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54568      Online Users : 107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985


    Title: 中國大陸對外石油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ese foreign oil policy
    Authors: 陳銘宏
    Chen, Min Hon
    Contributors: 冷則剛
    Leng, Tse Kang
    陳銘宏
    Chen, Min Hon
    Keywords: 石油安全
    石油政策
    能源效率
    由內而外
    由外而內
    oil security
    oil policy
    energy efficiency
    outside-in
    inside-out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4 10:56:36 (UTC+8)
    Abstract: 中國大陸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石油能源需求成長迅速,導致石油進口依賴增加,石油需求量日益大於國內原油產量,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為鞏固石油安全,除需不斷向外擴張石油的來源管道外,更需儘速調整國內能源消費結構,提昇能源使用效率。本文以石油安全的政治經濟途徑來看中國對外石油政策,探討影響中國石油安全的因素。分析究竟是「由外而內」(outside-in),還是「由內而外」(inside-out)層面的因素制約了中國對外石油政策的走向。本文認為,依賴國外石油供應本身並不會造成中國石油安全的威脅,主要的威脅來自於對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缺乏明顯改善能源效率的機制。長期而言,改善國內能源治理才是一種有效的而且是徹底改善中國能源安全處境的根本途徑。基於這種觀點,中國必須更廣泛的,儘可能的善加利用各種國際資源,來提升國內能源使用效率。從戰略層次來看,其他各國也會受益於中國的努力。
    Mainland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rapid growth in oil energy demand, that has outstripped domestic sources of supply, causing increased reliance on oil imports. China`s reliance on oil imports to satisfy its oil requirements has become the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order to secure its oil security, mainland China need to constantly expand external oil energy sources. Besides, there is even greater need to speedily adjust the domestic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utilising energy efficiently with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ese foreign oil policy based on the political-economic approaches to oil security. The research problem of this paper is : What`s the real factor that "constraint" Chinese foreign oil policy, "outside-in" or "inside-ou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dependence on foreign sources of oil supply is not in itself a threat to China`s oil security; the key threat is ever-growing consump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erergy efficiency. In the long term, improved domestic energy governance is one effective and indeed essential route for China to improve its overall energy situation. In this concection, China must work to make as extensive use of international resources as possible for the sake of promoting more efficient use of energy in the country. At a strategic level, the rest of the world stands to benefit from progress in Chinese efforts.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一、專書
    大衛‧赫德(David Held)等著,楊雪冬等譯,2001,《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牛犁,2006,<國際油價走勢回顧及展望>,《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頁204 至205。
    ---------《中國能源年鑑2005/2006》,2007,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2005,《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頁60-62。
    中國產業地圖編委會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編,2006,《中國能源產業地圖》,社科文獻出版社。
    丹尼爾‧尤金(Daniel Yergin)著,薛絢等譯,1991,《石油世紀(THE PRIZE) 》,台北:時報文化。
