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193984      Online Users : 8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97


    Title: 蘇偉貞論蘇偉貞
    Authors: 歐陽千
    Contributors: 陳芳明
    歐陽千
    Keywords: 蘇偉貞
    張派傳人
    張學研究
    頹廢美學
    真實與虛構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2-10 14:54:22 (UTC+8)
    Abstract: 七○年代末期的蘇偉貞:同時具備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員身分,引領三重角度「張看」。 歷經角色轉變的蘇偉貞,透過其觀看視野,從其評論文字又是如何看待身為作家的蘇偉貞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試圖用「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技巧及其提出的文學藝術、文學觀念如何反應在「作家蘇偉貞」的文本創作。且檢證「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審美規準。當這些角色都是同一人時,彼此間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抑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便是本論文欲探究多樣的蘇偉貞是如何看待自我,演繹自我。如何在文學舞台上展演出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建構屬於自己的島嶼。
    先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作品所造成的影響。藉由蘇偉貞的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評蘇偉貞為「頹廢美學代言人」為審視主軸,向外延伸探究其作品中的頹廢意識,分析文本中頹廢形象的塑造。而「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不斷被提出討論,蘇偉貞是如何針對其文本剖析刻畫?文本中呈現出的主題是否符膺其所提出的美學論述。當蘇偉貞被當代定義為張派系譜傳人時,又如何看待這樣身分的自己。希冀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為主題,探究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是堅持走張愛玲路線亦從張愛玲出走?而蘇偉貞又是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島嶼?
    本論文欲對蘇偉貞如此多重身份的「張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論述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作家蘇偉貞的作品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美學規準。
    Reference: 一、蘇偉貞作品
    (一) 創作
    《紅顏已老》(中篇小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版)。
    《陪他一段》(短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版)。
    《人間有夢》(短篇小說集)(臺北:婦女雜誌,1983年版)。
    《世間女子》(中篇小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版)。
    《問你》(散文集)(臺北:李白出版社,1984年版)。
    《歲月的聲音》(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版)。
    《有緣千里》(長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版)。
    《舊愛》(短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版)。
    《陌路》(長篇小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版)。
    《離家出走》(短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版)。
    《流離》(短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89年版)。
    《來不及長大(《問你》新版)》(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89年版)。
    《我們之間》(短篇小說選集)(臺北:洪範書店,1990年版)。
    《離開同方》(長篇小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版)。
    《過站不停(收入《人間有夢》部分小說)》(長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年版)。
    《熱的絕滅》(短篇小說集)(臺北:洪範書店,1992年版)。
    《沉默之島》(長篇小說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夢書》(日記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封閉的島嶼》(小說選集)(臺北:麥田出版,1996年版)。
    《單人旅行》(散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魔術時刻》(短篇小說集)(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版)。
    《私閱讀》(閱讀筆記)(臺北:三民書店,2003年版)。
    《時光隊伍》(長篇小說)(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6年版)。
    《租書店的女兒》(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10年版)。
    《蘇偉貞小說精選集》(臺北:新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2011年版)
    (二)編著
    《愛情人生》(短篇小說編選)(臺北:前衛出版社,1982年版)。
    《鍾情》(短篇小說編選)(臺北:林白出版社,1984年版)。
    《一又二分之一》(散文編選)(臺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版)。
    《向人生開玩笑》(散文編選)(臺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
    《各領風騷──台灣爭議性小說選》(短篇小說編選)(臺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版)。
    《拿世界來換你》(散文編選)(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
