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3 (78%)
Visitors : 46040973      Online Users : 109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21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219


    Title: 從虞山到桂林──瞿式耜殉國敘事之研究
    Authors: 范雅琇
    Contributors: 高桂惠
    嚴志雄

    范雅琇
    Keywords: 瞿式耜
    殉國
    敘事
    新歷史主義
    詩史
    創傷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5-08-03 13:25:57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明清之際的殉國忠臣瞿式耜 (1590-1650) 如何在鼎革之際成為忠臣典範,不但被時人賦予「今之文信國」之美譽,其相關記載並形成了一種以「忠臣殉國」為主題的「敘事話語」,一路自清初流傳至清末、民國。建立思考路徑與耙梳理論脈絡為緒論之大要。欲論「今之文信國」之意義,需回歸到明末清初的歷史語境,探索此敘事話語最初形成的過程。關於瞿式耜殉國故事的文本創作和流衍,筆者採取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新歷史主義」觀點作為研究方法,而「創傷記憶」與「詩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是筆者理解明清之際文人創作的重要參照系。

    考辨瞿式耜殉國的敘事話語之來源,具有「瞿式耜自述」、「常熟瞿氏家族」、「明清之際時人」三個脈絡。第二章為「瞿式耜殉國敘事的啟動」,析論瞿式耜的臨難詩文與其殉難前的「行為儀式化」。第一節為1648-1650年南明朝廷與桂林局勢之鋪陳,第二、三節著重在瞿式耜詩文〈臨難遺表〉、《浩氣吟》的分析。第三章筆者論述瞿氏家族的敘事立場與觀點,指出他們致力於建構「忠孝兩全」的家族聲望。瞿式耜之孫瞿昌文的「萬里省親」和「負骨還鄉」,為瞿式耜故事增添了新頁。第四章,筆者探討明清之際時人如何傳述瞿式耜殉國事件,以錢澄之《所知錄》為例。《所知錄》是一部詩文兼容並蓄的南明史書。錢澄之記載瞿式耜殉國事件的筆法特殊,適可分析「記事」與「詩歌」的「敘事模式」之別。第五章,筆者論明清之際時人的悼詠瞿式耜殉國是一種「創傷書寫」的體現。瞿式耜的殉國與瞿昌文的萬里尋親成為一樁「忠孝兩全」的美談,與常熟地方文人以及瞿家交遊網絡關係匪淺,本章以錢謙益〈哭稼軒相公一百十韻〉為例。

    筆者研究指出:瞿式耜的殉國並非全由時人、後人單方面來記錄、定義與評價,而是雙向的形構──「今之文信國」也是瞿式耜對自我的認同與期許。生命將盡,瞿式耜透過臨難詩文和忠臣行為的儀式化,為自己的死留下意義和線索。也因瞿式耜的自我期許與明清時人對瞿式耜的評價具有高度一致性,「今之文信國」的美譽才得以輝耀不朽。
    Reference: 一、古籍 (先以朝代,次以著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史部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等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顧頡剛整理:《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二)集部
    〔漢〕趙曄撰,楊家駱主編:《吳越春秋》,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六臣註文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等校注:《韓愈文集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蘇轍著,曾棗莊等校注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出版社,2005年。
    〔明〕瞿式耜著,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蘇州地方史研究室整理:《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洪思等撰,侯真平、婁曾泉校點:《黃道周年譜附傳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明〕陳瑚:《確庵文稿》,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朱翊清著,陳果標點:《埋憂集》(四川:重慶出版社,2005年)

    〔明〕瞿汝稷:《瞿冏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87冊影印明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歸莊:《歸莊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清〕吳增祺著,楊承祖典校:《涵芬樓文談》,臺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瞿共美:《東明聞見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8種,臺北: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7年。
    〔清〕清高宗敕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清〕徐鼐:《小腆紀傳》卷28,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鄭鍾祥、張瀛修、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合志稿》,《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 (2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編》,收入《續修四庫叢書‧集部別集類》第13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瞿玄錫:〈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中國野史集成:先秦──清末》,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王抃:《王巢松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七峰樵道人:《海角遺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9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
    〔清〕王夫之:《永曆實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全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吳梅撰,王衛民校注:《吳梅全集‧創作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錢澄之撰,湯華泉校點:《藏山閣集》,《錢澄之全集之四》,安徽:黃山書社,2004年。
    〔清〕錢澄之撰,諸偉奇輯校:《所知錄》,《錢澄之全集之七》,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
    〔清〕錢陸燦等纂,楊振藻等修:《康熙常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21)》,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澹歸和尚著,段曉華點校:《徧行堂集》,廣州:廣州旅遊出版社,2008
    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趙翼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二、近人專著(按筆畫排序)
    (一)專書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方良:《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孫之梅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張宏生主編:《全清詞‧順康卷》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珍懷選注:《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北京:中國社會學出版社,2014年。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說與實踐》,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土有、劉巧臨著:《護城興市:城隍信仰的人類學考察》,上海:上海辭林出版社,2005年
    裴世俊選注:《錢謙益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蔡東藩:《清史演義》,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謝國楨:《南明史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新增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黃宗羲學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謝正光箋校、嚴志雄編訂:《錢遵王詩集箋校增訂版》,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魏中林整理:《錢仲聯講論清詩》,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明遺民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韓震、董立河:《歷史學研究的語言學轉向──西方後現代歷史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瞿果行:《瞿式耜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費修珊 (Shoshana Felman)、勞德瑞 (Dori Laub) 等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美〕司徒琳 (Lynn A. Struve) 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著,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6)
    Lynn A. Struve, The Ming-Qing Conflict, 1619-1683: A Historiography and Source Guide (Michig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98).
    Judith T. Zeitlin, 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Lawrence C.H.Yim, 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二)單篇論文
    卜永堅:〈錢海岳及其《南明史》:中國現代史學界的幽光〉,《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9年第49期,頁385-411。
    毛文芳:〈黃向堅「萬里尋親」記程與圖繪之探析〉,《人文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頁369-388。
    王幼華:〈「創傷敘事」──以《聊齋誌異》中的科考作品為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8期,2009年6月,頁103-121。
    王志弘譯:〈邁向文化創傷〉,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11-36。
    王文章主編:《傅惜華藏古本戲曲珍本叢刊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頁168-169。
    丘振聲:〈浩氣長存山水間——瞿式耜、張同敞風雨桂林吟〉,《學術論壇》,1987年第5期。
    司徒琳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臺灣師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08年6月),頁1-16。
    呂妙芬:〈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2007年6月。
    李金松:〈錢謙益對散文藝術的開拓〉,《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頁61-70。