    王大中,2007,《21世紀中國能源科技發展展望》,北京:清華大學。
    王玉民,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王長勝主編,范劍平、張學穎、閻娟榮副主編,2006,《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勇,2009,《中國對外石油戰略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家樞,2001,《石油與國家安全》,北京:地震出版社。
    王緝思、查道炯,2006,《中國學者看世界: World politics-views from China》,香港: 和平出版社。
    田恒,1997,《戰後中日關係文獻集1971-199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任勇、周國梅等著,2009/2,《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與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托比‧謝利(Toby Shelley)著,宋岩譯,2006,《石油紛爭地圖(Oil-Politics, Poverty& The Planet) 》,台北:晨星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雲漢、賈慶國,2007,《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
    江澤民,2008,《中國能源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江澤民,2009,《中國能源問題研究》,上海交通大學。
    何祚庥,2009,《中國能源戰略思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國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市: 北京師範大學。
    吳巧生、成金華,2009/4,《能源約束與中國工業化發展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吳磊,2003,《中國石油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果仁、劉亦紅,2009,《中國能源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北京,紅旗出版社。
    李恩民,1997,《中日民間經濟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
    李德佛等著,2008,《大國崛起的政策選擇》,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李繼尊,2008,《中國能源預警模型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肖國興 ; 葉榮泗,2009,《中國能源法研究報告》,北京市。
    肖國興、葉榮泗,2009,《2008中國能源法研究報告》,北京:法律出版社。
    肖煉,2008,《中美能源合作前景及對策:改善能源安全和保護環境》,世界知識出版社。
    彼得.特札基安(Peter Tertzakian)著,李芳齡譯,2006,《每秒千桶》,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正義主編,2007,《石油與國家安全》,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林伯強,201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0》,北京,清華大學。
    林碧炤,1997,《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
    姜玉春、蔡軍田,2003,《中國石油通史1978-2000》,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查道炯,2005/4,《中國石油安全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
    胡鞍鋼,2007,《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
    倪健民,2005,《國家能源安全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8,《2008年國土資源形勢分析報告》,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2011/1,《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2010,《中國石油資源的開放與利用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發展。
    寇健文,2003,《中國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崔民選,2006,《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能源藍皮書》,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民選,2007,《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能源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民選,2009,《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能源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崔民選,201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能源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幼文、黃仁偉等著,2005,《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70-173。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2007,台北:揚智。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國寶,2010,《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10》,北京,經濟科學。
