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3 (78%)
Visitors : 46030057      Online Users : 7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8310


    Title: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Positive Leadership and Schools’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uthors: 邱顯坤
    Contributors: 郭添財
    邱顯坤
    Keywords: 校長正向領導
    學校效能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06 11:56:14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國中教師在二個變項間差異情形,並探討國中教師在知覺二個變項間的關係,並進而分析國中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力。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市國中教師為對象,共發出658份問卷,回收626份問卷,有效問卷為600份,回收後之問卷可用率為91.1%。調查所得資料以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相關統計方法處理分析。本研究獲致以下結果:

    一、 臺北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屬於中上程度,表現良好,在「校長正向領導」四個層面,以「塑造正向意義」層面為最高;在知覺學校效能屬中上程度,表現良好,在「學校效能」六個層面中,以「教師教學專業」層面最高。
    二、 不同性別、擔任職務之教師在知覺「校長正向領導整體」的程度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知覺校長正向領導之「發展正向溝通」層面有顯著差異。
    四、 不同學校位置之教師在知覺校長正向領導之「發展正向溝通」及「經營正向關係」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及學校位置之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整體」的程度有顯著差異。
    六、 不同年齡及服務年資之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之「教師教學專業」層面有顯著差異,其中年輕教師高於年長教師,年資淺高於年資深。
    七、 不同學校規模之教師在知覺學校效能之「教師教學專業」、「學生學習表現」、「環境規劃設備」層面有顯著差異。
    八、 臺北市國中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整體及各層面均有顯著相關。
    九、 臺北市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對學校效能有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科(1994)。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發展指標之研究(1)--啟智教育部分。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補助專案研究。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秀燕(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家通、曾燦燈(譯)(1991)。Hoy, W. K.& Miskel, C. G. 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務,麗文文化,高雄市。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任俊、葉浩生(2006)。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心理科學進展月
    刊,14(5),787-794。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市:智勝。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臺北市:心理。
    余民寧(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余瑞陽(1997)。國民小學校長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秀珍(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1999)。國民中學行政人員分享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學教育
    學報,6,33-67。
    吳宗立(2000)。學校行政決策。高雄:麗文文化。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明雄(2010)。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轉型領導、教師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倏銘(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1)。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第五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
    3,1-28。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67。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賴協志與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吳清基(1988)。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霈宸(2011)。桃園縣志工領導人正向領導育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麗真(2013)。臺中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育誠(1990)。行政機關效能評量之理論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呂祝義(1994)。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 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咏吟、張新仁、潘慧玲與許殷宏(1998)。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縱貫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3),1-25。
    李勁霆(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心理契約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建德(2012)。臺北市國小行政人員自我管理與正向領導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皓光(1995)。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新民(2009a)。幼兒教師的心理資本及其與工作表現的潛在關聯。幼兒保育學刊,7,1-24。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韶棠(2011)。以正向領導策略融入網路課業輔導帶班督導機制提升大學生教
    學效能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卓秀冬(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文章(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良基(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學業樂觀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佩靜(2013)。高雄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教
    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金福(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金福(2008)。學校效能研究之探討。僑光學報,31,291-305。
    林振中(2001)。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振春、王秋絨(1992)。團體輔導工作。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婉琪(2000)。國民小學教師士氣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三
    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凱莉(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組織創新關
    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新發(1998)。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學校。國民教育,39(2),11-18。
    林新發(2010a)。華人地區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
    係之研究。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2月10日舉辦之「2010兩岸三地校長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58-頁365。
    林新發(2010b)。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月刊,50(3),1-5。
    林新發(2011)。再論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模式之建構。國民教育月刊,52(2),
    5-9。
    林新發(2012)。正向組織行為的意涵。國民教育月刊,52(3),1-6。
    林新發、邱國隆、王秀玲(2002)。新世紀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之應用與展望。
    發表於2002年9月19-22日於上海召開之兩岸四地新世紀教育管理學術,
    152-159。
    林澤鴻(2001)。台灣地區高中體育教師激勵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祁樹華(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女性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世昌(2001)。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明發(2001)。領導。載於吳清基(主編),學校行政新論(頁179-207)。
    臺北市:師大書苑。