    李惠儀:〈性別與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Gender and Early Qing Historical Memory: The Case of Yangzhou Women),《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10年,第7卷第2期,頁289-344。
    朱煒:〈民族英雄瞿式耜〉,《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頁33-34。
    余行邁、吳奈夫、何永昌點校:〈稼軒瞿府君暨邵氏合葬行實〉,《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357-417。
    吳乘學、劉湘蘭:〈序跋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1期,頁103。
    吳奈夫:〈論瞿式耜〉,《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32-43。
    林麗月:〈故國衣冠:鼎革易服與明清之際的遺民心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0期,2002年6月,頁39-56。
    ──:〈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相〉,《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頁133-160。
    姜克彬:〈血與火的史詩──論錢澄之歌行〉,《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頁137-140。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頁69-94。
    梁燕城:〈文化創傷與百年苦難的理則──探索一個新的詮釋歷史和社會模式〉,《文化中國》第4期(2007年1月),頁73-80。
    梁業敬:〈試論瞿式耜在廣西的抗清斗爭〉,《學術論壇》,1991年第3期,頁96-101。
    許暉林:〈歷史、屍體與鬼魂──讀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漢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10年9月),頁35-62。
    徐泓:〈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頁379-452。
    鄧長風:〈瞿頡和他的《鶴歸來》傳奇──美國國會圖書館讀書札記之十〉,《明清戲曲家考略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頁468-481。
    鳴凱:〈「千載做完人」的瞿式耜〉,《齊魯學刊》,1987年第2期,頁43-44,頁59。
    關漢華:〈瞿式耜述論〉,《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1期。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年12月。
    張暉:〈詩與史的交涉──錢澄之《所知錄》書寫樣態及其意涵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所通訊》第20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43-168。
    高桂惠:〈評The Phantom Heroine: Ghosts and Gen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年9月),頁273-274。

    湯華泉:〈錢澄之《藏山閣存稿》編集流傳考述〉,《文獻季刊》第1期(2003年1月),頁134-140。
    楊年豐:〈試論錢澄之《藏山閣集》的詩史精神〉,《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 (2010年9月),頁101-106。
    諸偉奇:〈錢澄之的《所知錄》〉,《安徽史學》2007年第3期,頁86。
    馮慧心:〈從編輯集團的身分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文學論衡》第20期,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12年,頁12-25。
    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三期,2009年。
    劉瓊云:〈帝王還魂──明代建文帝流亡敘事的衍異〉,《新史學》2012年第23卷第4期,頁61-118。
    嚴沛:〈瞿式耜述論〉,《社會科學家》,1991年第1期,頁72-77。

    簡‧奧斯曼 (Jan Assmann) 著,陶東風譯:〈文化記憶與身分認同〉(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y),收入陶東風、周憲主編:《文化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頁3-10。
    〔日〕清水茂:〈錢澄之的詩〉,《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李欣錫:《錢謙益明亡以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李英:《瞿式耜詩歌校注》,廣西:廣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3年。
    許曉燕:《錢澄之閩粵桂詩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楊年豐:《錢澄之文學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蔡佳琳:《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威志:《明遺民錢澄之返鄉十年詩研究(1651-1662)》,台北:東吳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韓紅葉:《阮攸《北行雜錄》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魏建毅:《瞿式耜詩文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慶綦基:《明清之際查繼佐 (1601-1676) 的忠節觀及其出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釋慧開:《「殉國」思想與行為之研究──以明季思想家劉宗周與陳確的生命抉擇為例》,台北,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1003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3201.pdf3538KbAdobe PDF211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