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109501      Online Users : 129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9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30


    Title: 《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nakes and the combinatorial form of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 in Shanhai Jing
    Authors: 陳妤諳
    Contributors: 高莉芬
    陳妤諳
    Keywords: 山海經

    人面蛇身
    操蛇
    踐蛇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4:22:51 (UTC+8)
    Abstract:   古代中國先民依其認知所建構出來的世界樣貌,代表了先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方式,透過《山海經》的記載,保留了古代先民的認知與想像世界,書中出現的大量動物,顯示在先民世界中動物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裡出現的眾多動物之中,蛇類現身的次數之多,很難不受到矚目;書裡所載的神或巫,有一部分不約而同地具有人面蛇身或珥蛇、操蛇、踐蛇的人物形象,顯示出蛇在這些神、巫形象中的重要性。蛇在先民的生活世界裡占有重要的份量,因此人們加諸其上的想像更多元,也豐富了蛇的象徵意義。蛇作為神、巫形象的一部分,不只象徵著這些人面蛇身者和珥蛇、操蛇、踐蛇者所擁有的能力,也是人與蛇之間關係緊密的證明。本文針對《山海經》中人面蛇身者與珥蛇、操蛇、踐蛇者進行分析,試圖探討人蛇關係的內涵意義,以冀一窺古人認知、理解世界的方式。
    Reference: (一)古籍
    春秋.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日)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鳳凰出版社,1976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日)水澤利忠校補:《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晉.郭璞注、明.沈明士、龍胡震同校:《山海經圖讚》,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晉.郭璞注、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包汝楫:《南中紀聞》,收入宋.范成大、明.包汝楫、清.嚴如煜:《驂鸞錄、南中紀聞、三省山內風土雜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明.楊慎注:《山海經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臺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清.畢沅校注:《山海經新校正》,臺北:新興書局,1962年。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 : 華正書局,1987年。


    (二)專著

    1.中文專著
    丁振宗:《古中國的X檔案──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編:《商周青銅紋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大有、王雙有:《圖說中國圖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小盾:《原始信仰和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昆吾:《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王東:《中國龍的新發現:中華神龍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善才編:《山海經與中華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古添洪、陳慧樺:《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編著:《三星堆與金沙──古蜀文明史上的兩次高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彩陶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彩陶大全》,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乃誠:《中華龍:起源和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狄:《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趨同與差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美發生問題的思考》,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朱鳳瀚:《中國靑銅器綜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吳山編著,吳山、陸曄、陸原繪圖:《中國紋樣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
    呂思勉、童書業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宋耀良:《中國史前神格人面岩畫》,臺北:書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畫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宗侗:《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李紹明、林向、趙殿增主編:《三星堆與巴蜀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7年。
    肖平:《古蜀文明與三星堆文化》,臺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周延良:《夏商周原始文化要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
    杭春曉:《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林河:《中國巫儺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林泊佑、蘇啟明主編:《龍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河南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河南商周靑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苑利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茅盾:《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孫新周:《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
    宮玉海:《《山海經》與世界文化之謎》,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徐客:《圖解山海經》,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出版,1996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馬昌儀:《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常征:《山海經管窺》,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1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1994年。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0年。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潘陽:遼寧教育,2002年。
    張光直著,郭淨譯:《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陳建明主編:《馬王堆漢墓陳列》,長沙:湖南省博物館,2010年。
    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富育光、郭淑雲:《薩滿文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程征、錢志強:《黃河彩陶》,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
    新鄭 鄭公大墓青銅器編輯委員會編:《新鄭 鄭公大墓青銅器》,臺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主編:《龍的藝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2004年。
    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神話意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年。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1993年。
    蓋山林、蓋志浩:《內蒙古岩畫的文化解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蓋山林:《岩石上的歷史圖卷──中國岩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趙仲明:《巫師、巫術、秘境──中國巫術文化追蹤》,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趙國華:《生殖崇拜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趙殿增:《三星堆文化與巴蜀文明》,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趙憲章、朱存明:《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經》斷想》,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劉毓慶:《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蔡春華:《中日文學中的蛇形象》,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蔡靜芬主編:《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鄭先興:《漢畫像的社會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鄭志明:《民俗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魯剛:《文化神話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一──射手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二──棄子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遼寧尚文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謝六逸:《神話學》,臺北:啟明書局,1961年。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
    魏慈德:《中國古代風神崇拜》,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龔維英:《原始崇拜綱要──中華圖騰文化與生殖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2.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小尾郊一著、劭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白川靜著,加地伸行等譯:《中國古代文化》,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光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加)諾思洛普.弗萊,Northn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與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2年。
    (法)李維史陀,Claude Lévy-Strauss著,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法)馬塞爾.毛斯,Marcel Mauss著,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
    (法)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昂利.于貝爾,Henri Hubert著,楊渝東、梁永佳、趙丙祥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華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美)David R. Shaffer著,林翠湄、黃俊豪等譯:《發展心理學》,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美)Robert H. Hopcke著,蔣滔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巫鴻著,鄭岩、王睿編:《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美)阿蘭.鄭迪斯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美)楊曉能著,唐際根、孫亞冰譯:《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pcke著,蔣滔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英)麥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金澤譯:《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圖書公司,1990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德)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審譯:《人論》,臺北:結構群出版,1989年。
    (德)利普斯,Julius Ernst Lips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漢青、陳衛平譯:《國家的神話》,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德)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著,榮震華、王太慶、劉磊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
    (羅馬尼亞)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吳曉琴、姚蓓琴譯:《宗教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年。
    (羅馬尼亞)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2000年。

