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52291      Online Users : 10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4237


    Title: 文革後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彭小蓮、胡玫、李少紅的電影為例
    Women image in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films-Case studies of Xiaolian Peng. Mei Hu. and Shaohong Li’s films
    Authors: 文玫今
    Wen, Mei Chin
    Contributors: 關向光
    Guan, Xiang Guang
    文玫今
    Wen, Mei Chin
    Keywords: 中國電影
    女性形象
    標出性
    女性意識
    Chinese Film
    Women Image
    markedness
    female consciousness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5-04-01 10:00:44 (UTC+8)
    Abstract: 中國電影的發展長時間受制於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共建政後,表面上來看中國婦女的確是解放的,然實際上卻是性別消溶於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之中;文革時期,「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被塑造成革命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明顯的「男性化」傾向,作為階級政治、男性界定的符號而存在,缺乏該有的女性特徵,更遑論有自身的女性意識;文革結束後,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中國電影創作才逐漸回到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上,此外該時期的中國女性導演人數較前期增加許多。本文以符號學「標出性」理論為基礎,並將電影創作者的切入視角區分為「正常視角」及「標出視角」來分析男、女導演的性別視角,結果發現本文研究對象中,女導演彭小蓮、胡玫、李少紅作品的「標出視角」(即女性獨立自主、追求自我價值、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等)較明顯,而「正常視角」則相對缺乏,僅於少數作品發現有服從紀律(《女兒樓》)、男尊女卑(《紅色清晨》)、男性尊嚴(《紅西服》)等「正常視角」;至於男導演張藝謀則兩者兼具,然而其作品雖可見女性獨立、倔強、大膽的「標出視角」,惟「正常視角」(即封建社會、大家庭權力結構、傳宗接代觀念、著重婚喪儀式、沉重的歷史感等)卻更加明顯。張藝謀早期的電影雖以女性為主角,但他在書寫女性時,仍舊受制於男權中心主義,這些女性是以一個「被看」的客體存在,是為滿足男導演和觀眾的觀看期待,而這些女性形象承載的是超出其自身之外更宏大的社會歷史意涵;反觀女導演,她們電影中的女性除具有明確的自我獨立意識外,她們對於女性心理狀態和真實情感等層面,更能細膩地表述,特別是在表現女性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上。
    Reference: 1.E. Ann Kaplan,曾偉禎等譯,《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臺北:遠流,1997。
    2.Laura Mulvey,周傳基譯,〈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李恆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3.Michael Argyle,王文秀、陸洛譯,《人際行為心理學》,臺北:巨流,1995。
    4.Sue Thornham,艾曉明、宋素鳳、馮芃芃譯,《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W. 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發行,2002。
    6.吳小麗、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7.吳菁,《消費文化時代的性別想像:當代中國影視流行劇中的女性呈現模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市:宏文館圖書出版,2002。
    9.李小江、朱虹、董玉秀主編,《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10.李幼新編,《港臺六大導演》,臺北:自立出版,1986。
    11.李多鈺主編,《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12.李臺芳,《女性電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1996。
    13.劭牧君,〈中國電影創新之路〉,羅藝軍主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20─80年代)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
    14.林年同,〈中國電影的藝術形式與美學思想〉,《中國電影美學》,臺北:允晨文化,1991。
    15.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
    16.馬銳,〈2006年電影史研究述評〉,《中國電影年鑑2007》,北京:中國電影年鑑社,2007。
    17.張久英編著,《翻拍張藝謀》,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1。
    18.張會軍,《北京電影學院78班回憶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9.陸紹陽,《中國當代電影史:1977年以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0.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臺北:淑馨出版社,1995。
    21.景虹梅,〈激情燃燒的歲月―「十七年」電影的輝煌與尷尬〉,《中國電影年鑒2005(總第25卷)》,北京:中國電影年鑒社,2007。
    22.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2007。
    23.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
    24.舒曉鳴,〈新中國「十七年」電影的歷史評價〉,酈蘇元、胡克、楊遠嬰主編,《新中國電影5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25.楊遠嬰,〈女性文化語境中的大陸女性電影〉,葉月瑜、卓伯棠、吳昊編,《三地傳奇:華語電影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1999。
    26.楊遠嬰,〈女性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
    27.楊遠嬰,〈女性主義與中國女性電影〉,李天鐸編著,《當代華語電影論述》,臺北:時報文化,1996。
    28.楊遠嬰、魏時煜編著,《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9.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0。
    30.翟建農,〈「文革」時期故事電影初探〉,酈蘇元、胡克、楊遠嬰主編,《新中國電影50年》,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31.趙毅衡,《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2012。
    32.趙靜,《我是女導演》,香港:千尋出版社,2010。
