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3/140902 (78%)
Visitors : 46058780      Online Users : 117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218


    Title: 青少年心理福祉之影響因素— 家庭支持與同儕支持之比較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sychology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amily support and peer support
    Authors: 蔡譚雅
    Contributors: 宋麗玉
    蔡譚雅
    Keywords: 青少年
    心理福祉
    家庭支持
    同儕支持
    幸福感
    Date: 2014
    Issue Date: 2016-02-03 12:20:04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為探究影響青少年心裡福祉之因素,以家庭支持與同儕支持對心理福祉之影響為研究焦點。研究目的有三:(一)瞭解青少年之家庭支持、同儕支持及心理福祉之狀況;(二)探討影響青少年心理福祉之相關因素為何;(三)比較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同儕支持兩者對心理福祉之相關程度。本文採問卷調查法,施測對象為台東市一年級至三年級之公立國中學生,共計回收700份問卷。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描述性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變數相關分析以及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青少年心理福祉平均等級屬於中等偏高,其中以「正向的人際關係」平均等級最高,「自主性」面向則為最低。青少年家庭支持、同儕支持亦達中上程度。
    二、影響青少年心理福祉之相關因素有:「性別」、「休閒活動」、「家庭支持」及「同儕支持」。女性心理福祉高於男性,有從事休閒活動受試者其心理福祉高於無從事休閒活動者,家庭及同儕支持程度越高,其心理福祉也越高。
    三、透過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同儕支持具有最佳解釋力,顯示同儕支持度越高,心理福祉則越高。在心理福祉各面向中,「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正向的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及「自主性」(autonomy)面向中,同儕支持之解釋力高於家庭支持;但在「環境掌控」(environmental mastery)、「生活目標」(purpose in life)及「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面向,家庭支持之解釋力則略高於同儕支持。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提出研究建議與限制。研究建議主要是針對學術研究、實務工作及社會政策三方面進行建議;研究限制則針對研究抽樣方法、研究範圍和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和研究變項以及研究實施過程四大方向,陳述本研究所遭遇到之限制。
    Reference: 王者欣(1995)。家庭支持與國中生主觀壓力的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
    求滿足理論驗證。私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古婷菊(2006)。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妙芳(2009)。臺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玲慧(2011)。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承翰(2013)。臺北市國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及同儕支持對內外向偏差行為之影
    響:現實支持與網路支持效果之差異。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珩潔(2002)。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庶深、林志聖、李玉珍 (2010)。選擇快樂人生:臺灣青少年幸福感之實徵研
    究。臺北: 得勝者教育協會兒童福利聯盟。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臺灣社會
    學,7,1-46。
    李佳諭(2012)。優勢取向生涯探索團體對高中女生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影
    響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
    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私立靜宜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清茵(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李雅惠(2006)。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靜怡(2005)。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
    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余郁雯(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何華欽、趙善如(2010)。單親家庭家長心理幸福感模型之研究:以屏東縣原住民
    與非原住民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1-52。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12)。社會工作理論: 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
    (四版)。臺北:洪葉。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
    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馨瑩(2009)。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新竹市。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
    五南。
    法務部(2008)。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報告。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柯旻伶(2011)。少年社會資本與生活福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私立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素慈(2002)。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福建、鄭逸如、邱泰源、胡文郁、陳慶餘、吳英璋(1999)。癌末患者得心理社
    會問題、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應用心理研究,3,79-104。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翁月仙(2010)。國中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生活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
    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相如(2005)。臺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珮琦(2008)。個人背景及幸福感與工作滿意、組織承諾、離職意向之關聯。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 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
    關研究。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索。出自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
    與幸福。臺北:張老師文化。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
    家庭之比較研究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俊賢(1994)。大學生之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俊豪(2008)。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響之
    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揚智。
    陳文俊(2007)。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雙葉書廊。原著E. Babbie(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0th Ed.,Wadsworth.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密桃、陳玲婉(2007)。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得添(2006)。高雄市普通班與特教班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幸福感之比較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毓茹(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德嫻(2006)。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
    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之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2007)。華人的幸福觀與幸福感。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的進展,1,1-29。
    陸洛、翁克成 (2007)。師生的傳統性與現代性、關係的契合性對師生互動品質
    及學生心理福祉影響之初探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27 ,81-118。
    曾文志(2007)。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38(4),417-441。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正鵠、楊瑞珠、許明松(1998)。長期性研究「大專生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
    之編制與調查期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臺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
    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黃郁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家政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俐婷 (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0。