    曹俊漢,200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出版社。
    陳東林,2003,《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中央黨校出版社。
    陳鳳英、趙宏圖,2005,《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時事出版社。
    傅崑成,2009,《海洋的能源通道安全與中國,問津堂。
    曾琪,2010,《低碳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曾憲章、周潤東、孫志方,2003,《中國石油通史》,卷三,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程廣中,1999,《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黃威,《叩問中國經濟》,2010/6,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楊澤偉,2009,《中國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北京,政法大學。
    賈文瑞,1996,《2000-2010年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戰略》,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頁513。
    管清友,2010,《石油的邏輯:國際油價波動機制與中國能源安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趙英、李海鑑,《大國之途-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安全》,2006/7,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閻學通,2005,《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
    謝淑麗(Susan L.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2008/05/01,遠流。
    魏一鳴、廖華,2010/8,《中國能源報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魏艾、林長青,2009,《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
    羅伯特.吉爾平(Robert Gilpin)著,楊宇光等譯,2005/4,《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桂冠出版社。
    蘇文,2010,《全球戰略:中國油氣產業國際化研究》,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
    二、期刊
    于有慧,2005/09,<胡溫體制下的石油外交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8卷3期,頁25-50。
    尹曉亮、安成日,2006,<中日俄在東北地區的能源博奕>,《日本學論壇》,第3期,頁28。
    天行,2003/04/01,<中國能源戰略面臨挑戰>,《鏡報》,第309期,頁 46-48。
    王志剛,1996/01/25,<我國陸上石油工業的發展>,《中國能源》,第73期,頁32-35。
    王亞棟,2000/02/07,<里海石油與21世紀中國能源安全>,《中國國情國力》,第86期,頁38-39。
    王京明,2004/05/05,<中國能源發展組織及能源發展戰略>,《經濟前瞻》,第93期,頁86-91。
    王慶一,2008,<中國的能源效率及國際比較(上) >,《節能與環保》,2003年第8 期,頁7。
    史丹,2000,<國際油價的形成機制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研究》,2000年第12期,頁48-53。
    史丹,2006/10/17,<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中國工業經濟》,第223期,頁 49-58。
    田春榮,1994,<近五年來我國石油進出口形勢淺析>,《國際石油經濟》,第5期,頁1-5。
    朱金生、楊維梁,2005/7,<中國石油進口博奕分析>,《統計與決策》,第14期,頁45。
    朱萸,2003/3,<從「西部大開發」看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 卷第2 期,頁7。
    朱鳳嵐,2005/7,<中日東海爭端及其解決的前景>,《當代亞太(北京) 》,2005年第7期,頁1-22。
    何承憲,2005 /11,<國際石油市場情勢解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8 卷11 期,頁35。
    余有慧,1998/06/01,<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6卷41期,頁7-18。
    吳巧生 ; 王華 ; 成金華,2002/06/17,<中國能源戰略評價>,《中國工業經濟》,第171期,頁13-21。
    吳玉山,1997/05/01,<由鄧小平到江澤民-科技官僚時代的來臨>,《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21期,頁8-9。
    吳福成,2009,<BP和中石油與伊拉克政府正式簽署開發Rumaila油田協議>,《國際能源掃描》,2009年12月號。
    吳福成,2009,<中國大陸最新能源政策發展趨勢及戰略意涵>,《太平洋企業論壇》,第2010年5月號,頁1-5。
    吳福成,2009,<現階段中國大陸對外能源戰略之探討>,《太平洋企業論壇》, 2009年8月號,頁6-8。
    宋燕輝,2000/4,<東協與中共商議南海區域行為準則及對我可能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4期,頁17-39。
    李樹清,1997/09/25,<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分享海外石油資源>,《中國能源》,第93期,頁 20-22。
    李巍,2009/09/11,<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演進邏輯>,《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68-80。