    33.戴錦華,〈可見與不可見: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李小江、朱虹、董玉秀主編,《主流與邊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34.戴錦華,〈可見與不可見:當代中國電影中的女性與女性的電影〉,李小江等編,《主流與邊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35.戴錦華,《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臺北:遠流,1998。
    36.鐘大豐、舒曉鳴,《中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37.吳素萍,〈性別與敘事:張藝謀電影中的女性形象〉,《電影評介》,2007年第19期,頁40-41。
    38.宋光瑛,〈銀幕中心的他者:「革命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頁103-111。
    39.李祥林,〈政治意念和女性意識的雙重變奏──對 「樣板戲」女角塑造的檢討反思〉,《四川戲劇》,1998年第4期,頁18-22。
    40.李學武,〈空間和女性的寓言―解讀彭小蓮「上海三部曲」〉,《當代電影》,2006年第4期,頁135-138。
    41.周清平,〈性別政治話語中的優雅轉身─中國新世紀女性電影研究〉,《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頁136-139。
    42.屈雅君,〈女為悅己者容─關於男性電影的女性批評〉,《當代電影》,1994年第6期,頁53-55。
    43.金丹元、曹瓊,〈女性主義、女性電影抑或是女性意識─重識當下中國電影中涉及的幾個女性話題〉,《社會科學》,2007年第12期,頁171-180。
    44.柳迪善,〈蘇聯電影在中國─五十年代的考察〉,《電影藝術》,2008年第4期,頁55-60。
    45.洪宏,〈論「十七年」中蘇電影關係─「日丹諾夫主義」與「解凍」思潮對中國電影的影響〉,《電影藝術》,2006年第3期,頁35-42。
    46.洪宏,〈論「十七年」電影與歐美電影關係〉,《當代電影》,2008年第9期,頁66-69。
    47.胡辛、何靜,〈難以超越的性別視角―1949年後中國男導演的女性電影敘事管窺〉,《江西社會科學》,第2008年8期,頁240-244。
    48.范志忠,〈尋找被逐者的精神家園─試論新時期中國女性電影的文化意蘊〉,《當代電影》,1994年第6期,頁46-52。
    49.范玲娜,〈作為符號的女性―論「樣板戲」中革命女性的異化〉,《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28-31。
    50.若雪,〈李少紅和她的電影〉,《藝術廣角》,1995年第2期,頁7-10。
    51.夏江玲、王炎,〈張藝謀電影中女性形象的流變〉,《文學與影視》,2009年第3期,頁168-169。
    52.秦曉紅,〈女性生存狀態的中國鏡像─論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構〉,《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頁138-141。
    53.高耀山,〈接觸彭小蓮〉,《黃河文學》,2005年第1期,頁38-40。
    54.張偉、應雄,〈走出定勢―與李少紅談李少紅的電影創作〉,《當代電影》,1995年第4期,頁46-52。
    55.張維平,〈沉重的肉身―論張藝謀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現代婦女》,2011年第4期,頁29-31。
    56.畢恆達,〈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2004年第11卷第1-2期,頁111-138。
    57.陳吉德,〈樣板戲:女性意識的迷失與遮蔽〉,《上海戲劇》,2001年第9期,頁25-27。
    58.陳嬿如,〈當代中國影視中的女性形象之嬗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14-21。
    59.陸紹陽,〈外國電影對「十七年電影」敘事的影響〉,《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頁8-12。
    60.章旭清,〈「他者」與「解構」─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關鍵詞解讀〉,《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2卷第1期,頁54-57。
    61.喻德術,〈揭秘中國電影審查制〉,《報刊薈萃》,2007年第5期,頁64-65。
    62.彭松喬,〈「樣板戲」敘事:「他者」觀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話〉,《江漢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頁43-47。
    63.馮嶺,〈在歷史和記憶中追尋―中國女性導演電影藝術創作探索與回顧〉,《電影評介》,2000年第2期,頁22-25。
    64.黃斌,〈專訪金雞獎最佳導演彭小蓮:上海,每棟房子都是傳奇〉,《新聞晨報》,2004年9月20日。
    65.黃寶峰,〈百年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湖南大眾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卷第1期,頁74-77。
    66.董玉芝,〈試論中國當代女導演作品中女性意識的覺醒〉,《電影評介》,2007年第14期,頁6-7。
    67.蒲洪花,〈論彭小蓮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導演評述/電影文學》,2009年第15期,頁39-40。
    68.趙惠娟,〈解析張藝謀早期電影的女性意識〉,《電影文學》,2010年第21期,頁72-73。
    69.趙進,〈發現被忽視的真相―中國當下影壇的代表性女性導演〉,《電影》,2007年第3期,頁30-31。
    70.劉勇,〈人文關懷與歷史理性―李少紅影視作品審美價值取向初探〉,《影視評論》,2007年第20期,頁10-11。
    71.劉春萍,〈析張藝謀電影中女性形象的變化〉,《電影文學》,2012年第9期,頁29-30。
    72.鄭偉龍、陳楓,〈李少紅:中國女性主義影視研究的一個標本―李少紅及其影視女性主義解讀之一〉,《創新》,2011年第3期,頁111-114。
    73.鄧曉川,〈中國八、九十年代女性電影的敘事策略〉,《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年1月,頁76-84。
    74.鄧曉川、王志敏,〈中國八、九十年代女性電影的敘事策略〉,《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76-84。
    75.謝曉霞、崔同科,〈女性視角、歷史與鏡像─李少紅電影研究〉,《當代文壇》,2005年第5期,頁102-105。
    76.謝曉霞、崔同科,〈女性視角、歷史與鏡像―李少紅電影研究〉,《當代文壇》,2005年第5期,頁102-105。
    77.魏紅霞,〈新時期中國電影女性形象〉,《婦女研究論叢》,1994年第1期,頁51-54。
    78.劉霞,〈新世紀中國大陸女性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北京: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7。
    78.Harriet Evans, “The Language of Liberation: Gender and Jiefang in Ear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iscourse,” in Jeffrey N. Wasserstrom, ed., Twentieth-Century China, pp.193-22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626000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60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0401.pdf1600KbAdobe PDF290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