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8497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27/140876 (78%)
造访人次 : 45984391      在线人数 : 6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4971


    题名: 孟子的仁政思想
    作者: 吳哲毅
    贡献者: 蔡明田
    吳哲毅
    关键词: 性善
    倫理政治
    德治
    君道與臣道
    民本
    王霸之辨
    人禽之辨
    義利之辨
    日期: 2001
    上传时间: 2016-04-15 16:03:46 (UTC+8)
    摘要: 孟子本著人性善的根據,意圖透過仁政思想的建構,糾正時君並引領人們進入良善的社會,完成每個人的道德價值。所以,基本上來看政治思想對孟子而言不過是人們倫理化過程中的一個手段而已,於是整個仁政思想類同於西方倫理政治的模式,以中國傳統而言就是種「德治」的思想。
    德治思想以賢君在位,君主有德為其樞紐,儒家向來重視上位者的教化之風,孟子承繼此原則在現實中求正君心以完成先覺覺後覺的德化目標。於是人治色彩偏重是德治思想一大特色,而君道也就成為重要的討論議題。君道就孟子而言在消解自己的主體性而為天下,然而為天下單憑一人之力不足有為,所以君道亦講尚賢,秉持著道勢並尊的態度,禮遇並重用以道自持的賢臣,使其輔助自己安治天下百姓。所以,臣與君是平等對待的,臣應當以道自持,發揮其積極輔助君主的性質,而非僅只屈承聖意,使君王能夠以道治天下。而在以為天下為目標的君道落實下來,正是仁政的具體措施,在經濟、教化、社會、外交及軍事上,無不以養民保民教民為原則,一切以成就人民完整生命為先,所有政治過程都僅佔有工具性效果。一系列仁政措施中,為天下的目的正是種民本思想的展現,甚至連政治權力的正當性也是從人民擁護與否的角度來看。孟子認為基於人性本善的基礎上,在統治者以民為貴以民為本的政治目標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們可以成善成德,完成其道德價值的存在。仁政是王道思想的展現,而霸道思想則與之並存於戰國之世,孟子明王霸之辨,認為霸道在爭氣力,不清人禽之辨而只把人民當工具看;不清義利之辨,未能依一己內心道德標準來施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反而惑於物欲只知追求近利,這樣的霸道違反人性,終難幫助時君成就長治久安之局的。
    仁政思想有著難以客觀化的問題,就理想而言是美好的,卻沒有在如何達成理想上作制度的保證,這多少與其倫理政治色彩過度濃厚,所導致輕忽對政治領域獨立研究有關。雖然如此,仁政思想在現代還是有存在價值,在功利思潮瀰漫、精神價值不受重視的今日,仁政思想或許給我們一個反省的機會,找回人生重要的精神價值,找回人之所以為人的尊貴性,相信唯有在「立人極」的基礎上,人們的文明才能更趨穩定與發達。
    參考文獻: ﹝一﹞基本書籍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62年﹞
    司馬遷,《史記今註》﹝臺北市 : 臺灣商務, 民國76年﹞
    朱 熹,《四書集註》﹝臺北市:五州,民國70年﹞
    李廣柏注譯,《新譯明夷待訪錄》﹝臺北市:三民,民國84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民國82年﹞
    焦 循,《孟子正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77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臺北市:漢京文化,民國76年﹞
    謝冰瑩等編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民國84年﹞
    ﹝二﹞一般書籍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王冬珍等編著,《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墨子商鞅莊子孟子荀子》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王廷洽,《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社會職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其俊,《亞聖智慧─孟子新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方俊吉,《孟子學說及其在宋代之振興》﹝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
    尹建章、蕭月賢,《先秦儒家與現代社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左文舉,《孟子歸納》﹝台北:曉園出版社,民國75年﹞
    朱 玄,《孟荀書十考與及孟荀列傳疏證》﹝出版不詳﹞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向世陵、馮禹,《儒家的天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
    宋文明,《孟子見証》﹝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民國84年﹞
    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市:桂冠,1992年﹞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市:聯經,民國67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臺北市:聯經,民國79年﹞
    吳乃恭,《儒家思想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市:聯經,民國8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民國6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曉明,《亞聖思辨錄─《孟子》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天瑋,《蘇格拉底與孟子的虛擬對話》﹝臺北市:天下遠見,1998年﹞
    林漢仕,《孟子探微》﹝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
    林毓生,《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市:聯經,民國79年﹞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82年﹞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 平,《從自由出發》﹝臺北市:風雲,1994年﹞
    侯家駒,《先秦儒家自由經濟思想》﹝臺北市:聯經,民國74年﹞
    孫開泰,《中國春秋戰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姚樹聲,《孟子的真實生平及其思想新評估》﹝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5年﹞
    韋卓民,《孟子之政治思想》﹝台北:華中大學韋卓民紀念館,民國70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