    杜祥琬,2006/11/16,<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求是》,第443期,頁36-39。
    周勤,2003/12/17,<基於能源供給安全的國家之間能源政策的博弈——兼評中日俄間的「安大線」與「安納線」之爭>,《中國工業經濟》,第189期 ,頁 57-63。
    林錫星,2006/05/14,<中國能源戰略的新格局>,《亞洲週刊》,第20卷19期,頁19。
    武建東,2007/02/01,<中國能源體系跨越式轉型的核心主題>,《信報財經月刊》,第359期,頁63-67。
    思想者論壇,2004/12/01,<全球能源形勢與中國能源安全戰略>,《中國評論》,第84期 ,頁69-80。
    查道炯,2005,<中美能源合作:挑戰與機遇並存>,《國際石油經濟》,2005年11期,頁53。
    查道炯,2005,<相互依賴與中國的石油供應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005年第6期,頁17-19。
    查道炯,2006,<中國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國際政治課題>,《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頁53-67。
    查道炯,2006,<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與國際關係>,《學習月刊》,第275期,頁47-48。
    查道炯,2006,<能源依賴進口不可怕>,《世界知識》,第9期,頁47-49。
    查道炯,2006,<國際政治經濟學與中外關係研究:背景意識問題>,《國際關係研究》,2006年第2期,頁40-49。
    查道炯,2007,<能源問題與中美關係>,《國際經濟評論》,2007年第7卷第8期,頁35-38。
    查道炯,2008,<拓展中國能源安全研究的課題基礎>,《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7期,頁79-80。
    查道炯,2008,<從錢袋子下手,應對能源環境危机—燃油稅是節能環保政策的節點>,《綠葉》,2008年第3期,頁81-85。
    查道炯,2009,<告別新能源&quot;陰謀論&quot;>,《雙週刊》,第18期,頁34-35。
    胡藍山,2011/04/16,<當今中國的發展已高度依賴石油進口—能源戰略與中國外交>,《廣角鏡》,第463期,頁10-13。
    韋章堯,2004/12/01,<高油價下的中國能源外交>,《鏡報》,第329期,頁27-29。
    咼中校,2005/07/10,<美元‧ 石油 ‧ 美國霸權>,《亞洲週刊》,第19卷28期,頁29。
    唐亞君,2004/02,<中、日、俄三國能源博奕:花落誰家>,《國際觀察》,第,頁58。
    孫晉忠,2005 /1,<石油運輸:中國石油安全的致命點>,《紫荊》,第171 期,頁35。
    孫德剛,2009/07/01,<中國特色的國際合作觀─毛澤東時期中國准聯盟外交戰略探析>,《國際展望》,第1期,頁28-41。
    秦宣仁,2004/01,<國際大環境與大國能源外交運籌>,《國際石油經濟》,第第12卷第1期,頁38。
    馬凱,2006/12/01,<駁“中國能源威脅論”>,《新華月報》,第757期,頁 72-75。
    崔新建,2004,<中國石油安全的戰略抉擇分析>,《財經研究》,2004年第5期,頁130-137。
    張文木,2003,<中國能源安全與政策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5期,頁16。
    張向東,2011/02/14,<北非民主風暴中國怕被掃到,八三%石油靠非洲、中東,獨裁老友面臨倒台>,《今週刊》,第738期,頁56。
    張運成,2004/02/01,<中國能源安全命懸一線:受制於“馬六甲困局”>,《紫荊》,第160期,頁50-53。
    張錫模,2000/01,<國際油價典範變遷的政治經濟分析>,《能源季刊》,第30 卷1 期,頁61-67。
    張瀾濤,2002/05,<論石油利益與「入世」後我國的石油安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 年第5 期,頁35。
    張蘋,2005 /1,<石油需求:中國十年後六成靠進口>,《紫荊》,第171 期,頁30-31。
    許可 ; 岳立,2008/11/20,<淺析石油投機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140輯,頁40-45。
    許志嘉,1997/04,<中共外交政策的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6卷4期,頁45-61。
    陳亨安,2010/11,<中國大陸能源戰略研析>,《經濟研究》,第11期,頁405-432。
    陳俊清、鍾堅,2004/02/01,<中共能源政策初探>,《展望與探索》,第2卷2期,頁63-80。
    陳霆,2004/08/01,<深挖洞廣積油:中國能源戰線全面上馬>,《投資中國》,第126期,頁20-23。
    舒先林,2006,<中美石油互動關係及戰略思考>,《石油化工技術經濟》,第22卷第6期,頁1-8。
    楊中強,2004/08/07,<中國能源安全:莫籌為油消得國憔悴>,《中國國情國力》,第2004卷8期,頁12-15。
    楊志恆,2005/10/12<中共的石油外交戰略與市場操作>,《大陸工作簡報》,頁5-8。
    楊玉,2008/04/01,<中國能源安全的新戰略>,《鏡報》,第369期,頁34-36。
    楊華,2002,<借戰略併購把企業做強做大—中海油收購印尼資產內情>,《中國石油企業》,2002年第11期,第20~22頁。
    楊道喜,2007/08/01,<對節能降耗操作層面的四點思考>,《中國改革》,第287期,頁10-13。
    楊豐碩,2008/04,<國際能源情勢變遷下中國能源外交戰略>,《能源季刊》,第38 卷第2 期,頁34-35。
    楊豐碩,2009/07/01,<中國能源外交對台灣能源發展之影響>,《國際關係學報》,第28期,頁153-190。
    聞慕,2005/05/16,<中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廣角鏡》,第392期,頁34-38。
    趙宏圖,2006/01/01,<關於中美能源合作的幾點思考>,《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1期。
    趙宏圖,2007/06/20,<“馬六甲困局”與中國能源安全再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212期,頁36-42。
