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87 (78%)
Visitors : 46276000      Online Users : 124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156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69


    Title: 臺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法與舞臺呈現之探討
    Theme、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staging analysis of Taiwan new jingiu
    Authors: 林淑薰
    Contributors: 王安祈
    林淑薰
    Keywords: 新編京劇
    敘事技法
    舞臺敘事
    女性
    戲曲導演
    戲曲評論
    臺灣
    主題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1-10-11 16:52:2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旨在考察「臺灣」「新編京劇」的發展,時間斷限以軍中競賽階段為始,下限則以論文的完成時間為止。

    導論首先對「臺灣」、「新編京劇」一詞加以定義,總結來說,所謂的「臺灣新編京劇」,必須要能夠符合以下二項條件:1.展現出臺灣的當代精神與視角。2.為臺灣劇團所新製。其次則針對臺灣各重要劇團所演出的劇目、風格、敘事技法加以概述,建立論文分析資料庫。

    一、二兩章從新編京劇的內容著眼,探討新編京劇的主題與精神內涵。

    第一章從女性與公私領域的轉變談起,臺灣新編京劇的女性意識發觴於「雅音」的劇作,「雅音」呈顯的女性意識可分為前後兩期,而以1993年的《歸越情》為分界點。在此之前「雅音」的女性以女體而男性化的姿態進入男性公領域活動,從而模糊了原本截然兩分的公、私領域界線;在此之後則轉入女性內在幽微的情思的挖掘。90年代「復興」、「國光」承繼「雅音」的女性意識,而轉入對公領域空間權力的反思與顛覆,其方法主要先從消解男性知識份子的話語體系著手,以多元對話來質疑男性單一價值論述的公理、正義性;並以女性在公領域空間的「失語」狀態,批判男性知識份子所建構出來的倫理道德;進而以女性特有的叨叨絮語滲入男性公領域空間,從而消解了男性對女性的話語建構,尋求女性的發聲位置。另一方面,在王安祈接掌「國光」藝術總監後所推出的一系列「女性京劇」,回歸女性內在情慾的探索與勾掘,有意識的以「女性內在幽微情愫的新探與重塑」作為創作新編京劇的主要動機與內涵,以靈動清澈的心,指向女性幽微的情思、心曲,從女性內在流動的欲望、意識著手,在刻劃出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的同時,也解構、顛覆了原先的家國政治等大敘述,以及傳統儒家的單一價值體系。

    第二章從「跨文化」與「本土化」切入,「跨文化」與「本土化」是京劇因應時代潮流而出現的二股聲音。京劇舞臺的跨文化展演,是劇團有意為之的實驗,其目的在於藉由跨文化劇作文本,刺激傳統京劇在內涵精神以及表演形式兩方面的質變,視跨文化為治療傳統京劇的藥引,其中最明確、有計劃的利用跨文化文本以刺激京劇表演體系的變化則是「當代傳奇劇場」,整體來說,「當代」的跨文化改編策略以功能性取向為主,也就是說「當代」之所以選用跨文化文本,是為了借鏡於西方劇作裡人物內在性格、心理的描寫,以改變京劇的內涵精神。除了「當代」長期耕耘於跨文化劇作的搬演外,「臺北新劇團」、「國光」也相繼推出了《弄臣》、《歐蘭朵》等劇,為臺灣新編京劇的跨文化實驗再添一筆。   「京劇本土化」則是「國光」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臺灣三部曲」的推出引起了一陣本土化議題的討論,從題材的選擇、內涵精神的層面以及舞臺風格的呈現,都曾詳加討論過,而本土化的概念範疇也從三部曲的「題材」本土化,逐漸擴展為內涵、精神上臺灣視域的展現,第四部曲《快雪時晴》藉一紙書信來討論故鄉、異鄉與心靈的安頓,將本土化議題提升至心靈層面的歸屬,避免了陷在臺灣本土題材上的侷限性,開拓了京劇本土化的內涵。

    第三章探尋的是臺灣新編京劇敘事技法的轉變,集中探討「敘事語言、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時間」等四部分的轉變。就敘事語言來說,傳統戲曲的敘事語言著重於情節的交待與完成,而不在人物意志與行為動機的刻劃;而新編京劇的敘事語言在傳統的抒情性、音樂性之外,還更強調了人物性格與行為動機的描寫,而且人物之間的對話除了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外,最重要的還在於影響對方,使彼此的關係有所變化、發展,從而推動戲劇情節的進行。就敘事視角來說,「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按理說角色人物的視角原只能是扇面裡的限知視角,然而傳統戲曲因其代言體特色,加上受講唱文學影響使然,由由往角色擔任起敘事者的職能,角色人物與故事敘事者的聲音疊合,使傳統戲曲的唱詞唸白所擔負的功能除了發抒角色人物的心情胸臆外,也同時具有交待事件前因後果的敘述性功能,連帶的使唱詞與念白的敘事視角在故事敘事者的全知視角與角色人物的限知視角中流動;新編京劇一改傳統戲曲的抒情高潮,轉而力求懸疑、衝突、高潮跌宕的情節布局,這中間之所以能夠順利轉換的一個關鍵點,即在於新編京劇的敘事視角上突破了以往所採用的全知敘事視角而採用限知視角來敘事。敘事時間與敘事結構密不可分,傳統戲曲的結構以點線串珠式結構為主,「點」是矛盾糾葛和衝突,「線」是指順序式的線狀情節發展,因而中國戲曲在情節的安排、布局上,要求「有頭有尾」的順序發展,重視劇情發展的前因後果與波瀾起伏,使劇情和人物情緒連貫發展,即使生活中橫向發展的矛盾糾葛,在中國戲曲中也要將之拉成排列於線上的先後發展(或並列)的點;新編京劇的敘事結構,更接近的是西方戲劇的板塊接進式結構,將故事段落和情節事件調整、擠壓成幾個大的板塊,讓事件的發展,矛盾的糾葛都集中在這個板塊之中,以數個板塊的接合來完成整個故事劇情的發生、發展和終結。而就敘事時間來說,新編京劇與傳統京劇在敘事時間上的最大不同,在於打破直線、順時鐘的情節時間,敘事時間之所以能夠突破傳統的線性時空,其主要原因與敘事結構的變化息息相關,由於敘事結構的多元化,連帶也使敘事時間能夠擺脫傳統戲曲的規範。

    四、五兩章從演出形式觀察新編京劇的舞臺呈現。

    第四章探討新編京劇的舞臺敘事與演員的表演呈現,主要從新編京劇的舞臺美術以及導演二面向加以討論。新編京劇舞臺美術所擔負的職能不再僅僅用以美化、裝飾舞臺畫面,或是點染劇作所規範的時空環境而已,透過導演的調配運用,甚至還擔負起舞臺敘事的功能。舞臺敘事又可稱做「舞臺書寫」(Scenic Mode of Writing),主要指的是運用劇場上的演員和種種裝置(裝光、場景設置、道具、舞臺機關等等)將劇本搬上舞臺演出的種種工作的整體呈現。就演員的表演來說,隨著文本內涵與劇作風格的變化,演員的表演呈現而有不同的風格變化,論文從郭小莊及魏海敏兩位旦角演員的蛻變談起,從傳統出發,立志將傳統現代化的郭小莊,選擇跳過腳色行當而直接面對劇中人物,從而使其表演風格趨於寫實化的傳達人物的內在心理,其意不在開宗立派,也不在將個人的氣質風韻傾注投射到劇中人身上,而是要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角色,而不是郭小莊。魏海敏是繼郭小莊之後,從傳統出身進而悠遊於現代/傳統之間表演方式的京劇演員,從她身上進一步可以看到的是:傳統京劇演員如何從立到破,最後樹立一己表演風格的過程。

    第五章探論的是戲曲導演的舞臺敘事,臺灣京劇舞臺上,開始有導演一職始於「雅音小集」,不過「雅音」的導演一職性質較類似於傳統戲曲的總排以及一切工作的統籌,真正在劇作中展現導演意識與敘事風格,還有待於鍾傳幸接掌「復興劇團」之後才確立。戲曲導演的職能包括對劇作內容、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人物之間的矛盾糾葛、環境氛圍的理解與詮釋,它包括舞臺節奏、舞臺氛圍以及演員表演的統整協合。論文同樣也以兩位戲曲導演做為分析比較,分別是「復興」鍾傳幸與「國光」李小平,鍾傳幸對題材的選擇上有著極高的敏銳度,充分掌握臺灣社會的脈動與思潮,促使京劇與文化思潮、文學藝術交流對話,從而改變了一般人對京劇的觀感,透過與現代舞蹈、話劇、繪畫等跨界藝術的合作轉變京劇的質性,這些都是鍾傳幸接掌「復興劇團」後所創造的當代意義。李小平所執導的京劇風格呈現出鮮明的個性──一種有別於傳統戲曲的調性,而這個調性是因為其擅於運用話劇、電影等敘事技法而達成的。
