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3551      Online Users : 157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臺灣史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884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3


    Title: 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
    The Taiwanese Capital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Modern Period:Focusing on Privat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1895-1954)
    Authors: 陳家豪
    Chen, Chia Hao
    Contributors: 薛化元
    李為楨

    陳家豪
    Chen, Chia Hao
    Keywords: 台人資本
    企業經營
    資本核算
    輕便鐵道
    公路運輸
    Taiwanese Capital
    Business Performance
    Standard Business Accounting
    Light-rail
    Bus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11 17:22:07 (UTC+8)
    Abstract: 戰後台灣中小企業的歷史源頭為何?其跟戰前台人資本存在什麼辯證關係?可以說是本土化研究興起以來台灣經濟史主要課題之一,已有不少學者嘗試從中小工廠領域切入,一方面跟矢內原忠雄與凃照彥等兩位重量級學者對話,一方面則試圖挖掘出五大家族以來之一般中小地主或商人在資本主義化的脈絡之下資本積累的過程。不過,也並非所有研究者都同意戰後台灣中小企業能夠蓬勃發展,乃是以戰前台人資本之積累為基礎。
      本文同樣以此問題意識出發,但有別於既有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小工廠為作為分析對象,從而強調台人資本積累過程「自主性」的一面,並普遍以政權遞嬗為研究斷限。本文則擬以較具經營規模且位於近代部門的交通業為個案,就台人資本積累過程如何跟國家權力連結展開論述,並側重於台人資本如何學習殖民者所引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特別是以資本核算(盈餘保留跟固定資產折舊)為主軸之近代企業經營概念。同時,本文還將採取跨政權研究途徑(approach),就戰前台人資本所進行之資本積累與養成之近代企業經營能力,如何成為渡過戰後接收期乃至投入中小企業的重要憑藉提出一理論性分析。
    本文首先發現所謂台/日資或殖民者/被殖民者等二元對立框架,不足以解釋戰前台灣經濟結構,台人資本積累過程乃存在跟殖民者有所連結的一面。此一跟國家權力的連結,也延續到戰後。
    基本上,交通業作為特許行業本應由國家經營以避免被獨佔壟斷,但作為後進資本主義國之日本,從明治維新以降即在國家力量不足的前提下,透過強烈監督與保護手段讓民間資本代行國家發展交通,官方與交通業者間存在特殊互動模式。日本領有殖民地台灣後更由於本國資本主義尚未確立,因此持續仰賴民間資本經營作為地方交通主力的民營鐵道與公路運輸,不過此時被仰賴的對象主要為台人資本,該業台人資本也就在台灣總督府協助之下進行資本積累。
    台人資本透過交通業也廣泛運用了殖民者所引進的近代企業制度。由於交通業本來就具有資本密集性(capital-intensive)與固定資本(fixed capital)比重高之特徵,必須採行較具規模的經營型態,台人資本在交通業乃高比例的運用股份有限公司(日文稱株式會社),從而交通業跟既有前人研究成果主要關懷之中小民營工廠(主要業種為農業、農產加工業與輕工業)就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在交通業台人資本高比例運用近代企業制度的前提之下,本文進一步發現單純從文化面角度來檢討台人資本為何存在優異企業經營能力恐怕有所不足。也就是說,移民社會特質與發達的合股組織固然是台人資本參與資本主義的基礎,但能否落實以資本核算(盈餘保留跟固定資產折舊)為主軸之近代企業制度,或許具備更關鍵的地位。因為移民社會特質雖然能讓台人企業展現出冒險、進取的一面,清代以降發達的合股組織則讓台人資本較容易習慣近代市場經濟的運作,但台人企業要能展現出「永續經營」的特質,還是必須建構出建全的資產結構與財務狀況。
    最後,本文主張戰後台灣中小企業仍然是以戰前台人資本為基礎。雖然既有研究成果亦多持一學術見解,但他們未能充分論證台人資本如何渡過1937年中日戰爭以降至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為止這段政經局勢激烈動盪的時期。相較於此,交通業台人資本則能一定程度填補此一空白。首先,台人資本在該業不僅未全面從屬於日資或被其消滅,反而基於交通統制讓原本散落各地的台人資本獲得整合、經營規模獲得擴張,從而增強其資本力量。這些以州廳為單位並仍由台人資本所主導的交通統制企業,在戰後更直接轉型為地方客貨運業,從而存在非常直接而明確的延續性。
    其次,近代企業制度落實乃至交通業關聯產業開啟,都在這一階段獲得實現。就前者而言,即如上述,日本乃是後進資本主義國,資本核算制度發展腳步緩慢,這導致戰時體制成為其確立的關鍵階段,亦即國家利用各種統制手段強迫企業採行標準的商業會計(特別是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尤其,交通業作為重點統制產業之一,該業資本核算制度是否確立也就更受到殖民政府重視。再就後者而言,交通業本質上跟傳統部門不同已如上述,在歐美與日本皆扮演著推動產業革命的重要角色,台人資本也就有可能透過該業往近代部門移動,這一方面表現在機械動力的接觸;另一方面則是以該業為媒介,往工業部門邁進,特別是伴隨戰時體制與軍需工業化所開啟的車輛維護、修繕產業等關聯產業更具指標性意義。
    總而言之,戰前到戰後台人資本積累過程乃存在一連鎖機制,即「非機械力的輕便鐵道→嘗試蒸氣動力與電力(並投入電力部門) →機械力的汽車運輸→新興機械製造與化學→地方客貨運業→中小企業」。這中間當然不會是一線性發展姿態,毋寧經歷諸多波折,但基本繼承關係仍然可以被尋得。
    What were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aiwan after the war? What wa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capital existence in Taiwan before the war? It has been one of the main topics in Taiwanese economy history since the rise of the research of localization, and a few scholars tried to cut in through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ctories. On one hand, they opened the conversation with two key prominent scholars, Yanaihara Tadao and Chao-Yen Tu,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ried to dig out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from the general small and medium landlords or businessmen under the sequence of ideas of capitalism after Taiwanese five key families. However, not all of the researchers agreed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aiwan could be rising and flourishing after the war was because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capital accumulated by Taiwanese people before the war.
    This research started with the same question concepts, but with different object of the study from the past research results, which was only used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ctories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emphasized the “independence” side of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y generally cut the time of the research period when there was any state power changed or transferred. Instead of that, this study planned to us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 the study case, discussed from how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linked to national power, and then laid special emphasis on how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learnt from capitalism that the colonialists brought in; especially, the operation concep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which gave priority to capital accounting (retained earnings and assets deprecia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adopted cross-political power research approach and discussed how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before the war and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became the important basis of passing through the take-over period to throw in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was addressed here.
    The study first found the binary opposition framework of so-called Taiwanese investment/ Japanese investment or colonialists / natives was not sufficient to explain economy structure in Taiwan before the war.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existed on one aspect which linked to the colonialists, and this linkage to national power lasted to postwar.
    Basically speaking,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s a franchising sector should be run by the nation to avoid monopoly; Japan, as a later emerging capitalism country, allowed private capital to develop the nation’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ough intense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by the government because the insufficient national power after Meiji restoration; there was a special interaction model between the official and transportation dealers. After occupying Taiwan, Japan continued relying on private capital to develop local transportation such as privately-run railway and road transportation due to it hadn’t established its capitalism firmly. Nothing but Taiwanese capital was the subject which was dependent on at that moment,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of the Taiwanese capital for this industry proceeded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aiwanese Governor General’s Office.