    ------------,2005/10,<對話─傅成玉>,《油氣資訊》,第5期,頁41至50。
    蒯轍元,2010/08/15,中國能源戰略面臨考驗>,《亞洲週刊》,第24卷32期,頁42。
    蔡瑋,1997/04,<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中共研究》,第31卷第4 期,頁99-110。
    錢學文,2006/3,<中國能源安全戰略和中東、裏海油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2期,頁1-10。
    謝志軍、庄幸,1996,<宏觀經濟結構與能源密度的變化>,《中國能源》,第第5期,頁13-17頁。
    關佐治,2002/12/01,<中國能源情勢與世界原油股市趨勢>,《海峽評論》,第144期,頁16-17。

    三、報紙及網路
    于培偉,<油價高企帶來三大影響>,中國經濟時報,2008年04月03日,財經版。
    ---------,<中土天然氣管道觸動俄敏感神經>,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07月15日。
    中央社,<專家指中國具大規模開發南海油田能力>,2009年03月09日。
    ---------,<中石化收購Addax 違約費達3億加元>,鉅亨網,2009年06月29日。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90629/2/1k57y.html
    ---------,<中石油(00857-HK)與英力士成立合營拓蘇格蘭及法國煉油業務>,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2011年01月11日。http://fif2.e-finet.net/cgi-bin/scb/news/c_newstory.cgi?filecode=433744
    ---------,<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人民日報,1984年12月21日第1版。
    ---------,<中國厄瓜多爾將簽1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人民網,2009年04月08日。http://energy.people.com.cn/BIG5/9090632.html
    ---------,<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還需要什麼>,中國國家信息中心,2011年03月30日查詢。
    ---------,<中國在建、擬建管道工程綜述>,中國油氣管道網,2011年05月03日查詢。http://www.cpgp.cn/News/sjGDZLK.asp?id=1248
    中國科學院預測中心,<國際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預測>,2011年05月02日查詢。http://www.cefs.ac.cn/reports.htm
    ---------,<中國能源外交三大關鍵詞:資源、油路、油價>,中國國家信息中心,2005年12月20日。
    ---------,<中國能源政策—降煤炭 增核電>,聯合晚報,2009年02月10日,B6國際財經版。
    ---------,<中國能源消耗的全球挑戰新聞參考資料>,陸委會網站,2007年11月30日。
    ---------,<中國最大海外資產收購 中石化併Addax>,中評社,2009年08月18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5/1/5/10105153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051533
    ---------,<中國經濟表述,大國的經濟外交時代到來>,中經網,2004年12月,文章編號:200412203760118) 。http://wisesearch.wisers.net/wisesearch/index.do?200412203760118
    ---------,<中增強南海戰略部署影響東亞安全>,大紀元時報,2011年04月30日查詢。
    王海征,<政府只作裁判員>,經濟參考報(北京),2003年03月07日。
    ---------,<中石油轉讓33%股權將成功收購PK公司>,多維新聞網,2005年10月17日。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Economy/2005_10_17_16_34_42_837.html
    任留念,<俄媒稱中國將向哈薩克貸款百億美元購石油鈾礦>,人民網,2009年04月16日。http://energy.people.com.cn/BIG5/9144912.html
    余美慧,<中國與委內瑞拉簽署: 20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協議>,精實新聞,2010年04月20日。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1e064e24-d478-4a1c-b68d-071563204646
    李宇欣,<中石油中石化 地方抨擊囤油>,經濟日報,2010年11月23日,A10。
    李書良,<中石油聯手殼牌想買澳Arrow 共同出資33億澳元>,工商時報,2010年03月09日,A10版。
    李巍、張旭東,<並非G2格局:中美未來10年>,21世紀經濟報導,2010年01月26日。
    周靖華,<2007中國管道建設綜述-我國管道建設迎來第四個高峰期>,石油商報,2008年01月15日。http://big5.lrn.cn/media/miningnews/200801/t20080115_189326.htm
    林永鋒,<20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 中委簽石油大單再惹世界關注>,中國能源報2010年04月26日,第7版。http://energy.people.com.cn/BIG5/11473128.html
    邱鑫,<中國能源管理體制調整惹關注>,亞洲時報,2005年05月31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5/31/n938866.htm
    ---------,<兩大政策金融機構聯手支持中國企業>,多維新聞網,2011年7月6日。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ocDigest/Economy/xhw_2006_02_13_22_40_34_612.h
