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786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7600      Online Users : 8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7866


    Title: 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華語口音之看法初探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How CFL Students in Taiwan View the Accent of Mandarin Chinese Produced by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s
    Authors: 吳艾芸
    Wu, Ai Yun
    Contributors: 葉潔宇
    Ye, Jie Yu
    吳艾芸
    Wu, Ai Yun
    Keywords: 華語教學
    口音
    假貌相比測驗
    Mandarin Chinese teaching
    accent
    CFL
    Matched-Guise technique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08-24 09:55:17 (UTC+8)
    Abstract: 本論文藉由瞭解在臺學習華語的外籍學生對於兩岸口音的看法,以供臺灣華語教師在教學現場應使用何種口音作為參考。研究對象是臺灣北部某國立大學的華語文教學中心中級班以上的外籍學生。研究方法包含假貌相比測驗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問卷調查和焦點團體訪談三項研究工具,蒐集研究資料,作為分析與討論問題的依據。
    經過研究實施與資料分析,歸結研究結果如下:(一)多數外籍學生具有聽辨兩岸口音差異之能力;(二)兩岸口音各有其擁護者;(三)兩岸口音的印象差異,除了在聲母、韻母及聲調,如:捲舌音、輕聲及兒化韻等等的差別以外,說話的語氣,如:聲音的大小、說話的速度、聲音的高低等,也會影響外籍學生對兩岸口音的印象;(四)外籍學生在選擇華語口音時所考慮的要素為「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易學」、「當地文化與朋友」、「好聽」以及「較具親和力」等五項因素;(五)本研究的外籍學生認為在現階段應學習臺灣口音的華語,奠立良好的口音基礎,進而拓展聽力寬度,然後再進入多元口音輸出的階段。
    最後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華語教學上的啟發與後續研究建議,以供華語教師、學校行政單位以及教學研究者在兩岸華語口音方面的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CFL(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in Taiwan view the accent of Mandarin Chinese produced by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s.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are from a university in Taipei city, and they are at intermediate-level and above.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include Matched-Guise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The major findings are: (1) Most CFL students have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accent of Mandarin Chinese produced by Taiwanese and Mainlanders; (2) the two accents have their own supporters; (3) CFL students’ impressions of the two accents include not only initials, finals and tones, but also volume, speed and pitch. Another interesting finding is that most CFL students in Taiwan want to learn Mandarin with a Taiwanese accent because (1) Taiwanese accent is easier to learn; (2) CFL students in Taiwan want to interact with Taiwanese and learn Taiwanese culture. When CFL students in Taiwan become high intermediate or advanced students, they also wish to be exposed to Mandarin with mainlander’s accent in order to expand their repertoi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included.
    Reference: 中文部分(按筆畫順序排列)
    文貞喜(2010)。在臺韓國學生華語學習動機語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臺北:五南。
    王君英、宋興川(2012)。語言態度對華文教育發展的啟示。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5),38-44。
    王若江(2010)。關於「大華語」的教學思考。載於《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編輯委員會編著。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頁140-14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惠(2007)。從兩岸三地教材詞彙差異看海外華語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0日。網址:http://ap4.fas.nus.edu.sg/fass/chswh/Quantitative%20Analysis%20on%20the%20Chinese%20Words%20Distribution.pdf
    王愛君(2006)。語言態度的社會實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王遠新(1999)。論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態度的幾個問題。滿語研究,(1),87-99、143。
    王曉華 (2005)。談漢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言語。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1(1),42-44。
    任承英(2000)。語言腔調感知及其主觀評價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臺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臺灣華語談起。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0(2),415-479。
    佚名(2010)。口音才是身分證。視野,(14),27。
    吳英成(2003)。全球華語的崛起與挑戰。語文建設通訊(香港),(73),46-54。
    吳英成(2010)。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如瑜(2010)。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正中書局。
    宋玥凝(2011)。淺談對外漢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安徽文學,(11),254。
    李素枝(2005)。標準口音與非標準口音在人們心目中的不同威望。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報,35(3),150-152。
    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沈依青(1997)。語言態度初探。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94-100。
    沈燕(1998)。談漢語聽力教學中的針對性。載於趙金銘主編,對外漢語教學探討集(頁148-15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沙平(1988)。“變語配對”實驗方法的應用。語文建設,(4),23-26。
    辛聲(2008)。論語言態度的聽者因素。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8(5),90-91。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1996)。教育方法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清海(2006年3月21日、23日)。從兩岸三地教材詞彙差異看海外華語教育,新加坡《聯合早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0日。網址:http://huayuqiao.org/articles/zhouqinghai/zhouqh07.htm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周榕、陳國華(2008)。英語專業大學生英美英語態度篇好語實際口音特點研究,31(1),49-57。
    林姮伶(2011)。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研究─以不同口音為主之教材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逸君(2010)。中級華語聽力教學設計研究─以在台外籍學習者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胡明揚(2005)。北京話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波(2007)。漢語聽力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胡健(2002)。Z. Do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三層次說與口語教學。山東外語教學,(1),8-12。