    3.外文專著
    (羅馬尼亞)Mircea Eliade:Images and Symbol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三)期刊會議論文
    1.中文期刊
    (日)吉村苣子著,賈曉梅譯:〈楚墓鎮墓獸的產生和展開〉,《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1997年3期,頁29-35。
    丁清賢、宋峰:〈中國美術史上的新發現──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龍虎圖案藝術〉,《美術》第4期,1988年,頁59-62。
    丁蘭:〈試論楚式「鎮墓獸」與東周時期楚民族的巫文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08年5月,頁151-154。
    干振瑋:〈龍紋圖像的考古學依據〉,《北方文物》第4期,1995年,頁23-27。
    王立仕:〈淮陰高莊戰國墓〉,《考古學報》第2期,1988年,頁189-232、265-272。
    王孝廉編譯:〈神話的定義問題〉,《民俗曲藝》第27期,1983年12月,頁89-103。
    王瑞明:〈「鎮墓獸」考〉,《文物》第6期,1979年,頁85-87。
    白崇人:〈試論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81年,頁73-79。
    向柏松:〈水生型創世神話在現代民族習俗中的沈積〉,《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總第87期,第2期,1997年,頁34-38。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三次發掘簡報〉,《考古》第11期,1999年,頁961-972、圖版1-7。
    朱玲:〈圖騰、神話主角與原型置換——“鷹/蛇”文化符號的人類學闡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1年,頁90-95。
    吳榮曾:〈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其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文物》1989年第10期,頁46-52。
    李文鈺:〈《山海經》的海與海神神話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七期,2007年6月,頁1-24。
    李炳海:〈蛇:參與神靈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踐蛇之神的文化意蘊〉,《文藝研究》2004年第1期,頁81-89。
    李秋零:〈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頁40-46。
    李豐楙:〈山經靈異動物之研究〉,《中華學苑》第24、25期,1981年9月,頁1-25。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75-141。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頁287-318。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一)、(二)、(三)〉,《大陸雜誌》104卷1、2、3期,2002年1、2、3月,頁1-14、1-15、1-10。
    林富士:〈神話與歷史〉,《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新世紀神話研究之反思》,2010年12月,頁643-645。
    林群英、林瑤棋:〈從蛇王菩薩--談閩越族的蛇圖騰崇拜〉,《歷史月刊》第197期,2004年6月,頁137-141。
    邱宜文:〈《山海經》中故事性神話之詮釋〉,《中國技術學院學報》26期,2004年7月,頁1-8。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頁112-129。
    俞偉超、李家浩:〈論“兵闢太歲”戈〉,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古文獻硏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頁138-145。
    俞偉超:〈“大武 兵”:銅戚與巴人的“大武”舞〉,《考古》第3期,1963年,頁153-155。
    俞偉超:〈“大武戚”續記〉,《考古》第1期,1964年,頁54-57。
    柳存仁:〈神話與中國神話接受外來因素的限度和理由〉,《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03月,頁1-31。
    孫德萱、丁清賢、趙連生、張相梅:〈濮陽西水坡遺址試掘簡報〉,《中原文物》第1期,1988年,頁1-4、29。
    孫機:〈神龍出世六千年──龍的形象之出現、演變和定型〉,收入林泊佑、蘇啟明主編:《龍文化特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24-58。
    徐志平:〈《山海經》神話的身體思維〉,《文學與神話特刊──第七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11月,頁55-93。
    馬承源:〈再論“大武舞戚”的圖像〉,原載《考古》第8期(1965年),頁413-415,收錄於劉慶柱,段志洪主編:《中國古文字大系.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年,頁353。
    馬承源:〈關於“大武戚”的銘文及圖像〉,《考古》,第10期,1963年,頁562-564。
    張明華:〈玉龍的功能〉,《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78期,2000年1月,頁34-41。
    梅瓊林:〈王國維與「三重證據法」〉,《民族藝術》第3期,1998年,頁50-55。
    陳忠信:〈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頁249-281。
    陳忠信:〈試論《山海經》之水思維──神話與宗教兩種視野的綜合分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2004年6月,頁249-281。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頁485-576。
    陳躍均、院文清:〈「鎮墓獸」略考〉,《江漢考古》第3期,1983年,頁63-67。
    彭浩:〈「鎮墓獸」新解〉,《江漢考古》第2期,1988年,頁66-68。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46期,1997年6月,頁17-57。
    黃忠天:〈臺灣漢族與原住民蛇文化的差異〉,《歷史月刊》第171期,2002年4月,頁18-20。
    黃銘崇:〈東亞早期神話性題材的圖文關係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增刊,2010年12月,頁121-176。
    楊式昭:〈春秋青銅器上的蛇紋飾〉《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9期,2009年05月,頁1-17。
    楊怡:〈楚式鎮墓獸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解析秦漢靈魂觀的轉變〉,《考古與文物》第1期,2004年,頁54-60。
    葉舒憲:〈《山海經》神話政治地理觀〉,《民族藝術》,1999年03月,頁60-75。