    Through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aiwanese capital widely applie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brought into by the colonialist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featured high proportion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fixed capital, and it needed to run in large-scaled operation types. Taiwanese capital used high-proportion of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ka bu si ki gai sya in Japanese), and it showed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from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factories (mainl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product processing and light industry) that pervious research focused on.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aiwanese capital highly use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e study further revealed that it was not enough to only examine why Taiwanese capital existed excell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capacity from cultural aspect. That was to say,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 of immigration and the prosperous cooperated organizations were the foundation of Taiwanese capital joining capitalism, but whether it could fulfill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which gave priority to capital accounting (retained earnings and assets depreciation) played an even more significant role. Although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 of immigration presented the adventure and aggressiveness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 the prosperous cooperated organizations after Ching Dynasty helped Taiwanese capital get used to the oper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easily. However, only when constructing sound assets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tatus, Taiwanese enterprises could show the quality of “sustainable operation”.
    In the end, the study claimed tha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aiwan after the war were still based on the Taiwanese capital before the war. Though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mostly held the same academic view, they couldn’t fully approve how Taiwanese capital passed through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in 1937 to National Government retrieved to Taiwan in 1949, the intensive political turbulent period of time. Compared to this, Taiwanese capital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could fill the gap in a certain level. First, Taiwanese capital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stead of subordinating to or being eliminated by Japanese investment, it integrated the Taiwanese capital spread out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expanded the operation scale on the basis of transportation governing system; its capital strength increased as a result. The transportation governing enterprises which were managed by states but guided by Taiwanese capital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local transportation carriers, and it showed extremely direct and clear continuity.
    Second, the fulfillment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the starting of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were implemented during this stage. In terms of the former, as what mentioned above, Japan was a later emerging capitalism country, and its development of capital accounting was slow; this led the system used during the war become the key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which meant that government used different governing methods to force the enterprises followed the standard business accounting (especially the calculation of assets depreciation). Moreove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governing enterprises, and it drew more colonialist government’s attention on whether the capital accounting system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industry. As for the latter, we talked about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ushing industry revolution in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 so that it was with great possibility that Taiwanese capital moved towards modern industries through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could be seen on the contact with mechanical kinetics on one side, and on the other side, it marched towards industry. The indicative meaning of this was presented on the relevant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he vehicl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incident to the system during the war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for Army.
    In conclusion, the chain mechanism existed in the Taiwanes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from prewar to postwar, and it was “non-machinery light railway the attempt on steam powered and electricity (also invested electricity industry) machinery vehicle transportation new and developing machinery manufacture and chemistry local transportation carrier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course, the development was not a straight line process, and there were some obstacles in the way; however, the basic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could still be tracked.
    Reference: 一、史料
    (一)檔案與公私文書
    1.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株式會社設立ニ關スル件(元台南縣)〉,1898年2月,第185卷,第9828冊,第10號,永久保存。
    〈宜蘭廳下ニ輕便鐵道敷設ノ為メ補給廠保管鐵軌保管轉換ニ關スル件〉,1901年7月,第659冊,第34號,乙種永久保存。
    〈告示第一四號、告示第一五號新車新竹間輕便鐵道營業開始、告示第一六號同上發著時刻公告、鐵道規則ヲ新車、新竹間輕便鐵道ニ適用〉,1899年1月,第368冊,第12號,甲種永久保存。
    〈私設鐵道ハ當分商法ノ規定ニラス律令一二號〉,1898年7月,第259冊,第8號,甲種永久保存。
    〈新竹台中間輕便鐵道發著通知(元台南縣)〉, 1898年4月,第9828冊,第19號,甲種永久保存。
    〈打狗鳳山間輕便鐵道管理替ノ件通牒(鐵道部)〉,1907年4月,第5041冊,第1號,十五年追加。
    〈打狗鳳山間輕便鐵道停車場設置並運輸營業開始ノ件鐵道部長上申(告示三十六號)〉,1907年3月,第5009冊,第1號,十五年保存。
    〈台中南投間輕便鐵道敷設認可等ノ件〉,1906年12月,第4963冊,第35號,十五年特殊。
    〈台中林圯埔間輕便鐵道敷設ノ件ニ付南投廳長ヘ通牒ノ件〉,1903年11月,第4475冊,第19號,十五年保存。
    〈台北本鐵道及台南、台中ノ輕便鐵道引繼ノ件〉,1897年3月,第9716冊,第8號,永久保存。
    〈台灣鐵道會社株數減少ニ關スル聞置〉,明治30年(1897)8月,第186冊,第27號,乙種永久保存。
    〈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專用鐵道敷設ノ為官有地使用願許可ノ件(工場長藤澤靜象))〉,1907年12月,第4984冊,第3號,十五年保存。
    〈斗六廳輕便鐵道業務擔當者林月汀出願濁水所在官有地ヲ停車場敷地トシテ無料貸付ノ件認可〉,1906年12月,第4897冊,第12號,十五年保存。
    〈律令二十號台灣私設鐵道規則公布ノ件〉,1908年12月,第1392冊,第1號,永久保存。
    〈台灣合股令三草按議了具申ノ件〉,1911年12月,第1799冊,第11號,永久保存。

