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3/140903 (78%)
Visitors : 46057235      Online Users : 11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196


    Title: 網路廣告的溝通效果研究
    The study of internet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Authors: 林建志
    Lin, Elton
    Contributors: 別蓮蒂
    Bei, Lien Ti
    林建志
    Lin, Elton
    Keywords: 網路廣告
    廣告效益
    附帶廣告
    廣告品牌
    外溢效果
    評估指標
    溝通效果
    internet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effect
    incidental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Brand
    spillover effect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mmunication effect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0:15:54 (UTC+8)
    Abstract: 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自2007年起網路就已經超越報紙、成為台灣第二大消費者最常接觸的媒體,2010年台灣網路廣告投資量為新台幣85億元(預估2012年更高達117億元),但卻僅占台灣整體廣告量的9.1%、屈居第四名,落後傳統電視、報紙、雜誌的廣告投資量,其中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網路廣告的價值仍被許多廣告主質疑,且尚無被公認接受的網路廣告效益評估標準。

    若以目前最常被用來評估網路廣告效益指標:CPM (每千人廣告曝光成本)及CTR(廣告點選率)而言,由於網路廣告的“曝光”不代表一定被看見,因此CPM只能作為媒體採購成本的參考;若以CTR作為評估標準,台灣目前平均廣告點選率已低於0.1%(2012年業界實際經驗值),是否就可以直接推論:『99.9%的廣告曝光是無效的?』(因為99.9%的曝光並不會吸引網友點選)

    由於網路廣告的曝光一定有其價值性,因此期望透過本研究證明以下假說:
    假說一: 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比沒有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更容易回答有看到廣告中的指定品牌。
    假說二: 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比沒有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更容易回想到廣告中的指定品牌。
    假說三: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如果家中有液晶電視,會比沒有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更容易提高對廣告中指定品牌的記憶度或偏好度。
    假說四: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比沒有曝露在指定品牌廣告下的消費者更容易引發聯想其他競品品牌(廣告外溢效果)。

    研究結果證明:『即使網友在一般網路瀏覽行為中不刻意瀏覽網頁中的附帶廣告、甚至點選廣告,但只要在廣告上明顯揭露指定品牌名稱,就會有一定比例的網友對廣告留下印象』,因此即可推論:『即使平均廣告點選率= 0.1%,也不能直接推論 99.9%的廣告是無效的』。只要在廣告的設計上明顯揭露品牌/產品/活動名稱,就會有一定比例的消費者對廣告留下印象,但若廣告設計時無明顯揭露品牌名稱,則結果就如同本研究中的“無廣告操弄”,對提升品牌印象/價值毫無加分作用,更遑論可以提升偏好度/購買意願。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消費者在搜尋網路資訊時已有特定目的,但仍會稍事注意到一旁的網路廣告(雖不一定很明確地意識到廣告的存在),因此建議廣告主不要以“廣告點選率CTR”作為唯一評估網路廣告成效的指標,以本研究證實,即使所有的受訪者皆無點選廣告,網路廣告曝光仍會有具有一定的價值。

    最後有關“廣告外溢效果”的探討,雖然本次研究結果無法證明:『若是一個中等品牌偏好度的品牌在做廣告時,其產生的外溢效果會加惠於該產業的知名品牌,讓消費者因 “中等品牌偏好度的廣告” 而自動回憶起原本即喜歡的他牌,尤其是高知名度的領導品牌』,但如果後續能持續研究此議題並證明其假設成立,則領導品牌的媒體廣告投資週期就可適度避開二線品牌的廣告曝光期,因為當二線品牌刊登廣告可能也會同時喚起對領導品牌的回憶,領導品牌的廣告就可延後刊播,待二線品牌廣告停止時再接續播出,有可能達到整體媒體投資效益最大化(最佳化)、拉長廣告影響期間的目標。
    Reference: 一、中文部份
    王建穎 (2008),影響網路廣告效果因素之研究-以手機王網站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
    王瑾瑜 (2011),廣告外溢效果對廠商區位選擇之影響,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王瀅惠 (2003),資訊式廣告內容線索、廣告訊息涉入對衝動性購買行為之影響,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
    王鵬凱 (2011),品牌聯盟外溢效果之衡量─ 聯合分析法之應用,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呂宛諭 (2001),產品類別與廣告訴求於廣告層級效果之影響:以橫幅廣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東方線上市場調查E-ICP 2011。
    林倩如 (2002),品牌知名度、產品涉入程度與自我監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
    唐琪珮 (2002),影響台灣媒體代理商購買方式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徐玉榮 (2010),不同性別運動員代言人對消費者可信度、廣告效果及購買意圖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
    徐靜儀 (2002),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以網頁廣告為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翁婉如 (2004),網路廣告設計呈現方式對廣告價值,廣告效果的影響-以產品涉入與廣告涉入為干擾效果之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許博洋 (2001),瀏覽動機與呈現方式對橫幅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志豪 (2009),廣告主對網路廣告使用滿意之研究-目標族群式廣告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彭菀汝 (2011),影響品牌延伸關鍵因素之實證研究,大葉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湯宗泰 (2010),創新採用行動加值服務接受模式的路徑比較,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 Vol.13, No.1。
    黃馨瑤 (2000),內容網站型態與橫幅廣告表現方式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酷比專訪 (2009),企業的99%網路廣告投資可能無效?動腦Brain.com全民報新聞。
    劉柄良 (2004),影響網路廣告效果之因素結構關係研究-以電腦產品為例,國立勤益技術學院流通管理系。
    蔡佩珊 (2004),網路廣告效果評估方式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蕭富峰、張佩娟、卓峰志 (2010),廣告學,聖智文化。
    賴姿穎(2010),聯結強度、產品置入位置與品牌知名度對廣告聯結效果之影響,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
    閻秀樺 (2006),品牌知名度對消費者對品牌聯盟態度與外溢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謝昌明 (2010),衡量網路置入性行銷之效果,國立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Google (2011),2010年線上廣告點擊率下降 廣告型態影響大,Yahoo!奇摩網路趨勢專題。

    二、英文部份
    E. K. Strong, (1925), Theories of Sell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Vol.9, pp.75-86.
    E. K. strong, (1925), The Psychology of Selling, New York: McGraw-Hill, p.9
    Fishbein & Ajzen, (1975), Beliefs,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ovland, Janis & Kelley,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eaven.
    Janiszewski, C. (1998), The influence of display characteristics on visual exploratory search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December), 290-312.
    Lavidge, R. J. & G. Steiner,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4), 59-62.
    MacInnis, D. J, C. Moorman, and B. J. Jaworski, (1991), “ Enhancing and measuring consumers’ motivation, opportunity, and ability to process brand information from ads, ” Journal of Marketing, 55(4), 32 –53.
    Rogers, E.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1st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ewart Shapiro, Deborah J MacInnis, Susan E Heckler. (1997), The effects of incidental ad exposure on the formation of consideration se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 24, No.1,pp.94-10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96932036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3203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3601.pdf2070KbAdobe PDF251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