    梁韋弦,《孟子研究》﹝臺北市:文津,民國82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市:東大,民國69年﹞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市:臺灣學生,民國77年﹞
    容肇祖,《容肇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市:聯經,民國83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市:東大,民國80年)
    黃俊傑,《孟子》﹝臺北市:東大 民國82年﹞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八十年﹞
    陳立夫,《孟子之政治思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2年﹞
    陳東林,《論中國戰國史》﹝屏東:益民出版社,民國71年﹞
    陳訓章,《孟子管窺》﹝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73年﹞
    陳顧遠,《孟子政治哲學》﹝臺北市:啟明書局,民國50年﹞
    許宗興,《孟子的哲學》,﹝台北:商務,民國78年﹞
    許倬雲,《求古篇》﹝臺北市:聯經,民國71年﹞
    許國賢,《倫理政治論: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臺北市:揚智文化,1997年﹞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市:臺灣學生,民國74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游喚民,《先秦民本思想》﹝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葉經柱,《孟子之民本主義》﹝臺北市:正中,民國79年﹞
    楊化之編,《孟子研究集》﹝臺北市: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52年﹞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臺北市:五南,民國85年﹞
    楊國榮,《重回戰國─孟子新論》﹝臺北市:開今文化,1993年﹞
    楊 寬,《戰國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7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中國文化一個基本特徵的探討》﹝臺北市:水牛,民國78年﹞
    楊澤波,《孟子性善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市:聯經,民國81年﹞
    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
    趙海金,《孟子仁誼性命肊說》﹝臺北市:新興出版社,民國48年﹞
    劉仲平,《中國軍事思想》﹝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0年﹞
    劉澤華編,《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77年﹞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聯經,民國85年增訂版﹞
    賽班﹝George H. Sabine﹞,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臺北市:唐山出版社,民國76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市:里仁書局,民國83年﹞
    ﹝三﹞中文論文、期刊
    大木雅夫,〈法治與德治─立憲主義的基礎〉,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7期,1998.6。
    王爾敏,〈「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一文,收編於《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7年﹞
    日原利國著、范月嬌譯,〈王道到霸道的衍變〉,日本漢學論文集﹝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
    江宜芳,〈孟子「義利之辨」探析〉,孔孟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國81.11。
    朱 嵐,〈君子、仁人、聖人─儒家理想人格簡論〉,孔孟月刊,第35卷第8期,民國86.4.28。
    吳 森,〈「情」與中國文化〉,《比較哲學與文化》﹝臺北市:東大,1978年﹞
    李 杜,〈由先秦儒者說到當代新儒者對天道形而上問題的了解〉,周振群等編《當代新儒家論文集•內聖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
    李明輝,〈孟子的道德思考與隱默之知〉,第二屆國際東西哲學研討會,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民國82.6。
    李明輝,〈儒學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
    李明輝,〈性善說與民主政治〉,劉述先主編《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國84年﹞
    李明輝,〈孟子王霸之辨重探〉,孟子學研討會,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5。
    何信全,〈儒學與自由主義人觀的對比─以孟子與羅爾斯為例〉,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政治學系,1998.6。
    何信全,〈儒學與社群主義人觀的對比─以孟子與泰勒為例〉,中研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June 29-July1, 2000。
    何曉明,〈孟子「浩然之氣」與中國士大夫人格修養〉,孔孟學報,第71期,民國85.3.28。
    沈清松,〈義利再辨─儒家價值層級論的現代詮釋〉,收錄在《傳統的再生》﹝臺北市:業強,1992年﹞
    杜維明,〈論儒家的“體知”─德性之知的涵義〉,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1。
    佐藤將之,〈孟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7。
    金基柱,〈道德規範之自律性與他律性〉,中國文化月刊,205期,1997.4。
    林翠芬,〈孟子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7。
    孟繁驥,〈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孟月刊,第十一卷第六期,民國62.2.28。
    施華慈,〈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兩極性〉,《儒家思想的實踐》﹝臺北市:臺灣商務,民國69年﹞
    孫廣德,〈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之德與力〉,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四期,81.3。