    2.日本內閣檔案(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
    〈大本営より 軽便鉄道経費の件〉,《陸軍省戦役日記》,1895年2月。
    〈大本営より 臨時軽便鉄道隊編制表の件〉,《陸軍省戦役日記》,1895年4月。
    〈今後撤去すへき在台湾軽便軌鉄保管替の件〉,《壹大日記》,1903年12月。
    〈台湾斗六林圯埔間軽便鉄道付設の件〉,《参大日記》,1902年6月。
    〈台湾私設鉄道用地地租免除規則ヲ定ム〉,《公文類聚》,1897年5月。
    〈台湾私設鉄道規則ヲ定ム〉,《公文類據》,1908年9月。
    〈台湾私設鉄道補助法ヲ定ム〉,《公文類聚》,1922年3月。
    〈台湾私設鉄道補助法比較調〉,《昭和財政史資料》, 1934年1月。
    〈台湾私設鉄道補助法改正法律案附属説明参考書〉,《昭和財政史資料》, 1934年2月。
    〈私設鉄道条例〉,《御署名原本》,1887年5月。
    〈私設鉄道法制定私設鉄道条例及明治二十八年法律第四号(私設鉄道株式会社ニ関スル件)廃止〉,《御署名原本》,1900年3月。
    〈明治三十六年・勅令第二百号・陸軍運輸部条例制定台湾陸軍補給廠条例廃止〉,《御署名原本》,1893年11月。
    〈明治三十年・勅令第三百七号・台湾陸軍補給廠条例制定台湾陸軍糧餉部条例廃止〉,《御署名原本》,1897年9月。
    〈明治三十年・勅令第三百十五号・臨時陸軍運輸通信部官制廃止〉,《御署名原本》,1897年9月。
    〈軌道条例〉,《御署名原本》,1890年8月。
    〈軌道法制定軌道条例廃止〉,《御署名原本》,1921年4月。
    〈陸運統制令〉,《御署名原本》,1940年2月。
    〈朝鮮私設鉄道の特異性と其対策〉,《昭和財政史資料》,1932年7月。
    〈朝鮮軽便鉄道令ヲ定ム〉,《公文類聚》,1912年5月。
    〈軽便レール及付属品を台湾総督府へ保管転換の件〉,《壹大日記》,1909年10月。
    〈軽便方軌鉄、台車管理替の件〉,《壹大日記》,1901年12月。
    〈軽便軌條を台湾総督府へ保管替の件〉,《壹大日記》,1907年2月。
    〈軽便軌鉄保管転換の件〉,《貳大日記》,1903年2月。
    〈軽便鉄道に関する件〉,《参大日記》,1900年11月。
    〈軽便鉄道中打狗線を台湾鉄道布設部へ貸与の件〉,《参大日記》,1899年9月。
    〈軽便鉄道軌鉄を陸軍幕僚に保管替の件〉,《貳大日記》,1905年3月。
    〈臨時台灣鐵道隊勤務令〉,《陸軍省達書》,1895年9月。

    3.台灣省政府檔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
    〈公路局接收案〉,卷2878-2879。
    〈公路局組織規程〉,卷54。
    〈為台灣第一、彰化、華南等三家商業銀行公司資本額每股金額不足新台幣壹元送經催辦增資變更登記延不照辦應為何處理呈請鑒核示遵由〉,「公司登記」,掃描號:00413057013002 50-11-11,1950年11月11日。
    〈員林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1015,1949年6月24日。
    〈嘉義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1014,1949年6月24日。
    〈興南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6015,1949年6月24日。
    〈新竹汽車客運公司取銷原設立登記應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49019,1949年12月12日。
    〈電為請示營利事業資本額折算新台幣變更登記補救辦法由〉,「台灣省營利事業資本額折算新台幣變更登記辦法」,掃描號:0407301022001 ,1949年9月12日。
    〈蘭陽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6007,1949年6月25日。
    〈復知台灣區營造廠工業同業公會所請將本省營造廠商按新台幣資本變更登記及增資手續在本年八月十五日以前送妥者姑准有效希轉秘由〉,「營造廠商登記」,掃描號:00413119010006,1950年8月12日。
    〈台西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6006,1949年6月24日。
    〈台灣軌道運輸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 0044820008506005,1949年6月24日。
    〈關於公司廠商行號未依法登記或未辦理資本額折算新台幣變更登記之公司一律撤銷其原登記案除由本府建設廳報請經濟部備案外合行抄附清單公告週知由〉,「公司登記」,掃描號:00413048011001,1950年9月20日。
    〈為本省民營汽車客運公司是否均已照章辦理公司登記檢附一覽表電請查照見復由〉,「營造廠商登記」,掃描號:00413119010006,1950年8月12日
    〈員林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卷」,掃描號:0044820008501015,1949年6月24日。
    〈電轉公路局所送接收台灣交通株式會社及合併改組豐原乘合株式會社清冊表等各一份〉,「公路局接管各縣市公共汽車」,掃描號:0042661007673002,1947年10月2日。
    〈豊原公共汽車公司設立登記未准批復案〉,「公司登記」,掃描號:0044820008506010,1949年6月24日。