    房毅、郭大鵬,<分析:是時候反思中國石油海外收購戰略了>,中國企業家,2004年9月號。http://finance.sina.com.cn/b/20040830/1524985879.shtml
    施廷叡,<後金融海嘯 中國新石油戰略—貸款換石油>,青年日報,2009年10月28日,全球戰略觀察專欄,第7版。
    施明慎、許志峰,<國家開發銀行&quot;以貸款換資源&quot;成功運作一批大項目>,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2009年09月06日。http://big5.ce.cn/macro/more/200909/06/t20090906_19950104.shtml
    星島環球網,<中國油氣運輸管道超六萬公里 鋪就「能源血脈」>,2009年01月11日。http://www.stnn.cc:82/china/200901/t20090111_960134.html
    查道炯,<相互依賴與中國的石油供應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06月01日。
    ---------,<美智庫披露中國“貸款換石油”:為商業營利>,中國國家信息中心,2011年4月27日查詢。
    ---------,<原油供應不及 美仍是吃油怪獸>,自由時報,2011年04月04日,A11版。
    修宇,<國資委機構改革方案終結五龍治水>,北京晨報,2003/3/10
    夏義善,<油價暴漲,賴不著中國>,環球時報,2004年06月07日,第18頁。
    孫明德,<中國石油戰略及其可能問題>,台灣經濟研究院,2011年4月25日查詢。http://www.tier.org.tw/13chinaeconomic/energystrategy.htm
    孫林,<中國經濟成長遭遇礦產資源約束>,台灣經濟研究院,2011 年5月3 日查詢。http://www.tier.org.tw/13chinaeconomic/energystrategy.htm
    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迴圈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中央政府門網站,2005年07月02日。http://www.gov.cn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03月10日。
    張國寶,<張國寶,中國能源總管面臨三大考>,香港商報,2008年07月07日。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08-07/07/content_2123283.htm
    張啟安,<中石油十年「織網」>,21世紀經濟報導,2010年06月01日。http://www.finet.hk/mainsite/research/HEUNGKONG/20100601_1026.html
    習近平,<中國堅持立足國內能源政策>,中國時報,2008年06月24日,A13。
    習近平,<習近平在國際能源會議說明中國能源政策>,中央社、人民日報、人民網,2008年06月23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57507/7411765.html
    郭博堯,<中國大陸石油安全戰略的轉折>,國政分析,2004年08月10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3/SD-R-093-002.htm
    陳茂峰,<油價自我實現式上升>,香港明報, 2008年06月30日,B06 /經濟版。
    陳柏誠,<看破陰謀 美澳企業拒中資併購>,自由時報,2009年05月04日,綜合報導。
    程剛、劉宏、吳富貴,<躋身世界市場面臨三大風險,中國想方設法找油源>,環球時報,2003年12月19日,第7版。
    華威:<中海油、中石化裡海失意,境外並購受阻焉知非福>,經濟觀察報,2003年5月17日,第1版。
    ---------,<“貸款換石油”第四單 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合作>,人民網,2009年04月17日。http://energy.people.com.cn/BIG5/9146594.html
    黃文章,<中石油、中海油擬競購Repsol手中的YPF股權>,精實新聞,2009年07月06日。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81209a0d-343f-429a-9ae0-c968e232b7ea
    黃秀麗,<鐵幕下的石油博弈>,香港信報財經新聞,2008年06月28日,P34 / 國際潮版。
    新華社,<我國石油產品基本自給>,1963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第1版。
    楊文琪,<中石油獲伊朗油田開採權>,經濟日報/綜合報導,2009年08月05日。
    楊文琪,<從礦產到農業 陸企連環出擊... 澳洲緊張>,經濟日報,2009年9月29日,A12版。
    ---------,<解析中國石油高額利潤:一年淨賺1756 億元>,東方網,2011年4月30日查詢。http://61.129.65.8:82/gate/big5/finance.eastday.com/eastday/finance/node77285/node77303/node114128/userobject1ai1811746.html
    ---------,<對石油更“飢渴”印度與中國爭奪石油>,大紀元,2011年03月11日。
    戴岱,<能源動脈危機四伏,七萬公里油氣管道誰來護衛>,<瞭望>新聞週刊,2010年05月10日。http://big5.ce.cn/cysc/ny/shiyou/201005/10/t20100510_20382058.shtml

    <英文部分>
    Barnett Thomas P.M. (2004), “Asia`s Energy Future: The Military-Market” ,Link in Sam J. Tangredi ed., Globalization and Maritime Power,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Buzan Barry, Waever Ole and Wilde de Jaap (1997),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Nov,1997) , pp.14-27.
    --------“China Market Strategy: Oil Price Impact on Sectors”, Deutsche Bank, September 21, 2005, p.3.
