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01219      Online Users : 53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廣告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680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06


    Title: 跨國企業在地化策略:星巴克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文化創意元素分析
    G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factors for featured thumbler, mug and store of STARBUCKS.
    Authors: 黃士杰
    Contributors: 鄭自隆
    黃士杰
    Keywords: 文化創意
    跨國企業
    在地化
    星巴克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2-01 16:48:24 (UTC+8)
    Abstract: 「全球化」概念自90年代起席捲全世界,帶動了經濟、文化的區域整合。隨著國家疆界的消失,跨國企業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引發全球勞動、商品,甚至是文化的一致化。尾隨全球化概念興起的是強調異質與多元的「在地化」,目的在於維持本土的文化獨特性。兩概念互相碰撞之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於焉誕生,也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跨國企業在全球在地化的新思潮下,紛紛展開一連串的在地化策略。本研究選定統一星巴克作為研究對象,欲研究該品牌身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跨國企業,如何在台灣執行在地化策略,其中被取用的文化創意元素又是哪些?
    研究發現,統一星巴克在地化策略主要從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兩個面向上落實,在周邊商品方面:商品力求呈現在地文化特色,商品上文化創意元素的改變也反映了社會現況的改變。但在力求在地化商品的一致性時卻也容易缺乏創新的設計與變化,配合重大藝文事件所發形的周邊商品也成為記錄在地文化的素材之一。在特色門市方面:特色門市在原有文化與歷史建築中加入品牌元素,塑造情境溝通在地故事的同時,也向消費者溝通品牌文化。特色門市亦考量周邊環境與在地需求,創造全新的門市融入當地市場。本研究亦透過焦點座談法,從訪談內容中,找出消費者至特色門市消費或購買在地化商品背後的動機與想法。
    文末從文化創意的角度探討,消費者確實受到挑選過的元素影響接受其符號意義與情境,產生認同。在地商品與特色門市被賦予了文化的神聖性,除了物質上消費,也達成了精神上貼近在地文化的愉悅。周邊商品與特色門市塑造了符號空間供消費者體驗,消費行為也成了使符號隱含義再現的途徑。
    Reference: Albrow, M.(1996). 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semer, S. P., & Treffinger, D. J. (1981).Analysis of Creativity.In C.W. Taylor(ED.).Creativity:Progress and potential.New York:McGraw-Hill.
    Gay, P.d. & Pryke, M. (2003). Cultural Economy An Introduction: Cultural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Life. London: Sage.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on, R.(1992). Globalization. London: SAGE.
    UNSECO(2005). 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 Montreal and Paris, UNESCO.

    王淑子 (2009)。《地方政府發展農業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尼怡珍(2009)。《文化資產商品化評估機制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玟潔(2009)。《台灣閩南諺語於文化創意商品設計之應用》。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文化創意產業概況分析調查》。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5)。《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修訂版)》。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濟部(2008)。《台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取自文化部網站。http://cci.culture.tw/cci/cci/news.php。
    吳兆裕(2005)。《以文化創意介入都市空間轉化之探討-以宜蘭蘭城新月計劃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霓(2009)。《台灣意象之創意生活產品設計創作研究-以餐具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玟靜(2011)。《沉默的悸動-花卉意像繪畫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呂濠(2011)。《磚造文化創意商品設計開發模式研究-以金良興磚廠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碩士論文。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臺北:遠流。
    李宛容譯(2006)。無國界的世界:民族國家的消失。台北:立緒。(原書:大前研一著,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李怡瑱(2009)。《傳統產業轉型文化創意產業之歷程研究—以工藝類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延、王效岳(2012)。《台灣蝴蝶圖鑑》。台北:貓頭鷹。
    李建德(2008)。《校園環境之在地文化元素研究-以高雄縣桃源鄉、茂林鄉、那瑪夏鄉國小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宗瑞等譯(2001)。《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原書: David Held 等著(2001)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 , economics and culture.)。
    尚榮安 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原書:Yin, R. K.(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London: Sage.)
    林依慧(2011)。《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周邊地區互動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道永(2009)。《台灣國際競圖中的建築設計概念之探討》。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泰(2009)。《設計典藏 創意產業的文化想像》。台北:文瀾資訊。
    林曉筠(2010)。《客家文化創意商品之視覺符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花建(2005)。《文化魔戒文化競爭力的奧秘》。台北:帝國文化出版社。
    邱淑宜。(2007.01.20)〈倫敦創意產業發展路〉,《經濟日報》,9版。
    俞龍通(2009)。《點石成金-30 個文化創意產業X檔案》。台北:師大書苑。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惠林 肖勇夏(2012)。《兩岸文化藍皮書 兩岸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12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苑利(2003)。《龍王信仰探祕》。台北:東大。
    范燕芬(2012)。《文化創意產業之空間群聚分析-以臺北市手創材料批發零售業為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香港大學文化研究中心(2003) 〈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香港:作者。
    倪心一 譯(1994)。《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台北:錦繡。(原書:日下公人 著(1994))。
    孫治本 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商務。(原書:Beck, U.(1997). Was ist globalisierung?.)