    4.桃園客運檔案(桃園客運藏):
    《歷屆股東會議事手冊(包括各回營運報告書)》。
    《沿革史》。
    《自昭和十二年到昭和二十年株式會社關係書類》。
    《昭和四年、昭和二十年例規綴》。
    《昭和十七年運輸關係書類綴》。
    《昭和十八年職員身份進退書類》。
    《職員身份進退書類》(各年度)。
    《退職者履歷書綴》。
    《大正二年至民國三十六年履歷書》。
    《第一回營運報告書》。
    《第十回營運報告書》。
    《登記書類》。
    《民國39年公司所關係公司報告書》。
    《民國三十六年雜書綴》。
    《總會書類綴》(各回)。

    5.營業報告書(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圖書館藏、中研院人社聯圖微縮資料)
    〈大安軌道株式會社第一至第六期營業報告書 (1917至1919〉) ,索引號:5R-675-T4811。
    〈台北鐵道株式會社第六至第五十期營業報告書(1922至1942)〉,索引號:5R-385-K2613。(缺第三十五期與第四十七至第四十九期)
    〈台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第五至第四十期營業報告書(1922-1940)〉,索引號:4R-451-K2947。
    〈台灣軌道株式會社第一至第五十期營業報告書(1922-1944)〉,索引號:4R-385-K2613。(缺第八期與第四十六期)
    〈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第一至第二十三期營業報告書(1931至1942)〉 ,索引號:6R-681-T4841。(缺第十一至第十二期)
    〈展南拓殖株式會社第四至第十三期營業報告書 (1921至1931)〉,索引號:5R-613-T4518。(缺第十二期)
    〈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第三十二至第三十八期營業報告書 (1938至1941)〉,索引號:7R-72-G1121。

    6.其他:
    《戶口調查簿》,桃園:大溪戶政事務所藏。
    《戶口調查簿》,桃園:桃園戶政事務所藏。

    (二)統計與調查報告
    《台灣糖業統計年報》。
    《台灣省統計要覽》。
    《台北州統計書》。
    《台灣總督府統計書》。
    《台灣省統計要覽》。
    《台灣工場通覽》。
    《台灣商工統計》。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年報》。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年報》。
    《台灣會社年鑑》。
    《台灣會社銀行錄》。

    (三)報紙與期刊
    1.報紙
    《台灣商報》。
    《台灣新報》(後改台灣日日新報)。
    《聯合報》。
    《經濟日報》。
    《台灣日日新報》。
    《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

    2.期刊
    《台灣運輸月報》。
    《台灣遞信協會雜誌》。
    《旅と運輸》。
    《台法月報》。
    《台灣自動車界》。
    《台灣協會會報》。
    《台灣鐵道》。
    《台灣工業界》。
    《讀賣新聞》。
    《桃園廳報》。
    《新竹州時報》。
    《台灣稅務月報》。
    《台灣鐵道》。
    《台灣民間職員錄》。
    《台灣省政府公報》。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台灣總督府府報》。
    《交通時代》。
    《東洋経済新報》。
    《台灣協會會報》。

