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61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180/141115 (78%)
Visitors : 46595699      Online Users : 4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614


    Title: 臺灣與新加坡招收大陸學生政策之比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aiwan and Singapore`s Recruiting Policy for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Authors: 鄭彥彬
    Contributors: 李明
    鄭彥彬
    Keywords: 陸生政策
    三限六不
    新加坡
    臺灣
    Policy of mainland students
    Three limits and six noes
    Singapore
    Taiwan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17 14:17:51 (UTC+8)
    Abstract: 當前臺灣人口結構朝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發展,已對國內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同樣也直接衝擊高等教育,近十年來高等教育迅速的擴張,大專校院數量過度膨脹且面臨生源減少,導致校系招生不足甚至可能倒閉,我國自2011年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讀大學學位,政策當初被期待成提昇臺灣高教水平、促進兩岸交流、甚而挽救私校的多重功能政策,惟因現行法令採取所謂的「三限六不」原則,影響陸生來臺意願,在歷經了4年的執行後,來臺陸生素質及招生人數均不如預期。
    新加坡與臺灣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都是屬於海島型國家,國土狹小且缺乏自然資源,並且都以對外貿易做為主要經濟活動,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把發展教育和開發人力資源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維持經濟增長,保持國際競爭力,經研究發現,星國能運用便利完整留學資訊、以學費補助、提供獎學金及生活費等誘因吸引陸生,除了招攬人才條件清楚、政策明確等原因,堅強的國防實力及穩定的政治體制更提供政策執行力度及強度,讓新加坡近年來已成為陸生出國留學最佳選擇之一。
    目前我國政府招收陸生政策,仍著眼於吸引優秀陸生來臺就學、提昇臺灣教育競爭力,而非在解決教育產業問題,故「限校、限量、限域」的「三限」原則在政策方向未改變之前仍有保留必要,而「六不」原則中,相關內容因有違吸引優秀陸生來臺的核心價值、嚴重影響招生成效、造成歧視感受、現實運作上的不切實際及淪為政策宣示等,應予以檢討修訂。陸生政策涉及複雜且敏感的兩岸關係,國家安全成為檢討政策開放或緊縮的關鍵因素,另我國政局紛亂動盪亦造成陸生隱憂,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


    關鍵詞:陸生政策、三限六不、新加坡、臺灣
    Currently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aiwan leads to the low birthrate and aging population. It made major impacts on all aspects of domestic soci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direct impact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verinflated but the student pool reduced. It causes inadequate enrollment or even bankrupt of school. The policy that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Allowed to Study a university degree has begun in Taiwan since 2011. The policy is expected to enhance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in Taiwan, and promote cross-strait exchanges, even to save the multi-functional policies of private schools. However, the current law, so-called “three limits and six noes” principles detract mainland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After four years of operation, the quality and number of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were un-assured.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Singapore and Taiwan. They are both island nations, small and lacking natural resources. The main economic basis is foreign trade. Their governments respec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emphasize an important par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I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sustains economic growth and maintain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research, it offers a complete study information, tuition subsidy, scholarship and living allowance to attract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in Singapore. In addition to clear recruitment and policy, a strong national defense and stable political system provide the enforcement and strength of the polic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best option to study abroad for Singapore in recent years.
    The policy of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Allowed to Study in Taiwan” focuses on attracting outstanding mainland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in Taiwan. It doesn’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industry.To limit school, number and domain is the "three limits" principle. It must keep before the policy change. The "six noes" principle should be revised because it couldn’t attract outstanding mainland students coming to Taiwan. It has seriously impacted the enrollment effective, resulted in discrimination, caused unreality and the declaration of a policy. The policy of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involves complicated and sensitiv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nation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in reviewing the policy of opening or tightening. The chaotic political situation has also caused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worries and affected their motivation of studying.