    《聯合報副刊極短篇選(七)、(八)集》(極短篇小說編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版)。
    《時代小說: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1976-2000)》(短篇小說編選)(臺北:聯合報出版,2001年版)。
    《張愛玲的世界續編》(張愛玲文論編選)(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台灣眷村小說選》(短篇小說編選)(臺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倒影台南》(作品選集)(臺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版)。
    《魚往雁還──張愛玲的書信因緣》(張愛玲文論編選)(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三)論文集
    《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論文集)(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版)。
    《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論文集)(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版)。
    (四)未結集單篇文章
    〈作家專訪──意氣風發的伊雪曼〉,《中央月刊》第十五卷第一期,1982.11,頁108~110。
    〈小說中的她們〉,《婦女雜誌》192期,1984.9,頁69~73。
    〈與真實的接觸〉,《文訊》第三十二期,1987.10.10,頁1~2。
    〈用小說來反應人生痛苦──蘇偉貞談小說經驗〉,《文訊雜誌》第三十六期,1988.06,頁89~92。
    蘇偉貞、朱天文:〈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1994.11.10),第39版。
    〈天真是張愛玲未完成的東西〉,《聯合報》(2002.2.24),第14版。
    〈世間女子聆聽歲月的聲音〉,《文訊》一九七期,2002.3,頁51~53。
    〈吉普賽人禁止進城〉,《聯合文學》,第十九卷第一期,民2002.11,頁136~138。
    〈專輯:蘇偉貞──牽引:流浪者拔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六十三期,2005.8,頁51~80。
    〈租書店的女兒和她的小說時光〉,《聯合報》(2007.12.23),第E3版。
    〈一夢難求〉,《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三卷第七期,2007.3,頁139~143。
    〈真情與假貨--讀嚴歌苓《赴宴者》及其他〉,《文訊》第二六五期,2007.11,頁13~15。
    〈為何憎恨女人? : 《臺北人》之尹雪艷案例〉,《臺灣文學學報》第十四期 ,2009.6,頁77~105。
    〈(新)女性的出走與回歸──以八、九○年代《聯合報》小說獎為主兼論媒體效應〉,《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10.4,頁149~181。
    〈夜總會裡的感官人生:香港南來文人易文電影探討〉,《成大中文學報》, 第
    三十期,2010.10,頁173~ 204。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一九五○年代為考察現場〉 《中國現代文學》第十九期,2011.6,頁25~54
    〈私語雷峰塔──張愛玲的家庭劇場及家庭運動〉,《淡江中文學報》第廿七期,2012.12,頁119~154。

    二、張愛玲作品
    張愛玲:《張看》(臺北:皇冠出版社,1978年版)
    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1:半生緣》(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2:秧歌》(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3:赤地之戀》(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4:怨女》(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5:1943年作品》(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6:1944年作品》(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7:1945年以後作品》(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8:1939~1947年作品》(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9:1952年以後作品》(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版)

    三、參考專書(按姓名筆畫排序)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年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臺北:野鵝出版社,2001年版)。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版)。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版)。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版)。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版)。
    王 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江寶釵、施懿琳、曾珍珍編:《臺灣的文學與環境》(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6年版)。
    朱天文、蘇偉貞〈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綜浪談》》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版)。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版)。
    呂正惠〈八○年代小說主流〉《世紀末偏航》(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年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出版社,1992年初版)。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版)。
    李少群:《追尋與創建-現代女性文學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鈞:《存在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瑞騰主編《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桃園:國立中央大學,,2005年版)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 (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出版社,1998 年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吳達芸《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版)。
