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304822      Online Users : 10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6925


    Title: 數位人文於政治學的應用: 解構兩岸關係中的ECFA政策
    Applying Digital Humanities to Political Science: Deconstructing the Policy of ECFA i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uthors: 林顯明
    Lin, Hsien Ming
    Contributors: 陳至潔
    Chen, Titus
    林顯明
    Lin, Hsien Ming
    Keywords: 數位人文
    大數據
    ECFA
    論述分析
    兩岸關係與經貿發展
    政治經濟學
    Digital Humanities
    Big Data
    ECFA
    Discourse Analysis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Political Economy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7-27 11:32:41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為第一本運用數位人文學於政治學領域的研究著作,隨著電腦科技及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過去許多僅能以紙本方式加以儲存的政府檔案與歷史文件,在經過電腦科技的輔助下完成數位化工作。數位化後的文檔即可提供研究者進一步研究與分析使用;對此,本研究採取文字探勘(Text-Mining)技術針對數位化後的資料進行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由於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是奠基在數位化文本上透過文字探勘技術所進行的論述分析;因此本研究在此提出一種基於數位人文方法上的論述途徑:數位論述方法(Digital Discourse Analysis, DDA)。以此作為本研究重要的論述與分析基礎,具體的論述分析步驟與策略則採用Norman Fairclough的三段論述分析法,將文本、論述與社會行動加以聯結,並與數位論述分析法加以結合,發展出基於文本的五大分析步驟:總篇數與總字數分析、關鍵詞變化趨勢分析、情緒形容詞使用分析、論述策略使用分析、重大議題聯結分析以及政策論述策略圖像等五項具體分析步驟與架構。有了上述具體的研究步驟後,研究者將研究的對象至於國內四大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以及聯合報),2009-2014年六年間針對ECFA所做的新聞報導內容以及兩大黨(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2009-2014年六年間ECFA政策新聞稿及相關內容,進行論述分析。運用上述五個具體步驟,勾勒出臺灣四大報與兩大黨在針對ECFA進行報導與政策論述時的論述策略使用及語言使用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四大報中,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於ECFA的新聞報導內容與論述策略較為類似,皆為正向報導、弱監督式以及社會民生議題聯結度低的報導策略;相較之下,自由時報的報導策略則明顯與中國時報及聯合報不同,自由時報常以強監督式的方式進行報導,並且與社會民生議題的聯結程度較高。蘋果日報方面,ECFA新聞議題並非其報導的重要內容,但與另外三大報相比,蘋果日報的ECFA新聞報導與國際議題的聯結程度較高,也較關心到區域經濟整合等相關議題。在兩大黨方面,對於ECFA的政策論述皆以政治類與經貿類關鍵詞為主要論述主軸,國際以及社會民生議題則是因循著不同年度社會、政治經濟脈絡的不同而策略性的出現;另外,兩大黨的ECFA政策論述皆以內銷導向、國際與社會議題工具性出現、論述立場尚屬中立等共同特性,但較不一樣的是民主進步黨的ECFA政策論述具有高監督性、而中國國民黨的ECFA政策論述則具有高針對性與回應性的特質。除了上述的研究發現外,本研究最後研究者也將此次的研究嘗試與社會科學研究趨勢往「語言」、「論述」、「詮釋」轉向進行討論,以及2000年以後政治學所出現的「改造運動」(Perestroika Movement)進行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討論。讓本研究成果不僅具有實證價值、更擁有與社會科學和政治學研究發展趨勢對話之效。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book applying digital humanities on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After digitized document, that can provide research to do more and deeper analysis. This study used digitized document to do discourse analysis. Due to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 advocated a brand new analysis framework: Digital Discourse Analysis (DDA). Prac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teps, I introduced Norman Fairclough`s idea about: three steps of analysis, link text, discourse and social action.
    Basic on Fairclough`s framework, I developed a five steps analysis: the total number of articles and number of words analysis, keywords trend analysis, emotional adjectives use analysis, discourse strategy use analysis,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major issues and policy discourse strategies image analysis.