    Keywords:Policy of mainland students、Three limits and six noes、Singapore、Taiwan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一、中央政府出版品

    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7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13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對臺文教交流策略文件彙編》。1995年。

    群策會編,《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臺北:群策會出版,2004年。

    教育部,《開放大陸學歷採認與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規劃及配套措施專案報告》。
    2008年。

    教育部,《開放陸生來臺就學與大陸學歷採認說帖》。2008年。

    教育部,《兩岸文教交流及陸生來臺就學輔導政策說明會(南區)結案報告》。2011年。

    教育部,《技職一百收穫滿載》。教育部建國百年技職教育專刊,2011年。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校院招收境外學生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視》,2009年。

    監察院,《101教正0004號糾正案文》,2012年。

    二、中文專書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理論》。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

    王高成主編,《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臺北:秀威資訊,2009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年。

    楊蕙菁著,吳京口述,《吳京教改心》。臺北:天下遠見雜誌社,1999年。

    邱筠惠,《兩岸旅遊觀光高等教育之比較》。新北市:揚智出版社,2011年。

    邱俊傑,〈新加坡與我國義務教育制度之探討與省思〉。收於李明義主編,《各國教育制度與政策》。高雄市:麗文文化出版社,2014年。

    李家哲譯,《亞洲四小龍的政經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0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邵宗海主編,《兩岸關係論叢,乙亥到己卯年》。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10月。

    周祝瑛,〈全球化潮流中的臺灣高等教育〉,《WTO與中國教育》。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周祝瑛,《台灣教育怎麼辦?》。臺北:心理出版社,2008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

    林中斌,《偶爾言中》。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8年。

    林麗寬譯,《學習革命》。臺北縣:中國生產力出版社,1997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1990年。

    金東日譯,《全球化和知識化時代的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臺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4月25日。

    翁明賢主編,《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夏道源等譯,《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江西出版社,1999年。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

    張芳全,《教育政策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修訂版)》。臺中市:滄海書局,2001年。

    陳水扁,《世紀首航》。臺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

    陳亦偉,《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戰略意涵》。臺北:秀威出版社,2007年。

    陳彬,《大陸教育商機》。臺北:時報出版社,2001年。

    陳岳、陳翠華編著,《李光耀:新加坡奠基人》。臺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臺北:翰蘆圖書出版社,2001年6月。

    陳樹清,黃建如,《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不斷壯大的新加坡高等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陳舜芬,《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集》。臺北:師大書苑,1993年。

    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臺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楊景堯,《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實證研究》。臺北:兩岸文教研究學會,2005年。

    楊景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之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楊景堯,《域見與異見:兩岸文教觀察與思考》。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10年。

    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臺北:問津堂,2007年。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

    葉重新著,《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台北,200年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永業出版社,1994年。

    潘慰元、黃建如,《新加坡國立大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韓玉蘭譯,《傳播革命》。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8年。

    戴曉霞、莫家豪、劉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戴曉霞、楊岱穎編著,《高等教育國際學生市場新趨勢》。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出版社,2012年。

    三、期刊論文及報告

    王力行,楊瑪利、林奇伯、黃浩榮,〈馬英九:抬頭樂幹,跟著我不會錯〉。《遠見雜誌》。第267期,2008年9 月。

    田玉玨,〈探討全球人才流動對臺灣的影響及其因應策略〉。《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73期,2013年8月16日,頁1-28。

    朱芳瑤,〈招陸生私校寧戰死不願憋死〉。《中國時報》,2009年10月30日,版A22。

    吳秀玲等,〈陸生來臺政策之評估政策白皮書〉。《國立臺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1年度研究計畫案》,2013年2月28日,頁1-70。

    吳清山,〈高等教育的挑戰與轉型〉。《師友月刊》,第519期,2010年,頁37-41。

    吳清山,〈我國高等教育革新的重要課題與未來發展之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11年,頁241-280。