    吳達芸《當代小說論評:閱讀與創作之間》(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版)。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1989年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版)。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甘肅:敦煌文藝,1999年版)。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版)。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自立,1991年版)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示》(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版)。
    張健:《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學生出版社,1984年版)。
    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中文文學研究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版)。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初版)。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文學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版)。
    郝譽翔:《情欲世紀末:當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臺北:文史哲,1989年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版)。
    楊照:〈四十年台灣大眾小說史〉《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版)。
    楊照:《文學的原像》(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版)。
    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蕭同慶:《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市: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廚川白村著,顏寧譯:《苦悶的象徵》(臺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3年版)。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版)。
    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商務印書局,2006年版)。
    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年版)。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版)。
    鄭明俐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版)。
    鄭明俐、林燿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 幼獅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
    鄭樹森:《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版)。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版)。
    鄭至慧:《她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版)。
    Abrams, M.H. (M.H. 艾布拉姆斯 ),朱金鵬、朱荔譯 :《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版)。
    Bloom,Harold(哈羅德.布魯姆)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 : 詩歌理論》(臺北:久大發行,萬象總經銷,1990年版)
    Beauvoir,Simone de(西蒙.波娃)著,楊美惠等合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
    Barthes,Roland (羅蘭‧巴特)著 , 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 ,2002年版)
    Weedon , Chris(克莉絲.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版)。
    Forster ,Edward Morgan(愛德華.摩根.佛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版)。
    Kundera,Milan(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 2004年版)。
    Moi,Toril(托里.莫伊)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Michel,André(安德蕾‧米歇爾),張南星譯,《女權主義》(臺北:遠流,1993年版)
    Showalter, Elaine(伊萊恩.蕭瓦爾特),《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Unamuno, Miguelde (米蓋爾德.烏納穆諾)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臺北:遠景 出版社,1982年版)
    Woolf, Virgini(維金尼亞‧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版)


    四、單篇期刊論文(按姓名筆畫排序)
    丁琬:〈紅顏未老──訪蘇偉貞〉,《明道文藝》第六十期,1981.3,頁124~127。
    〈女作家座談會系列──蘇偉貞座談會〉,《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二期,2000.10,頁21~23。
    王俊義:〈情天欲海的悲情守望─簡論台灣新生代女作家蘇偉貞的小說創作〉,《語文學刊》第6期,2003年,頁40~47。
    王鈺婷:〈旅行的意義:蘇偉貞散文與小說參照性閱讀〉《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廿二期,2012.7,頁205~237。
    王德威 <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聯合文學》,第五卷第十期,1989.8,頁188~189