    Choon-ho Park and Jerome Cohen(1975), “The Politics of China`s Oil Weapon”, Foreign Policy, 20 (Fall 1975): pp.28-49.
    Constantin, C.(2005) “China`s Conception of Energy Security: Sources and International Impacts”, dated March 2005, Working Paper No. 43,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bsite. http://www.ligi.ubc.ca/sites/liu/files/Publications/Constantin_WP43.pdf
    Dennis O`Brien(1997),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19, 1 (Summer 1997): pp.8-13.
    Doak A. Barnett(鮑大可,1981), China`s Economy in Global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81.
    Down, Erica S(2000),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 Rand,2000).
    Down, Erica S(2004)., “The Chinese Energy Security Debat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77(Mar 2004), pp. 21-41.
    Doyle Michael W. and Ikenberry John (1997),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Classic Tradition, and International Change”,New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 1997), pp.1-19.
    Goldstein Judith and Keohane Robert (1993), “Ideas and Foreign Polic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 Keohane, eds., Ideas and Foreign Policy:Beliefs,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pp265-296.
    Gourevitch Peter (1978),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2, No (1978):881-912.
    Gourevitch Peter (1989), “Keynesian Politics: The Political Sources of Economic Policy Choices”. In Peter A Hall, ed., The Political Power of Economic Idea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ourevitch Peter (1989), Politics in hard Times: comparative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Guo Sizhi(2005), “Oil Refining Business in China”, Japan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May 2005. http://eneken.ieej.or.jp/en/data/pdf/285.pdf
    Herberg Mikkal E. (2005) testimony of the hearing on“The Emergence of China Throughout Asia : Security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for the U. S. ”, June 7 , 2005.http://www.thomas.loc.gov.
    Herberg Mikkal E. and Zweig David (2010), “China`s Energy Rise: The U.S.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nergy” ,Pacific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Hiscox Michael J.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itical Conflict: Commerce, Coalitions and Mobility, N. 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Holsti K.J. (1997),International Politic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97,p.108.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China and India Insights, pp. 262-264
    Jervis Robert (1976),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Jin Liangxiang(2005), “Energy First: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Quarterly, vol. 12,no.2, Spring 2005. http://www.meforum.org/article/694
    Joanne Gowa(1983), Closing the Gold Window: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End of Bretton Wood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Karby Leggett(2005), “Staking a Claim: China Flexes Economic uscle Throughout Burgeoning Africa; Beijing Forges Deep Alliances With War-Torn Nations, Countering U.S. Influence; A Dam Gets Built on the Nile”, Wall Street Journal,29 March 2005,p. A1.
    Katzenstein Peter (1976),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Structu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0, No. 1, 1976, pp. 1-45.
    Katzenstein Peter (1978), ed. ,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Kong Bo (2005), An anatomy of China`s Energy Insecurity and Its Strategies (Virginia, U.S.: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Lieber Robert J. (1983), The Oil Decad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West. (New York: Praeger, 1983),pp.1-20.
    Lieberthal Kenneth and Oksenberg Michel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88),pp.20-25.
    Lim Tai Wei(2010), “Oil and Gas in China: the new energy superpower`s relations with its region”, World Scientific, 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1
    Mansfield Edward D., Milner Helen V. and B. Rosendorff Peter (2002), “Why Democracies Cooperate More: Electoral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6, No. 3, 2002, pp. 477-513.
    Mengdi Gu, (2005), “China wants more pipelines for improved oil import security”, Oil & Gas Journal, Vol.103, No. 1(Jan 3 2005): p.61.
    Milner Helen V. (1997), Interest, Institutions, and Inform 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Milner Helen V. and Kubota Keiko (2005),“Why the Move to Free Trade? Democracy and Trade Policy in the Develop 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 rganization, Vol. 59, No. 1, 2005, pp. 107-143.
    Myers Amy Jaffe & A. Manning Robert (1998), “The Myth of the Caspian `Great Game`: the Real Geopolitics of Energy”, Survial, Vol.40 Issue.4, 1998, pp. 112-131.