    吳介民,〈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1997年7月號,頁211-255。

    吳政達、湯家偉。〈從國際學生流動趨勢分析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教育研究月刊》,2009年11月,頁39-46。

    吳斯茜,〈從留學到移民之路:以澳洲高等教育連結移民政策為例〉。《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頁120-137。

    吳榮鎮,〈兩岸教育交流政策文化價觀之評析〉。《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0月,頁174-198。

    吳東林,〈新加坡國防發展與區域安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1期,2013春季號,頁113-137。

    吳清基,〈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之發展策略專案報告〉。中華民國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7屆第4會期第6次全體委員會專案報告,2009年10月。

    李奇,〈兩岸高等教育學歷互認的機遇與挑戰〉。《第18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8月,頁4-9。

    李振清,〈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前瞻〉。《教育資料文摘》,42(2),2001年,頁13-16。

    李憲榮,〈新加坡國會選舉制度〉。《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4期,2012年冬季號,頁37-62。

    李雪莉、蔡紀眉,〈八萬陸生大軍,如何改變台灣?〉。《天下雜誌》。第570期,2015年4月14日。

    汪毓瑋,〈移民政策發展之國家安全、法治、人權內涵之平衡思考〉。《2009 年防制人口販運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08。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分析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發表於「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研究所所主辦,台北:圓山大飯店,2002年11月23-24日。

    邵宗海,〈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2002年12月20日。

    林火旺,〈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兼論傳播媒體的社會責任〉。《台大新聞論壇》,第1卷第1期,1994年4月,頁3-4。

    林彥宏,〈一廂情願或兩情相悅?陸生來臺政策之匯流與轉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10年6月,頁145-176。

    林亞娟、黃政傑,〈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技術職業教育季刊》,2012年7月25日,頁2-13。

    林適湖,〈臺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第52期,2011年,頁1-22。

    金奕,〈臺灣當局開放陸生赴臺政策評析〉。《兩岸關係》,2010年6月,頁12-13。

    胡聲平,〈胡錦濤主政下中共對臺策略與成本評估〉。《2007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11月,頁1-6。

    洪婉郡、李明,〈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問題面面觀〉。《教育趨勢導報》,第38期,2010年9月,頁3-7。

    姜麗娟,〈論全球化與跨國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新啟示〉。《中正教育研究》。第4卷第1期,2005年,頁67-98。

    徐明珠,〈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3年5月,頁1-5。

    徐明珠,〈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2003年4月,頁33-52。

    孫岩,〈關於海峽兩岸高等教育交流的狀況與前景〉。《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10月,頁200-209。

    馬岳琳、吳挺鋒、陳一姍,〈軍人走了陸生來了〉。《天下雜誌》,第453期,2010年8月。

    翁啟惠等,〈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中央研究院報》NO.9,2013年1月,頁4-16。

    郭姿吟,〈兩岸文化協議簽署研析〉。《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2期,頁24-30。

    郭耀,〈臺灣遊學心得〉。《藝術欣賞》,第6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1-73。

    陳仙妹,〈中共對臺文化交流之策略與作法〉。《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10 期,2008年10月,頁60-82。

    陳振貴,〈開放陸生來臺對國內教育、文化、經濟的衝擊〉。《公共政策白皮書高等教育系列 12》,2009年12月12日,頁32-37。

    陳清溪,〈招收境外學生解決國內大學招生危機〉。《研習資訊》,第25卷第3期,2008年6月,頁92-93。

    陳惠美、薛家明,〈全球脈絡下的國際學生流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2卷第1期,2013年1月1日,頁4-8。

    陳怡如,〈東協發展成全球新興勢力〉。《財訊快報》。2012年10月15日。

    陳佩英,陳舜芬,〈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1期,2006年,頁115-119。

    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建議書,中央研究院報NO.9,102年1月。

    張五岳主持,〈政府開放政策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影響與展望〉。《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2008 年 12 月,頁51-59。

