-Für Studium und Ausbuildung, 6 Auflage, 1994, Verlag Franz Vahlen München.
    Klaus Stern, Das Staats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and 1, 1984.
    Knuz/Zellner/Gelhausen/Weiner, OEG Kommentar, 5. Auflage, 2010, C.H.Beck.
    Ingo von Münch (Hrsg.), Grundgesetz-Kommentar, Band 1, 1992.
    J. von Staudin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rungsgesetz Nebengesetzen,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812-822(Ungerechtfertigte Bereicherung), 2007, Sellier-de Gruyter. Berlin.
    Lutz Meyer-Goßner, Strafprozeßordnung, 51.Auflage, Verlag C.H.Beck. 2008.
    Michaela A. M. Dannert, Die Verfassungsrechtliche Zulässigkeit von Eigentumsentziehungen zur Verfolgung und Verhinderung von Straftaten, Duncker & Humblot, 1998.
    Müller-Gugenberger/Bieneck, Wirtschaftsrecht (Handbuch des Wirtschaftsstraf-und-ordnungswidrigkeitenrecht), 3. Auflage, 2000, OVS.
    Münchener Kommentar-Wolfgang Joecks, StGB, 2005.
    Peter Badura, Staatsrecht –Systematische Erläuterung des Grundgesetzes, 3 Auflage., München 2003.
    Hermann von Mangoldt/ Friedrich Klein/ Christian Starck , Grundgesetz, Bd.Ⅰ, 4. Aufl.
    StGB, Kommentar-Satzger.Schmitt.Widmaier, Carl Heymanns Verlag, 2009.
    Schönke/Schröder/Eser, StGB, Kommentar, 27.Aufl, 2006.
    Thomas Fischer,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 57.Auflage, Verlag C.H.Beck.2010.
    Zöller, ZPO, 27.Auflage, 2009, OVS Verlage, Köl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796110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611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10101.pdf2958KbAdobe PDF24610View/Open
    110102.pdf392KbAdobe PDF2155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