    I found that the China Times and the United Daily News are more similar on ECFA news reports contents and policy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y usually positive reported, low level of supervised and weak linked to livelihood and social issues reported. On the contrary, Liberty Times was more supervised reported and higher degree of link to social and livelihood issues. As for Apple Daily, ECFA issue is not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news reported issues. Two major parties ECFA policy discourse have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begin domestic policy discourse-oriented, international and social issues instrumental appear and discourse stand neut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ECFA policy discourse has more high supervisory; Kuomintang ECFA policy discourse has highly-targeted and respons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will also discuss some new tren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cluding of language turn, discourse turn and interpretation turn. And discuss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ssues after 2000 Perestroika Movement.

    So that make this research not only ha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value, but also has the value of dialogue o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rends.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方維規,「鞍型期與概念史—兼論東亞轉型期概念研究」,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 89~94。
    王大維,「成年前期男性氣概建構之論述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頁59~63。
    王文岳,「東亞區域主義再建構:韓國參與東亞區域整合之進程與效應」,亞太研究論壇,第59期(2013年12月),頁50~74。
    王汎森,「數位人文學之可能性及限制 一個歷史學者的觀察」,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頁26~35。
    朱敬一、康廷嶽,「經濟轉型中『社會不公平』」,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5卷第2期(2015年),頁1~20。
    李日斌,「探討臺灣網民對鄰國的情感」,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頁5~45。
    李宛錚、張登及,「政治經濟學的典範轉移? 以解釋中國經濟改革的文獻為例」,東亞研究,第43卷第1期(2012年10月),頁132~134。
    李宜靜,「自由貿易協定的成效-以韓國為例」,經際前瞻,第151期(2014年1月),頁56~58。
    林子倫,「台灣氣候變遷政策之論述分析」,公共政策學報,第28期(2008年9月),頁153~165。
    林子倫、陳亮宇,「重返民主的政治科學—審議式政策分析概念意涵與途徑之探討」,台灣民主季刊,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43~82。
    林秀真,「2012年總統大選後民進黨中國政策調整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頁71~100。
    林宗弘,「ECFA 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台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楊文山、尹寶珊主編,面對挑戰:台灣與香港之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2 年),頁287~307。
    林宗弘,「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5卷第2期(2015 年),頁45~60。
    林宗弘、胡克威,「愛恨ECFA:兩岸貿易與臺灣的階級政治」,思與言,第49卷第3期(2011年9月),頁95~143。
    林炫向,「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與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結合」,台灣政治學刊,第16卷第1期(2012年6月),頁191~200。
    林挺生,「兩岸經濟合作與經濟安全化:與ECFA有關爭議的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5期(2014年1月),頁65~86。
    林國榮、許聖民、徐世勳,「ECFA 對我國勞動市場與所得分配的經濟影響評估」,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4卷第1期(2013年11月),頁27~80。
    林顯明,「溢出或溢回? 再檢視當前兩岸經貿整合之發展與挑戰」,發表於2014年東亞文化與政經發展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辦,2014年5月17日),頁15~16。
    邱偉雲,「中國:觀念類型之認同形成與重構現象」,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 305~325。
    邵軒磊,「戰前東洋史學之觀念與知識系譜」,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年),頁339~357。
    金觀濤、劉青峰,「隱藏在關鍵詞中的歷史世界」,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 57~75。
    金觀濤、劉青峰,「隱藏在關鍵詞中的歷史世界」,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 76~82。
    姚育松,「中華:中華觀念的起源和演變」,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 327~356。
    施進忠、陳可杰,「論述分析方法介紹:開創與論述」,創業管理研究,第6卷第4期(2011年 12月),頁83-100。
    胡敏遠,「論析現代戰爭中國軍也戰戰略學科的『典範轉移』」,國防雜誌,第25卷第 2期(2010年4月),頁 42~46
    倪炎元,「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Norman Fairclough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110期(2012年1月),頁6-10。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2007年),頁145~149。