    柯志平(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以高雄市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人事月刊,23(1),27-31。
    徐易男(2009)。國民小學公共關係、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組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郝靜宜(2008)。國立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高義展(1998)。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麗鳳(1998)。學校企業化經營—談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系統之應用。教育資
    料與研究,22,45-51。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正霖(1997)。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志靖(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佳芬(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明輝(2000)。學習型學校的領導理念與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新
    世紀的教育願景,117-136。臺北市:臺灣書店。
    張明輝(1998)。營造學習型學校。現代教育論壇,4,2-14。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竺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 (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盈霏(2006)。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組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國保(2003)。私立大學董事會組織運作與職權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淑美(1996)。高速網路效能的量測與預估。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菀珍(1998)。學習社會與學習型組織。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
    會,頁27-31。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碧容(2011)。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張潤書(2009)。行政學(修訂4 版)。臺北市:三民。
    張錫輝(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校效能指標與其權重之建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梁坤茂(1999)。高雄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性社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梁靜如(2002)。國民小學校長人性取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莊光復(2011)。臺南市私立高中職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
    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市。
    許皓婷(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濱松(1981)。論激勵管理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臺北市:七友出版傳播。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素芬(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團隊的正向組織行為對團隊衝突管理影響
    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添財(1997)。教育規模經濟。臺南市,漢風出版社。
    郭添財(2009)。學校績效管理─平衡計分卡的內涵、應用及限制。國教之友,
    60(2),3-4。
    陳文宗(2004)。內部行銷與領導風格對工作滿意度及顧客導向行為影響之研究-
    以桃園縣消防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怡如(2001)。高屏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激勵之研究-以Hertzberg理論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明義(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
    117-163。
    陳師榕(1998)。國民小學及任教師全面品質管理特質與班及經營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偉國(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照明(1994)。實用管理心理學。臺北市:世茂。
    陳慕華(200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麗君(2012)。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彭永青(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瓊瑤(2002)。國民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
    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文志(2006a)。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曾文志(2010a)。走過正向心理學的第一個十年。師友月刊,513,62-66。
    曾怡錦(2004)。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高
    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班,未出版,臺南市。
    曾信榮(2010)。高中職工業類科學校教師教學效能、教育專業承諾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市。
    曾燦燈(1979)。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集刊,21,419-429。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志民(1991)。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旭鈞(199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全面品質」管理信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昆輝(199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義縣市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俊傑(2008b)。積極正向的力量—談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師說,203,
    14-18。
    黃政傑(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113號。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哲彬(2011)。國民中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組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淑馨(1998)。學習型學校之形成。國民教育,39(2),31-35。
    黃德祥與張景棠(2010)。中小學優質化學校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93,
    63-77。
    黃麗鴻(2011)。校長正向領導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
    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念湘(2010)。國民小學校長混合教練、師傅教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組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荊生。正向心理與生命關懷。2014年取自http://www.ncsld.org/sha2.htm
    楊淙富(1999)。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裘學賢(1985)。人文主義在教學理論的啟示。臺南師院學報,28,183-196。
    鄒惠生(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元智
    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趙志揚(2002)。學校效能研究。載於張銀富主編學校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
    市:五南。
    劉仲瑛(2012)。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教育研究所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志鵬(1995)。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興漢(1985)。領導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
    編),教育行政比較研究。臺北市:台灣書店。
    潘慧玲(1999a)。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7(5),138--157。
    潘慧玲(1999b)。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潘慧玲(2006)。教育效能與教育革新。載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
    與案例,469-495。臺北市:五南。
    蔡宜萱(2012)。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激勵與服務導向公民行為關係之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炳坤(2007)。高中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素琴(1997)。學校組織結構與學校效能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5,203-220。
    蔡培村(1980)。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人格特質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培林(1993)。國民中學學校管理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