    Myers Amy Jaffe and Lewis W. Steve (2002), “Beijing`s Oil Diplomacy”, Survival, vol.44, no.1(Spring 2002), p.115-134.
    Ng-Quinn Michael (1983), “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27, no2, June1983, pp.205-222.
    -------- “Online Extra: Q & A with PetroChina`s Huang Yan,” Business Week Online, 2 July 2001,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1_27/b3739059.htm?chan=search
    Orange Richard(2005), “Lukoil threatens to disrupt Chinese bid for PetroKazakhstn,” Knight Ridder Tribune Business News (Washington), Sep. 25, 2005, p. 1.
    Pak K. Lee(2005), “China`s quest for oil security : oil(wars) in the pipeline? ” The Pacific Review, Vol.18, No.2, June 2005,pp.265-301.
    Patton V. Carl & Sawicki David.(1993), 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1993).
    Quanshen Zhao(1996), Interpreti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e Micro-macro Linkage Approach (NY: Q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Rawski Thomas G. (2001),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 China Economic Review, No.12(Dec. 2001): Table. 1.
    Richardson Michael (Dec. 27, 2010), “What is Beijing willing to do to secure oil and gas supplies? ”SINGAPORE. 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eo20101227mr.html
    Rogowski Ronald (1989),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E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Rosenau James (1969),Toward the Study of National International Linkage, in James Rosenau(ed.), Linkage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9).
    Ruben Gonzalez-Vicente(2009), “Development and engagement in South America`s resource sector: Is China replicating the African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 30.
    Russett M. Bruce (1993), Grasping the Democractic Peace: Principles for a Post-Gold War World.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inger David J. (1961), “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14 ,1961,pp.77-92.
    Strange Susan (1980), States and Markets,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String of Pears` Military Plan to Protect China`s Oil: Report”, Khaleej Times, January 18 2005,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Khaleejtimes.com.
    Swaine Michael D. and Tellis Ashley J. (2000), Interpreting China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The World Bank, Clear Water, Blue Skies: 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1997).
    Waltz Kenneth N.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Waltz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9) pp39-83.
    Weisman Steven R. (2005), “U.S. to Broaden India`s Access To Nuclear-Power Technology”, New York Times, 19 July 2005, p.A1.
    Wu Lei and Shen Qinyu(2006), “Will China Go to War Over Oil?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69, No.3(April 2006): pp.38-40.
    Wysocki Jr. Bernard and Schlesinger M. Jacob (2005), “For U.S., China Is a Replay of Japan; Washington Sees Parallels To 80s Battles With Tokyo, But Oil Changes the Stakes”, Wall Street Journal, 27 June 2005, p.A2.
    Yi Feng(2001), “Political Freedom,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Policy Uncertainty: A Study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Private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5, No. 2, 2001, pp. 271-294.
    Yuan-Li Wu(1977), Japan`s Search for Oil: A case study on Economic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liforni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77).
    Zelikow Philip (1994), “Foreign Policy Engineering: From Theory Practice and Back aga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no.4(Spring 1994).
    Zha Daojiong (2006)“China`s energy security: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 , Survival, vol. 48 no. 1, pp. 179-190.
    Zha Daojiong (Mar 2010)“Oiling the Wheels of Foreign Policy? Energy Security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ia Security Initiative Policy Series Working Paper No.1 pp. 1-15.
    Zhao, Q.(2001), “China an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East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0(29): pp. 663-681
    Zweig David (2009) ,A New “Trading State” meets the Developing World, 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Working Paper No. 31, pp.1-25.
    Zweig David and Jianhai Bi (2005), “China`s Global Hunt for Energy”, Foreign Affairs, Vol.84,No.5(Sep/Oct 2005), pp.25-38.
    Zweig David and Ye Shulan (2008) , “A Crisis is Looming: China`s energy challenge in the ey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ume 17, Issue 55 May 2008 , pp. 273-29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4252019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25201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019101.pdf1936KbAdobe PDF274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