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7924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00985      Online Users : 5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9245


    Title: 桃園市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rincipals` Empowerment Leadership,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aoyuan City
    Authors: 夏偉傑
    Contributors: 秦夢群
    夏偉傑
    Keywords: 賦權增能領導行為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教師組織承諾
    Date: 2015
    Issue Date: 2015-11-02 14:57:24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桃園市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的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下之教師,知覺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之差異情形,並探討三者間之關係,最後探討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組織承諾之預測力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計抽樣31所學校,發出630份問卷,回收547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5.46%。問卷調查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目前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為中高程度,以「參與及自主決策」之知覺程度為最高,「績效責任」之知覺程度最低。
    二、目前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有中高程度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知覺,以「分享教學實務」之表現為最高,「分享價值願景」之表現最低。
    三、目前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師組織承諾的知覺為中高程度,以「留職傾向」之表現為最高,「組織認同」之表現最低。
    四、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因性別、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在知覺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五、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因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之不同,在表現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上有所差異。
    六、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因年齡、服務年資與擔任職務之不同,在表現教師組織承諾上有所差異。
    七、桃園市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的知覺及各分層面,彼此之間具有正相關的關係。
    八、桃園市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組織承諾具有預測作用,以「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的預測力最佳。
    Reference: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調查研究:「關注學生學習成效」為焦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7(1),209-232。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1-25。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楊振昇(1999)。教育行政。高雄市:麗文。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麗月(2008)。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策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173-199。
    古聖姿(2004)。升遷公平認知對工作滿意、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白崇亮(1986)。組織承諾研究:理論與實證。管理評論,5(2),31-50。
    朱芳儀(2011)。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經明(2010)。教育及心理統計學。臺北市:五南。
    江巨材(2007)。激勵保健因素與公立高職兼職行政工作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彥廷(2006)。Etienne Wenger的實踐社群理論及其對教師專業社群之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嘉杰(2014)臺灣地區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位論文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91,159-180。
    吳正成(1999)。臺東國小校長授能行為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作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增權益能。教育研究,113,頁160
    呂書碧(2003)。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知覺與學校衝突知覺之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宛臻(2014)。屏東縣國中校長願景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娟娟(201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兼任行政職務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辛俊德(2009)。國民小學社群特徵與教師教育信念及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宏欣(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志成(1998)。授權增能導向的學校行政。學校行政理念,107-123。
    林秀聰(1998)。賦能策略應用於機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忠仁(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保豐(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
    邱春堂(2010)。國民小學校長社會資本、教導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馨儀(199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淑蓮(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孟華(2003)。國小教師增權賦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瓊泰(1999)。工作生活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熾文(2001)。學校行政革新-領導、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徐子喬(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職餐旅群新進教師為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善德(1997)。高職教師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碧君(2010)。臺灣地區教學卓越幼稚園創新經營、組織承諾、教師專業社群及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涂嘉原(2013)。國小教師面臨教學困境時增權賦能的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與資料研究,27,9-12。
    秦夢群(2009)。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2)。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劉家維(2011)。教師工會成立發展與相關爭議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03,5-16。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心怡(2001)。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秀玲(2001)。高屏地區學前教育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淑宜(2010)。臺中縣市國民小學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惠英(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菁媛(2008)。屏東縣國小校長授能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校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嘉娟(2004)。員工內部行銷知覺、企業文化差異知覺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集團企業子公司員工為研究對象。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德銳、丁一顧(2000)。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校長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37,52-57。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豬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務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芝穎(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願景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郭逸瑄(2003)。高級中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吉興(2012)。桃園縣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名昱(2010)。南投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5。
    陳怡如(2003)。英國教育改革趨勢--新管理主義。教育研究月刊,118,113-159。
    陳怡君(2001)。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芬蘭(2006)。國小校長策略領導、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勇男(2011)。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新北市。
    陳美如、郭昭佑(2001)。教師如何從事課程評鑑:從賦權增能評鑑理念談起。教育研究月刊,88,83-93。
    陳浩(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純慧(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素貞(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學習與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琦媛(2014)。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於我國高等教育實施現況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2),1-46。
    曾南薰(1998)。我國教師組織承諾之整合分析。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游佩郁(2011)。臺北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游淑妃(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乃熒(2005)。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師大學報,50(1),101-121。
    黃宗顯(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黃玫玲(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氣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秋鑾(2009)。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哲彬(2004)。國民小學校長賦權增能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哲彬(2011)。國民中學校長賦權增能領導行為、組織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173-190。
    黃寶塘(2011)。臺南縣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湯為國(2012)。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振富(2002)。P. Senge著。第五項修鍊—學習型學校(Schools That Learn)。臺北:天下文化。
    楊智雄(2007)。國民小學校長授能領導與組織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婷姬(199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環境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董水(2012)。國民小學校長對教師賦權增能與教師工作壓力之關係-以互惠關係為調節變項。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廖芳儀(2011)。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俞青(2009)。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廖淑霞(2012)。一個「自主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建男(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美君(2014)。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關係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潘安堂(2002)。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培村(1996)。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舒文(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進雄(1992)。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群億(2012)。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寬信(199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內外控信念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柏安(2010)。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慧玲(2012)。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建構國小各年段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蕭勝文(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信任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志峰(2011)。邁向卓越-一位成功校長的領導作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1-30。
    鮑慧門(2013)。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3,134-155。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全(2011)。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宜倩(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人力資源管理之執行成效與知覺及其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臺北:五南。
    鍾昀珊(2013)。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蘇育濱(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授能領導與兼任行政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蘇品如(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Becker, H.S.(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 32-42.