    黃國城(2003) 。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惠鈴(2005)。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管理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銘福、黃毅志(2010)。影響臺東縣國二學生心理幸福之因果機制:家庭社經 地
    位與社會網絡何者重要。教育與社會研究期刊,21,1-37。
    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二版)。臺北:五南。
    楊杰青(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幸福感、父母教養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淑晴、黃凱琳(2011)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幸福
    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407-442。
    楊智翔(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明芬(2008)。家庭脈絡對大學生心理福祉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
    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茂林、佘雉陽、伍如昕(2007)。碩士生的主觀幸福感、控制源及關係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5(1),63~65。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添元(200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滿意度對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影響。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41(4),703-732。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
    康。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盧怡蒨(2013)。高中生的友誼品質、同儕接納與心理福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
    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薛凱方(2005)。大學生學習社群互動與生活適應、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昌志(2012)。國中生幸福感、社會支持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
    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美娥(2003)。從生態觀點探討單親家庭青少年正向適應能力、家庭能力、社
    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問題的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鍾思嘉(1992)。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況與輔導。中國輔導學會主編,輔導理論
    與實務,180-213。心理出版社。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鐘偉晉(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Amato, P. R., & Keith, B.(1991). Parental divorce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A
    meta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1), 43-58.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u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uvidual
    Differences,11(12), 1255-1261.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Martin, M., & Crossland, J. (1989). Happiness as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encounters. In J. P. Firgas & J. M. Innes (Eds.), 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189-203. Holland: Elsevier Science.
    Buss, D.M. (2000).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55(1), 15-23.
    Chao, W.(1997).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 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herlin, A. J., Kiernan, K. E., & Chase -Lansdale, P. L.(1995).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hood and demographic outcomes in young adulthood. Demography, 32(3),
    299-318.
    Cohen, S.,& Wills, T.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 2 ) , 310-357.
    DeNeve, K. M., & Cooper, H.(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 ality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Emery, R. E. (198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the children of discord and divor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2), 310-330.
    Harter, S., & Monsour , A. (1992).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onflict caused by
    Opposing attributes in the adolescent self-portrai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251-260.
    Honora, D. T.( 2002).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and achievement to future outloo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7(2),301-316.
    Keyes, C. L. M., Shmotkin, D., & Ryff, C. D. (2002).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6), 1007-1022.
    Linley, P.A., Maltby, J., Wood, A. M., Osborne, G., Hurling, R. (2009)Measuring
    happiness: The higher order factor structure of subjectiv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measur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7,878-884.
    Lu, L. (2001).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look into the Chinese folk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4), 407-432
    Lu, L., & Chen, S. Y. (2009). Internet use as a leisure activity for adults in
    Taiwan. Journal of Sport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3, 1-14.
    Mookherjee, H. N.(1997). Marital status, gender and perception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7(1), 95-105.
    Monette, D.R., Sullivan, T.J., and DeJong, C.R. (2010).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Tool
    for the human servi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67(2), 423-436.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Ryff, C. D., & Keyes, C. L.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719-727.
    Shek, D. T. L. (2001). Paternal and maternal influences on family functioning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families.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2 (1), 56-84.
    Sivik, T., & Rose, G.(1994). Gend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matic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tegrativ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9, 423-450
    Soutter, A.K., Gilmore, A. & O’Steen, B. (2011).How do high school youths’
    education experience relate to well-being? Towards a trans-disciplonary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2,591-631.
    Sun, Y., & Li, Y.(2002). Children’s well-being during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process: Apooled time-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2),
    472-488.
    Tahira, J. & Ruhi, K.(2011).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Pakistani
    Immigrants in Toronto, Can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34,452-464.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2), 145-159.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026400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64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工作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