    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維庭(2006)。學校知識管理態度、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國民
    小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蔣奎雨(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效能的關
    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南市。
    鄭友超(1993)。學校效能理論及其相關研究之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
    119-147。
    鄭彩鳳(1998)。競值途徑應用在學校組織行為分析之研究。教育研究,6,53-68。
    鄭彩鳳(2004)。教育領導研究的現況與發展趨勢-從研究典範探析。教育研究
    月刊,119,139-149。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與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市:心理。
    盧彥賓(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蕭奕志、陳漢陽(2004)。全面品質管理在提升學校品質之應用策略。中華技術
    學院學報,31,29-37。
    蕭增鈺(2013)。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
    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久永(1994)。全面品質經營。臺北市: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戴振浩(2001)。國民小學男女校長領導特質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國雄(2013)。國民小學校長心理資本、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所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小芩(1988)。好學校的必備條件。教育資料文摘,126,4-13。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第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臺北市:文景。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傳崇(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臺北市:心理。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101,59-82。
    謝傳崇(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發展
    論壇,3,49-66。
    鍾素梅(2001)。人本主義在教育上的應用。應用心理研究,11,175-212。
    鍾雲英(2012)。高中校長正向領導模式與指標建構初探。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12月8日舉辦之「2012芝山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6-338。
    羅虞村 (1986)。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二、英文部分
    Avey, J. B., Reichard, R. J., Luthans, F., & Mhatre, K. H. (2011).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 Human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2 (2), 127-152.
    Avolio, B. J.,& Luthans, F.(2006).High impact leader:moment matter in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New Y0rk:McGraw-Hi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122-14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umeister,R,F. & Vohs,K.D.(2002).The pursuit of meaningfulness in life.In
    C.R.Snyder & S. J. Lopez (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608-618).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nhut, S. (2002). Primal leadership, with daniel golemen, Ivey Business Journal,
    66, 14-15.
    Bruggink, P. B. (2001). Principal succession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of principal turnover in Florida public schools from 1990-1991 to 1998-1999 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1998-1999.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Florida, 200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 10.Abstract retrieved from July 25, 2003, from UMI database.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ameron, K. S.(2003).Organizational virtuousness and performance.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 R. E. Quinn(Eds.)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pp48-65)San Francisco,CA: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2008).Positive leadership: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Dutton, J. E., & Quinn, R,(2003). Positive Organinational Scholarship. San Francisco, CA: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197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4), 604-632.
    Cameron, K. S., & Caza, A.(2004). Introduction:Contribution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 731-739.
    Caza, A., & Cameron, K. S.(2008).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What does it achieve? London:Sage.
    Chemers, M. M. (1997).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leadership. Mahwah, NJ: Erlbaum.
    Chen,G.(2007).Subject-object meaningfulness in knowledge work. Unpublished
    honorsthesis,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rogram,University Michigan.
    Cheng, Y. C. (1996). The pursui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odianni & Wilbur.(1987) 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New York: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Codianni, A. V.& Wilbur, G.(1983). More effective schooling from research
    topractice. New York: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Collins, j.(2001).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New York:Harper Business.
    Covey, S. R. (2005).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Davis, G. A., & Thomas, M. A. (1989). Effective schools and effective teachers.
    Boston:Allyn and Bacon.
    Davis, K.(1972).Human behavior at work: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28.
    Denison, D. R. (1996). What is difference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a decade of paradigm wa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3), 619-654.
    Dinkmeyer,D.,& Losoncy,L.(2000).The Skills of encouragement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yourself and others. Florida:CRC Press LLC.
    Donaldson-Feilder, E. Yarker, J., & Lewis, R. (2011). Preventing stress in ganizations:
    How to develop positive managers. Retrieved from http://bookmoving.com/book/preventing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how to develop positive managers_38781. html
    Dubrin, A. J.(1998). Leadership: Research, practice, and skills (7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Dutton,J.E.,& Ragins,B.R.(2007).Explor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t.work.Mahwah,
    NJ:Erlbaum.
