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10473      Online Users : 123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917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172


    Title: 批判臺灣農地政策的再現:分析自由時報和聯合報,1996-2010
    A Critique of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Policy: analysing the United Daily and the Liberty Times, 1996-2010
    Authors: 黃瓊慧
    Huang, Chiung Hui
    Contributors: 馮建三
    Feng, Chien San
    黃瓊慧
    Huang, Chiung Hui
    Keywords: 農業發展條例
    農村再生條例
    媒體再現
    另類媒體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Rural Regeneration Act
    media representation
    alternative media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8-25 15:12:20 (UTC+8)
    Abstract: 本文以反思臺灣農業的貧弱印象為起點,沿著九〇年代後期臺灣農業在新自由主義強調開放競爭的時代脈絡下,檢視國家的角色定位,與其延伸出來的農業治理作為。顯然,國家透過許多另行規劃的政策進行「再管制」,只是最終,這樣的「再管制」宣告失效。媒體如何再現國家農業治理作為的失能,成為本文的核心關懷。

    作者檢視號稱「第二次」及「第三次」土地改革的「農業發展條例修訂」與「農村再生條例訂定」,分析「主流媒體」(自由時報及聯合報)在1996至2010年間對於兩條例修訂過程的報導。本文發現,主流媒體過度依賴官方消息來源,報導焦點因此尾隨政府所設定的議題,致使它們難以自主追蹤並批判重要議題,從而無法彰顯出農地政策與真實農業問題之間存在的重要落差。

    暴露主流媒體的報導缺失後,本文亦對「另類媒體」有關兩次農地政策的論述再作檢視。關於農業議題的另類報導與評論,《小地方新聞網》可以作為分水嶺。在其誕生後(2004年),有關農村再生條例的再現質量明顯改變,攸關農地政策的發展主義邏輯、生態維護、農業價值等等問題,得到更多思辨空間,但仍然無法設定議題,其後創辦的《上下游新聞市集》(2011年)已經更為主動從事專題報導與追蹤,開啟臺灣農業另類媒體的新頁。
    Agriculture in Taiwan has been thought as a poor and weak industry for many years, espeically when facing globalization and Neolibreralism which emphasized the role of “state” has been replaced by “market” in the late 1990s, Taiwan government tried to re-evaluate their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response to the openness of market. However, the re-regulation was failed. How media represent the failure of re-regulation is this article’s main questi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re-regulation policy of agriculture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Amendm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amed media how to represnt the amendment and enactmen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2000) and “ Rural Regeneration Act” (2010), known as the second and third land reform, focu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ap between the discourse of these two Acts and the real agricultural problems in Taiwan.

    This article analysed two newspapers, the United Daily and the Liberty Times,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the mainstream media over relied on the officail sources and always followed the agendas from the government, they will lose the autonomy to criticize and not cover the real issues.

    When finding the defects of the mainstream media, this article also examed how and what alternative media discussed about these two Acts. The alternative media “Local News Network”(小地方新聞網) might be a turning point on the alternative reports and comments about agricultural issues. After its birth (2004),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iscusstion about the Rural Regeneration Act were clearly changed.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opinions published on the alternative media, which not only extend the depth of discusstion, but also provoked speculation about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protection of ecology, the values of agriculture and so on.

