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98277      Online Users : 13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610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101


    Title: 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
    Authors: 邱秀祝
    Chiou, Hsiu-Chu
    Contributors: 馮朝霖
    Fong,Tsao-Lin
    邱秀祝
    Chiou, Hsiu-Chu
    Keywords: 性別角色
    女性教師
    批判教育學
    女性主義
    實踐
    sex role
    female teacher
    critical pedagogy
    feminism
    praxis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2 16:56:58 (UTC+8)
    Abstract: 『性別』議題在教育研究的脈絡中,長久以來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關於基層女性教師的質性研究可說極為缺乏。女性教師是中小學校園的多數,卻面臨行政人員多為男性的結構性特色;而「教師」職業的工作特性,也使得女性教師的工作與家庭、婚姻緊密相連,以致形成專業能力、形象的萎縮。有鑑於此,本研究論文乃以十位國中女性教師為研究對象,以質化研究之深度訪談為主,企圖透過這群基層女性教師的經驗,以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瞭解女性教師在教育過程、職業、日常生活及其他次文化面向中,「性別」在教育情境中的運作機制。期望對女性教師性別角色的構成有所理解,並探究女性教師主體自覺、反省與轉化的可能性。一方面,除了填補學術研究中女性基層教師的經驗研究之不足外,也期待透過這樣的歷程,重新尋求一種屬於女性教師主體的意義。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Abbott, P. & Wallace, C.著,張君玫等譯(民84)。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台北市:巨流。
    Beauvoir, S.著,歐陽子譯(民85-86)。第二性(再版)。台北市 : 志文出
    版社。
    Bocock, R.著,田心喻譯(民80)。文化霸權。台北市:遠流。
    Patton, M. Q 著,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
    冠。
    Tong著,叼筱華譯(民85)。女性主義思潮。台北市:時報。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88)。台北市:教育部。
    王文科(民7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秋絨(民79)。弗雷勒批判的成人教學模式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王秋絨(民80)。批判教育論在我國教育實習制度規劃上的意義。台北市:師
    大書苑。
    王秋絨(民80)。教師專業社會化理論在教育實習設計上的蘊義。台北市:師
    大書苑。
    王瑞香(民85)。基進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
    王錦珍(民83)。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台灣人權促進會(民8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度台灣地區人權指標報告書。台
    北市:台灣人權促進會。
    田培林著、賈馥茗編(民77)。教育與文化。台北市:五南。
    朱敬一、戴華(民85)。教育鬆綁。臺北市:遠流。
    江秋玫(民86)。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嘉
    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羊憶容(民78)。女性知識份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女性知識份子
    與台灣發展,頁43-83。台北市:聯經
    行政院主計處(199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何秀珠(民83)。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家麗(民87)。從性別角色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
    研討會,1997年12月19日,台北市: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呂玉瑕(民70)。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婦女角色意識與就業態度的
    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0期,25-66。
    呂玉瑕(民71)。現代婦女之角色態度的價值延伸現象。思與言,卷20(2),
    135-150。
    宋文里(民84)。「批判教育學」的問題陳顯。通識教育季刊,二卷,四期,
    1-15。
    李美枝(民82)。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佘曉清(民87a)。不同性別的國中生與生物教師之師生互動。本文發表於台
    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之性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大學。
    佘曉清(民87b)。科學教育與性別差異的省思。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
    卓英豪等(民76)。北市國小女性教師多重角色調適之研究(上)(下)。教
    育資料文摘,118期,146-173頁;119期,164-188頁。
    周祝瑛(民82)。學術獎酬制度中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科會獎助論文。
    林正雄(民86)。在「玻璃天花板」下仰望的女子-以台灣建築專業中女性的
    求學與職業生活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民88)。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衝突關係。質性研究倫理-女性主義觀
    點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大人口研究中心。
    林彩岫(民76)。國民中學教師專業專業自主性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民81)。女性主義教育學與mezirow觀點轉換學習。載於「婦女教育」,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范信賢(民84)。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 : 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文慧(民77)。高職業成就婦女的家庭與事業:以工商企業女性經理人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民85)。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
    究實例。台北縣:巨流。
    孫敏芝(民84)。國民小學教師自主性與教師因應策略之探討。發表於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
    徐宗國(民84)。工作內涵與性別角色。台北縣:稻鄉。
    徐宗國(民84)。時間、家庭、大學女教師的工作生活素質。台北市:行政院
    國科會科資中心。
    徐宗國譯(民86)。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
    馬庫色(Marcuse,H.)著,劉繼譯(民79)。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
    研究。台北:久大。
    高淑貴(民73)。臺北市生活素質指標與公共設施配合之研究。台北市:台北
    市研考會。
    張如慧(民86)。多元文化社會的兩性教育改革---從女性教師的性別角色談
    起。黃政傑主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81-9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玨、王舒芸(民86)。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
    43,5-7。
    張芬芬(民80)。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鈺珮(民87)。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維安(民84)。生活世界與兩性關係。婦女與兩性學刊,五卷(4),109-131。