    胡維庭(2012)。標準語音與日常語音的距離─以臺灣華語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倪傳斌、王志剛、王際平、姜孟(2004)。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態度調查。語言教學與研究,(4),56-66。
    徐大明(2007)。中國社會語言學新視角─第三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著)最新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臺北:韋伯文化。
    國立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2009)。華語語音學。台北:正中書局
    張本楠(2006)。香港中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態度(電子版)。教育學報,34(1),133-149。
    張倩(2003)。青島年輕人語言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市。
    張偉(1988)。論雙語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影響。民族語文,(1),56-61、67。
    張積家(2007)。語言認知心理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無日期)。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8日。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曹佳(2007)。大學生對英語、漢語態度的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吉林大學,長春市。
    曹逢甫(2000)。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一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的實例。漢學研究,18(36),273-297。
    郭熙(2005)。漢語的國際地位及海外華語未來的走向。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30日。網址:http://big5.chinaqw.cn:89/node2/node2796/node2797/node2805/userobject6ai235289.html
    陳君楣、連榕菲(2009)。菲律賓華校學生中、英、菲語言態度的比較研究。海外華文教育,(3),52-59。
    陳松岑(1999)。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語言教學與研究,(1),81-95。
    陳國華(2004)。民族語言活力、語言態度、文化態度以及語言行為─師範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英美語態度與文化態度和他們的英語口音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廣東。
    陳惠芳(2012)。語言功能教學的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陸儉明(2005)。漢語走向世界與「大華語」概念。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本體研究(頁49-56)。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彭利貞(1999)。試論對外漢語教學語言。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36(6),123-129。
    普通話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8日。網址:http://www.coop-edu.com.hk/PTH/JianJie/JianJie.htm
    曾金金(2008)。華語語音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臺北:新學林。
    程棠(1996)。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載於趙金銘主編,語言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頁293-307)。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德明(1995)。社會變遷下的臺北國語與對外華語教學應運之道。教學、科技與媒體,19,3-11。
    鄒嘉彥、游汝傑(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臺北:五南。
    鄔美麗(2005)。語言態度研究述評。滿語研究,(2),121-127。
    維基百科(無日期)。現代標準漢語。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8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F%BE%E4%BB%A3%E6%A8%99%E6%BA%96%E6%BC%A2%E8%AA%9E
    趙元任(2001)。外國語的學習跟教學。語言問題 (頁147-153)。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趙燕(2009)。近二十年來國內語言態度研究考證。雲南師範大學學報,7(5),73-79。
    劉東彪、劉怡(2012)。大學英語教師對待不同英語口音的觀點研究。前沿,(4),180-181。
    劉頌浩(2008)。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慧(2013)。廣州地區港澳大學生語言態度及語言使用情況調查研究。暨南學報,(3),148-153。
    劉興策(2004)。新編普通話簡明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劉麗玉(2011)。在臺外籍學生華語學習之學習動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蔡佳殷(2014)。任務教學法融入華語聽力寬度教學設計與實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俊芬(2009)。臺灣小六年級學童對英語腔調之看法與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黎慧(2008)。母語為長沙方言的青少年對長沙方言和普通話的語言態度及使用情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長沙市。
    龍惠珠(1999)。從職業背境看語言態度的分層。外語教學與研究,(1),57-63、79。
    戴允華(2010)。家長對雙語現象和雙語教育的態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謝臥龍主編 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謝臥龍、駱慧文等著(2005)。質性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關春芳(2009)。對外漢語教師課堂用語淺論。東北財經大學,(3),89-91。
    蘇文霖(2003)。探討社會心理因素對華語學習者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
    Aya Matsuda(2003).Incorporating World Englishes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ESOL Quarterly, 37, 719-729.
    Colin Baker(1992).Attitude and Language. Bridgend:WBC Print Ltd
    Deyuan He, Qunying Zhang(2010). Native-speaker norms and China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and Teachers in China. TESOL Quarterly, 44(4), 769-789.
    Gardner, R. C. (1982). Language attitudes and language learning. Chapter 8 in E. B. Ryan& H. Giles (Eds.), Attitudes toward language variation: Social and applied contexts.London: Edward Arnold

    Ralph W. Fasold(1984).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Oxford&New York:B. Blackwell
    Richard Morrison, Mathew White(2005).Nurturing global listeners: increasing familiarity and appreciation for world Englishes. World Englishes, 24, 361-370.
    Timmis, I.(2002). Native-speaker norms and International English: a classroom view. ELT Journal, 56, 240-24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01610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6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octor`s / Master`s Program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101.pdf1576KbAdobe PDF227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