    Edmonds, R. R. (1979). 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37,15-27.
    Frankl, v.(1959).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Pocket.
    Frederick, J. M. (1987). Measur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N. J.: Educational Teseing Service.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f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 300-319.
    Fredrickson, B. L. (1998).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300-319.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218-226.
    Fredrickson, B. L. (2002). Positive emotions.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20-13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son, B. L. (2003). Positive emotions and upward spirals in organizations.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 scholarship (pp.163-175). San Francisco: Berrett -Koehler.
    Fredrickson, B. L., & Joiner, T.(2002). Positive emotions trigger upward Spirals toward emotion well-being. Psychoiogical Science,13(2),
    172-175.
    Fredrickson,B.L., &Losada,M.F.(2005).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sh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60,678-688.
    Fryer, B.(2004).The micromanag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9),31-40.
    Fullan, M., & Ballew, A. C. (2004). Leading in a culture of change: Personal action guide and workbook.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Gable, S. L., & Haidt, J. (2005).What (and why)is positive psychology?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2),103-110.
    Gaziel,H.H(1997).Impact of school culture on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schools with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9(5),310-318.
    Georgopoulos, B. S., & Tannenbaum, A. S. (1957).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2(5), 534-540
    Gibson, J. L., Ivancerich, J.M. & Donnelly, Jr. J. M.(2000).Organizations:Behavior,
    Structure, Process(10th ed.). Boston:McGraw-Hill.
    Grant,A,M.(2007)Relational job design and the motivation to make a prosocial
    Differe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2),393-417.
    Greenberg, J., & Baron, R.A.(1999).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7th ed.).Engle Cliffs, N.J.:Prentice-Hall.
    Greenwood, G. E., & Hickman, C. W.(199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79-288.
    Hackman, J. R., & Walton, R. E. (1996). Leading groups inorganizations. In Goodman, P. S. (Ed.), Designing effectivework groups (pp. 72-119).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 Hill.
    Hannah, S. T., Woolfolk, R. L.&Lord, R. G.(2009).Leader self-structure:A framework for positive leadership.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0(9), 269-290.
    Herzberg, F. (1968).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53-62.
    Hoy, W. K. & Ferguson, J.(1985).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2),117-134.
    Hoy, W. K., & Ferguson, J.(1989).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1(2), 117-134.
    Hoy, W. K., & Miskel, C. G.(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Random House.
    Hoy, W. K., &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Random House.
    Jashapara, A. (2003). Cognition, culture and competi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arning Organization, 10(1), 31-50.
    Jeong, S. H., Lee, T., Kim, I. S., Lee, M. H., & Kim, M. J. (2007). The effect of nurses
    use ofthe principle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AdvancedNursing, 58(1), 53-62.
    Katz, D.,& Kahn, R. L.(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Wiley & Sons. Lexington;Massachusetts.
    Kontoghiorghes, C., Awbrey, S. M., & Feurig, P. L. (2005).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 adaptation,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6(2),185-211.
    Koontz, H. & Weihrich C. (1990) “Essentials of Management”, 5th. ed.,
    New York :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Langford, L. R.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the Mississippi public school system.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2002).
    Lastra P-S, E. F. (2001). School effectiveness: A study of elementary public schools in a Mexican c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tanford,2001).
    Levine, D. U., & Lezotte,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Madison:National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7016).
    Linley, A., & Joseph, S.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Hoboken, NJ:John Wiley & Sons.
    Losada, M., & Heaphy, E. D.,(2004).The Role of Positivity andConnectivi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Team: A Nonlinear Dynamics Mode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740-765.
    Lussier, R. N.(1999).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Concepts, applications, and still
    development.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452.
    Luthans, F. (2002a).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695-706.
    Luthans, F. (2002b).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6,57-72.
    Luthans, F., & Avolio, B. J. (2009). The “point”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0, 291-307.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33(2),143-160.