    However, “Local News Network”(小地方新聞網) still limited to the role of simulcast, that reduced its power to urge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real issues. What good is after this limitaion resulting another alternative media “ News and Market”(上下游新聞市集), which work with its own journalist and therefore control the agendas by their own. That is really a new page of agricultral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
    Reference: 丁維萱、農業推廣教育(2012)。《巡田水,誌農鄉:2011夏耘農村草根訪調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王麗美(1994)。《報人王惕吾 : 聯合報的故事》,臺北:天下。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立法院(1996年9月20日)。〈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五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委員鄭逢時質詢行政院〉。
    立法院(1996年11月19日)。〈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十八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委鄭朝明提案〉。
    立法院(1998年3月27日)。〈立法院第三屆第五會期第五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臨時提案〉。
    立法院(1998年5月5日)。〈立法院第三屆第五會期第十四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行政院函請審議〉。
    立法院(1999年10月22日)。〈立法院第四屆第二會期第六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委周淑雅質詢〉。
    立法院(2000)。〈農業發展條例立法院公錄,二讀〉,《立法院公報》,89(4/3063號):161-575。
    立法院(2005年3月18日)。〈立法院第六屆第一會期第四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委提出質詢〉。
    立法院(2008)。〈農村再生條例立法院公錄,一讀〉,《立法院公報》,97(3/3614號):113-122。
    立法院(2009)。〈農村再生條例立法院公錄,二讀〉,《立法院公報》,98(3/3689號):229-279。
    立法院(2010)。〈農村再生條例立法院公錄,二讀〉,《立法院公報》,99(49/3814號):70-119。
    台灣農村陣線(2009年8月1日)。〈農村再生條例大事記〉。取自:http://www.todei.org/node/73
    台灣農村陣線(2009年3月23日)。〈農村再生條例3/13高樹說明會〉。取自http://www.taiwanruralfront.org/node/2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農地釋出方案」實地查證報告〉。(八七管查字第11號)。臺北:作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1年8月1日)。〈我國加入WTO農業部門總體因應對策及其相關措施 〉。取自農委會網頁: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973&print=1
    行政院主計處(2004)。〈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土石開發與管理〉。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5453&ctNode=183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8)。〈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總說明〉。取自:http://www.swcb.gov.tw/System/SubSys/News/File/%E8%BE%B2%E6%9D%91%E5%86%8D%E7%94%9F%E6%A2%9D%E4%BE%8B%E8%8D%89%E6%A1%88971022.pdf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9年4月23日)。〈公聽會廣徵各界意見 農委會籲支持農村再生條例立法〉(新聞與公報)。取自: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09042313403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年5月17日)。〈政府已實施多項農業補助 將採取更積極作法因應國際環境變化〉(新聞與公報)。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取自: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cat=show_news&serial=coa_diamond_20120517181723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3)。〈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概況〉。取自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326&CtNode=3598&mp=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3)。《101年農業統計年報》。
    何榮幸(2011年9月15日)。〈從「小地方」到「上下游」〉。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urtle/archive/2011/09/15/937562.html
    李漢煒(2010)。《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變更審議制度之研究-以竹科宜蘭城南基地與清華大學宜蘭園區為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田泉(1993)。《台灣農業史》。臺北:自立晚報。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臺灣: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吳音寧(2006年9月29日)。農村的致命坑洞,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林美華、蘇宗振(2010)。〈96至98年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執行成果〉,《農政與農情》,219。
    林傳琦(2007)。〈稻穀保價收購制度改採直接給付規劃情形〉,《農政與農情》,176。
    林文玲(1992)。〈土地之怒財團篇:左擁資金 右抱土地〉,《天下雜誌》,136:36-47。
    林麗雲(2009)。〈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編),《臺灣傳媒再解構》。臺灣:巨流。
    邱茂英(1993)。〈臺灣農業建設調整方向〉,《臺南區農業專訊》,6:1-2。
    紀聰吉(1974)。《農村工業區編定與開發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柏榮(2011)。《全球經濟再結構下的臺灣農地政策:去管制?或再管制的失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1995)。〈全球經濟中的臺灣城市與社會〉,《臺灣社會研究》,20:57-102。
    孫曼蘋(2011)。〈在地發聲、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彰化縣員林鎮《 員林鄉親報》 之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08:59-102。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91-126。
    展江、王征、王濤譯(2004)。《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Commission of Free Press[1947]. A General Report on Mass Communication: Newspapers, Radio, Motion Pictures, Magazines, and Books.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荆溪人(1994)。《新聞編輯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經濟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台北: 人間。
    陳武雄(2009)。〈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不能拖〉,《農政與農情》,202。
    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湯姆生出版。(原書:Babbie E. [195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
    陳憶寧(2002)。〈公共議題之遊戲框架初探:以核四議題為例〉,《新聞學研究》,72:85-117。
    郭力昕(1998年12月4日)。〈「地攤文化」即台灣的選舉美學〉,中國時報時報廣場。
    莊豐嘉(2011)。《臺灣公民新聞崛起對公共政策之衝擊:從樂生、大埔到反國光石化事件之比較分析》。臺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哲斌(2008)。《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宏(2005)。《我國報紙對江澤民形象報導之研究─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2006)。〈國家與傳媒社會責任:從《報業四種理論》出版50年談起〉,《中華傳播學刊》,9:17-36。
    馮小非(無年代)。〈關於小地方〉。取自:http://www.dfun.tw/?page_id=2
    馮小非(2012年9月3日)。〈上下游新聞平台週歲報告,感謝大家照顧!〉。取自: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15745/
    馮小非(2010年12月31日)。〈小地方,後會有期〉。取自:http://www.dfun.tw/?p=32996
    彭明輝(1996)。〈王惕吾的新聞理念及其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3:157-188。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臺灣:商周。
    彭明輝(2011年4月2日)。〈台灣農業的困境與挑戰〉。取自: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1440.html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8:5-42。
    經濟部(2012年3月28日)。〈積極處理早期盜濫採土石遺留坑洞〉(即時新聞)。台北市:中華民國經濟部礦務局。取自: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24947
    楊舒媚(2012年10月31日)。〈台灣368專題報導 關懷農業的新動力–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取自http://www.taiwan368.com.tw/msg_detail.php?id=1422
    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體2007-2008〉,《新聞學研究》,99:201-220。
    管中祥(2011)。〈弱勢發聲、告別污名:臺灣另類「媒體」與文化行動〉,《傳播研究與實踐》,1(1):105-135。
    鄭欽龍(1988)。〈轉型期的台灣農業困局和因應之道〉,《經濟前瞻》,12:17-21。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市:三民。
    廖安定(2001)。〈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103。
    廖安定(2008)。〈台灣農地改革政策的回顧與展望〉,《農政與農情》,193。
    廖彥豪(2013)。《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 1954)》。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旗美社區大學(無年代)。〈農村再生條例美濃說明會摘要報導〉。取自http://cmcu.ngo.org.tw/node/474
    劉志偉(2012)。《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灣:啟動文化
    劉慧雯(2008)。〈網際網路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批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97:45-81。
    蔡宏進(2012)。臺灣農村建設的得失與臺大人可能的功過,臺大校友雙月刊,83:32-36。
    戴鑫譯(2007)。《傳媒的四種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書:Siebert, Peterson & Schramm.[195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rban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簡俊發(2005)。〈國土規劃下之農地管理策略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4(2):2-15。
    顏愛靜(2003)。《農地管理與違規使用問題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二年度科技計畫計畫報告,92農科-1.5.4-企-Q1(2))。臺北: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羅慧(2012)。《傳播公地的重建︰西方另類媒體與傳播民主化》。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蘇嫻雅(1998),《台灣報紙對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事件報導與評論之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佳欣(2009)。《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Barr, C. (1975). Comparing styles: England vs. West Germany. Football on television, 47-53.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text: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within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3(2): 193-217.
    Libby, L. W. (2003, November).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Programs to Protect Farmland. Paper presented In conference What the Public Values about Farm and Ranch Land, University Park, PA.
    Nelson, G. L.(1984). Elements of a Paradigm for Rural Develop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6(5), 694-700.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Belmont, CA.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8451003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451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301.pdf2563KbAdobe PDF28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