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82397      Online Users : 112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7786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2


    Title: 河伯神話與漢畫魚車圖像研究
    The research of He Bo`s myth and fish wagons` image in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s
    Authors: 王雯麗
    Contributors: 高莉芬
    王雯麗
    Keywords: 河伯
    魚車圖
    畫像石
    漢代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24 09:54:13 (UTC+8)
    Abstract: 水崇拜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話中皆有所展現,其中對河崇拜在初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不可掌控之特性、既神聖又恐怖的特質,都變成了祭祀的源由。祭祀是崇拜中極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地皆有不同的河祀活動,而中國的河祀活動起源甚早,早在商代即有卜辭記載。而祭祀又與神話有關,河祀風氣的盛行與河神神話的發展,亦有密切之關聯。其中河伯之神話敘事是中國河神神話的重要發展之一,本文即以傳世文獻和考古出土資料作為研究材料,分析河伯及其相關稱名的文本敘事,並探析考古出土資料中魚車圖的構成元素與圖像組合,進一步比較傳世文獻中的河伯及其相關稱名形象與考古出土資料中魚車圖上的神人形象、傳世文獻中的河伯及其相關稱名車騎形象與考古出土資料中魚車圖車騎形象,並論及魚車圖的寓意。
    Reference: 一、古籍(依作者朝代排列)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戰國]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戰國]尸佼撰、[清]汪繼培輯、黃曙輝點校:《尸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漢]劉熙撰:《釋名》,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趙岐注:《孟子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附補正及拾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晉]郭璞注、洪頤煊校:《穆天子傳》,收入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第1200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1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注、洪北江主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後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輯:《(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吳則虞撰、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再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版,2004年2刷。

    二、外文譯著(依筆劃排列)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林巳奈夫:《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1989年。
    (日)林巳奈夫著,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日]林巳奈夫著、唐利國譯:《刻在石頭上的世界:畫像石訴說的古代中國的生活和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譯:《巫系文學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 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費孝通等譯:《文化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英)伯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內在的旅程、英雄的冒險、愛情的故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
    (美)巫鴻著,鄭岩等人編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2010年3刷。
    (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版,2010年2刷。
    (美)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楊曉能著,唐際根、孫亞冰譯:《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美]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1990 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1997 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2000年。
    〔羅馬尼亞〕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2000 年。