    結論則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戲曲評論發展為結。
    Reference: 專 書
    (按作者姓氏筆劃序排列)
    一.戲曲、戲劇專著
    【明】呂天成撰、吳書蔭校註 《曲品校註》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安祈 《國劇之藝術與欣賞》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89年)。
    ───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臺北:里仁出版社,1996年)。
    ─── 《當代戲曲》 (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 《臺灣京劇五十年》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 《金聲玉振──胡少安京劇藝術》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 《寂寞沙洲冷──周正榮京劇藝術》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
    年)。
    ─── 《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 《光照雅音--郭小莊開創台灣京劇新紀元》 (臺北:相映文化,2008
    年)。
    王 強 《會館戲臺與戲劇》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石光生 《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 (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
    台南人劇團 《劇場事8──戲曲易容術專題》 (臺南:台南人劇團,2010年)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組織編著 《中國京劇史》 (北京:中國戲劇
    出版社,1990年)。
    李惠綿 《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 (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 《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杜長勝主編 《京劇與文化傳統──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沈惠如 《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年)。
    紀蔚然 《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 (臺北:書林出版社,2006年)。
    胡妙勝 《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孫惠柱 《戲劇的結構》 (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徐亞湘 《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 (臺北:南天書
    局,2006年)。
    馬 威 《戲劇語言》 (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耿一偉 《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 (臺南:台南人劇團,2008年8月)
    馬少波 《中國京劇發展史》 (臺北:商鼎文化,1992年)。
    尉天驄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 (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 《國劇表演概論》(上)(下) (臺北:國立復興劇藝實
    驗學校,1994年)。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系 《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立台灣
    大學戲劇學系,2004年)。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編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 (臺北:國立中正文
    化中心,1996年)。
    張次溪編纂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二
    刷)。
    張庚 《張庚戲劇論文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張庚、蓋叫天等著 《戲曲美學論文集》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張庚、郭漢城主編 《中國戲曲通論》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張庚主編 《當代中國戲曲》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張 連 《中國戲曲舞臺美術史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陳亞先 《戲曲編劇淺談》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傅 謹 《戲曲美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 - 《中國戲劇藝術論》 (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曾永義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 《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 (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
    ─── 《戲曲與歌劇》 (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黃在敏 《戲曲導演藝術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黃克保 《戲曲表演研究》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年)。
    楊雲玉 《臺灣青年族羣對傳統戲曲演出觀賞行為研究》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2005年)。
    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 (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趙如琳 《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劉慧芬 《古今戲臺藝術與戲曲表演美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
    劉慧芬 《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靜沅 《京劇藝術發展史簡編》 (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4年)。
    鄭傳寅 《中國戲曲文化概論》 (臺北:志一,1995年)。