    (四)出版物
    人事興信所,《人事興信錄(二版)》,東京:該所,1908。
    人事興信所,《人事興信錄(初版)》,東京:該所,1903。
    千葉秀浦,《外人の観たる日本》,東京:廣文堂書局,1907。
    大園市藏編纂,《台灣人物誌》,台北:谷澤書店,1916。
    小山權太郎,《蘭陽大觀》,台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3。
    山口利男,《台灣芭蕉年鑑》台中:台灣青果研究會,1929。
    作者不詳,《高雄屏東間縱貫道路鋪裝ニ關スル請願書》,屏東:出版者不詳,1939。
    中西利八編纂,《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
    友聲會,《顏雲年翁小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4。
    太田肥洲編,《新台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台北:成文出版,1999。
    日本現今人名辞典發行所編,《日本現今人名辞典 復刻版》,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褁,1988。
    日本殖民地批判社,《台灣產業と人物の卷》,台北: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
    台北商工業會所編,《時局台灣經濟法令集 第一、二輯》,台北:該所,1938。
    台北商業學校南洋南支研究會編,《昭和六年夏期第二回本島經濟事情調查報告》,台北,台北商業學校南洋南支研究會,1932。
    台灣日日新報社編,《改訂增補台灣六法》,東京:綠蔭書房,1999。
    台灣自動車運送事業組合,《自動車交通事業法》,台北:台灣自動車運送事業組合,1943。
    台灣省公路編,《一年來之台灣公路交通》,台北:該局,1947。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重印本。
    台灣省建設廳編,《台灣建設概況》,台北:台灣省政府建設廳,1954。
    台灣省政府建設廳,《台灣省民營工廠名簿》,台北:該廳,1953。
    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總報告》,台北:台灣省接收委員會日產處理委員會,1946。
    台灣旅行案內社,《台灣乘客自動車運賃表》,台北:台灣旅行案內社,1942。
    台灣旅行案內社,《台灣鐵道貨物運賃總覽》,台北;台灣旅行案內社,1940。
    台灣新民報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4。
    台灣新聞社,《台灣實業名鑑》,台中:台灣新聞社,1934。
    台灣經濟年報刊行會編,《台灣經濟年報 第3輯》,東京:國際日本協會,1943。
    台灣銀行,《第一次金融事項參考書附錄》,台北:台灣銀行,1902。
    台灣銀行編,《台湾産業及金融統計摘要》,東京:台湾銀行,1913。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自動車に關する調查》台北:台灣總督府交通局總務課,1932。
    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編著,《台灣總督府陸軍幕僚草案(上)》,台北:捷幼出版社,1991。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殖產局出版第九四二號 工場名簿》,台北:該局,1942。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私設鐵道並軌道關係法規類纂》,台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9。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史》,台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編、江慶林譯,《台灣鐵道史(上)》中譯本,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0。
    平山勳編,《台灣經濟年報第一輯》,台北:台灣經濟調查所,1932。
    田中一二,《台灣年鑑(昭和9年)》,台北:編者,1935。
    田健治郎著,吳文星、廣賴順皓、黃紹恆、鍾淑敏、邱純惠編,《台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中)》,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6。
    由井常彥解題,《営業報告書集成総目録》東京:雄松堂,1996。
    交詢社,《日本紳士錄(第十六版)》,東京:交詢社,1911。
    交詢社,《日本紳士錄(第六版)》,東京:交詢社,1900。
    伊藤由三郎編輯,《昭和十八年六月改正會社經理統制令賃金統制令解說》,台北:銀行問題研究會,1943。
    伊藤重郎,《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
    伊關書記,《台灣ノ事業資本構成狀態ニ就テ》,東京:台灣銀行,1938。
    全国乗合自動車協会編,《日本乗合自動車協会編,全国乗合自動車業者名簿 附・乗合自動車関係法規其他 昭和10年》,東京:全国乗合自動車協会,1935。
    吉田東伍,《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市:富山房,1909。
    羽生國彥,《大東亜共栄圏と台湾の持つ交通運輸の重要性》,台北:台灣交通協會發行,1942-1943。
    杉野嘉助,《台灣商工十年史》,台南:著者,1919。
    谷元二編,《大眾人事錄》第一冊「外地海外篇」,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1。
    辛文恭編,《台灣輕鐵株式會社参拾年誌》台南:編者,1942。
    京城商工會議所編,《朝鮮會社表(昭和十四年版)》,京城:該所,1939。
    岩崎潔治,《台灣實業家名鑑》,台北:台灣雜誌社 ,1913。
    東台灣新報社編,《始政三十年紀念出版-東台灣便覽》,花蓮:東台灣新報社,1925。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再版。
    林獻堂著 ; 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八)1935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 ; 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1。
    武澤贇太郎,《台灣鐵道旅客運賃表》,台北:台灣旅行案內社,1945。
    近藤泰夫,《台灣の道路》,大阪:日本ポルトランドセメント同業會,1939。
    近藤操,《交通政策》,東京:石山皆男,1943。
    長濱實,《顏國年君小傳》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9 。
    前之園芳影著,《台灣交通要鑑》,台北:著者,1921。
    南滿州鐵道株式會社經濟調查會,《朝鮮に於ける自動車運送事業に就て》,大連:該會,1933。
    柯萬榮編,《台南州名士錄》,台南:台南州名士錄編纂局,1931。
    原幹洲編,《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台灣之人物》,台北:拓務評論社台灣支社,1936。
    宮川次郎,《台北電車計劃の賛否》,台北:拓殖通信社,1928。
    宮地硬介編,《台灣名所案內》,台北:編者,1935。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第七編第四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高木正信,《新竹大觀》新竹:台灣經世新報新竹支局,1928。
    高砂改進社,《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錄(昭和3年)》,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8。
    高等法院編纂,《覆審.高等法院判例1‧2》,東京:文生書院,1995。
    國勢院編,《鉄道及軌道類別表第2編》,東京:國勢院,1921。
    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編,《創業二十年》,基隆:該社,2004重刊。
    張瑞成編,《光復台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0。
    淀川喜代治輯,《板橋街誌》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野田正穗、原田勝正、靑木栄一等編,《朝鮮鐵道史》大正期鐵道史資料 第2集第15卷,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85;復刻版。
    陳娟英整理,《台灣文獻匯刊 第七輯1》,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陳素雲主編,《林維朝詩文集》,台北:國史館,2006。
    陳雲林總主編,《館藏民國台灣檔案 24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富永豐編,《大溪誌》,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朝日新聞社編,《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東京:朝日新聞出版,1994。
    朝鮮總督府鐵道局編,《朝鮮鐵道狀況 昭和四年》,京城:朝鮮總督府鐵道局部,1930。
    渡部慶之進著、黃得峰譯,《台灣鐵道讀本》,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
    衆議院,《眾議院 台灣私設鐵道補助法案委員會會議錄(速記)》東京:衆議院事務局,1922。
    衆議院,《衆議院委員会会議録 附・両院協議会会議録 第13回(1899年1月18日)》,東京:衆議院事務局,1898。
    衆議院・参議院編,《議会制度百年史 - 貴族院・参議院議員名鑑》,東京:大蔵省印刷局,1990。
    新竹州內務部,《新竹州產業組合要覽》,新竹:新竹州內務部,1931。
    新高新報社,《台灣紳士名鑑》,台北:新高新報社,1937。
    極東モ−タ−社,《全国自動車業者自動自転車業者名鑑》,大阪:極東モ−タ−社,1928。
    嘉義商工業聯合會組合,《改正税制の栞》,嘉義:該會,1939。
    歴代知事編纂会編,《新編日本の歴代知事》,東京:歴代知事編纂会,1991。
    編者不詳,《全島商工人名錄 台中市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8。
    編者不詳,《全島商工人名錄 台北市商工人名錄 昭和三年三月現在》,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28。
    編者不詳,《臨時產業調查會答申書 台灣產業計畫說明書》,台北:台灣總督府,1930。
    龍文出版社編輯部,《台灣時人誌-台籍人士篇》,台北:龍文出版社,2009。
    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台灣合股令假案》,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08。
    薛月順編,《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台北:國史館,1996。
    魏永竹主編,《抗戰與台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嚴家淦編,《台灣交通第一輯》,台北:台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
    鐵道省監理局自動車第二課編,《自動車運輸》,東京:株式會社交友社,出版年不詳。
    鐵道省編,《日本鐵道史‧下編》,東京:鐵道省,1921。
    鐵道時報局,《新鐵道法令集》,東京:鐵道時報局,1900。