    Luthans, F., & Youssef, C. M.(2007).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33(3),321-349.
    Luthans,F.,Luthans,K.W.,Hodgetts,R.M.,&Luthans,B.C.(2001).positive approch to leadership(PAL)implictions for today organiztion.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8(2),1-20.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Maddux, J. E. (2002). Self-efficacy: The power of believing you can. In C. R.Snyder, & S.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277-28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Mahoney, M, J.(2000).Constructive psychotherapy:The heart of positive practice. NY:Guilford.
    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27-239.
    Melan, E. H. (1995).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Mondy, R. W., Sharplin, A., Holmes, R. E., & Flippo, D. (1986).Management: Concepts and practic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ott,P,E.(1972).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organization.New York: Harper & RowMurphy, J., Hallinger, P., & Mesa, R. P. (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s and developing a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6(4), 615-641.
    Nelson D. L., & Cooper C. L.,(Eds.)(2007).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Office of Fraternity &; Sorority Affairs (2010). Leadership less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greeks.cornell.edu/fso/fso_handbookpg10.html
    Donaldson, S. I., & Ko, I. (2010).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3), 177-191.
    Ogilive,D.,& Sadler, D.R.(1979).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rganization climat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iministration,7(2),140-141.
    Parsons, T.(1960).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y . New York:Free Press.
    Peterson , C., & Seligman ,M . E . P(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4-55.
    Purkey, S. & Smith, M.(1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4(4), 427-452
    Rajek,B.(1997).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9957)
    Ramlall, S. J.(2008). Enhancing employee performance through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oi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1580-1600.
    Reynolds, D., Teddlie, C., Creemers, B., Scheerens, J., & Townsend, T.(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C. Teddlie& D. Reynolds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chooleffectiveness research (pp. 3-25). London: Falmer.
    Robbins, G. A. (1990).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annual, 3. N. J.: 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Inc.
    Roberts, K.(1995).Applying a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to assess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6804).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M. J.Regina (Ed.)., Reaching for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cheerens,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73.
    Schein, E.H.(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chenkat(1993).Quality connections: Transforming cools through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chneider, B. (1991).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eashore, S.E.(1983). A framework for an integrated model of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S. Comeron & D.A.Whetton.(Ed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omparison of multiple model.149-17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Freeman.
    Senge, P. M.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Shirom, A.(2003).Feeling vigorous at work? The construct of vigor
    and The study of positive affect in organizations. In D. Ganster & P.L. Perre we(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stress and well-being (Vol.3,pp.135-165).Greenwick, CT:JAI Press.
    Smidts, A., Pruyin, A. T. H., & Van Riel, C. B. M. (2001). The impa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5),1051-1062.
    Snyder, C. R., Irving, L. M., & Anderson, J. R. (1991). Hope and health. In C. R.Snyder,& D. R. Forsyth (Eds.),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 (pp. 285-305). Elmsford, NY: Pergamon.
    Steer, R. M. (197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behavioral view. SantsMonica,
    California: Goodyear.
    Stemler, S. E. (2001). Exam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t the fourth grade: A hierarchical analysi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oston, 2001).
    Stogdill, R M. (1979),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London: Collier Machillan Publishers.
    Stoll, L., & Fink, D. (1993). Effecting school change: The halton approach.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3(1), 19-41.
    Teddlie, C., & Stringfield, S. (1993).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sons learned from a Les 10-year study of school effec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urner, M. A. (2002).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by teachers in low-performing schools after state team interven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at Charlotte, 2002).
    Wiebe, D. J. (1992). A Surve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effectiveness
    characteristics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s perceiv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s, 52 (1) , 41-81.
    Wolfendale, S., & Bastiani, J. (2000). 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s to school
    effectiveness.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Young, D.J.(1998).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Rural Schools: ALongitudinal Study of
    Western Austral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2151.)
    Yuchtman, E. & Seashore, S. E.(1967).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23.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nd.).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99911011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101.pdf2316KbAdobe PDF29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