    Blanchard, K., Carlos, J., & Randolph, A. (1996).Empowerment.EditorialNorma.San Francisco-California.
    Block, P. (1993). Empowerment means reform. Executive excellence, 3, 11-12.
    Bolam, R., McMahon, A., Stoll, L., Thomas, S., Wallace, M., Greenwood, A. et al. (2005). Creatingand sustain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ondon: DfES
    Bryman, A. (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Carr, C. (1994). Empowered organizations, empowering leaders.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8(3), 39-44.
    Conger, A. J., & Kanungo, R. N. (1988). The empowerment process: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471-482.
    Croamun, J. (2007).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gains: a case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Drucker, P. (1998). Peter Drucker on the profession of management.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dge.
    DuFour,R.(2003).Building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School Administrator. 60(5), 13-18.
    DuFour, R.,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Solution Tree.
    Edmonds, R. R. (1979). 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37,15-27.
    Grusky (1966).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4), 488-503.
    Hallinger, P., & Murphy, J. F. (1987). Assessing and developing principal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1), 54-61.
    Harris, R. T., & Eoyang, C. K. (1977). A typology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Working pap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Paper.
    Hogan, R.,Curphy, G. J., & Hogan, J. (1994). What we know about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nd personal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9(6), 493-504.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ord, S. M.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Hord, S. M. (2009).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Educators work together toward a shared purpose-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30(1), 40-43.
    Hughes, L. W,.& Ubben, G. C. (1989). The elementary principal`s handbook: A guide to effective a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Kanter, R. M.(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 A study of commitment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3. 499-517
    Kirkman, B. L., & Rosen, B. (1999). Beyond self-management: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of team empower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 58-75.
    Lightfoot, S. L. (1986). On goodness of schools: Themes ofempowerment.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3(3), 9-28.
    MacBeath, J.,& Dempster, N.(2009). Connecting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Education.
    Mael, F. A., & Ashforth, B. E. (1995). Loyal from day one: Biodata,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turnover among newcomers. Personnel Psychology,48(2), 309-333.
    Maeroff, G. I. (1988). Teacher empowerment: A step towardprofessionalization. NASSP Bulletin, 72(511), 52-60.
    Meyer, J .P. & Allen, N. J. (1997).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 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orrow .(1983). Concept redundanc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The case of work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3),486-500.
    Mowday, R. T., Porter, L. M.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linkages :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ism,and turnove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Nelson, T. H., & Slavit, D. (2007). Collaborative inquiry amo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the USA: Profess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through cross-grade, cross-discipline dialogue.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33(1), 223-239.
    Senge Peter, M.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Doubleday.
    Senge Peter, M. (1993).Transferming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4(1), 4-12.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on, P.V. (1974).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Reichers (1985).A review and reconcept 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3), 468.
    Reitzug, U.C.(1994).A case study of empower principal behavior.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12), 291.
    Reyes, P.(1990). Teachers and their work place: Commitment, prefere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Richard, L. Daft.(2005). The Leadership Experience, Thomson Corporation City.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and application.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erts, M. S., & Pruitt, Z. E.(2003).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Corwin Press.Inc
    Sinnott, D. M. (1995).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tudentacademic performanc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of Wayne State, Michigan.
    Slavin(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taw, B. M. (1977). Commitment to a policy decision: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3, 40-64.
    Staw, B. 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ManagementReview,6, 577.
    Steers, R.M. (1977).Antecedents and outcom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46-56.
    Vogt, J. F., & Murrell, K. L. (1990).Empower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Diego, CA: University Associates.
    Vygotsky,(1978).Mind in society. Carnbru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ener,(1982).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 422.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NJ: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117101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7101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13101.pdf4883KbAdobe PDF25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