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1298      Online Users : 15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30


    Title: 從社會資本觀點分析三義木雕產業之發展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San-Yi Woodcarving: The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uthors: 吳儷榆
    Wu, Li Yu
    Contributors: 蕭武桐
    吳儷榆
    Wu, Li Yu
    Keywords: 三義木雕產業
    地方文化產業
    社會資本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24 16:40:24 (UTC+8)
    Abstract: 三義木雕產業從早期百吉行的成立開始,歷經了外銷出口木雕藝品的興隆時期,到現在已在三義地區形成集中的規模經濟,長時間的經營而受到消費市場的青睞,而後隨著此項產業面臨原木料的缺乏後,開始進口中國大陸的原木料或木雕藝品,進而導致產業遭到莫大的衝擊。但危機有時如同轉機,三義地區的木雕師傅開始從事非模仿純創作的木雕雕刻藝術的走向,透過專門製作量小質精的木雕藝品而漸漸地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是故,此項產業中的成員對於產業的趨向已形成共識,並且該地區的木雕產業在台灣已擁有木雕藝品的消費市場,進而產業朝向穩定的發展。
    本研究動機除了研究者家鄉亦在三義鄉之在地情感外,關於研究上期待了解三義木雕產業所具備的社會資本類型是屬於結合型、橋接型或是連結型?以及探究社會資本在此項產業中具備何項功能?此外,在實務方面,希望從社會資本的觀點下,瞭解三義木雕產業發展之實際情況,並且提出未來該產業發展之具體建議。除此之外,本研究目的不僅探討三義木雕產業中的發展過程及運作模式之外,亟待經由社會資本之觀點下,分析三義木雕產業及其成員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得知此項產業所具備的社會資本類型是屬於連結型的社會資本,並且除了文獻中社會資本對於三義木雕產業中所具備的功能之外,本研究發現社會資本還具有助於此項產業的持續運作,進而讓三義木雕產業依舊能夠繼續不斷的運作與發展。關於此項產業政策上的建議,官方單位方面包含三義木雕園區的未來設置、木雕雕刻活動的規劃與執行;在同業組織面向包括三義木雕在地化的落實、三義木雕文化上的認同;然而,木雕師傅及木雕業者方面,亦包含三義地區的木雕產業與本身的木雕文化須並重,以及木雕雕刻文化的獨特性。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3
    第四節 研究限制………………………………………………………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三義木雕產業分析……………………………………………6
    第二節 地方文化產業…………………………………………………15
    第三節 社會資本………………………………………………………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方法………………………………………………………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標準………………………………………………32
    第四節 訪談信度與效度………………………………………………38
    第五節 訪談倫理………………………………………………………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三義木雕產業的發展過程及運作模式…………………………40
    第二節 社會資本與地方文化產業訪談結果分析………………………48
    第三節 綜合分析…………………………………………………………61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68
    第二節 政策建議…………………………………………………………75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 ………………………………………………………………………81

    圖目次
    圖一 研究流程……………………………………………………………………4
    圖二 社會資本循環圖……………………………………………………………24
    圖三 研究架構……………………………………………………………………30
    圖四 本研究之社會資本運作圖…………………………………………………64
    圖五 三義木雕產業發展歷程圖…………………………………………………65