    徐昌義,「學校行銷正當性之論述分析-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頁 48-51。
    徐振國,「政治學改造運動的爭議和啟發:從『通則』到『脈絡』的轉向」,政治與社會哲學評 論,第45期(2013年),頁1~45。
    張家琪,「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理論國家形象塑造的媒體因素之研究—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建構為例(1999-2009)」,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頁144~120。
    張錦華,「從van Dijk操控論述觀點分析中國大陸省市採購團的新聞置入及報導框架:以台灣四家報紙為例」,中華傳播學刊,第20期(2011年),頁65-90。
    郭秋永,「改造運動: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東吳政治學報,第27卷第3期(2009年),頁1~50。
    陳力衛,「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相互影響-以民主與共和為例」,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 年),頁149~178。
    陳力衛,「帝國主義考源」,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 年),頁 367~380。
    陳良駒、傅振華、楊誌瑋,「詞彙共現分析在中國大陸信息作戰領域發展之實證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15-116。
    陳建良,「臺灣家戶所得不均長期變化趨勢之分解」,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4卷第2期(2014 年),頁1~40。
    陳柏宇、廖達琪、黃三益、李日斌,「台灣網民在釣魚台爭端中對中國與日本的情緒分析」,梁定澎主編,電子商務與網路社會新境界2014(新北市:前程文化,2014 年),頁 242~253。
    陳書榕,「官辦節慶活動之論述分析-以台北市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頁 45~48。
    陳嫈郁,「評析Schmidt論述制度論與對政策制定的啟示」,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2014年),頁144~175。
    陳嫈郁,「新制度論的困境與挑戰」,政治學報,第58期(2014年12月),頁1-36。
    陳詩沛,「資訊技術與歷史文獻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頁5~20。
    麥爾荀伯格著、林俊宏譯,「更多資料 樣本=母體的時代來臨」,大數據「數位革命」之後,「資料革命」登場:巨量資料掀起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的全面革新(臺北:天下文化,2014 年),頁 32~40。
    曾國祥,「實證主義與政治理解的貧困-政治學方法論的反思」,臺灣民主季刊,第 8卷第3期(2011年9月),頁87~100。
    童振源,「台灣與東亞區域整合」,國際關係學報,第36期,頁9~50。
    童振源,「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利弊得失」,台日文化經濟協會通訊,第23期,頁14~16。
    童振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成效檢討與展望」,童振源、曹小衡主編,兩岸經貿關係的機遇與挑戰(臺北:新銳文創,2013 年),頁155~177。
    童振源,2014,台灣經濟關件下一步 兩岸經濟整合的趨勢與挑戰,台北:博碩文化。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戰略(臺北:政大出版社,2009年),頁 339~370。
    項潔、翁稷安,「導論—關於數位人文的思考:理論與方法」,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11~18。
    項潔、陳麗華,「數位人文--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頁11~20。
    黃紀、林正義、蕭高彥、陳敦源、黃長玲、廖達琪,「政治學門『熱門及前瞻研究議題』之規劃」, 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9卷第1期(2007年12月),頁72-80。
    黃美娥,「聲音 文體 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2年),頁223~267。

    黃娟娟,「公司年報文字探勘與財務預警資訊內容」,逢甲大學商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12年),頁14~16。
    黃錦珠,「晚清女作家小說中的婚戀觀—以《女獄花》、《姊妹花》、《俠義佳人》為例」,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一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11年),頁261~298。
    楊誌瑋,「利用文字探勘方法探索中共信息作戰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頁14~21。
    楊慧娟,「媒體報導大陸富豪團在台灣行程的論述分析-以《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為例」,立德學報,第7卷第1期(2010年),頁81-90。
    董倫銓,「孔恩典範轉移研究:以H.Pylori的發現對醫學典範轉移之研究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8卷第 1期(2008年12月),頁 132~141。
    Irish, Charles R.著 廖宗聖譯,「New Direct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for Taiwan=國際貿易新趨勢:對臺灣的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4期 (2014年8月),頁1-31+33-60。
    廖述賢、溫志皓,「資料探勘概論」,資料探勘理論與應用,(臺北: 揚智文化,2014年),頁2-2~2-20。
    廖舜右,「亞太區域主義與東亞主義對峙下的東協加八」,政治學報,第51期(2011年6月),頁31~36。
    廖舜右,「論ECFA與兩岸互信機制之建構」,全球政治評論,第41期(2013年1月),頁155~132。
    廖達琪,「政治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台大國發所主編,邁向科技整合的政治學研究(臺北:揚智文化,2007年),頁105-122。
    廖達琪、林福仁、黃郁慈、劉子郁、李承訓,「台灣立法委員政見資料庫之建置」,選舉研究,第19卷第2期(2012年11月),頁130~150。
    廖達琪、黃三益、林駿棋、謝委霖、陳柏宇,「從資料探勘之情緒分析法 探討太陽花學運的政治色彩」, 梁定澎主編,電子商務與網路社會新境界2014(新北市:前程文化,2014年),頁 229~240。

    劉翁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的政經影響與未來展望」,東亞論壇,第472 期(2011年6月),頁10~19。
    劉鉑志,「從使用者自建內容挖掘網民對議題的立場:以兩岸服貿協定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頁1~37。
    劉德海,「韓國自由貿易協定策略及其對東北亞經濟整合的影響」,國際政治與經濟論叢,第1期(2013年12月),頁5~10。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 報,第41卷第2期(2010年11月),頁39~41。
    鄭文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頁5~35。