    二、專書
    (一)中、日文
    Clarence B. Davis、Kenneth E. Wilburn編著,原田勝正、多田博一監訳,《鉄路17万マイルの興亡 : 鉄道からみた帝囯主義》,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6。
    David S. Landes著、汪仲譯,《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
    Johannes Hirschmeier、由井常彥,《日本の経営発展―近代化と企業経営》,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7。
    W. W. Rostow著、林鐘雄譯,《經濟成長過程論》,台北:協志,1975。
    大河内暁男,《経営史講義〔第2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中西健一,《日本私有鉄道史研究-都市交通の発展とその構造》,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79。
    中村英壽等編、許向東等譯,《日本經濟史6雙重結構》,北京:三聯書店,1997。
    中村哲等編,《朝鮮近代の経済構造》,東京:日本評論社,1990)。
    中華徵信所編,《台灣區集團企業研究》,台北:中華徵信所,1974。
    井英基,《張謇と中国近代企業》,札幌:北海道大學圖書刊行會,1996。
    木村光彦著,《植民地下台湾、朝鮮の民族工業》,瀬戸 : 名古屋学院大学産業科学研究所,1981。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王泰升著《日治時期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編輯委員會,1997。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
    台灣史研究部會編,《日本統治下台湾の支配と展開》,名古屋:中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2004。
    台灣銀行史編輯室《台灣銀行史》,東京,台湾銀行史編纂室編:1964。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之交通》,台北:台灣銀行,1958。
    正村公宏,《戦後日本資本主義史》,東京:日本評論社,1983。
    永雄策郎,《植民地鐵道の世界經濟的及世界政策的硏究》,東京:日本評論社,1930。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二版。
    石井寬治,《日本の産業革命 : 日清.日露戦争から考える》,東京:朝日新聞社,1997。
    石井寬治著、黃紹恆譯,《日本經濟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石田浩著、石田浩文集編譯小組譯,《台灣經濟的結構與展開-台灣適用「開發獨裁」理論嗎?》,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
    伊澤道雄,《開拓鐵道論(上)》,東京:春秋社,1937。
    米可斯維特與伍爾得禮奇著,夏荷立譯,《公司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2005。
    羽生國彥,《台灣の交通を語る》,台北:台灣新民報社,1937。
    西川俊作、阿部武司編,《日本经济史4产业化的时代上(1885-1914)》,北京:三聯書店,1990。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
    吳若予,《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尾崎正久,《自動車日本史下卷》,東京:株式會社自研社,1955。
    李玉,《晚清公司制度建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
    杜念中、楊君實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文化,1988。
    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和久田康雄著,《日本の私鉄》,東京:岩波新書,1987。
    和泰汽車公關部編,《和泰汽車五十年史》,台北:該部,1988。
    岡村松郎,《日本自動車交通事業史上》,東京:全國乘合自動車協會,1954。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著、史蒂華採訪整理,《動力東元:馬達轉出無限生機》,台北:天下文化,1996。
    松下孝昭,《近代日本の鉄道政策》,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4。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1996。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出局,2004;二版。
    林清波總策劃,《台灣營造業百年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12。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林長城口述、邱建文採訪整理,《走過東元-林長城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訪問,吳美慧、吳俊瑩紀錄,《代筆風、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
    河原林直人,《近代アジアと台湾―台湾茶業の歴史的展開》,東京:世界思想社,2003。
    長谷川直哉,《わが国保険事業の確立者:各務鎌吉と矢野恒太》,東京:法政大学イノベーション・マネジメント研究センター,2007。
    凃照彥,《台湾の経済》,東京:福村出版社,2010。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
    科大衛(David Faure)著、周琳等譯,《近代中國商業的發展》,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凌鴻勛,《七十自述》,台北:三民書局,1968。
    唐羽著,《基隆顏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
    唐富藏,《運輸管理》,台北:華泰書局,1993;二版。
    桃園汽車客運,《桃園汽車客運創立壹百周年特刊》,桃園:桃園汽車客運,2003。
    凃照彥著、李明峻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1。
    翁嘉禧,《台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1945-1947)》,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台灣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高成鳳,《植民地の鉄道》,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2006。
    高成鳳,《植民地鐵道と民眾生活-朝鮮、台灣、中國東北》,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99。
    高村直之助編,《近代日本的軌跡(8)》「產業革命」,東京:吉川弘文館,1994。
    高村直助,《会社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
    高村直助編,《企業勃興 : 日本資本主義の形成》》,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92。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鐵道史論-台灣、朝鮮、滿州、華北、華中鐵道經營史的研究》,東京:日本經濟評論社,1995。
    高橋龜吉,《現代台湾経済論》,台北:南天出版社,1995。
    堀和生、中村哲等編,《日本資本主義與台灣.朝鮮-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台北:博揚文化,2010。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誌商業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1。
    張蓴,《鐵路運輸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渋谷隆一等編,《地方財閥の展開と銀行》,東京:日本評論社,1989。
    野田正穂等編著,《日本の鉄道:成立と展開》,東京:經濟評論社,1986。
    陳正祥,《台灣地誌》(台北:南天書局,1993;2版。
    陳志豪,《機會之庄 : 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10。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新自然主義,1995。
    陳明璋主編,《台灣中小企業發展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陳慈玉,《台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9。
    曾汪洋,《台灣交通史》,台北:中華書局,1955。
    植木三郎編,《台湾の金融事情》アジア経済調査研究両書176,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69。
    黃紹恆,《台灣經濟史中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台灣商務,2002。
    溝口敏行、梅村又次編,《舊日本殖民地經濟統計: 推計と分析》,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98。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台北:允晨,2000。
    彰化銀行百年史編輯委員會編,《彰化銀行百年史》,台中:彰化銀行,2005。
    劉進慶、凃照彥、隅谷三喜男,《台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台北:人間,1993。
    劉寧顏總纂、高育仁等主修,《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商業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蔡龍保,《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台灣國有鐵路(1910-1936)》,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蔡龍保,《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台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
    鞏怡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 》,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諾頓(Hugh S. Norton)著,李椆譯,《現代運輸經濟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等合著之《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1993。
    賴澤涵總主筆,《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4。
    檜山幸夫編,《台湾総督府文書の史料学的硏究 : 日本近代公文書学硏究序說》,東京:ゆまに書房,2003。
    篠原宏,《明治の郵便‧鉄道馬車》,東京:雄松堂出版,1987。
    謝國興,《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
    鶴見祐輔著、一海知義校訂,《<決定版>正伝.後藤新平》,東京:藤原書店,2004。
    鹽澤君夫、近藤哲生著,黃紹恆譯,《經濟史入門-馬克思經濟學歷史理論基礎》,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二)英文
    Chan, Kai Yiu . Business Expans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Pre-war China: Liu Hongsheng and His Enterprises, 1920-1937,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Esherick, Joseph W. and Mary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Fenelon, Kevin. Gerard. Transport co-ordination: a study of present-day transport problems, London: King & son, ltd. 1929.
    Fogel, Robert William. Railroads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econometric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1964.
    Freedman, Maurice. Chines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Singapore,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ary Office, 1957.
    Ho, Samuel P.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Kirby, Maurice W. The origins of railway enterprise: the Stockton and Darlington Railway, 1821-1863,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3.
    Knapp, Ronald G. “Push Car Railways and Taiwan’s Development,” in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ed. Ronald G. Knapp,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Skoggard, I. A. The indigenous Dynamic in Taiwan Postwar Development, The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Entrepreneurship, Armonk, N.Y: M. E. Sharp, 1996.