    張芳全,〈臺灣大學校院向大陸招生的推拉因素之檢定〉。《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1卷第1期,2008年12月,頁111-144。

    張國保,〈近十年來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談招收中國大陸學生來台就學之問題與策略〉。《高等教育》,第5卷第1期,2010年6月,頁1-35。

    張瑞雄,〈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問題之剖析〉。《師友月刊》,2007年6月,頁1-5。

    張仁家、林虹妙,〈私立大專院校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人文社會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5。

    湯志民,〈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3期,頁101-143。

    湯家偉,〈從國際學生流動趨勢分析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教育研究月刊》,2009年11 月,頁187-188。

    黃瑞彬,〈新形勢下的兩岸高等教育〉。《教育通識學報》,2010年5月,頁119-127。

    黃伯農,〈新加坡及韓國總統及立法機構選舉制〉。邁向普選政制研討會會議資料。2011年1月11日。

    華言,〈新加坡政治、經濟和對外關係近況〉。《東南亞研究》。第2期(總第94期),1995年,頁35。

    黃雯玲,〈我國高等教育的問題與挑戰〉。「第五屆台灣綜合大學系統新進教師暨導師專業知能研討會」專題講座,2013年10月。

    葉春田,〈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分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29期,2011年10月16日,頁1-28。

    楊景堯、呂其翰,〈香港招收陸生與採認學歷的經驗與啟示〉。《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4期,2009年4月,頁60-75。

    楊景堯,〈兩岸高教開放政策爭論中的「假議題」〉。《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1期,2009 年 11月,頁18-22。

    楊景堯,〈臺灣對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相關議題的商榷〉。《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9期,2010 年9月,頁6-8。

    楊朝祥,〈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第44期,2009年12月,頁1-29。

    楊渡,〈從民眾觀點看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2010 年 7 月,頁55-64。

    楊靜子,〈全球化下大學組織困境之探討及其對台灣高等教育經營之啟示〉。《國民教育研究月報》,第13期,2003年,頁101-121。

    楊國賜,〈台灣高等教育面對的挑戰及其因應策略〉。《台灣教育》。第679期,2013年2月,頁2-10。

    靖心慈等,〈我國服務業因應區域服務貿易自由化之策略研析〉,《中華經濟研究院100年度國際經貿事務研究及培訓中心計畫子計畫一》,2011年,頁21。

    詹盛如,〈台灣高等教育類型與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2001年第9期,頁99-122。

    廖天威,〈新加坡的全民國防〉。《青年日報》。2007年11月4日第4版。

    廖光生,〈新加坡的大陸政策及其在兩岸關係的作用〉,《中國時報》,1993年4月22日,第6版。

    蔡銘津,〈少子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教育與發展月刊第25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101-107。

    劉素妙、張倩妮、陳周駿、陳郁萍、張奇文,〈開放大陸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分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29期,2011年10月16日,頁11-12。

    劉勝驥,〈大陸學歷採認與大陸生來臺之政策研究〉。《2010年兩岸文教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11月21日,頁1-20。

    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之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廣州大學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2011年。

    劉欣宜,〈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主題論文課程研究》。第1卷第1期,2005年9月,頁85-101。

    戴曉霞,〈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結構的轉變:兼論西德經驗〉。《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8卷,第2期,2000年3月,頁61-83。

    戴曉霞,〈國際招生的藍海策略〉。《高教技職簡訊電子報》,2014年5月13日。

    魏鏞,〈邁向民族內共同體:台海互動模式之建構、發展與檢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2002年9-10月,頁4。

    羅綸新,〈台灣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育的衝擊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4期,2007年,頁133-150。

    譚君怡,〈招收陸生-建立華語高等教育樞紐之契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2卷第1期,2013年1月,頁66-69。

    蘇進棻,〈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與未來挑戰〉。《研習資訊》,第24期,2007年7月,頁125-131。

