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59812      Online Users : 7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2822


    Title: 中華民國政府放寬中國駐點記者管制之研究─以新華社、中新社為例
    Analysis of ROC government’s regulations allowing Chinese Reporters to be ported to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Xinhua news agency and China news agency
    Authors: 林興盟
    Contributors: 蕭武桐
    林興盟
    Keywords: 中國媒體
    駐點記者
    採訪地域
    消息來源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2-04-17 09:28:15 (UTC+8)
    Abstract: 回顧60年來刺激兩岸敏感政治對立融冰的力量,一是攸關人民肚子的經濟發展,另為挑動人民情感的民間交流,而媒體報導則是扮演最佳催化劑的角色,充當兩岸人民的耳目,透過新聞報導逐步揭開彼此神秘的面紗,隨著兩岸政治情勢演變及區域經濟發展,彼此互動交流日益熱絡,2001年首批中國媒體記者來台駐點採訪,讓兩岸訊息交流更進一步,政府在2009年放寬駐點記者採訪地域管制措施,更是一大突破,但仍維持限制政府官員接受駐點記者採訪措施。

    本研究除延續前人的研究腳步,分析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內容呈現,同時觀察駐點記者對台灣真實的建構是否存在框架,並期盼了解中國在台駐點記者面對採訪區域不再受限的採訪環境,新聞報導的內容及報導新聞的地域性,是否發生變化,另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消息來源進行分析,進而了解政府放寬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管制措施、限制政府機關對中國在台駐點記者發言的影響,嘗試提出對管制措施的檢討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在台駐點記者仍以台北市為主力採訪地域,政府放寬駐點記者前往大台北以外地區採訪的管制措施,對於駐點記者採訪報導大台北以外地區新聞的比重,並無顯著影響。本研究駐點記者報導新聞的類目建構,特別列出有別於過去研究者的「台海兩岸交流」類目,研究發現駐點記者半數以上的報導內容,均屬台海兩岸交流新聞,放寬採訪地域提供自由的採訪環境,對於駐點記者採訪報導的新聞內容,並無顯著影響。

    至於駐點記者消息來源,則發現駐點記者在政府放寬採訪地域管制措施前一年,其最主要消息來源為可指認姓名之台灣政府官員,但在政府放寬管制措施後,在各項消息來源中的比重,迅速降為第三位,顯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呈現疏離台灣政府官員消息來源的現象。

    有關駐點記者對台灣真實的建構方面,本研究發現駐點記者在政治經濟新聞迴避展現台灣民主政治、開放社會及爭取國際地位的新聞取向。報導社會司法新聞,則明顯關注前總統陳水扁被控貪瀆案的起訴、羈押、判刑等,難免有形塑陳水扁貪瀆形象的新聞框架。至於民生新聞部分,駐點記者對三聚氰胺毒奶粉、高雄世運、台北聽奧、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台灣等議題未見著墨,則可發現駐點記者迴避報導台灣主權、涉外事務的新聞框架。