    三、期刊論文
    (一)中、日文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台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台大歷史學報》,37(2006.06),頁59-143。
    吳聰敏,〈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4(1997.12),頁1-32。
    溫振華,〈清代台灣漢人的企業精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9(1981.05),頁111-139。
    黃紹恆,〈日治初期在台日資的生成與積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1998.12),頁165-214。
    黃紹恆,〈從糖業資本看日俄戰爭前後台灣人資本的動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07),頁83-146。
    王珊珊,〈日治時期台灣的軍用軌道與私營軌道〉,《台灣歷史學會會訊》,13∕14(2002.5),頁1-9。
    王珊珊,〈日治時代小運送業與台灣倉庫株式會社〉,《台灣風物》57:1(2007.03),頁125-142。
    王世慶,〈海山史話(上)〉,《台北文獻直字》37(1976.09),頁49-131。
    謝國興,〈1940年代的興南客運: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的轉折〉,《台南文獻》創刊號(2012)。頁55-80。
    謝國興,〈企業發展與台灣經驗:一個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1994.06),頁333-351。
    曾文亮,〈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台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898-1943)〉,《台灣史研究》17:1(2010.3),頁125-174。
    張素梅、葉淑貞,〈日治時代台灣農家所得之分析〉,《台灣史研究》10:2(2003.12),頁1-34。
    張怡敏,〈戰後台灣民間資本累積之探討-以紅糖經營者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999.09),頁119-162。
    陳家豪,〈日治初期台灣鐵道政策的轉變:以「國營」、「民營」的討論為中心(1895-1898)〉,《台灣文獻》63:2(2012.6),頁95-140。
    陳家豪,〈從軍用到民營:日治初期台灣輕便鐵道的發展(1895-1909)〉,《台灣文獻》64:1(2013.3),頁79-106。
    陳慈玉、李秉璋,〈日治時期台鹽的流通結構〉,《東吳歷史學報》10(2003.12),頁255-256。
    陳世榮,〈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民俗曲藝》138(2002.12),頁239-278。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2006.12),頁129-168。
    陳明璋,〈家族文化與企業管理〉,《現代管理月刊》8:1(1987.07),頁26-35。
    藍植銓,〈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1999.06),頁59-73。
    李方宸,〈台灣私設鐵路與糖業鐵路(1910-1945)〉,《台灣風物》53:3(2003.09),頁73-103。
    李國祁,〈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978),頁131-159。
    劉士永,〈陳儀的經濟思想及其政策〉,《台灣風物》42:2(1990.06),頁55-88。
    林玉茹,〈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台灣的會社及企業家〉,《台大歷史學報》33(2004.6),頁315-363。
    林滿紅,〈有關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史研究的四種誤解〉,《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年7月,頁147-157。
    瞿宛文,〈台灣戰後工業化是殖民時期的延續嗎?兼論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的起源〉,《台灣史研究》17:2(2010.06),頁39-84。
    蔡相煇,〈台灣光復之準備--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的成立〉,《空大學訊》344(2005.05),頁73-83。
    蔡相煇,〈台灣光復之準備--台灣行政幹部訓練班之運作〉,《空大學訊》345(2005.06),頁96-104。
    蔡龍保,〈日治時期公路運輸之興起與交通體系之變遷(1910-1936)〉,《近代中國》156(2004.03),頁88-121
    蔡龍保,〈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的技術人力之招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5(2011.05),頁75-144。
    蔡龍保,〈日本殖民地下的台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11(2007.3),頁1-46。
    薛月順,〈陳儀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興廢〉,《國史館館刊》復刊24(1998.6),頁21-50。
    高淑媛,〈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之企業管理政策〉,《台灣史研究》12:1(2005.06),頁43-71。
    邱純惠,〈日治時期台灣民商法施行問題初探〉,《台灣風物》48:1(1998.03),頁21-40。
    賴澤涵,〈陳儀在閩、台的施政措施〉,《中國論壇》31:5(1991.02),頁27-32。
    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的台灣「工業化」政策〉,《台灣史料研究》1(1993.02),頁131-172。
    宮田喜代藏,〈インフレーションと通貨改革〉,《国民経済雑誌》93:1(1956.01),頁1-14。
    堀內義隆,〈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民族工業の形成─製帽業を事例として─〉,《日本史研究》556(2008.12),頁26-53
    堀內義隆,〈日本植民地台灣の米穀產業と工業化:籾摺・精米業の発展を中心に〉,《社會經濟史學》67:1(2001. 05),頁23-46。
    高橋泰隆,〈台湾鉄道の成立〉,《經營史學》13:2 (1979),頁23-50。
    山田敦,〈1930年代台湾の台湾人企業家.試論〉,《京都大學人文学報》74(1994.03),頁67-94。
    山田敦,〈日本植民地時代台灣における手押軌道の普及とその影響〉,《台湾史研究》8( 1990.03),頁77-81。
    泥崎一郎,〈台南“バナナ型”ビヅネフ‧グループの生成と展開〉,《アジア経済》33:7(1992.07),頁71-87。

