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0/140901 (78%)
Visitors : 46018345      Online Users : 7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3630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3630


    Title: 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
    Authors: 王志楣
    Contributors: 董金裕
    熊琬

    王志楣
    Date: 1996
    Issue Date: 2016-04-01 17:04:40 (UTC+8)
    Abstract: 封面頁
    證明書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內容
    第二章 作者傳略
    第一節 出生與出家
    一 身世
    二 出家
    三 住寺
    第二節 修學承傳
    一 習律
    二 師承
    三 弟子
    第三節 世業貢獻
    一 文教事業
    二 工藝成就
    第四節 著述要略
    小結
    附錄 年表
    附注
    第三章 《弘明集》述要
    第一節 成書背景
    第二節 纂輯動機
    第三節 編撰淵源、時間、內容
    一 淵源
    二 時間
    三 內容
    1 篇章卷數
    2 各卷概要
    3 分類標準
    第四節 辨疑
    第五節 著錄與版本
    一 著錄
    1 佛教類著錄情形
    2 非佛教類著錄情形
    二 版本
    小結
    附注
    第四章 漢魏佛教中國化之開始
    第一節 漢魏佛教特質
    一 儒家的抨擊
    二 道家的對抗
    第二節 漢魏佛教:宗教方面的中國化
    一 內佛外道的形成背景
    二 內佛外道的傳播方式
    1 以道解佛
    2 佛老並祀
    第三節 漢魏佛教:倫理方面的中國化
    一 夷夏問題
    1 夷夏觀念之形成及其意義
    2 夷夏之爭
    二 孝敬問題
    1 儒釋孝道觀在本源上的差異
    2 出家與行孝
    第四節 漢魏佛教:哲學方面的中國化
    一 中印對形體靈魂看法
    1 無我與有我
    2 識空與不識空
    3 魂滅與魂不滅
    二 中國神滅論發展類型
    1 形神為對等關係
    2 形神為主從關係
    3 形神為質用關係
    三 中國神不滅論主要論點
    四 中國佛教神不滅論與傳統有神論之區別
    小結
    附注
    第五章 兩晉佛教中國化之轉折
    第一節 兩晉佛教特質
    一 義理化的佛教
    1 教外政治的催化
    2 教內研發的轉向
    二 玄學化的佛教
    1 歷史發展之必然性
    2 中印思維之差異性
    三 名士化的佛教
    1 佛教始盛關鍵
    2 士人信佛意義
    四 社會化的佛教
    1 面對出世入世兩難
    2 消解在家出家矛盾
    第二節 兩晉時期三教之關係
    一 三教關係總說
    二 佛、道關係
    1 佛道混合
    2 佛道對抗
    3 佛道爭辯
    三 佛、儒關係
    1 政教衝突的背景
    2 政教衝突的形成
    第三節 東晉佛教「沙門敬王」的中國化
    一 兩次禮法與佛法之爭
    1 庾冰事件
    2 桓玄事件
    二 主張沙門敬王之理據
    1 維護名教秩序
    2 維護王者之德
    三 反對沙門敬王之理據
    1 不敬王者無損王權
    2 佛教王教相反相成
    四 慧遠的重要性
    1 理據兼顧名教佛教
    2 學行亦出世亦入世
    第四節 東晉佛教「形神果報」的中國化
    一 形神問題
    1 晉代形神議題的發生背景
    2 東晉神滅不滅之重要論辯
    3 慧遠神不滅的中國化意義
    二 果報問題
    1 <三報論>與<明報應論>的撰寫背景
    2 慧遠三世果報說主要內容
    3 佛教果報說的中國化意義
    小結
    附注
    第六章 南朝佛教中國化之論爭
    第一節 南朝佛教特質
    一 帝王多崇佛
    1 宋文帝
    2 齊竟陵王
    3 梁武帝
    二 群辯的學風
    第二節 從白黑之爭看南朝佛教中國化
    一 論戰經過
    二 論戰內容
    1 慧琳、何承天反果報輪迴
    2 宗炳、顏延之以佛教儒道
    第三節 從夷夏之爭看南朝佛教中國化
    一 論戰經過
    二 論戰內容
    1 孝親
    2 婚育
    3 貌服
    4 疆域
    5 化胡
    第四節 從形神之爭看南朝佛教中國化
    一 論戰經過
    1 第一階段
    2 第二階段
    二 論戰內容
    1 范縝的神滅論
    2 蕭琛曹思文對范縝的反駁
    3 梁武帝的神不滅論
    第五節 儒道的抨擊加速佛教中國化
    一 佛教調和三教衝突
    二 佛教對儒家的順應
    三 佛教對道教的釐清
    小結
    附注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弘明集》在中國佛學發展史上的價值
    第二節 《弘明集》中呈現的中國佛教特性
    附注
    參考書目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006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