    ─── 《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 (臺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潘麗珠 《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 (臺北:里仁,1998年)。
    鄭懷興 《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錢久元 《海派京劇的奧祕》 (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6年)。
    蕭長華 《蕭長華戲曲談叢》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
    謝碧霞 《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1
    年)。
    魏子雲 《法國椅子中國席》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5年)
    ─── 《國劇的舞臺》 (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韓幼德 《戲曲表演美學探索》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藍 凡 《中西戲劇比較論稿》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蘇桂枝 《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蘇國榮 《中國劇詩美學風格》 (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蘇永旭 《戲劇敘事學研究》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
    二.文學、藝術類書籍
    W.Kenny著,胡迺臣譯 《小說的分析》 (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6年)。
    〔俄〕艾森斯坦著,富瀾譯 《蒙太奇論》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年)。
    〔日〕中島利郎編 《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 (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版)
    〔英〕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 《小說面面觀》 (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明】張岱 《陶庵夢憶》 (臺北:開明書局,1974年)。
    【明】馮夢龍 《喻世明言》 (臺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 《文體明辨序說》 (出版地與年代均不詳)
    【清】徐珂 《清稗類鈔》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國維著、馬自毅注譯 《人間詞話》 (臺北:三民書局,民91年)。
    何寄澎 《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 (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金明求 《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屈萬里 《尚書今註今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林克華、王婉容 《舞臺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 (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孟樊、林耀德主編 《世紀末偏航80年代》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胡經之、王嶽川主編 《美學文藝學方法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亞敏 《敘事學》 (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平原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 銘 《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味》 (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游勝冠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版)。
    黃俊傑 《天道與人道》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黃永武 《中國詩學》(鑑賞篇)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一版八刷)。
    黃維樑 《中國詩學縱橫論》 (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顧唱──顧正秋曲藝精華》 (臺北:和信文化,1992年)。
    楊義 《中國敘事學》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漢學研究中心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
    劉 康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 (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 《談藝錄》(補訂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冀志楓 《蒙太奇技巧淺探》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
    盧非易 《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 (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三.傳記資料
    諾門.史瓦洛(Norman Swallow)著,張新方、周晏子譯 《蒙太奇之父艾森斯坦》 (臺北:北辰文化,1987年)。
    柳天依 《郭小莊雅音繚繞──臺灣第一位致力於國劇現代化的人物》 (臺北:臺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季季 《奇緣此生顧正秋》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7年)。
    徐露 《露華凝香──徐露京劇藝術生命紀實》 (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6年)。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著 《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年)。
    黃美序 《貢敏》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盧健英 《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 (臺北:天下文化,2006年)。
    魏海敏 《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臺生涯》 (臺北:商周,1996年)。
    魏海敏著,陳慶祐文字撰述 《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 (臺北:積木文化,2006年)。
    顧正秋口述,劉枋執筆 《顧正秋的舞臺回顧》 (臺北:時報出版社,1978年)。