    本研究認為,中國在台駐點記者報導新聞未能完全反映真實台灣,即使放寬管制採訪地域,也未見駐點記者採訪新聞的觸角積極伸往台北市以外的台灣其他地區,仍未將真實的台灣現狀,透過報導傳達給中國大陸的民眾。建議政府可考量加強對中國在台駐點媒體公關作為,遇有重大新聞事件,立即針對駐點記者召開記者會,提供詳盡新聞資訊;配合政府發展觀光政策,密集安排駐點記者採訪報導台灣具有潛力觀光景點;因應國際重大事件,則機動對駐點記者召開記者會,明確說明台灣政府立場,以更進一步落實政府開放中國記者來台駐點採訪政策的初衷。
    Reference: 中文部分 :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 求(1992)。〈歷盡周折叩門開〉。《首批大陸記者台灣紀行》。吉林:吉林出版社。
    王洪鈞(2008)。《開放大陸記者來台採訪之可行性及其影響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王毓莉(1997)。《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毓莉(2001)。《兩岸駐點記者報導方向研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方怡文、周慶祥(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
    文崇一(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台灣東華。
    石敬梅(2002)。《中國大陸駐點記者報導台灣新聞內容呈現之研究─以新華社、人民日報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宋國誠(1992)。〈官方媒體在兩岸交流中的角色分析─以「人民日報」和「中央日報」為例〉,載於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新聞媒體與兩岸交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李英明(1992)。〈大陸媒體對臺灣新聞處理之研究〉,載於大陸事務暨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新聞媒體與兩岸交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李永得(2008)。〈絕不妥協的硬骨記者〉。《黑夜中尋找星星》。台北:時報文化。
    杜聖聰(2007)。《中共對台宣傳的政策、作為與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
    林元輝(2004)。〈本土學術史的「新聞」概念流變〉,載於翁秀琪主編《臺灣傳播學的想像》(55-84頁)。台北:巨流。
    胡逢瑛、吳非(2006)。《政治傳播與新聞體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馬西屏(1995)。《新聞媒體在兩岸會談中之角色研究─以台灣媒體對首次台北的影響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秀琪(199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徐瑞希(2005)。〈兩岸新聞交流〉。載於王麗珠(主編),《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31-74頁)。台北:新聞局。
    郭婉玲(2003)。《兩岸新聞交流歷程之探索(1987-2003)》。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厚基(1991)。《我政府開放探親前、後中共「人民日報」海外版對台灣報導之比較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 瓏(2004)。《新聞媒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銘清、趙振祥(2009)。〈競爭下的兩岸報業透視〉。載於張銘清(主編)《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北京:九洲。
    范麗青、郭偉鋒(1992)。《四十年間第一步 大陸記者首次台灣行》。 北京:新華出版社。
    陳皇寺(1996)。《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斌華(2001)。《駐點台灣:大陸首批駐台記者手記》。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陳郁芬(2005)。《政黨輪替後兩岸政治新聞報導之框架研究─以中國時報、人民日報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毓鈞(2006)。《胡錦濤時代的中美臺動向:維持現狀.遏制臺獨》。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思如(2006)。《人民日報海外版對台灣報導之分析-開放駐點記者來台前後比較》。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新生(譯)(1994)。《媒介分析方法》(Arthur Asa Berger 原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葳威(1995)。〈自主權與選擇消息來源之偏向〉。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黃肇松(1996)。〈兩岸文字媒體交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載於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系(主編),《兩岸大眾傳播交流與展望》(25-39頁)。台北:銘傳學院大傳系。
    彭懷恩(2004)。《大眾傳播理論講義》。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台北縣汐止市:風雲論壇。
    楊孝濚(1994)。《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以銘(2005)。《兩岸傳播媒體交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開煌(2008)。《卅年對台政策VS.廿年大陸政策》,論文發表於第四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陸委會、遠景基金會、台灣民主基金會聯合主辦。2008年12月25日。台北:政治大學。
    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縣板橋:稻鄉出版社。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劉清榕(1985)。〈機率與取樣〉。載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67-86頁)。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載於臧國仁(主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原著)。台北:五南圖書。
    羅致政(2008)。《兩岸和平發展策略研究》。台北:總統府。
    蕭武桐(2001)。《公務倫理》。台北:智勝文化。
    英文部分:
    Denhardt, Robert B. & Janet V. Denhardt,(2007).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M. .E Sharpe.
    Glasgow University Media Group(1980). More Bad New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ffman, E.(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Quail, D.(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2nd, Ed).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Martin A. Lee & Norman Solomon(1992).Unreliable Sources: A Guide to Detecting Bias in News Media.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Stephen P. Robbins & Mary Coulter(2007).Managemen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Wimmer,R.D. , and J.R. Dominick(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新華通訊社-新華社簡介 http://203.192.6.89/xhs/static/e11272/11272.htm
    中國新聞社-中新社簡介 http://www.chinanews.com.cn/common/footer/intro.s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6921016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1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601.pdf1100KbAdobe PDF2188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