    四、博碩士畢業論文

    王秋淑,開放陸生來臺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王麗卿,〈大陸高等教育對台招生政策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石昱郁,〈我國大學向大陸招生可行性之調查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春杉,〈台灣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向大陸招生推拉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宋經華,〈我國加入WTO對於高等教育政策影響之研究─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林威志,〈兩岸高等教育學歷認證與對我國高等教育產業可能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徐珮淑,〈全球治理與兩岸WTO 教育服務業的承諾-兼論我國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認證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治堯,〈陸生來台就讀大學院校之拉力因素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怡樺,〈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的環境與延宕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昭穎,〈從菁英走向大眾: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程之政策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冠孝,《新加坡對外軍事合作之研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1月。

    簡瑞榮,〈影響陸生來台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蕭伊婷,〈我國大學生預期陸生來台就學之生活壓力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報紙及網路資料

    IMF公佈2014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中國81超過南非泰國,《中國排名網》,2014年6月22,http://ranking.icccq.com/article/217309.html。

    100學年度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學士班招生放榜,《高教技職簡訊》,第55期,2011年7月10日,http://120.96.85.10/news055/2011070704.asp?c=0400。

    100學年度大學校院招收陸生核定名額出爐,《高教技職簡訊》,第50期,2011年2月10日。http://120.96.85.10/news050/2011020903.asp?c=0200&vers=050。

    2011—2014年台灣地區招收陸生情況,《華夏經緯網》,2014年05月16日,http://big5.huaxia.com/lasd/twzlk/2014/05/3889062.html。

    《人才快訊電子報》,2012年10月30日,http://itriexpress.blogspot.tw/2012/10/blog-post_3825.html。

    中日韓亞洲校園10專案出爐,《旺E報》,2011年11月16日,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238。

    中日韓大學交流合作促進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中國教育新聞網》,2010年12月13日,http://www.jyb.cn/world/gjsx/201012/t20101213_405685.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http://www.jsj.edu.cn/n1/12030.shtml。

    現階段兩岸政策,《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2008年10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268&ctNode=6621&mp=1

    專訪李建興:兩岸應共識研議縮小文字差異,《中國評論新聞網》,2010年2月2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93&kindid=2910&docid=101223504。

    王銘義、邱慧君、羅如蘭、俞雨霖,〈新胡四點:兩岸和平穩定〉,《中國時報》,2005年4月30日,第A1版。

    王維玲,〈校方輔導陸生 適應文化差異〉,《聯合報》,2011年4月3日,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0742。

    王彩鸝,〈港調查 200萬陸生想來台留學〉,聯合晚報,2010年5月1日,http://mag.udn.com/mag/car/storypage.jsp?f_ART_ID=247589。

    王丹演講遭嗆 陸生在台搞組織,蘋果日報,2009年12月16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91226/32189443。

    古鴻廷,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南洋大學校友業餘網站》,2006年3月23日,http://www.nandazhan.com/lishi/ndguanbi.htm。

    共諜盜取台灣關鍵機密內情,《亞洲週刊》,第25卷,第8期,2011年2月27日。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kk&Path=3118114761/08kk1a.cfm。

    江陳會前夕釋善意 教部研擬多項開放措施,《中央社》,2008年11月2日,
    http://city.udn.com/51640/3085001?tpno=0&cate_no=75457。

    朱芳瑤,〈共青團陸生 瘋台灣政治 愛社團〉,《中國時報》,2008年12月2日,第A8版。

    吳亞君,擴大招收境外學生回顧與前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網站》,100年10月21日,http://www.fichet.org.tw/wp-content/uploads/2012/11/01.pdf。

    李光耀稱華續行現政策將可與東協共同成長,《星島日報》,1996年9月9日,A6版。

    李木隆,〈補助一萬四金門縣長:台生陸生一樣〉,《聯合報》,2011年1月6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6077613.shtml。