    顧正秋 《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 (臺北:時報出版社,1997年)。
    四.劇本集
    (一)古典劇作
    〔英〕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呂健忠譯 《馬克白》 (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元】王實甫 《西廂記》(董王合刊本) (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明】毛晉 《六十種曲》 (臺北:開明書局,1970年)。
    【明】孔尚任原著.王季思等人校注 《桃花扇》 (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明】湯顯祖 《牡丹亭》 (臺北:西南書局,1990年)。
    王大錯 《戲考》 (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學奇編 《元曲選校注》 (河北︰河北教育,1994年)。
    林侑蒔主編 《全明傳奇》 (臺北:天一書局,1983年)。
    錢南揚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 (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二)現當代劇作
    黃毓秀.曾珍珍合譯 《希臘悲劇──阿卡曼儂.伊底帕斯王.米蒂亞》 (臺北:書林出版社,1984年)
    高宜三 《楊金花》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楊向時 《仁者興唐》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王安祈 《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王安祈 《曲話戲作》 (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3年)。
    王安祈 《絳唇珠袖兩寂寞》 (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李寶春改編 《巴山秀才》(京劇版) (王安祈私人提供)。
    余笑予、李云彥 《法門眾生相》 《復興劇藝學刊》第10期,1994年)。
    俞大綱 《俞大綱全集--劇作卷》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俞大綱 《繡繻記》(國光2007年演出版) (王安祈私人提供)。
    施如芳 《快雪時晴》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徐文光 《鍾離春》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貢 敏 《貞觀圖》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 - 《天下第一家》(2008年演出版)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高宜三 《天山風雲》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張啟超 《苗疆風雲》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教育部 《文藝創作──國劇劇本得獎作品專輯》 (臺北:教育部印行,1988年)。
    習志淦 《美女涅槃記》 《復興劇藝學刊》第12期,1995年。
    習志淦、郭大宇 《徐九經》 《復興劇藝學刊》第13期,1995年。
    習志淦、鍾傳幸 《阿Q正傳》 《復興劇藝學刊》第17期,1998年。
    陳亞先 《唐太宗與魏徵》 (王安祈私人提供)。
    ─── 《閻羅夢》 《聯合報》1993年1月10-18日。
    陳西汀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未刊行,國光劇團網頁)。
    劉慧芬 《胡雪巖》 (未刊行,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曾永義 《鄭成功與台灣》 《聯合報》民國87年12月25日。
    鍾傳幸、宋西庭 《羅生門》 《復興劇藝學刊》第24期,民國87年7月。
    鍾傳幸、余笑予、李華清 《出埃及》 《台灣戲專學刊》創刊號,民國89年。
    鍾傳幸 《兒童戲曲森林七矮人》 (臺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2001年)
    魏子雲 《魏子雲戲曲集》一至四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魏明倫 《潘金蓮》 《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一期,1995年。
    魏明倫 《潘金蓮──魏明倫劇作三部曲》 (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
    五.社會科學及其他
    〔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 《金枝》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英〕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 《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王 政 《越界──跨文化女權實踐》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立文主編 《全球在地文化研究》 (臺北:秀威資訊出版,2008年)。
    黃應貴主編 《空間、力與社會》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黃俊傑.江宜樺編 《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熊秉真主編 《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編纂,2003年)。
    顧燕翎主編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期刊、會議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戲曲、戲劇類:
    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忠譯 〈慾望城國:馬克白的三張臉〉 《中外文學》 第26卷9期,1998年2月。
    王一方、盧健英 〈百變旦角-魏海敏──從端莊青衣到壞女人〉 《PAR表演藝術》 第161期,2006年5月。
    王安祈 〈臺灣京劇新劇目〉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 2003年第3期,總109期。
    ─── 〈創作與評獎:以「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三部入選劇作為例〉 《民俗曲藝》 164期,2009年6月。
    ─── 〈行到水窮處──《無限江山》觀後〉 《表演藝術》 第1期,1992年12月。
    ─── 〈演出京劇史──從北京劇團到當代傳奇〉 《表演藝術》 第11期,1993年9月。
    ─── 〈「演」出戲劇史──從北京京劇團到當代傳奇〉 《表演藝術》 第11期,1993年9月。
    ─── 〈古道中闢蹊徑──雅音小集之於台灣國劇發展〉 《表演藝術》 第14期,1993年12月。
    ─── 〈戲曲現代化風潮中的一些逆向思考──觀賞王吟秋《春閨夢》〉 《表演藝術》 第42期,1996年4月。
    ─── 〈曲/戲迴旋路──文化變遷中台灣的京劇發展〉 《表演藝術》 第27期,1995年1月。
    ─── 〈競賽戲和我的因緣〉 《表演藝術》 第36期,1995年10月。
    ─── 〈竹林中的探險──觀《羅生門》戲曲演出〉 《表演藝術》 第67期,1998年7月。
    ─── 〈讓我迷戀了三十年的悠忽嗓音〉 《表演藝術》 第98期,2001年2月。
