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Item 140.119/59984

政大機構典藏

Menu Search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84


    題名: 台灣不同族群政黨認同之區域差異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taiwan`s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作者: 王彥程
    貢獻者: 陳陸輝
    王彥程
    關鍵詞: 政黨認同
    族群政治
    社會系絡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2013-09-04 10:56:25 (UTC+8)
    摘要: 以往針對投票行為或政治態度的研究通常都將省籍與區域視為基本人口變數來處理,而未曾關注相同省籍的投票行為或政治態度仍有區域的不同。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藉由總體層次投票資料分析以及個體層次調查資料分析的方式,除了檢視省籍和居住區域對於選民政黨認同的影響外,更進一步檢視區域環境系絡對於特定人口特徵決定之政治態度的影響,即相同省籍的選民居住在不同區域時,是否會受到區域政治氛圍影響其政黨認同。
    研究結果發現,省籍和居住區域確實會對選民的政黨認同造成影響。在省籍方面,本省閩南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綠政黨,大陸各省市人相較於其他省籍人士較偏向泛藍政黨,本省客家人則居於兩者之間,但相較於整體選民較偏向泛藍政黨。在區域方面,中部選民相較於其他區域選民最偏向泛藍政黨,南部選民相較於其他區域選民最偏向泛綠政黨,東部和北部選民居於兩者之間,但相較於整體選民較偏向泛藍政黨。在確立了省籍和區域對於政黨認同的影響及影響方向後,更進一步檢視相同省籍在不同區域的政黨認同差異,結果發現,無論各個省籍,居住在整體較偏向泛藍政黨的中部、東部及北部地區,會受到區域政治氛圍較偏向泛藍政黨的影響,使其較偏向泛藍政黨;但如當其居住在整體較偏向泛綠政黨的南部地區,會受到區域政治氛圍較偏向泛綠政黨的影響,使其較偏向泛綠政黨。此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因特定身分特徵而有特定的政治傾向,當其處於和自己政治態度不同的區域時,由於整體環境氛圍的影響及環境限制下的資訊交流網絡,因此會淡化個人既有的政治態度;反之當其處於和自己政治態度相同的區域時,由於整體環境和自身的政治立場相同,因此會強化個人既有的政治態度。
    參考文獻: 王甫昌,1994,〈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政黨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77:1-34。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O年代台灣的族群政
    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6。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
    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
    王甫昌,2005,〈由「中國省籍」到「台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
    《台灣社會學》,9:59-117。
    王甫昌,2008,〈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主季刊》,
    5(2):89-140。
    沈延諭,2006,〈族群政治:台灣客家族群的政治文化與投票行為〉,東海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
    載於《族群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編,台北:業強。
    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2003,〈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1年縣市長
    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7(1):91-156。
    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政治科學論叢》,18:
    101-140。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
    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洪永泰,1994,〈選舉預測:一個以整體資料為輔助工具的模型〉,《選舉研究》,
    1(1):93-110。
    洪永泰、李俊仁、孫瑞霞,1994,〈歷次社會變遷與社會意向調查籍貫與教育分
    析〉,載於《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伊慶春主編,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徐火炎,2002,〈台灣政黨版圖的重畫:民進黨、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民基」比
    較〉,《東吳政治學報》,14:83-134。
    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
    《選舉研究》,11(2)1-41:。
    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2(4):167-196。
    徐永明,2001,〈政治版圖:兩個選舉行為研究途徑的對話〉,《問題與研究》,
    40(2):95-115。
    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推手?〉,
    《問題與研究》,42(6):1-27。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網絡、個人網絡與台灣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
    的投票抉擇〉,《台灣民主季刊》,3(2):1-38。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載於《族群政治與政策》,
    施正鋒主編,台北:前衛。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O年代的分析〉,《選
    舉研究》,9(1):41-80。
    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期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
    《選舉研究》,10(1):7-40。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
    年北高市長選舉爲例〉,《台灣民主季刊》,5(1):87-118。
    許勝懋,2001,〈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選
    舉研究》,(8)1:117-158。
    黃河,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
    員會。
    陳文俊,1997,《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廖英甫,2005,〈台灣選民政黨認同之跨時分析:1994-2003〉,國立中正大學政
    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子立,2003,〈省籍族群政治與投票--台北市選民行為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1995,〈台灣新政黨體系〉,《問題與研究》,34(10):1-10。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蕭怡靖,2009,〈「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之政黨認同測量的探討〉,《選舉
    研究》,16(1):67-93。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台灣省文獻會。
    鄭盛隆,2004,〈台灣的階級投票研究:1992-200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2008,〈各縣市現住原住民戶口數〉,974-977。
    Bailey, Hanley A., and Ellis Katz. 1969. Ethnic Group Politics. Columbus, Ohio :
    Merrill.
    Belknap, George and Angus Campbell. 1952. “Political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 Policy.”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5(4): 601-623.

    Berelson, Bernard R., Paul F. Lazarsfeld, and William N. McPhee. 1954. 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bo, Lawrence, and Franklin D. Gilliam, Jr. 1990. “Rcae, Socio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Black Empower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2):
    376-393.
    Campbell, Angus, Philip E.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Wiley.
    Finifter, Ada W. 1974. “The Friendship Group as a Protective Environment for
    Political Deviant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8:607-625.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Foladare, Irving S. 1968. “The Effect of Neighborhood on Voting Behavior.”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83(4): 516-529.
    Holmberg, Soren. 2007. “Partisanship Reconsidered.”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Behavior, eds. Russell J. Dalton and Hans-Dieter Klingeman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ckfeldt, Robert. 1979.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Neighborhood Social
    Context. ”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3):579-592
    Huckfeldt, Robert, and John Sprague. 1995. Citizen, Politics,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e in an Election Campaig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tz, Daniel, and Samuel J. Eldersveld, 1961. “The Impact of Local Party Activity
    Upon the Electorate.” The Public Opinion Quaterly25(1): 1-24.
    Keith, Bruce E. et al.1992. The Myth of the Independent Vot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ey, V.O., Jr., with Alexander Heard. 1949. Southern Politics: In State and N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Lazarsfeld, Paul F., Bernard Berelson, and Hazel Gaudet.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e, Pei –Shan, and Yung-Ming Hsu. 2002. “Southern Politics? Regional Trajectories
    of Par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Issues & Studies 38(2): 61-84.
    Long, Scott J., and Jeremy Freese.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Dependent Variables Using Stata. College Station, Tex. : StataCorp LP, 2006
    Magiotto, Michael A., and James E. Piereson. 1977.”Partisan Identification and
    Electoral Choice: The Hostility Hypothe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1(4): 745-367.
    Petrocik, John R. 1976. “An Analysis of Intransitivities in the Index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Methodology 1(1):31-47.
    Putnam, Robert D. 1966.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0(3): 640-654.
    Weisberg, Herbert F. 1980. “A Multidimentional Conceptualization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2(1):33-60.
    ------. 1999. “Political Partisanship.” In Measure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eds. John P.
    Robinson, Phillip R. Shaver, and Lawrence S. Wrightsamn. San Diego, Calif.:
    Academic Press.
    Wolfinger, Raymond E. 1966. “Some Consequences of Ethnic Politics.” In The
    Electoral Process, eds. M. Kent Jennings and L. Harmon Zeigler. Ea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right, Gerald C., Jr. 1976.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oting in the Southern
    Wallace Vote.”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y 40: 201-2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6252024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202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2401.pdf543KbAdobe PDF2729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P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