    尼洛:〈談蘇偉貞小說的思路〉,《婦女雜誌》第一八四期,1984.1,頁28~29。
    尼洛:〈談〈有緣千里〉中的小說語言〉,《文訊》第十六期,1985.2,頁163~167。
    江寶釵:〈講評--論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文訊》第二○六期,2002.12,頁59。
    李藜:〈靜修女生訪問蘇偉貞〉,《幼獅文藝》第六十三卷第五期,1986.5,頁94~100。
    李元貞:〈貌多實一的身體書寫——從《沈默之島》談女人身體的處境〉,《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四期,1995.2,頁129~133。
    李仕芬:〈至死不渝?──女作家的愛情神話)〉,《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四期,1998.3,頁118~126。
    李靜玫〈迷戀?迷惑?——論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主體意識的矛盾〉,《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九期,2004.11,頁227。
    呂興昌:〈洞見生命的幽微──評蘇偉貞《向人生開現笑》〉,《聯合文學》第六卷第三期,1990.1.1,頁194~195。
    汪淑珍:〈以「陪他一段」為例論蘇偉貞小說技巧〉,《親民學報》第五期,2001.11,頁249~264。
    胡錦媛:〈凹凸書評──向內在心靈世界探索──評《夢書》〉《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5.6.15),第42版。
    吳億偉:〈閱讀寫作,永遠都是新鮮事──訪問蘇偉貞女士〉,《文訊》第二一一期,2003.5,頁71~74。
    吳翔逸:〈從「聆聽」歲月到「瞻仰」歲月──試論蘇偉貞散文風格的視角與小說的對位呈顯〉,《文學前瞻》第八期,2008.8,頁23~43。
    巫夢虹:〈論蘇偉貞短篇小說中的女子感情類型〉,《傳習》第十六期,1998.4,頁125~144。
    林雙不:〈四面探討蘇偉貞的「情份」〉,《明道文藝》第六十一期,1981.1,頁4~11。
    林月娥:〈走出酸澀──讀蘇偉貞的〈離家出走〉〉,《洪範》第三十二期,1987.8.10。
    林慧玲:〈魔術時刻──論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之敘事分析〉《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九期,2011.12,頁103~121。
    范銘如:〈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聯合文學》第十八卷第五期,2002.3,頁116~117。
    范銘如:〈遺忘•遺棄與遺留──蘇偉貞《魔術時刻》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五期,2002.9,頁100~102。
    范銘如:〈專輯:蘇偉貞--強悍也是一種信仰:范銘如對談蘇偉貞〉,《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一卷第十二期,2005.8,頁34~50。
    姜捷:〈流螢敢近太陽飛──與蘇偉貞並肩走過的那段歲月〉,《新書月刊》第十四期,1984.11,頁30~34。
    姜捷:〈蘇偉貞是書癡、字癡、情癡〉,《婦女雜誌》第二一二期,1986.5,頁44-49。
    張誦聖:〈評蘇偉貞<倒影小維>—─兼及前作《沉默之島》〉,《中外文學》第二十五卷第十一期,1997.4,頁43~8。
    張瑞芬:〈南都一望--評介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文訊》第二九六期,2010.6,頁124-125。
    莊裕安:〈乃敢與君絕──蘇偉貞《時光隊伍》〉,《文訊》第二六三期,2007.09,頁88~90。
    高天生:〈雄鷄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文訊》第六期,1983.12,頁258~260。
    馬叔禮:〈心嚮往之──來談<陪他一段>(蘇偉貞著)〉,《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九期,1980.2,頁130~133
    徐鋼:〈復活的意義,無聲的陰影,及寫作的姿態──閱讀蘇偉真小說的戲劇性〉,《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版)。
    徐紹峰:〈顛覆與重寫──新時期小說中母親形象的變異原因及意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6,頁91~97。
    陳芳明主講,魏可風整理:〈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聯合報》(2000.6.28),第37 版。
    陳樂融:〈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四期,1983.9,頁134~152。
    陳景怡:〈讀蘇偉貞的〈世間女子〉〉,《文訊》第十七期,1985.4,頁167~168。
    陳惠美、陳彥中:〈作家雙向訪問:蘇偉貞的另一個天空〉,《文化貴族》第一期,1988.2,頁39~41。
    陳炳良:〈水仙子人物再探:蘇偉貞、鍾玲等人作品析論〉,《中外文學》第十八卷第五期,1989.10.1,頁85~122。
    陳義芝:〈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月刊第六十五期,1991.3,頁60~61。
    陳芳明:〈她的絕美與絕情:周芬伶的《汝色》及其風格轉變〉,《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年9月,頁153~155頁。
    梁一萍:〈封閉之外:〈以上情節……〉導讀〉,《文學臺灣》第三十八期,2001.4,頁141~144。
    許慧芳:〈倖存者的微光意識與終極關懷--解讀蘇偉貞的《時光隊伍》〉,《華醫社會人文學報》,第十四期,2006.12,頁61~73
    曾昭旭:〈抑鬱於紅塵的玉潔冰清──談蘇偉貞小說中的心情〉,《鵝湖》第十一卷第五期,1985.11,頁56~57。
    黃寶蓮:〈顏尚紅而心已老--讀「紅顏已老」〉,《書評書目》第九十六期,1981.5,頁80~81。
    黃建元:〈返璞歸真的告白──評蘇偉貞《熱的絕滅》〉,《傳習》第十二期,1994.6,頁159~162。
    馮品佳:〈離散的親密關係──蘇偉貞眷村小說中的感官書寫〉《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五期,2012.10,頁185~204。
    蔡榮裕:〈文學終究是走路的某種方式—─也是評論蘇偉貞的小說〉,《中外文學》 第二十七卷第三期,1998.8,頁146~178。
    蔡淑華:〈探勘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的與其情愛女子〉,《中文研究學報》第二期,1999.6,頁137~147。
    蔡林縉:〈給時間以「巫魔」--論朱天文〈巫時〉與蘇偉貞《魔術時刻》的「時間概念」〉,《中國現代文學》第十四期,2008.2,頁165~185。
    趙慶華:〈相聚、離開、沉默、流浪--閱讀蘇偉貞「眷村四部曲」〉,《臺灣文學研究》第一卷第一期,2007.4,頁141~187
    鄭明娳:〈民國女子的平常心-讀《一又二分之一》〉,《文訊》第二卷第四十一期,1989.3,頁60~61。
    鄭鳳嘉:〈寂寞寒枝──蘇偉貞小說中女性情感〉,《傳習》第十七期,1999.4,頁129~137。