    張馨友(民84)。準教師任教動機、角色知覺與控制學生意識之FUZZY問卷調
    查。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民86)。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發表於台灣師
    範大學主辦「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台北
    市:灣師範大學。
    莊明貞(民87)。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高雄市:兩性
    平等教育單元設計研習、讀書會暨影片欣賞研習手冊。
    陳伯璋(民82)。課程研究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昱儒(民85)。工作與家庭:女性生活場域中的成就觀。國立台灣大學心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民85)。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
    陳英豪、吳裕益(民77)。師專生及新制師院生生活適應與教學態度之比較研
    究。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陳添球(民7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性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惠邦(民87)。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進財(民85)。西方性別歷史中之性別秩序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相對主體
    性與性別權利思考邏輯的型構。婦女與兩性學刊,7,167-196。
    陳曉穎(民86)。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民82)。國小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之研究:結構與意識的辯證。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麗華(民84)。反省性教學的概念架構與實施方法-以國小社會科為例。本
    文發表於「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傅柯(Foucault, M.)著,劉北成、楊遠嬰譯(民81)。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
    生。台北:桂冠。
    單小琳(民7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美惠(民87)。推廣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女性主義教學法之運用。本文
    發表於「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高雄市:高學醫學
    院。
    游鑑明(民83)。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台北市:中研院近
    代史研究所。
    馮莉雅(民86)。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朝霖(民83)。自我創化與教育-自我組織理論之教育學義涵初探。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第十七期,頁263-282。
    馮朝霖(民83)。自我詮釋與自我完成。竹市文教第九期,頁17-24。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069-122。
    台北:業強。
    黃政傑(民76)。教育研究亟須擺脫量化的支配。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
    大書苑。
    黃淑珍(民77)。國中教師背景因素、工作情境、人格特質與工作倦怠的相關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清芬(民86)。空間規劃與兩性教育。高雄縣: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
    文。
    楊深坑(民77)。理論、論釋與實踐。台北:施大書苑。
    詹志禹、鄭同僚(民83)。師範體系的開放與課程設計。本文發表於「全國民
    間教育改革會議」。台北市:台灣研究基金會、澄社、人本教育基金會。
    賈馥茗(民77)。教育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劉仲冬(民85)。從人猿到昆蟲-性學批判分析。本文發表於「性批判」研討
    會。台北市:東吳大學。
    劉惠琴(民70)。大學女生的性別角色與事業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
    劉麗雯(民78)。臺灣省政府女性主管事業生涯發展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
    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83)。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卷,5期。台灣省
    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陽教(民80)。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蔡美儀(民84)。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
    應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碧璉(民8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至慧等譯(民86)。女性新心理學。台北:女書文化。
    賴友梅(民87)。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平等意識相關因素
    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民84)。重新思考教師角色。通識教育季刊,二卷,四期,89-104。
    謝小芩(民84)。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
    1995年,台北:時報文化。
    謝小芩(民87)。性別與科學教育。本文發表於「性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
    1997年12月19日,台北市: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謝小芩(民88)。教育研究中的性別論述:台灣性別與教育的文獻回顧。跨世
    紀的台灣社會與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台灣
    社會學社。
    謝臥龍(民85)。從課堂師生互動關係分析的觀點探討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
    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謝臥龍(民86)。從兩性平權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 54,
    37-43。
    謝臥龍(民87)。國中科學教育方法與科成互動中之性別差異。本文發表於「性
    別與科學教育」研討會,1997年12月19日:台北市:台灣大學婦女研究
    室。
    謝臥龍、駱慧文(民81)。從性別平等的教育的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
    中師生互動中的關係。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心理系。
    簡成熙(民87)。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本文
    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當代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
    簡紅珠(民84)。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管理實作與決策之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八十三年度教育學門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
    簡紅珠(民84)。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書局。
    簡瑞容(民86)。對話、生活世界與覺醒---Maxine Greene 教育思想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藍忠孚、劉慧俐(民74 )。台灣女醫的專業、婚姻與家庭觀的初步
