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151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2/140891 (78%)
造访人次 : 46261970      在线人数 : 10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151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17


    题名: 以一入道 -- 老子「一」的詮釋進路
    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es to the “One” in Lao-Tzu’s Thought
    作者: 梁靧
    Liang, Hui
    贡献者: 詹康
    Chan, Kang
    梁靧
    Liang, Hui
    关键词: 老子

    忽恍(惚恍)



    Lao-Tzu
    One
    Indistinct
    Dao
    Xuan
    De
    日期: 2016
    上传时间: 2016-03-01 10:38:10 (UTC+8)
    摘要:   本書旨在反省當代各家對於老子「一」的詮釋,為老子之「一」提供嶄新的理解,進而以「一」作為老子修養論、政治哲學、形上學的樞紐,重訂老子哲學的軸心與實踐方向。
     
      本書第一章緒論說明老子「一」的研究意義,並對當代的各類詮釋進行概述。當代詮釋目前可分為:「道一等同」、「隨文解釋」、「一氣化生」、「精純一貫」、「一即是無」、「附會解說」六類。筆者在本書最後則建立第七種新詮:「一謂忽恍」。
      
      第二章比對古今《老子》較重要版本裡所出現的「一」字,並劃定研究範圍,說明文本中哪些「一」字具有哲學意涵。最後總結筆者對於《老子》在版本學上的態度。
     
      第三章到第七章是對各類詮釋進行進路上的探源與反省。除「附會解說」類不設立專章討論,其餘均以一類一專章探討。
     
      第三章探討「道一等同」類,挑選陳鼓應、李增、馬耘的詮釋作介紹。就學界對「道一等同」類在生成矛盾上的批判作討論。並說明該類採取「道物相依」的詮釋基礎下,如何將第38章「德-仁-義-禮」之序列、第42章「道生」架構之序列,各階段均視作是與道等同相依的過程。筆者重新考察這兩組序列,說明「道物相依」基礎所產生的問題。並在本書最末的附錄1,以當代國際政治上的索馬利亞海盜問題為案例,說明「德-仁-義-禮」序列在政治現實上的呈現。
      
      第四章探討「隨文解釋」類,挑選古棣與周英、劉笑敢的詮釋作介紹。此章探討《老子》各章的「一」是否可統一解釋,以及第42章的一、二、三是否可具有實指。
     
      第五章探討「一氣化生」類,挑選張揚明、吳怡的詮釋作介紹。此章說明氣論與養氣工夫對《老子》詮釋是否具有必要性,以及老子採取直接虛己的修養工夫,並提供一種老子不主張養氣的解讀觀點。
     
      第六章探討「精純一貫」類,挑選尹振環與劉振維的詮釋作介紹。此章探討「德之純一」是否可有效解釋「道生」架構,並說明道術轉向詮釋忽略了《老子》對自然界的描述。
     
      第七章探討「一即是無」類,挑選牟宗三與王博的詮釋作介紹。此章並探討「道」的性質是有無兼具、還是無。
     
      第八章為筆者對老子「一」建構的新詮釋,提出「一謂忽恍」的主張。嘗試以帛書本、傅奕本為依據,將傳統視「忽恍」作為道的性質描述給剝奪,放於「一」的性質之上,從而形成對老子哲學在道與物、無與有、無名與有名、無為與自然等概念的重新定位。
     
      這種新理解將發生詮釋進路上的新轉向,不再以形上本體、原理作為詮釋主軸,而是視老子哲學為一套哲學方法論,老子對於世界的描繪並不是採取理論式的解答,而是提供了一種以「忽恍」作為開展的觀察方式。
    當「忽恍」不再作為道的性質描述後,道是一片死寂的「無」。筆者在第八章建構「無」的形上學,用以說明「無」如何生一,如何動、用、復歸,以及如何作為萬物的存在依據。
     
