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91 (78%)
Visitors : 46254189      Online Users : 10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023


    Title: 李大釗的政治思想與實踐
    The political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Li Dazhao
    Authors: 陳進傑
    Chen, Jin Jie
    Contributors: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陳進傑
    Chen, Jin Jie
    Keywords: 李大釗
    民初政治
    民彝思想
    青春
    調和
    五四社會思潮
    互助
    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革命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3-01 09:23:39 (UTC+8)
    Abstract: 李大釗(1889-1927)是民國初年重要的政論家和五四時期的青年導師,同時也是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人物和中共成立後的北方革命領袖。西方和日本學界很早便注意到李氏在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意涵;相對地,自中共建政以來,由於受到革命史觀和政治因素影響,以致長期對於李的歷史認識和評價晦暗不明。直到70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中共在政、經方面的控制逐步鬆綁之後才有所改善,近年因而出現「李大釗熱」的研究現象。

    深入研究李大釗的意義在於,以李作為「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觀察其政治思想的內涵變化,不僅有助於說明五四知識分子如何從自由主義民主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過程;透過與同時期重要人物的思想比較,亦能闡明李氏在中國革命史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它突破了過去以毛澤東為中心的單一黨史觀,使得中國共產革命有了更多元的面貌。基於此,本論文綜合了中外研究成果,縱述李大釗一生政治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並藉由李氏勾畫出早期中共在北方革命的圖像。全文一開始先是介紹李大釗的教育和思想背景,又透過歷史事件和相關文獻的分析,主要回答李氏如何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及為落實其政治理想的實踐過程。根據研究發現,李大釗政治思想的變化,除了受到歐戰和十月革命等外來因素影響,來自中國及其自身的內在因素也是重要的變因。尤其必須注意的是,李氏政治思想的來源,並非全是被動地接受外來思想,而是透過詮釋中國問題以「選擇」其思想內涵,進而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其中蘊含個人的意志濃厚。這一點,在其後北方共產革命的過程亦有充分展現,中共成立之後,即使李大釗亦不免受到共產國際方針的外在制約,但其在國民革命運動中發揮的互助與調和策略,使得李於現代中國革命者的序列當中,能夠介於陳獨秀與孫中山之間,而成為具有獨特、重要作用的中介者。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一手資料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杜春和、耿來金整理,《白堅五日記》,第1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編譯,《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選編,《「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史研究室、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選編,《「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現代革命史資料叢刊,《馬林在中國的有關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第1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6)》,第2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第2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編,《回憶李大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革命博物館編,《北方地區工人運動資料選編(1921-1923)》,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毛子水註譯,《論語今註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李大釗研究會合編,《李大釗史事綜錄(1889-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民初時期文獻編輯小組編,《中華民國建國文獻:民初時期文獻‧第一輯‧史料三》,台北:國史館,1998年。
    司馬璐編著,《中共的成立與初期活動─中共黨史暨資料選粹(第二部)》,香港:自聯出版社,1974年。
    朱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0年。
    朱傳譽主編,《吳佩孚傳記資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朱其華,《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上海:新生命書局,1932年。
    任建樹、張統模、吳信忠編,《陳獨秀著作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赤松子(張尚齡),《人生滄桑六十年》,台北:五洲出版社,1971年。
    長辛店機車車輛工廠廠史編委會編,《北方的紅星─長辛店機車車輛工廠六十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中)》,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胡適,《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68年。
    段雲章、倪俊明編,《陳炯明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上卷
    海隅孤客(梁冰弦),《解放別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香港:三達出版公司,1961年。
    梁啟超著,吳松、盧雲昆、王文光、段炳昌點校,《飲冰室合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獨秀,《實庵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7年。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台北:商務,1965年。
    馮桂芬,《校邠盧抗議》,台北:學海出版社,1967年。
    曾琦,〈戍午日記〉,《曾慕韓先生日記選》,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鄧中夏,《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
    彭述之,《彭述之選集》,香港:十月出版社,1983年。
    張允侯、殷敘彝等著,《五四時期的社團(一)》,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新青年社編輯部編,《社會主義討論集》,廣州:新青年社,1922年。
    載德,〈載德探報(一)〉,載於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第5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維‧馬‧普里馬科夫(В. М. Примаков)著,曾憲權譯,《馮玉祥與國民軍─一個志願兵的札記(1925-192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第1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羅章龍,《椿園載記》,北京:三聯書店,1984年。
    《少年中國月刊》(北京),第5期改至上海發行。
    《甲寅雜誌》(東京)
    《民國日報》(漢口)
    《共產黨》(上海)
    《東方雜誌》(上海)
    《新青年》(上海)
    《新教育》(上海)
    《嚮導》(上海)