    ─── 〈昔人今已遠,典型在夙昔──文化變遷中,周正榮、胡少安、高蕙蘭的三種態度〉 《表演藝術》 第108期,2001年12月。
    ─── 〈從崑劇到廖添丁──一部戲曲性格塑造史〉 《聯合文學》 16卷2期,1999年12月。
    ─── 〈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京劇《金鎖記》劇場設計〉 《聯合文學》 2006年5月號。
    ─── 〈小劇場京劇《王有道休妻》創作理念與回響〉 《福建藝術》 2004年5月號。
    ─── 〈從結構的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 《復興劇藝學刊》 第22期,民國87年。
    ─── 〈我對「雅音」的看法〉 《國劇月刊》 第93期,1984年(民73)9月。
    ─── 〈歐蘭朵活了四百年,從男子變為女子〉 《PAR 表演藝術》 98年1月號。
    ─── 〈枝蔓與嚴實──以《紅樓夢》為例談傳統戲和新編戲的人物塑造〉 《表演藝術》 第125期,2003年5月。
    王友輝 〈戲夢,循環在今古遐想的新思維〉 《表演藝術》 第114期,2002年6月。
    ─── 〈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 《臺灣戲專學刊》 第13期,2006年7月。
    ─── 〈戲曲現代化的嘗試〉 《PAR表演藝術》 第149期,2005年5月。
    ─── 〈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 《PAR表演藝術》 第137期,2004年5月。
    王定歐、王雙才 〈古今同臺的《潘金蓮》〉 《晚霞》 2007年1月。
    王 佳 〈敘述者的陷阱--談《塵埃落定》敘述者的介入〉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卷4期,2007年8月。
    王德威 〈君臣之道的浪漫組曲-京劇《曹操與楊修》和《李世民與魏徵》〉 《INK印刻文化雜誌》 2004年5月卷。
    ─── 〈美麗蒼涼的手勢──從京劇版《金鎖記》看張愛玲〉 《聯合文學》 2006年5月號。
    ─── 〈京劇南渡,快雪時晴〉 《聯合文學》 第276期,2007年10月。
    丘慧瑩 〈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 《民俗曲藝》 159期,2008年3月。
    江世芳記錄整理 〈從傳統到傳奇──談「當代傳奇」劇場的京劇革新之路〉 《表演藝術》 第9期,1993年7月。
    老憨 〈自潘金蓮的傳統改編與創新譚起〉 《復興劇藝學刊》 第13期,民國84年。
    朱西甯 〈天地君親「帥」〉 《復興劇藝學刊》 第21期,民國86年10月。
    成大園 〈雅音小集能振興國劇嗎?洋式國劇?他體國劇?〉 《當代》 第41期,1989年(民78)。
    吳興國 〈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 《中外文學》 第15卷11期,1987年4月。
    吳潛誠 〈《竹籔中》七種不可靠的敘述聲音〉 《復興劇藝學刊》 第24期,1998年。
    呂柏伸 〈跨文化戲劇創作的幾點想法〉 《劇場事8》 2010年2月。
    呂健忠 〈樓蘭女何去何從〉 《表演藝術》 第11期,1993年9月。
    李元皓、林幸慧記錄整理 〈從京劇到現代劇場──曹復永、李小平、李國修的跨劇種創作經驗談〉 《表演藝術》 第87期,2000年3月。
    李孝悌 〈放不大的小腳──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表演藝術》 第28期,1995年2月。
    李惠綿 〈覺醒盡處是幻滅〉 《表演藝術》 第125期,2003年5月。
    李連璧 〈相容並蓄塑阿Q〉 《復興劇藝學刊》 第17期,1996年。
    李翠芝 〈南轅北轍的新編宗教神話劇〉 《表演藝術》 第86期,2000年2月。
    ─── 〈再唱一段濃情艷史──國光新編大戲《地久天長釵鈿情》〉 《表演藝術》 第93期,2000年9月。
    ─── 〈革命聖潔化的光輝進程──《白毛女》的世紀變貌〉 《表演藝術》 第97期,2001年1月。
    汪詩珮 〈世紀末「京劇台灣化」風潮下的省思〉 《台灣文學學報》 第1期,2000年6月。
    ─── 〈愉快人間,快意桃源──訪曾永義談國光新編大戲《牛郎織女天狼星》〉 《表演藝術》 第100期,2001年4月。
    ─── 〈文人傳統與女性意識的對話:《青塚前的對話》中的兩種聲音〉 《民俗曲藝》 159期,2008年3月。
    沈惠如 〈探尋陳亞先劇作「心理留白」的魅力〉 《PAR 表演藝術》 第137期,2004年5月。
    何惠麗記錄 〈得其「門」而入?──週末傳統戲曲評劇會:《羅生門》〉 《表演藝術》 第67期,1998年7月。
    林克歡 〈戲曲:程式之變──九0年代大陸表演藝術的走勢〉 《表演藝術》 第24期,1994年10月。
    林秀偉記錄整理 〈從希臘雅典到當代傳奇〉 《表演藝術》 第37期,1995年11月。
    ───記錄整理 〈在舞與劇的轉彎處〉 《表演藝術》 第43期,1996年5月。
    林幸慧 〈臺灣戲曲學界對京劇文本創作的影響:由《閻羅夢》的映象說起〉 《民俗曲藝》 160期,2008年6月。
    周郎 〈聯演看郭小莊演出〉 《國劇月刊》 第144期,1988年(民77)12月。
    周慧玲 〈環境劇場加跨文化表演──《奧瑞斯提亞》劇場初探〉 《表演藝術》 第36期,1995年10月。
    ─── 〈國際化的死角〉 《表演藝術》 第118期,2002年10月。
    邱婷 〈難為的編導,為難了張飛〉 《表演藝術》 第131期,2003年,11月。
    屈原博 〈談發展國劇並論雅音小集〉 《國劇月刊》 第145期,1989年(民78)1月。
    亞菲、朱黎明 〈中國古典戲曲敘述論〉 《藝術百家》 總第99期,2007年第6期。
    胡惠禎記錄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表演藝術》 第53期,1997年4月。
    ───記錄 〈《慾望城國》十年〉 《表演藝術》 第48期,1996年11月。
    ───記錄 〈「五四前夕談阿Q」〉 《復興劇藝學刊》 第17期,1996年。
    ───記錄 〈新編國劇《阿Q正傳》評論座談會〉 《復興劇藝學刊》 第17期,1996年。
    胡敏雄 〈羅生門〉 《復興劇藝學刊》 第24期,民國87年。
    胡耀恆 〈《羅生門》走向光明大道〉 《復興劇藝學刊》 第24期,民國87年。
    ─── 〈西方戲劇改編為平劇的問題──以「慾望城國」為例〉 《中外文學》 第15卷11期,1985年4月。
    施如芳 〈老變新、新變老,皮黃看向未來──關於京劇老戲的思考〉 《表演藝術》 第113期,2002年5月。
    ───記錄整理 〈翻攪一筆輪迴的糊塗帳──從《閻羅夢》談戲、夢、人生-京劇跨界座談〉 《表演藝術》 第113期,2002年5月。
    ─── 〈京劇不悶,國光發光〉 《表演藝術》 第121期,2003年1月。
    ─── 〈搭乘時尚列車接軌國際舞臺──從當代傳奇劇場《金烏藏嬌》看表演團體的海外行銷思考〉 《表演藝術》 第116期,2002年8月。
    ─── 〈用戲說禪,如何「安放」?〉 《表演藝術》 第120期,2002年12月。
    ─── 〈劇之本不在,戲根著何土?從中國大陸「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思考本土戲曲創作〉 《表演藝術》 第123期,2003年3月。
    ─── 〈從書場到戲場-淺論戲曲和中國古典小說的關係〉 《表演藝術》 第125期,2003年5月。
    ─── 〈《暴風雨》首度登「台」魔法師大唱皮黃〉 《表演藝術》 第135期,2004年3月。
    ─── 〈巧描君臣間的「戀人」情致-國光劇團演出陳亞先劇作《李世民與魏徵》〉 《表演藝術》 第135期,2004年3月。
    ─── 〈流離者的生命密碼〉 《聯合文學》 第276期,2007年10月。
    紀慧玲 〈自築的神話國度──評國光劇團《媽祖》〉 《表演藝術》 第66期,1998年6月。
    ─── 〈聖潔化的台灣歷史──評《鄭成功與臺灣》〉 《表演藝術》 第75期,1999年3月。
    ─── 〈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國光劇團《廖添丁》〉 《表演藝術》 第84期,1999年12月。