    (二)英文
    Gras, Norman S. B. “Are you writing a business history?,” Bulletin of the Business Historical Society, 18:4(October., 1944), pp.78-82.
    Han-Yu, Chang, Myers, Ramon H.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A Case of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hip,”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2:4(Aug., 1963), pp. 433-449.
    Ichiro Numazaki. “Networks of Taiwanese Big Business,” Modern China, 12:4(October., 1986), pp. 487-530.
    Stross, Randy. “Marketing and Modernization in Republican Chine’s Countryside:The Puzzling Case of Western Jiangsu,” Republican China,9:2(1984), pp. 1-7.
    Wheeler, James O. and Pannell, Clofton W. “A Teaching Model of Network Diffusion: The Taiwan Example,”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 72.5 (1973), pp. 27-29.

    四、單篇論文
    (一)中、日文
    林滿紅,〈台灣商業經營的中國傳承與蛻變-以近四十年台灣相關研究為基礎之省察〉,收入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1-26。
    洪紹洋,〈台灣經濟構造的轉換(1931-1949)〉,發表於「2012年『戰後台灣歷史的多元鑲嵌與主體創造』工作坊(二)」,中央研究院台史所主辦、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基地協辦,2012.11.24,頁1-30。
    張怡敏,〈日治時期台灣租佃事業經營之研究-以大安產業株式會社(1930-1945)為個案〉,發表於「第四屆台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主辦,2006年8月24、25日,頁1-32。
    陳家豪,〈日治時期新興職業的研究-以運轉手為探討中心〉,收入於薛化元等編,《跨域靑年學者台灣史硏究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8,頁249-316。
    陳家豪,〈近代台灣地方菁英的流動-簡朗山為例〉,收錄於若林正等編,《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硏究第三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10,頁183-248。
    陳翠蓮,〈「大中國」與「小台灣」的經濟矛盾-以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資源爭奪為例〉收入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1998,頁120-167。
    須永德武,〈殖民地期台湾企業の株主構成と収益性〉,發表於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暨日本立教大學經濟學部主辦,「近代東亞的區域交流與秩序重編」國際研討會,2012年5月26日(六)-2012年5月27日(日),頁1-30。
    劉素芬,〈民國四十年代政府經濟政策與民營企業:唐榮鐵工廠改為公營之政策背景〉,收錄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2輯》,高雄: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5,頁212-221。
    戴寶春,〈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與變遷〉,收入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春等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1996,頁425-443。
    薛月順,〈資源委員會與戰後台灣公營事業的成立〉,收入於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三屆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6,頁447-562。
    謝國興,〈日治時期台灣的陸上交通運輸業〉,收入於洪宜勇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4,頁14-47。
    謝國興,〈戰後初期台灣中小企業的殖民地資產傳承〉,發表於「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2012年6月20日至22日,頁1-27。

    (二)英文
    Hsiao, Frank S.T., Hsiao, Mei-chu W.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Taiwan Small-and-Medium Entreprises” ,收入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465-524。
    Knapp, Ronald G. “Push Car Railways and Taiwan’s Development.” In Ronald G. Knapp, ed., China`s Island Frontier: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0, pp. 204-218.
    Levy, Marion J.“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Modern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Marion J. Levy Jr. and Kuo-Heng Shih, eds., The Ri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Business Class, NY :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1949,pp.1-17.
    Schak, David C. “Taiwanese Management Culture: How Best to Explan it” ,收入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525-556。

    五、學位論文
    連玲玲,〈中國家族企業之研究-以上海永安公司為例(1918-1949)〉,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趙祐志,〈日人在台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邱世明,〈日據時代台灣銀行業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莊建華,〈戰後初期台灣鐵路事業之研究(1945-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賴玉玲,〈國家與邊區社會的治理:以中北部台灣金廣福、廣泰成墾號為考察中心(1834-192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王珊珊,〈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郭立媛,〈由台人土地資本到日本財閥資本:日治時期台灣製麻株式會社之經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許志成,〈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互動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高淑媛,〈台灣近代產業的建立─日治時期台灣工業與政策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中川理江,〈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 —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慶隆,〈台灣縱貫鐵道經營之研究-以「滯貨事件」為中心(1895-192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張怡敏,〈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001。
    張怡敏,〈從紅糖產業之變遷論二次大戰台灣民間資本之動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沈方茹,〈台北市公共巴士之發展(1912-1945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亮州,〈戰後台灣日產的接收與理〉,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陳家豪,〈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程玉鳳,〈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糖業〉,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方宸,〈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梁顥曦,〈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林淑華,〈日治前期台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9615850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61585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史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3101.pdf5718KbAdobe PDF2358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