    李光耀,〈避免引起反感被有心人利用,中國須耐心處理港臺問題〉。《中國時報》。1996年9月7日,第4版。

    何明國,〈國立大學將設陸生獎學金〉,《旺報》,2009年12月13日,http://news.twhg.com.tw/trend_content.php?ojb=18079。

    邱國強,〈人民幣升值 陸留學人數大增〉,《中央社》,2011年10月18日,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737302。

    林瑞益,〈陸生納健保過初審 比照外籍生〉,《中時電子報》,2014年10月23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3000996-260302。

    林思宇,〈陸生學費教部擬訂參考費率〉,《中央社》,2010年4月22日,http://news.cts.com.tw/cna/life/201004/201004220456584.html。

    洪婉郡、李明,〈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問題面面觀〉,《教育趨勢導報》,2010年。

    采杰公關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11)。ECA最新生活費用指數調查:強勢臺幣拉高臺灣生活費用指數,http://www.eca-international.com/news/press_releases/7359/

    兩岸關係再現僵局,《人民網》,2002年1月24日。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8/20/20020908/87808.html。

    邵夢瑩,陸生赴台就學現狀評析,《中央日報網路報》,2014年11月,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30&docid=102991849。

    政治社會化對來台陸生政府認同之影響,2010年11月25日,頁1,
    http://www.isu.edu.tw/upload/82207/6/files/dept_6_lv_3_24608.pdf。

    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措施,《陸委會網站》,2011年02月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93270&ctNode=7106&mp=1

    范捷茵,〈陸生身分特殊 打工難放寬〉,《台灣醒報》,2014年9月9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909-gIb9。

    柳曉力、張玉珂,〈教育部:歡迎台灣大學來大陸招生〉,《人民網》,2007年04月29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5687018.html。

    《留學新加坡20問》,http://www.libnet.sh.cn:82/gate/big5/www.library.sh.cn/tsgc/lxzn/singaporeFAQ.htm#04。

    馬英九教育政策-對新世代的教育承諾,馬英九蕭萬長的全方位政策白皮書,
    http://2008.ma19.net/policy4you/education。

    秦昱華,新加坡的外交戰略,《新加坡文獻館網站》,2011年11月29日,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293。

    崔慈悌,〈馬提五不五要 促三通〉,《工商時報》,2006年4月4日,第A3版。

    國際化視野下的新加坡高等教育,《免費論文下載中心網》,2009年2月,http://big.hi138.com/jiaoyuxue/gaodengjiaoyu/200902/106188.asp#.VYPrRlKqBu4。

    陳碧華,〈大陸學歷教部不承認 毛高文不鼓勵學生到對岸求學〉,《聯合報》,1991年3月29日,第6版。

    陳智華,〈最快明年 陸生來臺讀大學〉,《聯合報》,2008年9月21日,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7267。

    陳先才,「陸生三法」過關兩岸教育合作新起點,《新聞群組網站》,2010年,http://big5.huaxia.com/thpl/sdfx/2052642.html 2010/08/24。

    陸生比陸客對台印象好,《大紀元網站》,2011年2月10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1/2/11/n3167120.htm。

    教育部,〈陸生三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高教技職簡訊》。第45期,2010年。

    許秩維,〈台大陸生獎學金年近400萬〉,《中央社》,2011年9月7 日,https://tw.news.yahoo.com.html。

    許加泰,〈向優秀陸生招手金大祭出補助生活費免學雜費〉,《金門日報社》,2012年6月29日。

    開放陸生來台1年商機200億,《中時電子報》,2009年7月15日,http://m.blog.sina.com.tw/gogo99/article.php?pbgid=32821&entryid=603499。

    楊森(中正大學博班陸生),面對陸生請一視同仁,《蘋果日報》,2015年5月2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02/602860/。

    新加坡今年國防預算近百億美元 將購潛艇升級戰機,《中國新聞網》,2014年2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4/02-26/5885968.shtml。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說:江主席訪新意義重大,《人民日報》,1994年11月11日,第6版。