    ─── 〈一齣無邊浪漫的意象京劇〉 《PAR表演藝術》 第149期,2005年5月。
    ─── 〈既在當代,何必等待?〉 《PAR表演藝術》 第153期,2005年9月。
    祝克懿 〈"敘事"概念的現代意義〉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4期。
    容世誠 〈度脫劇的原型分析──啟悟理論的應用〉 《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 1982年。
    馬嶽琳 〈吳興國、張大春演繹水滸108〉 《天下文化》 第378期,2007年8月。
    翁柏偉 〈改革vs逼死傳統?──談臺灣京劇音樂發展面臨的危機與困境〉 《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2001年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年。
    ─── 〈博採眾聲,皮黃變奏「音樂劇」〉 《表演藝術》 第126期,2003 年6月。
    貢 敏 〈從《孫安動本》到李寶春「動本」──兼探「新老戲」的藝術規律〉 《表演藝術》 第104期,2001年8月。
    陶鵬飛 〈「愛國藝人」郭小莊〉 《國劇月刊》 第27期,1979年(民68)3月。
    莊宜文 〈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 《台灣文學學報》 第9期,2006年12月。
    莊 漢 〈我看「雅音」的「孔雀東南飛」〉 《國劇月刊》 第105期,1985年(民74)10月。
    張象乾 〈復興劇校高材生吳興國談當代傳奇劇場〉 《復興劇藝學刊》 第14期,民國84年。
    張啟豐 〈濃鹽赤醬與蛤蜊之味〉 《表演藝術》 第114期,2002年6月。
    ─── 〈試妻,到底試了什麼?〉 《表演藝術》 第115期,2002年7月。
    ─── 〈嚴蘭靜與言興朋合演《秀色江山》〉 《表演藝術》 第58期,1997年10月。
    陳 昕 〈模糊精緻分化的「全能」──從《八月雪》的「實驗」說起〉 《表演藝術》 第122期,2003年2月。
    陳 芳 〈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 《戲劇學刊》 第十期,2009年。
    陳怡真 〈懸絲傀儡──《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表演藝術》 第28期,1995年2月。
    陳佳彬 戲曲藝術與市場行銷的新契機──評新編京劇《巴山秀才》與《孫臏與龐涓》 《文化生活》 第40期:8卷2期,2005年4月。
    陳素英記錄 〈傳統戲曲的現代回歸──洪惟助與羅懷臻對話〉 《表演藝術》 第61期,1998年1月。
    陳珮真 〈一手抓翻了神、淫、登科夢-魏明倫、王安祈談戲劇創作的新意〉 《表演藝術》 第30期,1995年4月。
    陳培仲 〈試說鄂派京劇〉 《戲曲藝術》 2001年2月號。
    陳 彬 〈《十五貫》觀後〉 《表演藝術》 第38期,1995年12月。
    陳雀倩 〈女性書寫的延異與衍異──以羅英、夏宇、顏愛玲詩作為例〉,《問學集》第九期,1999年。
    陳樹熙 〈真的能夠「行銷台灣」嗎?──從文化生態看《八月雪》的意義〉 《表演藝術》 第122期,2003年2月。
    康志勇 〈劇本能為戲曲表演提供什麼〉 《表演藝術》 第42期,1996年4月。
    康韻梅 〈有道休妻,無路傳情:試析《王有道休妻》中男/女/人的困境〉 《婦研縱橫》72期。
    陸愛玲 〈從復興劇團的「羅生門」到京戲現代化的幾點討論〉 《復興劇藝學刊》 第24期,民國87年。
    傅裕惠  〈好一個狂放天才的朝代!新編京劇《貞觀盛事》的企圖與嘗試〉 《表演藝術》 第106期,2001年10月。
    ─── 〈在「嘗試」中迷途了──劇場工作者看《八月雪》〉 《表演藝術》,第122期,2003年2月。
    菊 人 〈「再生緣」演出之我見──兼論國劇傳統的新生解說〉 《國劇月刊》 第117期,1986年(民75)9月。
    彭鏡禧 〈戲曲與莎士比亞之間的約與束〉 《劇場事8》 2010年2月。
    游昌發 〈音樂難以表達的禪意──從藝術的定義看《八月雪》〉 《表演藝術》 第123期,2003年3月。
    游庭婷 〈本土味,異國風,現代化?「新編京劇」的回顧與省思〉 《表演藝術》 第87期,2000年3月。
    黃俊銘 〈現代不協和音,要不要「解決」?〉 《表演藝術》 第120期,2002年12月。
    黃雍智 〈導與演勝乎於編──京劇《十五貫》〉 《表演藝術》 第38期,1995年12月。
    黃麗如 〈劇種行當放兩旁做齣好戲擺中央──李小平為《廖添丁》做的導演功課〉 《表演藝術》 第82期,1999年10月。
    楊莉莉 〈劇本、演員與舞臺空間在當代歐陸劇場之基本互動關係〉 《中外文學》 23卷1期,1994年6月。
    楊惠君 〈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 《表演藝術》 第39期,1996年1月。
    廖俊逞 〈吳興國用「醜」戲解譯貝克特密碼〉 《PAR表演藝術》 第153期,2005年9月。
    ─── 〈京劇《金鎖記》虛實交織曹七巧的悲怨〉 《PAR表演藝術》 第161期,2006年5月。 
    蔡依雲 〈台灣京劇新風情──從《媽祖》與《羅生門》看臺灣新編京劇的實踐〉 《表演藝術》 第64期,1998年4月。
    ───整理 〈卸卻人情包袱〉 《表演藝術》 第66期,1998年6月。
    蔡啟國 〈我看雅音小集「王魁負桂英」〉 《國劇月刊》 第134期,1988年(民77)2月。
    廖咸浩 〈失焦的叛逆──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 《表演藝術》 第28期,1995年2月。
    廖炳惠 〈走不完綺麗的、寂寂的迴郎──小說入戲,光影繽紛〉 《聯合文學》 2006年5月號。
    劉秀庭 〈探史取經構人織緯──國光劇團台灣三部曲之二《鄭成功與台灣》〉 《表演藝術》 第73期,1999年1月。
    ─── 〈陣痛與尷尬──評國光劇團之《大將春秋》〉 《表演藝術》 第79期,1999年7月。
    劉南芳 〈夏王與阿Q照個面──談京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表演藝術》 第45期,1996年8月。
    劉慧芬 〈所謂「荒誕劇」──解讀《新編荒誕劇潘金蓮》的荒誕性〉 《表演藝術》 第28期,1995年2月。
    醉雷公 〈我看郭小莊的「韓夫人」〉 《國劇月刊》 第93期,1984年(民73)10月。
    鄭培凱 〈「慾望城國」的慾望是什麼〉 《當代》 第60期,1991年4月。
    ─── 〈傳統戲曲的俗與雅──《王魁負桂英》與《瀟湘秋夜雨》觀後〉 《當代》 第65期,1991年9月。
    曉 壇 〈我看郭小莊雲門國劇演出〉 《國劇月刊》 第18期,1978年(民67)6月。
    盧家珍 〈《李世民與魏徵》寫君臣間的愛情糾纏〉 《PAR表演藝術》 第137期,2004年5月。
    錢 銘 〈記「雅音」、「梁祝」公演〉 《國劇月刊》 第54期,1981年(民70)6月。
    鍾傳幸 〈古事今觀《潘金蓮》〉 《表演藝術》 第26期,1994年12月。
    魏子雲 〈《法門寺》與「眾生相」擬說〉 《表演藝術》 第22期,1994年8月。
    魏崇新 〈潘金蓮形象的歷史演變〉 《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謝東寧 〈把眼睛放在鏡框外-專業的跨劇種導演李小平〉 《表演藝術》 第105期,2001年9月。
    謝祥永 〈一個大專學生的心聲──這樣就是「改良」嗎?〉 《國劇月刊》 第40期,1980年(民69)4月。
    謝昌益 〈試論新編戲曲演出對於戲曲審美觀的影響〉 《藝術論文集刊》 第3期,2004年12月。
    聶光炎 〈舞臺設計的新思考、新經驗〉 《表演藝術》 第42期,1996年4月。
    羅仕龍 〈《出埃及》:首部曲〉 《表演藝術》 第86期,2000年2月。
    羅基敏 〈談新編京劇《弄臣》〉 2010年2月。
    蘇子中 〈誰的《歐蘭朵》:一道數學習題〉 《劇場事8》 2010年2月。
    二.文學.社會科學類
    王 拓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 《仙人掌雜誌第2號:鄉土與現實》 民國66年4月。