    高見勝利,〈日本「人治」與「法治」的由來〉,亞洲與世界月刊,第15卷第2期第86號,民國80.10。
    梁治平,〈法辨〉,《知識份子》,1986春季號。
    夏長樸,〈孟子與宋儒〉,幼獅學誌,第18卷第3期,74.5。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
    敖小蘭,〈論孟子道德教育的目的〉,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三期,民國86.11.28。
    陳右勳,〈孔孟經濟思想辨正與真相〉,孔孟學報,第64期,民國81.9。
    陳立驤,〈《孟子》〈養氣知言〉章析論〉,鵝湖,第22卷第10期第262號,1997.4。
    陳宗敏,〈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孟月刊,第九卷第五期,民國60.1.28。
    陳顧遠,〈中國政制史上的民本思想〉,《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臺北市:三民,民國66年﹞
    黃 明,〈孟子的修養哲學〉,孔孟月刊,第30卷第9期,民國81.5.28。
    黃忠慎,〈孟子所謂的「仁政」〉,孔孟月刊,第20卷第4期,民國70.12.28。
    黃俊傑、蔡明田,〈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市:五南,民國89年。
    黃俊傑,〈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狄百瑞等著;周博裕主編《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
    黃俊傑,〈儒學與人權─古典孟子學的觀點〉,劉述先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國86年﹞
    黃 勇,〈「義利之辨」與儒家義利論的完備〉,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一期,民國86.9。
    黃春興,〈聖人作制與民主起源理論〉,政治學報,第29期,1997.12。
    黃鎬淑,〈孟子與民同樂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1。
    崔知泰,〈孟子的政治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5。
    賀昌群,〈論王霸義利之辨〉,責善半月刊,第2卷第4期。
    彭高翔,〈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章釋義〉,鵝湖,第22卷第10期第262號,1997.4。
    曾春海,〈辨孔、孟、荀的王霸論〉,中央日報「長河」第十四版,民國77.3.15。
    傅偉勳,〈儒家心性論的現代化課題〉,《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市:東大,民國75年﹞
    張守軍、馮郁,〈儒家先義後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的再認識〉,齊魯學刊,1995年第五期。
    賈海濤,〈儒家政治思想與中國歷史的循環─兼論儒術的「學」與「用」〉,文化中國,第24期,2000.3。
    楊國榮,〈從義利之辯到理欲之辯〉,孔孟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十一期,民國83.7。
    楊儒賓,〈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向〉,清華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民國79.6。
    楊澤波,〈王霸之辨正義〉上下,孔孟月刊,第36卷第5、6期,民國86.12-民國87.1。
    蔡明田,〈論孟子對禪讓說的態度〉,孔孟學報,第40期,民國69.9.28。
    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禪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期,民國78.12。
    蔡尚思,〈天人合一論即各家的托天立論〉,中國文化第八期,1993.6。
    蔡宗珍,〈臺灣之民主與法治的變奏曲〉,網頁140.115.150.246/ctimes/page/1113/page111304e.htm。
    劉安剛,〈孟子仁政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7。
    劉述先,〈從民本到民主─為陶百川先生八十壽慶而作〉,《文化與哲學的探索》﹝臺北市:臺灣學生,民國75年﹞
    劉述先,〈關於「儒家與政治學」的討論〉,鵝湖,第12卷第11期第143號,民國76.5。
    劉述先,〈理一分殊的現代解釋〉,《儒家思想與現代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劉述先,〈論孔子思想中隱涵的「天人合一」一貫之道--一個當代新儒學的闡釋〉,《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國89年﹞,本文曾於1995年12月22日第四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宣讀,後刊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3。
    鄭大誠,〈皇權與憲政主義─傳統中國之政治〉,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7卷第5期,民國89.5。
    鄭曉江,〈論「大丈夫」的人格與氣節〉,孔孟學報,第67期,民國83.3.28。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8年﹞
    魏汝霖,〈儒家之軍事與國防思想之研究〉,孔孟學報,第十七期,民國58.4。
    關亮清,〈義利之辨─以象山學作為例釋〉,鵝湖,第十三卷第一期第145號,民國76.7。
    鍾彩鈞,〈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黃俊傑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民國84年﹞
    顏厥安,〈打群架的遊戲規則?由法治觀念的變遷檢討臺灣之民主法治〉,網頁140.115.150.246/ctimes/page/1113/page111304e.htm。
    蕭賢貴,〈孟子的仁政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54.1。
    羅根澤,〈古代政治學中之“皇”“帝”“王”“霸”〉,管子探源,香港太平書局,1966。
    譚暄吾,〈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市:黎明,民國71年﹞
    蘇新鋈,〈經濟在孟子仁政中的角色〉,鵝湖,第十三卷第五期第149號,民國76.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86252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02001179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3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