    劉俊:〈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論蘇偉貞的眷村小說〉,《暨南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07,頁83。
    劉介民:〈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絕滅》的思索〉,《文訊》月刊革新第六十二期,1994.3,頁7~10。
    劉介民:〈《沉默之島》的嘉年華文體與「雌雄同體」的象徵〉,《中外文學》第24卷第1期,1995.6,頁65~70。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界跨界與頹廢〉,《中外文學》,第廿八卷,第六期,1999.11,頁109~131。
    駱以軍:〈不確定的灰色地帶──讀蘇偉貞的《魔術時刻》〉,《聯合文學》第十八卷第九期,2002.7,頁173~177。
    劉乃慈:〈假作真時真亦假──論蘇偉貞〈日曆日曆掛在牆壁〉〉,《文訊》第二○六期,2002.12,頁58。
    鍾文音:〈既旁觀又介入者的臨終之眼--評蘇偉貞《時光隊伍》〉,《文訊》第二五三期,2006.11,頁104~105。
    蕭湘鳳:〈蘇偉貞〈以上情節......〉之電影鏡頭內外書寫〉《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12.9,頁121~133
    關夢南:〈情慾文化下的精神分裂與並置──《沈默之島》讀後〉,《讀書人》第一期,1995,頁94~96。
    魏可風:〈寫作群像──不必了吧!蘇偉貞〉,《幼獅文藝》第五七八期,2002.2,頁60~61。

    五、學位論文(按出版年代)
    (一)以蘇偉貞為主要研究對象
    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的小說》,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年。
    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林榮昌:〈航向色情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黄暉凱:〈台灣眷村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 蘇偉貞《有緣千里》、袁瓊瓊《今生緣》〉,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物心理及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張淑惠:《蘇偉貞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許婷雅:《女性與遷移─蘇偉貞小說的家園書寫》,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韓莉紅:《蘇偉貞小說的愛情書寫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年。
    柯雅文:《眷村文學之認同困境與鄉愁意識—以蘇偉貞與張啟疆作品為主》,臺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吳淑音:《人生若夢誰非寄──論蘇偉貞長篇小說人物的眷村經驗》,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郭芳雯:《生死手記-蘇偉貞《時光隊伍》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梁少珊:《「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二)其他相關論文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千芳:《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雅鈴:《當代台灣文學中關於女性空間之研究──以女作家之小說為例》,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蔡振念:《新感覺派的頹廢意識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芷維:《交纏與共生:九○年代以來女性小說中的母女關係》,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于桂芳:《台灣眷村小說生命困境之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作品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羅郁玫:《如何叛逃張愛玲--朱天文與胡蘭成的文學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田威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怡心:《張愛玲與鍾曉陽小說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蔡孟倩:《頹廢文學之視覺化設計應用──以平面海報設計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瑜林,《張愛玲及其小說《怨女》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真美:《眷村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楊淑菁,《黃凡短篇小說的後現代書寫》,(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何佳玲:《張讓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六、網路資訊
    蘇偉貞:〈租書店與德光的女兒〉,德光中學網站。
    網址:http://www.tkgsh.tn.edu.tw/library,(2013.3.16上網)。
    愛閱讀專訪蘇偉貞(2012.2.14)。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UKGuxj7cMuk,(2013.3.16上網)。
    梁一萍〈文字、電影,還是魔術?——讀《魔術時刻》〉,《自由時報生活藝文網─自由副刊》(2002 .6.1)。
    網址: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1/life/article-2.htm,(2013/8/26上網)。
    宋國誠:〈複型女性的慾望書寫──貞的《沈默之島》〉(台灣立報)。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983,(2013/8/26上網)。
    〈與張愛玲通信——臺灣知名作家蘇偉貞對話王安憶〉
    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42501/,(2013/10/7上網)。
    〈專訪台灣作家蘇偉貞〉
    網址:http://book.sohu.com/s2010/suweizhen/,2013/11/13上網)。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8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1801.pdf1500KbAdobe PDF2180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