    鄭文惠,「從人文到數位人文:知識微縮革命與人文研究範示的轉向」,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5卷第4期(2014年9月),頁169~172。
    鄭宇君、陳百齡,「探索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之社交媒體浮現社群:鉅量資料分析取徑」,新聞學研究,2014年第120期,頁 140~150。
    駱至中、林錦昌,「資料探勘技術於政冶學研究之應用:以民意調查資料的智慧型」,孫以清、郭冠廷主編,政治與資訊科技(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頁105~122。
    謝育平,「同位詞夾子:主題式分類詞庫萃取演算法」,發表於2010數位典藏語述為人文國際 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辦,2010年11月29-30日),頁1~36。
    簡媜富、許嘉裕,「資料挖礦概論」,簡媜富、許嘉裕主編,資料挖礦與大數據分析(新北市:前程文化,2014 年),頁 2~10。
    龐建國,「ECFA後兩岸產業合作展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11卷第1期(2011年12月),頁43~82。

    二、英文部分
    Blyth, Mark., “ Structures Do Not Come With an Instruction Sheet: Interest, Ideas, and Progress in Politic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1,No.4 (2003), pp. 695~706.
    Colin Hay& N. Smith,‘How do Policy-Makers Really Understand Globalisation? The Internal Architecture of Anglophone Globalisation Discourse in Europe’, Public Administration, 88 (4), 2010,903~927.
    Cynthia Hardy, Bill Harley, Nelson Phillips, “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Two Solitudes?,”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Organized Section on Qualitative Methods, Vol.2,No.1 (Spring 2004), pp. 19~21.
    Foucault, M.,1982,”The Subject and the Power”, in Dreyfus, H. and Rabinow, P.,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Brighton: Harvester, 208~215.
    James Paul Gee,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New York: Routledge,2011), p.16~20.
    Mark Laffey,Jutta Weldes, “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Discourse Analysis,”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Organized Section on Qualitative Methods, Vol2,No.1 (Spring 2004), pp. 28~30.
    Molly Andrews, Shaping history: Narratives of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Neta C. Craeford, “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A Method of Ethical Argument Analysis,” Newsletter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Organized Section on Qualitative Methods,Vol2,No.1 (Spring 2004), pp. 22~24.
    Pei-Ling Yang, “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aiwan’s National Debate on Economic Ties With Chian,”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1,No.2 (2013), pp. 83~104.
    Peter A Hall and David Soskice (eds.),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xford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 A. Hall,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Rationalist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eds.,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Cambridge UP, 2010), 204~223.
    Rawi Abdelal, Mark Blyth, Craig Parsons, "Introduction: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 R..Abdelal, M. Blyth and C. Parson, eds. Construct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1~20.
    Schmidt, A. Vivien. 2008.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1, pp. 303~326.
    Sullivan, Jonathan and Sapir, Eliyahu V., “ Ma Ying-jeou’s Presidential Discourse,”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o41,No.3 (2012), pp. 40~56.
    Thomas 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nd,1970),pp.35~50.
    Titus C.Chen, “Promoting Human Rights for the State: An Overview of Official China’s Human Rights Discourse (1946-2012),” presented for 111th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 September 3-6, 2015),pp.8~10.
    Vivien Schmidt, “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 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urth new institutionalism,”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2, No. 1 ( March 2010), pp.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101252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25201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3101.pdf2594KbAdobe PDF220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