      第八章以「忽恍」釋「一」,全章主要說明「忽恍」如何貫穿《老子》各章的「道生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得一」、「執一」、「抱一」。並說明「一」如何於無中自起、自生、自化,以及「得一」、「執一」、「抱一」為何均呈現出謙下之德。「一謂忽恍」所呈現的是一場聯繫的開展:不管是自然界場域中的「無-有」交融、政治場域中的「無為-自然」相合、修養者在境界上「觀妙-觀徼」辯證。這些都是以「一」作為聯繫,均呈現出「忽恍」的樣態,也可說是「玄」、也可說是「德」,而它們都是「一」。
     
      第九章結論則對各詮釋類別總整理,以「一」的不同詮釋,去循溯各家詮釋所理解的「道」,甚至是有、無、萬物等概念的定位。這便是本書標題名為「以一入道」的其中一個意涵。
     
    參考文獻: 為了方便讀者檢索,此處不分文獻類別、作品語系,僅以中文姓名的筆畫、與外文姓名的開頭字母作為排列。

    兩劃
    丁亮:〈《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刊載於《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97~246。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1998年。
    四劃
    尹振環:《重識老子與《老子》:其人其書其術其演變》,北京:商務,2008年。
    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1987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1988年。
    王邦雄:〈一命、二運、三緣份:由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起〉,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83期, 2007年5月,頁6~9。
    王淮:《老子探義》(五版),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台北:文津,1993年。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輯錄自《王弼集校釋》(二版一刷),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2006年,頁1~193。
    王慶節:《解釋學、海德格爾與儒道今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年。
    五劃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高雄:麗文,1995年。
    六劃
    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2002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1983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新北:漢京,2004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1983年。
    牟宗三:〈老子《道德經》講演錄〉(1) ~(10),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34~344期, 2003年4月~2004年1月,(1)頁1~7,(2)頁8~13,(3)頁1~6,(4)頁2~7,(5)頁5~17,(6)頁2~9,(7)頁2~9,(8)頁9~15,(9)頁1~4,(10)頁1~10。
    自由時報:〈日本老闆的辦法超溫馨 擺平索馬利亞海盜〉,2016年1月30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589655,查閱日期:2016年2月。
    七劃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1973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2010年。
    吳澄:《道德真經註》,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2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577~620。
    李約:《道德真經新註》,輯錄自《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483~500。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2002年。
    李嘉謀:《原始說天道德經註解》,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175。
    李增:《老子道之哲學》,台北:唐山,2010年。
    汪書:〈從今本《老子》第四十二章談〈太一生水〉篇〉(上)、(下),刊載於《國文天地》第27卷11期、12期,2012年4~5月,(上) 頁64~71,(下) 頁46~50。
    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譯》,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
    阮慶岳:〈從惚恍到時空合一:林壽宇的「道」〉,刊載於《藝術認證》第33期,2010年8月,14~19。
    八劃
    周學武:〈老子書中之「一」〉,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43期, 1995年12月,頁93~105。
    林安梧:〈關於《老子道德經》「道、一、二、三及天地萬物」的幾點討論〉,刊載於《東華漢學》第7期, 2008年6月,頁1~23。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台北:五南,2007年。
    林葳:《論國際組織對索馬利亞海盜行為之防制》,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河上公:《道德真經註》,輯錄自《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王卡點校,北京:中華,1993年。
    九劃
    范珍翡:《索馬利亞海盜之經濟與法律問題研究:以海盜贖金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499~557。
    十劃
    唐玄宗:《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輯錄自《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361~393。
    奚侗:《老子奚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徐振邦:《聯綿詞大辭典》,北京:商務,2013年。
    徐梵澄:《老子臆解》,北京:中華,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1984年。
    時雍:《道德真經全解》,收錄在《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723~753。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1998年。
    袁保新:〈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錄在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台灣學生,2008年,頁251~274。
    馬耘:〈老子「道」「德」試釋〉,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8期, 2008年8月,頁761~772。
    高亨:《重訂老子正詁》,台北:新文豐,1983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2001年。