    三、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2011年。
    山曼:《流動的傳統:一條大河的文化印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文崇一:《中國古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牛天偉、金愛秀:《漢畫神靈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號研究──關於四神的起源及其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版
    王青:《中國神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存明:《漢畫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 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 年版。
    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汪小洋:《漢墓壁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立:《文化整合與先秦自然神話的演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立:《漢墓神畫研究──神話與神話藝術精神的考察與分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5年。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楊愛國:《不為觀賞的畫作:漢畫像石和畫像磚》,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一民:《現代漢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6年。
    周勛初:《九歌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文安:《中國與兩河流域神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游國恩:《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01。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年版。
    楊寬:《西周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葉舒憲編:《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聞一多:《神話與詩》,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3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年版。
    鄭先興:《漢畫像的社會學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射手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牛耕〈試析漢畫中的《雷神出行圖》〉,《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1990年),頁15-19。
    王元林、任慧子:〈黃河之祀與河祠的變遷〉,《歷史教學》2008年第4期(總第545期),頁20-23。
    王弘達:〈《九歌.河伯》新解〉,《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11-15。
    王同海:〈東漢「天公行出」鏡紋樣試析〉,《消費導論》(2009年第1期),頁216-217。
    王軼:〈《九歌》「河山戀」辨〉,《州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2月),頁23-47。
    王煜:〈也論漢代壁畫和畫像中的魚車出行〉,《考古與文物》(2013年3期),頁71。
    朱娅蓉、吳佩君:〈文學作品中專名、通名與描述與的語用功能分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2期,頁140-144。
    江美華:〈從《禮記.冠義》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2期(2004年),頁143-172。
    何光岳:〈《九歌.河伯》的歷史地理〉,《船山學刊》1987年第1期,頁97-105。
    何光岳:〈河神的崇拜及河伯族的來源和遷徙〉,《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總第28期),頁21-29。
    吳鈞:〈「馮夷」小考〉,《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總第65期),頁58-60。
    呂相瑜:〈論《水經注》中的水神〉,《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9期(2008年4月),頁127-146。
    宋豔萍:〈漢畫像石中的魚車圖〉,《四川文物》2010年第6期,頁51-56。
    李立:〈試論夏部族河宗氏後裔的南徙與河伯、冰夷神話的重組〉,《松遼學刊》1999年第2期,頁55-59。
    李立:〈論屈原對河伯形象的再創造以及河伯神話的本文化〉,《長春師範學報》第19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1-54。
    李炳海:〈河伯傳說與夏文化〉,《晉陽學刊》1993年第6期,頁95-100。
    李陳廣:〈南陽漢畫像河伯圖試析〉,《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頁102-105。
    邢義田:〈漢代畫象中的「射爵射侯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期,頁1-66。
    林志強:〈卜辭所見河岳神之地位〉,《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頁57-60。
    林桂萍:〈中韓河伯神話之比較研究〉,《中國邊政》第168期(2006年12月),頁81-92。
    邱永生:〈徐州近年徵集的漢畫像石集粹〉,《中原文物》1993年第1期,頁64-70。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大廟普漢畫像石墓〉,《文物》2003年4期,頁61-7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定邊縣郝灘發現東漢壁畫墓〉,《考古與文物》2004 年第5期,頁20-22。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研究所、靖邊縣文物管理辦公室:〈陝西靖邊東漢壁畫墓〉,《文物》2009年第2 期,頁32-43。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5輯,頁57-94。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第27輯(2010年12月),頁207-240。
    高莉芬:〈會見西王母:《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與瑤池宴〉,《民間文學年刊》2卷第2期,2009年2月,頁135-156。
    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陝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思想戰線》2013年第6期第39卷,頁36-45。
    張懷通:〈先秦時期的山水崇拜〉,《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板)》1997年第2期,頁51-52。
    曹勝高:〈《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學刊》2010年第2期,頁93-98。
    連劭名:〈商代望祭中的河與岳〉,《殷都學刊》2011年第一期,頁12-16。
    陳玉潔:〈《九歌·河伯》所祀非黃河之神嗎〉,《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頁60。
    陳玉潔:〈《九歌·河伯》所祀非黃河之神嗎〉,《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西安)》第19卷第2期(2002年6月),頁60。
    湯漳平:〈再論楚墓祭祀竹簡與《楚辭.九歌》〉,《文學遺產》2001年第4期,頁19-27、142。
    黃浩:〈河伯娶婦故事的原型及其流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8期,頁120-121。
    黃起宏:〈「河伯」與陽侯的傳說〉,《第一師範學報》(湖南長沙)1999年第3期,頁53。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山東微山縣近年出土的漢畫像石〉,《考古》2006年第2期,頁35-47。
    楊升南:〈殷契「河日」說〉,《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頁8。
    葉舒憲:〈四重證據:知識的整合與立體釋古〉,《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總第54期),頁24-28。
    葉舒憲:〈物的敘事:中華文明探源的四重證據法〉,《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頁1-8。
    詹鄞鑫:〈河伯娶婦古俗考〉,《福州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0年1月),頁61-63。
    劉勝樹:〈《河伯》的解讀〉,《邯鄲師專學報》第12卷第1期(2002年3月),頁26-28。
    劉毓慶:〈《九歌》與殷商祭典〉,《山西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頁71-75。
    潘志和:〈河伯考索〉,《中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4期,頁23-24、43。
    蔣南華:〈《九歌.河伯》解〉,《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頁53-54。
    鄭杰文:〈《九歌.河伯》源於楚人祀河新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40-43。
    盧中陽:〈先秦時期河神人格化的演進〉,《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2月),頁79-82。
    蕭兵:〈圖像的威力:由神話讀神畫,以神畫解神話〉,《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0。
    謝虹光、霍惠玲:〈《九歌.河伯》內涵新探〉,《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二期(2012年6月),頁81-83。
    魏子任:〈中國古代的水神崇拜〉,《華夏文化》2002年02期,頁31。
    龔維英:〈《九歌.河伯》「九河」辨釋〉,《殷都學刊》1982年第3期,頁31-32。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娟娟:《中國古代的黃河河神崇拜》,山東: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李到炯:《龍宫故事系統硏究 : 從古到唐代之龍宫故事體系的淵源考察》,臺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周志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陳儒茵:《殷墟卜辭所見之自然神信仰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春艷 :《論河神信仰的變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謝紫琳:《文化觀照下的東漢魚、鳥圖像研究──以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館藏為對象》,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六、會議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同海:〈漢畫「魚車圖」再釋〉,《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2011年),頁162-172。
    石川三佐男:〈從「天公行出鏡」的畫像看《楚辭.九歌》的世界〉,《中國楚辭學(第五輯)──2000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9-227。
    陳成玉:〈漢代畫像石「魚車」圖像研究〉,《首屆中國高效美術與設計論壇論文集(上)》(2010年),頁62-71。

    七、圖錄(依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2‧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3‧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4‧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5‧陜西、山西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6‧河南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7‧四川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8‧石刻綫畫》,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山東省博物館等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市:齊魯書社,1982年。
    文物圖象研究室漢代拓本整理小組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精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
    王建中、閃修山著:《南陽兩漢畫像石》,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0年。
    朱錫祿:《武氏祠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
    李林、康蘭英、趙力光編著:《陝北漢代畫像石》,西安:陝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錦山:《魯南漢畫像石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
    武利華主編:《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
    南陽畫像館編:《南陽漢代畫像石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南陽漢代畫像石編輯委員會:《南陽漢代畫像石》,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5年。
    胡新立:《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1‧河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2‧山西》,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3‧內蒙古》,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4‧山東》,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5‧河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6‧陝西(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7‧陝西(下)》,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8‧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9‧甘肅、寧夏、新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光冀主編:《中國出土壁畫全集‧10‧北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雲南、西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徐州市博物館編:《徐州漢畫像石》,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徐州漢畫像石編委會:《徐州漢畫像石: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壁上丹青-陝西出土壁畫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書林編著:《淮北漢畫像石》,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1‧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2‧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3‧米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4‧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5‧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6‧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7‧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8‧綏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9‧榆陽、清澗、子洲、吳堡、靖邊、橫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康蘭英、朱清生主編:《漢畫總錄‧10‧神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傅惜華、陳志農編,陳志農繪,陳沛箴整理:《山東漢畫像石匯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馮沂等編:《臨沂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
    閻根齊等:《商丘漢畫像石》,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9151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1004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4301.pdf19643KbAdobe PDF21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