    徐偉傑譯(2000)。《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原書:Waters, M.(1997)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徐啟賢(2009)。《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長庚大學工作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嘉莉(2007)。《故宮文化創意商品之符號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康芳琮(2006)。《企業識別系統、體驗行銷對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以統一星巴克咖啡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遠(2007)。《台灣的古城》。台北:遠足文化。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北:台北滄海出版社。
    張萍軒(2011)。《安平意像之探索及其文化創意商品設計》。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雯(2003)。《文化產業之特性與其空間結構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1)。《閱讀汽車廣告-廣告文本的性別與空間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平(2007)。《原鄉時尚:八倍速驅動創意經濟》。臺北:天下雜誌。
    陳怜吟(2011)。《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三村牛犁社區探討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陳芯儀(2009)。《全球化下國家文化之差異性研究—以台灣啤酒和荷蘭海尼根啤酒電視廣告呈現為例2002--2008》。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重安(2011)。《紅毛港故事性文化創意商品創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文(2010)。《博物館文化創意商品之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為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穎(2009)。《星巴克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生活型態之自我一致性研究》。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論文。
    傅光仁(2007)。《李祖原建築師商業辦公大樓之東方意象建築語彙》。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瑟玫(2009)。《盛唐詩歌「龍」意象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甯意倩(2010)。《全球在地化實務探討:以哈根達斯在中國的成功經驗為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
    黃于熙(2012)。《中國大陸文化產業政策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恆正 譯(1988)。《消費文化符號論-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原書:星野克美(1988))
    黃美秀(2012)。《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台北:遠流。
    黃琇靖(2012)。《文化創意商品設計之情感特質-以陶瓷茶具類為例》。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原書Berger, A.A. (1933)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楊明華 莊展華 譯(2010)。《建築:造形空間與秩序》,台北:茂榮出版社。(原書:Ching., F. D. K., Architecture : Form , Space , & Order(Third Edition))
    楊新、李毅華、徐乃湘 編(1988)。《龍的藝術》。台北:台灣商務。
    溫瑞芯 譯(2005)。《複製星巴克:店舖經營的藝術與科學》,台北:聯經。
    葉泓瑋(2010)。《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使場經濟結構模式研究》。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葉倫會(2006)。《台北城的故事》。台北:蘭臺網路。
    董學文、王葵譯(1993)。《符號學美學》。台北:商鼎出版社。(原書Roland, B. (1968) Elements of semiolog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廖咸浩(1999)。(全球化、在地化並駕齊驅),《遠見雜誌》,152期。
    管倖生(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圖書。
    趙莒玲(1998)。《台灣開發故事─北部地區》。台北:天衛文化。
    劉璁翰(2002)。《企業導入ERP系統階段性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儀禎(2008)。《文化創意產業的體驗知覺與紀念品購物態度之探討》。亞洲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台北:聯經。(原書:Giddens, A.(1999)The Third Way.)。
    鄭智偉 (2002)。《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原書:John Tomlinson, J.(1999)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盧芳蕙(2009)。《台灣文化全求在地化的可能與限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
    蕭卉婷(2008)。《全球在地化廣告策略—可口可樂電視廣告內容分析》。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嘉鈴 (2009)。《文化創意公司之價值創造策略—價值屋觀點》。實踐大學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臺北:揚智。
    戴湘綾(2012)。《台灣眷村文化創意商品研究創作》。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群峰(2009)。《主題式建築設計思考之呈現》。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旻儒(2010)。《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網站內容分析—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素霞(2009)。《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角力:美濃產業的在地化特色》。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懷宗 譯(1998)。《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台北:聯經。(原書:Schultz, H. and Yang, D. J.著(1997) Pour your heart into it :how Starbucks built a company one cup at a time, Hyperion.)
    譚家瑜 葉有聲 譯(2011)。《勇往直前:我如何拯救星巴克》,台北:聯經。(原書Schultz, H. & Gordon, J.著(2011), ONWARD:How Starbucks Fought for its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Sou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研究所
    99452002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2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告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201.pdf5426KbAdobe PDF230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