    十一劃
    張松如:《老子說解》,濟南:齊魯,1987年。
    張厚齊:〈《老子》「一」之辨析〉,刊載於《新亞論叢》第13期, 2012年,頁5~18。
    張揚明:《老子斠證譯釋》,臺北:維新書局,1973年。
    張揚明:《老學驗證》,台北:新文豐,1994年。
    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0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403~482。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二版二刷),台北:台灣商務,2014年。
    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介》,北京:中華,1984年。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刊載於《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 1990年6月,頁1~22。
    陳滿銘:〈論「多」、「二」、「一(0)」螺旋結構與層次邏輯:以《周易》與《老子》為考察重心〉,刊載於《孔孟月刊》, 2005年,頁3~8。
    陳錫勇:《老子校正》,台北:里仁,1998年。
    十二劃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輯錄自《中華道藏》第9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45~53。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論建構試論之一〉,收錄在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1 年,頁1~46。
    彭耜:《道德真經集註》,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1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320~468。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2014年。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台北:五南,2012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第三版),台北:五南,2008年。
    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台灣學生,1991年。
    十三劃
    詹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台北:台灣學生,2014年。
    十四劃
    熊十力:《新唯識論》,北京:中華,1985年。
    趙中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及《易傳》之「一」意涵的轉化與發展〉,刊載於《輔仁國文學報》第24期, 2007年6月,頁89~113。
    十五劃
    劉長林:〈說氣〉,收錄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楊儒賓主編,台北:巨流,1993年,頁101~140。
    劉振維:〈論《老子》書中的「一」與「道」〉,刊載於《朝陽學報》第8期,2003年,133~150。
    劉笑敢:〈人文自然與天地自然〉,刊載於《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3期, 2004年,頁1~12。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刊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卷,1997年,頁25~58。
    劉笑敢:《老子古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劉笑敢:〈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刊載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7 卷第 2 期,1997 年 ,頁1~40。
    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輯錄自《中華道藏》第12冊,北京:華夏,2004年,頁272~512。
    蔣錫昌:《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1988年。
    十六劃
    盧育三:《老子釋義》,天津:天津古籍,1987年。
    十七劃
    韓巍:〈西漢竹書《老子》的文本特徵與學術價值〉,收錄在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2012年。
    十八劃
    魏源:《老子本義》,新北:頂淵,2005年。
    十九劃
    譚寶剛:〈郭店楚簡《老子》釋讀札記四則〉,刊載於《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27。
    二十劃
    嚴遵:《道德真經指歸》,輯錄自《中華道藏(九)》,北京:華夏,2004年,頁54~126。
    蘋果即時新聞中心:〈壽司店社長收服索馬利亞海盜?〉,2016年1月25日,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25/783132,查閱日期:2016年2月。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1991年。
    二十三劃
    蘭佳麗:《聯綿詞族叢考》,上海:學林,2012年。
    外文字母
    Behuniak, James, Jr.:〈“Embracing the One” in the Daodejing〉,刊載於《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第59期,2009年,頁364~381。
    Engels, Friedrich:《自然辯證法》,于光遠等編譯,北京:人民,1971年。
    Hegel, G.W.F.:《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1961年。
    Hegel, G.W.F.:《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1983年。
    Hegel, G.W.F.:《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北京:商務,1974年。
    IC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國際商會官方網站,網址:https://icc-ccs.org/,查閱日期:2016年2月。
    Patt-Shamir, Galia:〈To Live a Riddle:The Transformative Aspect of the Laozi〉,刊載於《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39卷2期,2009年9月,頁408~423。
    Yan, Hektor K. T.:〈A Paradox of Virtue:The Daodejing on Virtue and Moral Philosophy〉,刊載於《Philosophy East and West》59卷2期,2009年4月,頁173~18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97154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4010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401001.pdf2150KbAdobe PDF2119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