    王欣.石堅 〈時間主題的空間形式:福克納敘事的空間解讀〉 《外國文學研究》 2007年第5期。
    卯靜儒、張建成 〈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轉變與文化認同問題〉 「國立清華大學2004年臺灣社會學年會『走過臺灣──世代、歷史與社會』會議論文」 2004年12月。
    李寧.劉宇 〈開放的結構 多元的意義--《喧嘩與騷動》敘事中的時空藝術〉 《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8卷1期,2008年2月。
    呂瓊萱  〈Gilligan之道德發展理論及其對我國婦女教育之啟示〉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第51期,2005年12月。
    那 瑛 〈"天上人間"的同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空間觀念與社會秩序的建構〉 《學術交流》 2007年7月第7期。
    唐翼明 〈論意識流及其對中國現、當代小說的影響〉 《長江學術》 2007年1月。
    陳徵蔚  〈文本中的對話──談互動文學〉 《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 第169期,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dialogue-1.htm。
    喻 琴 〈論時間觀念及其在意識流小說中的表現〉 《宜賓學院學報》 2007年第9期。
    黃俊傑 〈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江海學刊》 2005年4月。
    劉勇強 〈千年怨氣一朝伸──談《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文史知識》 2006年1期,總295期。
    ─── 〈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型態〉 《文學遺產》2006年1期。
    劉 揚 〈故事與小說的敘事學比較研究〉 《中州大學學報》 24卷4期,2007年10月。
    鄧福田 〈傳統文學的變異--意識流文學〉 《河池師專學報》 1995年第3期。
    黎慕嫻 〈敘事時間感做為審美問題〉 《文學前瞻》 第五期,2004年7月。

    碩博士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何元佳 《台灣京劇的劇場溯源──京劇表演程式與展演空間之硏究》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郭肇立、黃俊銘。民國93年。
    吳桂李 《李寶春京劇藝術研究(1991-2006)》 中國文學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芳。民國96年。
    沈惠如 《現代戲曲編劇舉例探討》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曾永義。民國94年。
    柯曉姍 《當代傳奇劇場舞臺演出本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林鋒雄。民國87年。
    紀家琳 《劇場現代化對台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朱芳慧。民國92年。
    倪雅慧 《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硏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 成大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石光生。民國89年。
    黃千淩 《當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安祈、林鶴宜。民國90年。
    廖秀霞 《戲曲虛實論研究──以王安祈劇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潘麗珠。民國90年。
    劉浩君 《九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安祈。民國90年。
    蔡培煌 《當代台灣地區京劇劇團經營及其美學之研究》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周純一。民國91年。
    鄭傑文 《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安祈。民國96年。
    韓仁先 《台灣當代新編京劇劇作藝術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曾永義。民國95年。
    節目手冊
    (依演出單位筆劃序及演出時間排列)
    兩廳院20週年歡慶系列 《名角京彩匯演》 2007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射天》 2005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青白蛇》 2007年。
    國光劇團 《鄭成功與臺灣》 1999年。
    國光劇團 《廖添丁》 1999年。
    國光劇團 《閻羅夢》 2002年。
    國光劇團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2003年。
    國光劇團 《三個人兒兩盞燈》 2005年。
    國光劇團 《國光十年經典大戲回顧篇》 2005年。
    國光劇團 《金鎖記》 2006、2007、2008年版。
    國光劇團 《胡雪巖》 2006年。
    國光劇團 《青塚前的對話》 2006年。
    國光劇團 《快雪時晴》 2007年。
    雅音小集 《韓夫人》 1984年。
    雅音小集 《瀟湘秋夜雨》1991年。
    復興劇團 《新編荒誕劇“潘金蓮”》 1994年。
    復興劇團 《美女涅槃記》 1995年。
    復興劇團 《阿Q正傳》 1996年。
    復興劇團 《羅生門》 1998年。
    復興劇團 《出埃及》 1999年。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巴山秀才》 2003年。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原野》 2006年。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千古官場總是戲》 2008年。
    當代傳奇劇場 《樓蘭女》 1993年。
    當代傳奇劇場 《李爾在此》 2001年。
    當代傳奇劇場 《暴風雨》 2004-2005年。
    當代傳奇劇場 《等待果陀》 2005年。
    當代傳奇劇場 《慾望城國二十週年演出紀念》 2006年。
    當代傳奇劇場 《水滸108》 2007年。

    影音資料
    國光劇團 《新陸文龍》 (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
    國光劇團 《媽祖》 1998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鄭成功與臺灣》 1999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廖添丁》 1999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地久天長釵鈿情》 2000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牛郎織女天狼星》 2001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閻羅夢》 2002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2003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李世民與魏徵》 2004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王有道休妻》 2004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三個人兒兩盞燈》 2005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金鎖記》 2006年版。(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胡雪巖》 2006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青塚前的對話》 2006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快雪時晴》 2007年。(國光劇團出版發行)