    葉舒憲:〈《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話通釋──五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範式〉,《民族藝術》,2009年第1期,頁98-108。
    葉舒憲:〈二里頭銅牌飾與夏代神話研究──再論「第四重證據」〉,《民族藝術》,第4期,2008年,頁86-95。
    葉舒憲:〈中華文明探源的人類學視角──以二里頭與三星堆銅鈴銅牌的民族志解讀為例〉,《文藝研究》,第7期,2009年,頁125-136。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中國化過程與四重證據法──學術史的回顧及展望〉,《社會科學戰線》,第6期,2010年,頁109-125。
    葉舒憲:〈玄鳥原型的圖像學探源──六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範式〉,《民族藝術》,第3期,2009年,頁84-93。
    葉舒憲:〈國學考據學的證據法研究及展望──從一重證據法到四重證據法〉,《證據科學》,第17卷第4期,2009年,頁389-404。
    葉舒憲:〈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以貓頭鷹象徵的跨文化解讀為例〉,《文學評論》,第5期,2006年,172-179。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文學與神話特刊──第七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2008年11月,頁33-53。
    廖群:〈《山海經》中的原始徵兆信仰及其民俗學價值〉,《民俗研究》第2期,2006年,頁146-154。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08月,頁43-70。
    蒙傳銘:〈《山海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之重新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頁243-286。
    趙建軍:〈《山海經》的神話思維結構〉,《淮陰師專學報》,1997年02期,頁19-23
    潛明茲:〈神話與原始宗教源于一個統一體〉,《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1年,頁15-21、51。
    蔡哲茂:〈燭龍的神話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8期,1994年3月,頁41-65。
    蔡振豐:〈《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中國文學研究》,第8卷,1994年5月,頁235-246。
    蔣衛東:〈「鎮墓獸」意義辨〉,《江漢考古》第2期,1991年,頁40-44、22。
    鄧喬彬:〈古代文學研究二重、三重證據法及其他〉,《洛陽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9。
    鄭在書:〈再論中國神話觀念:以文本的角度來看《山海經》〉,《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03月,頁91-101。
    鄭志明:〈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上、下,《社會科學》第2、3期,1993年7月、10月,頁65-90、頁15-33。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4期,1932年。
    蕭兵:〈中國上古文物中人與動物的關係──評張光直教授「動物伙伴」之泛薩滿理論〉,《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頁172-179。
    蕭兵:〈圖像的威力:由神話讀神畫,以神畫解神話〉,《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頁19-21。
    蕭兵:〈操蛇或飾蛇:神性與權力的象徵〉,《民族藝術》第3期,2002年,頁43-57。
    謝繼昌:〈布農族神話傳說思維的探討〉,載於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頁637-649。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1-45。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語言構成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8年11月,頁163-191。
    鍾宗憲:〈圖騰與中國神話研究的迷思〉,《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01期,頁25-28。
    鍾敬文:〈馬王堆漢墓帛畫的神話史意義〉,《中華文史論叢》第10期,1979年4月,頁75-98。
    韓湖初:〈對「燭龍神話即極光現象」說的質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3年,頁42-69。
    韓鼎:〈女媧「人首蛇身」形象的結構分析〉,《廣西民族研究》第1期,2010年,頁62-66。
    蘇啟明:〈龍源象與龍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78期,2000年1月,頁5-14。

    2.外文期刊
    (美)Carolyn C. Goren, Merrill Sarty, Paul Y. K. Wu, “Visual Following and Pattern Discrimination of Face-like Stimuli by Newborn Infants,”,新生兒對似人臉孔圖案的視線追蹤與辨識 Pediatrics, Vol.56 No.4(1975.10) ,pp.544-549


    (四)學位論文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信元:《中國上古幽冥神話研究──以《山海經》為中心展開》,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代岱:《中國古代的蛇崇拜和蛇紋飾研究》,蘇州: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况國高:《蛇,上古人類的食物和工具──《山海經》“蛇”研究之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邱宜文:《《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2年。
    金鮮燕:《商周靑銅器中的人形紋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施玫芳:《論《山海經》中的倫理意涵--由神話之鳥與山神祭祀論起》,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仁溶:《商周靑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化興:《《山海經》中的神話與宗教初探》,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宜欣:《《山海經》羽族類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5年。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7151021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101.pdf4985KbAdobe PDF2213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