    新加坡人才強國戰略:豐厚待遇延攬人才,《中國網》,2003年12月,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WISI/464067.htm。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產業化,《免費論文下載中心網》,2009年2月,http://www.hkptu.org/ptunews/562/t01a.htm。

    新加坡留學人數增長,每年赴新留學生5000人,《出國在線網》,2012年11月,http://www.chuguo.cn/News/212489.xhtml。

    新加坡真的是民主體制嗎?《痞客邦網站轉載華爾街日報》,2011年5月19日,http://luzitha.pixnet.net/blog/post/61600043。

    新加坡人才強國戰略:豐厚待遇延攬人才,《新浪網》,2003年12月18日,http://news.sina.com.cn/w/2003-12-18/15031373735s.shtml。

    「菁英教育」星國學生解決問題力全球第一,《TVBS新聞》,2015年3月25日,http://news.tvbs.com.tw/old-news.html?nid=572718。

    臺灣形象的建構-大陸來臺人士「對臺意象」調查,《交流雜誌》,2011年 2月號,http://www.sef.org.tw/ct.asp?xItem=194291&ctNode=4407&mp=1。

    臺灣大學錄取本科陸生比率創歷史新高,《華夏經緯網》,2014年7月9日,http://big5.huaxia.com/ytsc/xwjj/2014/07/3969176.html。

    對於未來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後的學習、生活輔導等教育部均有完善配套措施,《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2009年12月28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72596&ctNode=5630&mp=1。

    鄭語謙,招頂尖陸生應借鏡香港,《聯合報》,2012年2月28日。

    境外招生4年倍增,《台灣新經濟簡訊》,第124 期,2011年5月4日。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5280&ex=2&ic=0000153。

    薛荷玉,〈陸生來臺 再等兩三年〉,《聯合報》,2008年5月30日,第A21版。

    韓國棟、江慧真,〈行政院大躍進明年起開放陸生來臺就學〉,《中國時報》,2008年7月18日。

    歷年最大共諜案陸軍空軍皆淪陷,《蘋果日報》,2015年1月16日,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16/543054/。

    簡立欣,〈陸生來台提醒事項 包山包海〉,《旺報》,2011年1月13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6001/112011011300098.html。

    嚴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海外留學生人數全球之冠〉,《新華網》,2006年6月1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06/01/。

    讀者文摘2013年台灣高等教育特輯,《中時電子報》,2012年2月1日 http://www.readersdigest-edu.com/。

    《聯繫新加坡網站》,http://www.contactsingapore.sg/tc。

    外文部分

    一、英文專書

    Clark, B. R.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Oxford: Pergamon, 1998.

    Dertouzos, M. L. 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N.Y.:HarperCollins, 2003.

    Pusey, M. Economic Rationalism In Canberra: A Nation-Building State Changes Its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二、期刊論文及報告

    Apple, M. “Comparing Neo-Liberal Project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 Comparative Education, vol.37, no4, 2001, pp. 409-423.

    Mok, K.“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 Study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44, no.2, 2000, pp. 148-174.

    Marginson, S. and Rhoades,“G. Beyond National States, Markets, and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Aglonacal Agency Heuristic.” Higher Education, no.43, 2002, pp. 281-309.

    Ng, P. T. “Singapore`s response to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 Politic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vol. 31, pp. 262-268.

    Sinclair,A. “Public Sector Culture: Manage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48, no.4, 1989, pp. 382-397.

    Vaira, M. “Globaliz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Higher Eduation, 2003, pp. 1-28.

    三、網路資料

    Immigration and Checkpoints Authority, Apply For Student’s Pass: Polytechnic and University, 2010, http://www.ica.gov.sg/page.aspx?pageid=325

    Obst, D., National policies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 http://www.iienetwork.org/page/11624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1981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981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Program in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inland China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301.pdf1970KbAdobe PDF22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