    (二)專書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王潔主編,《李大釗北京十年─交往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王潔主編,《李大釗北京十年─事件篇》,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
    王永璽主編,《中國工會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部圖書館編,《鄧小平人生紀實(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孔恩(T. S. Kuhn)著,金吾倫、胡新和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今井清一著,楊孝臣、郎唯成、楊樹人譯,《日本近現代史》,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石川禎浩著,袁廣泉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史華慈(Schwartz)著,陳瑋譯,《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史扶鄰(H. Z. Schiffrin)著,邱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朱成甲,《李大釗傳(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朱文通主編,《李大釗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朱文通主編,《李大釗年譜長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朱文通、王小梅,《河北通史‧民國上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年。
    安德魯‧文森特(A. Vincent)著,袁久紅等譯,《現代政治意識形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安思利(Douglas Ainisilie)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大釗年譜編寫組,《李大釗年譜》,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台北:弘文館,1986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朝陽,《走向新民主主義中國─馮玉祥與近代中國政治》,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邁先,《俄國史(上)》,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年。
    李瑄根著,林秋山譯註,《韓國近代史》,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7年。
    汪榮祖,《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肖裕聲,《李大釗的軍事活動》,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
    何雲庵等著,《蘇俄、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1919~192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吳漢全,《李大釗與中國現代學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家林、謝蔭明著,《北京黨組織的創建活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吳雁南、馮祖貽、蘇中力主編,《清末社會思潮》,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孟慶澍,《無政府主義與五四新文化:圍繞《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開封:河南出版社,2006年。
    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出版社,1984年。
    彼得‧克魯泡特金(П. А. Кропоткин)著,帕米爾書店編輯部譯,《互助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80年。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孫宜學譯,《中國革命中的無政府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柯文(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後藤延子著,王青等編譯,《李大釗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晉榮東,《李大釗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唐寶林、林茂生編,《陳獨秀年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唐納德‧薩松(Donald Sassoon)著,姜輝、于海青、龐曉明譯,《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譯組編譯,《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悉布費(S. B. Fay)著,于熙儉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
    章伯峰、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年。
    陳茹玄著,《民國憲法及政治史》。收錄於張研、孫燕京主編,《民國史料叢刊(906)》,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陳正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台北:威秀資訊科技,2010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香港:三聯書店,1983年。
    陳耀煌,《統合與分化:河北地區的共產革命,1921-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台北:桂冠圖書,2000年。
    馮崇義,《羅素與中國─西方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經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
    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台北:中國出版社,1973年。
    張次溪,《李大釗先生傳》,香港:神州圖書公司,1951年。
    張灝,《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4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2001年。
    逯耀東,《中共史學的發展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
    黃福慶,《清末留日學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
    楊念群,《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楊紹旦,《清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91年。
    葉永烈,《紅色的起點─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池子華、劉平譯,《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鄭學稼,《中共興亡史》,第1卷,下冊,台北:中華雜誌社,1970年
    蔡國裕,《一九二○年代初期中國社會主義論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蔣永敬,《鮑羅廷與武漢政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
    閻稚新,《李大釗和馮玉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譚汝謙、林啟彥譯,實藤惠秀著,《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

    (三)論文

    王遠義,〈李大釗到馬克思主義之路〉,載於《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台北),第13卷,第4期(2001年),頁477~513。
    元青,〈杜威的中國之行及其影響〉,載於《近代史研究》(北京),2001年第2期,頁130~169。
    石川禎浩著,王捷譯,田子渝校,〈五四時期李大釗的思想與茅原華山、陳溥賢〉,載於《文史哲》(濟南),1993年第5期,頁12~19。
    石川禎浩,〈李大釗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華山為例〉,載於《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07年第3期,頁141~149。
    朱成甲,〈《李大釗文集》中幾篇文章的考辨〉,載於《近代史研究》(北京),1998年第1期,頁269~279。
    朱文通,〈李大釗社會主義思想發展歷程新探〉,載於《河北學刊》(石家莊),2007年第1期,頁115~119。
    朱志敏,〈李大釗參加「研究系」活動質疑〉,載於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研究論文選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329~333。
    李玉貞,〈附:關於李大釗在蘇聯講話和文章的說明〉,載於《近代史研究》(北京),1985年第6期,頁5~6。
    李國祁,〈德國檔案中有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項記載〉,載於李國祁,《民國史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90年),頁311~323。
    沈雲龍,〈段祺瑞與善後會議(上)〉,載於《傳記文學》(台北),第46卷,第2期(1985年),頁10~18。
    呂明灼,〈李大釗對儒家理想社會觀的繼承與創新〉,載於《文史哲》(濟南),2000年第5期,頁93~99、128。
    宋教瑛,《中共建黨前知識份子思想探源(1915-1921)─論陳獨秀、李大釗思想之轉變》(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秋志,《李大釗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胡喬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先驅李大釗〉,載於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局編,《李大釗研究文集》(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頁7~16。
    後藤延子著,劉助仁編譯,〈戰後日本關於李大釗思想的研究〉,載於《黨史研究與教學》(福州),1990年第6期,頁69~73。
    馬建白,《李大釗與中國共產黨》(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彭明、楊奎松,〈李大釗政治思想演變的歷史考察〉,載於彭明,《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十講》(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318~356。
    張玉法,〈民國初年對政黨移植問題的爭論〉,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上冊,第4期(1973年),頁127~149。
    張玉法,〈民初政黨的調查與分析〉,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5期(1976年),頁121~129。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檢討〉,載於《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頁19~33。
    曾長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於「一大」以前〉,載於《近代史研究》(北京),1986年第2期,頁280~281。
    歐陽哲生,〈《新青年》編輯演變的歷史考辯─以1920至1921年《新青年》同仁來往書信為中心的探討〉,載於歐陽哲生,《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頁183~248。
    蕭超然,〈關於「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之我見〉,載於《百年潮》(北京),2001年第7期,頁18~26。
    譚雙泉,〈李大釗與五四前後東西文化論戰〉,載於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李大釗研究論文選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頁123~133。

    二、外文部分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89.
    Dirlik, Arif. 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Meisner, Maurice.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Meisner, Maurice.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Weigelin-Schwiedrzik, Susanne. “What Is Wrong with Li Dazhao,” in Tony Saich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New York: M. E. Sharpe, 1995),pp. 56-74.
    石川禎浩,《中国共產党成立史》,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後藤延子,〈李大釗におかる過渡期の思想─物心兩面の改造─〉,載於《日本中國學會報》(東京),1970年第22集,頁174~18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726001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260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1301.pdf3292KbAdobe PDF2151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