    國光劇團 《狐仙故事》 2009年。(公視錄影轉播)
    國光劇團 《歐蘭朵》 2010年。(公視錄影轉播)
    雅音小集 《王魁負桂英》(王安祈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孔雀膽》1988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紅綾恨》(王安祈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問天》(蔡欣欣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瀟湘秋夜雨》(蔡欣欣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歸越情》(蔡欣欣私人提供)
    雅音小集 《再生緣》 2008年版。(雅音小集出版發行)
    復興劇團 《徐九經升官記》 1992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法門眾生相》 1994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新編荒誕劇“潘金蓮”》 1994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美女涅槃記》 1995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阿Q正傳》 1996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羅生門》 1998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復興劇團 《出埃及》 1999年。(蔡欣欣私人提供)
    當代傳奇劇場 《樓蘭女》 1993年。(王安祈私人提供)
    當代傳奇劇場 《奧瑞斯提亞》 1995年。(王安祈私人提供)
    當代傳奇劇場 《慾望城國二十週年演出紀念》 2006年。(當代傳奇出版發行)

    報 紙
    (按作者筆劃排序)
    小 沛 〈又見雅音「進一步」〉 《聯合晚報》.「藝文」.1988.04.27。
    王安祈 〈傳統藝術 vs 性別弔詭 京劇的美麗與哀愁〉 《中國時報》.「時報科學與人文」.2005.07.24。
    王惠萍 〈浮顯在“台”面的思維──傳遞“演”的感覺,增強“看”的效果,台中台“搭”易行難費周章〉 《民生報》.「影劇新聞」10版.1990.12.13。
    王德威 〈京劇的「粉絲」站出來--為魏海敏、曹復永而寫〉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4.03.04。
    ─── 〈魏海敏與四大名旦〉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8.06.23。
    ─── 〈唐文華印象──兼談新戲《胡雪巖》〉 《聯合報》.「聯合副刊」.2006.10.27。
    王墨林 〈戲劇本質是形式?還是本文?京劇能等到果陀嗎?〉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5.10.12。
    吳興國 〈文化反思〉 《聯合報》.8版「文化廣場」.1990.10.15。
    李 昂 〈平劇與龐克〉 《聯合報》.E8版.1986.01.25。
    周美惠採訪 〈雅音一晃十五歲,回首當年〉 《聯合報》.「文化廣場」35版.1994.09.07。
    ─── 〈戲曲本土化定義,學者論戰〉 《聯合報》.14版 2000.06.24。
    周慧玲 〈當代傳奇劇場《李爾在此》──為何蒼茫?為何孤獨?〉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1.07.11。
    ─── 〈新時代的舊氣息,舊形式的新表演──國光劇團《金鎖記》〉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6.06.07。
    范曉寧 〈王仁傑和他的《三畏齋劇稿》〉 《人民日報》.4版.2001.10.6。
    侯延卿記錄整理 〈酒後.不打虎──張大春、吳興國的水滸經〉 《聯合報》.「聯合副刊」E7版.2007.09.30。
    徐 萍 〈孔雀膽優於通濟橋〉 《民生報》.「影劇新聞」.1988.05.14。
    徐亞湘 〈好看的戲!好看?──披著戲曲外衣的當代莎劇《暴風雨》〉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5.01.05。
    ─── 〈高附加價值的藝術精品──國光劇團《三個人兒兩盞燈》〉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5.03.30。
    ─── 〈台灣新編歷史戲新里程──國光劇團京劇《胡雪巖》〉 《民生報》.「文化風信」.2006.11.22。
    郭小莊 〈我的戲劇心路〉 《聯合報》.「聯合副刊」08版.1985.07.31。
    陳淑英 〈競賽戲三軍比面子──京劇新編的開始〉 《中國時報》.「文化新聞」.2008.07.01。
    張必瑜 〈紅綾恨.暴露劇場多少恨〉 《聯合報》.「文化.藝術」28版.1989.7.20。
    曾清嫣 〈扮相太美走雨會走調──郭小莊忍痛割捨新戲服〉 《聯合報》.「文化廣場」20版.1991.07.08。
    粘嫦鈺 〈國劇呈現多重展出風貌〉 《聯合晚報》.「影視藝文」.1988.03.01。
    景小佩  〈孔雀膽成功譜出戲劇季序曲 熱鬧中淒烈難抑 雅音更見圓融〉 《聯合晚報》.「影視藝文」.1988.07.08。
    黃寤蘭 〈詭秘迷人"閻羅夢"〉 《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2.05.06。
    ─── 〈金烏藏嬌──藏不住京劇新契機〉 《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2.08.19。
    劉南芳 〈解放戲曲的內在程式〉 《聯合報》 1998.05.18。
    鄭培凱 〈王有道休妻【觀瀾香江】〉 《聯合報》.E3版.2008.03.10。
    賴廷恆 〈國光新戲,大陸名編劇家陳亞先操刀,閰羅夢,要把歷史大挪移〉 《中國時報》.「文化藝術」.2002.03.24。
    燕京散人 〈章遏雲秋聲初試-演出「硃痕記」不愧程派傳人〉 《聯合報》.「新藝」.1958.11.18。

    網站資料
    1.管仁健《你不知道的台灣》部落格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281895879
    2.人文左岸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nocturnes/archives/7484767.html
    3.「戲子雜記」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leswang/3/1274274054/20061014171440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1151501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15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1501101.pdf2431KbAdobe PDF2426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