    表目次
    表一 三義木雕產業相關研究論文………………………………………………12
    表二 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比較…………………………………………………26
    表三 受訪者資料一覽表…………………………………………………………33
    表四 訪談大綱(單位主管與承辦人員)………………………………………34
    表五 訪談大綱(木雕師)………………………………………………………35
    表六 訪談大綱(木雕業者)……………………………………………………36
    表七 訪談大綱(同業組織會員)………………………………………………37
    表八 三義木雕產業相關研究與本研究發現之比較……………………………74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研究,42(5),139-163。
    古源俊(2006)。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策略之研究- 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江明修、鄭勝分(2004)。從政府與第三部門互動的觀點析探台灣社會資本之內涵及其發展策略。理論與政策,17(3),37-58。
    江俐禛(2011)。從社會資本觀點分析北投計程摩托車產業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文化產業發展與振興計畫執行成果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忠政(1997)。苗栗縣三義鄉雕刻淵源回顧談。苗栗文獻,12,203-206。
    李永展(2002)。全球化與社區產業經營-以南投水里上安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3(1),1-14。
    李宗勳(2002)。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之初探。中國行政評論,11(3),1-44。
    李聲富(1997)。三義木雕產業結構的時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詹氏書局。
    周文欣(2001)。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大豐(2010)。從協力治理觀點解析三義木雕文化產業之發展。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佩璇(2006)。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產業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八翁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怡君(2004)。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林姿儀(2008)。商店街組織振興地方文化產業之運作機制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商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倩綺、張允玟、李正慧(2008)。以接收社會觀點談節慶資源之影響-以臺東南島文化節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1),73-92。
    林家緯(2011)。台灣社區型社會企業的緣起與發展:兼論社會資本對社區型社會企業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振豐(2009)。回首、凝視、邁步:三義木雕風雲。苗栗:苗栗文化觀光局。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社會資本(Nan Lin原著)。台北:弘智文化叢書。
    邱欣妮(2008)。大專藝術相關科系學生之學習經驗探究:以三義木雕博物館2007木雕藝術薪傳創作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邱春堂(2010)。國民小學校長社會資本、教導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健堂(2009a)。三義鄉志上冊。苗栗:三義鄉公所。
    -----(2009b)。三義鄉志中冊。苗栗:三義鄉公所。
    -----(2009c)。三義鄉志下冊。苗栗:三義鄉公所。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
    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台北:商鼎文化。
    彭映淳(2007)。文化創意產業感性行銷之研究- 以苗栗三義木雕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彭雅絹(2011)。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公私協力─以南投縣國姓鄉「鹿神祭文化活動」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世輝、宮崎 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60,4-20。
    黃克先、黃惠茹(譯)(2008)。社會資本(David Halpern原著)。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87-130。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楊國賜(2008)。推展學習型社區 落實地方文化產業。臺灣教育,654,46-47。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之研究──以埔里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雅惠(2002)。地方博物館政策理念與執行過程之探討:以苗栗縣木雕博物館為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慕理(2009)。以 CIPP 評鑑模式探討新化鎮地方文化產業推廣策略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4(1),138-152。
    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
    劉倍玲(2006)。地方博物館從事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環境分析之研究-苗栗木雕博物館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劉純君(2007)。三義木雕節慶之遊客參與行為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潘淑滿(2009)。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淑玫(1995)。藝術性商品購買決策之屬性價值階層探討-以苗栗三義木雕品為例。元智工學院商業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蔡錦旺(2007)。三義木雕特色與博物館經營。苗栗文獻,25,41-46。
    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3。
    鄭瑞雪(1996)。84年全國文藝季苗栗縣「三義神雕」活動紀實。苗栗文獻,11,88。
    蕭偉良(2003)。地區發展計畫對特色產業商店街發展成效之評價-以三義水美木雕街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蕭武桐、陳衍宏(2009)。從新制度論的觀點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新竹玻璃產業為例,全球化下的文化傳承。台北:政大跨文化中心。
    謝雅惠、黃輝銘(2004)。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文化觀光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2004 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
    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羅聿倫(2002)。交織的表象-三義木雕的實質、內涵與傳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龔明偉(2008)。東陽木雕。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Adorno, T. (1991).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Barker, C. (2003).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Brehm, J. and Rahn, W. (1997). Individual-Level Evidence fo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1(3) : 999-1023.
    Brehm, J. (2003). Social Capital and Poor Communitie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32(3) : 345-346.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nnor, S. (1992). Theory and Cultural Value.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Fukuyama, F. (1997). Social Capital.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 19 : 375-484.
    Fukuyama, F. (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 Free Press.
    Granovetter, M.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1360-1380.
    Halpern, A. (2005). Social Capital. Cambridge: Policy Press.
    Kay, A., Pearce, J. and Evans, M. (2004).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Social Economy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Research Project 2000-2003). Middlesex: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Middlesex University.
    McClenaghan, P. (2000). Social Capital: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6(5) : 555-582.
    Nahapiet, J. and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 242-266.
    Nguyen, D. (2010) . Evidence of the Impacts of Urban Sprawl on Social Capita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7(4) : 610-627.
    Oorschot, W. V., Arts, W. and Gelissen, J. (2006). Social Capital in Europe: Measurement and Soc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 Multifaceted Phenomenon. Acta Sociology, 49(2) : 149-167.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 1-24.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 D. (1995). Tuning in, Tu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8:1-20.
    Putnam, R. D. (2000). Blowing Alone :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Simmons, I. G. (1993). Interpreting Nature :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London : Routledge.
    Wood, L., Shannon, T., Bulsara, M., Pikora, T., McCormack, G. and Giles-Corti, B. (2008). The Anatomy of the Safe and Social Suburb: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Social Capital and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Safety. Health & Place, 14(1) : 15-31.
    Woolcock, M.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s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27 : 151-208.
    Zukins, S. (1995). The Culture of Cities. London : Blackwell.

    三、網路資料
    三義木雕協會(2011)。關於木雕協會,2012年4月4日,取自網路:
    http://www.31art.com.tw/about.html。
    邱珮宇(2010)。2010年全國第一屆臺灣木雕工藝師認證,2010年7月20日,取自網路:http://www.miaoli.gov.tw/cht/newsview_snyc.php?menuID=3515&forewordID=125179&secureChk=46aad1d26335151393c3091e774。
    黃佳琳、王秋明(2010)。老工藝結合新概念 福建莆田「木雕之鄉」,2010年2月23日,取自網路:http://www.nownews.com/2010/02/23/162-2564142.htm。
    楊以諾(2012)。木雕中國貨 勝興站雜亂 三義落榜主因,2012年3月15日,
    取自網路:http://tw.news.yahoo.com/%E6%9C%A8%E9%9B%95%E4%B8%AD%E5%9C%8B%E8%B2%A8-%E5%8B%9D%E8%88%88%E7%AB%99%E9%9B%9C%E4%BA%82-%E4%B8%89%E7%BE%A9%E8%90%BD%E6%A6%9C%E4%B8%BB%E5%9B%A0-120224231.html。
    裕隆企業(2011)。「回顧V.S.前瞻」第十五屆裕隆木雕創新獎徵件起跑 十五年有成 推木雕文創紀念商品,2011年12月13日取自網路:http://www.yulon-motor.com.tw/about/press_detail.asp?CTID={0441002E-36A9-498C-A0F8-5A8493AEC50E}&Date=2011/08/2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8256034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5603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2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