    探討。婦女在國家發展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頁141-166。台北:國立
    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藍雪瑛(民84)。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形成因素之研究。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惠娟(民83)。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本文發表於中正大
    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1994年5 月19
    日,嘉義縣: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譚光鼎(民87)。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0輯,23-50。
    蘇芊玲等(民85)。落實兩性平等教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顧燕翎編(民85)。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貳、英文部份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Routledge.
    Bowles, S. & Gintis, H.(1989).Can there be a liber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H. A. Giroux, & P. L. McLaren(Eds.), 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aker-Miller, J. B. (1986).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oston:
    Beacon Press.
    Basow(1992). A passionate subject: Representations of desire in feminist
    pedagogy. Gender and Education, 10, 85-92.
    Belenky, M. F., Clinchy, B. M., Goldberger, N. R., & Tarule, J. M. (1986).
    Women`s Ways of Knowing. New York : Basic Book.
    Britzman, D. P. (1986). Cultural myths in the making of a teacher: Biography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eacher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56,
    4,443-456.
    Brophy & Good (1974).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use and
    consequences. NY,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alderhead, J. (1994).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l activity. In A. Pollard & J.
    Bourne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arspecken, P. F. (1996). Critical 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and London : Routledge.
    Clandinin, D. J. (1986).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er images in action.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Elbaz, F. (1992). Hope, attentiveness, and caring for difference: The moral
    voice in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8, 5/6, 421-432.
    Feldberg, R. L. & Glenn, E. N. (1982). Male and female: Job versus gender
    model. In kahn-Hut, R., Daniels, A. K. & Colvard, R. (Eds.), Women and
    work: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A.(1988). Schooling for democracy :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roux, H.A. (1989). Feminist theory as pedagogical practi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1(1), 6-10.
    Giroux, H.A. & Simon, R.(1989).Popular culture and critical pedagogy :
    everyday life as a basis for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H. A. Giroux, &
    P. L. McLaren(Eds.),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roux, H.A. & Stanley, A.(1991). Postmodern education: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iroux, H.A. (1988).Teacher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By Bergin & Garvey Publlisher, Inc.
    Giroux, H.A.(1989).Schooling as a form of cultural politics : toward a
    pedagogy of and for difference. In H. A. Giroux, &
    P. L.McLaren(Eds.),Critical pedagogy, the state, and cultural struggle.
    New York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Gitlin, A. et al. (1992). Teachers` voices for school change: An introducation to
    educatio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Good, T. L. (1990). Build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 In D. D. David &
    Associates (Eds.), What teachers need to know: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alue essential to good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Gore & Rounmagoux(1983). Wait-Time as a variable in sex-related difference
    during fourth-grade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5),273-75.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edited by N. Denzin, and
    Y. Lincoln, 105-117. CA:Sage
    Hargreaves, A. & Fullan, M.G. (Eds.).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ssell.
    Hargreaves, A. & Fullan, M.G.(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Falmer.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ayes, E. (1989). Insights from Women`s Experien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No.43 pp.55-56.
    Jackson, P. W. (1990). Life in classroom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Jackson, Sue. (1997). Crossing borders and changing pedagogies: From Giroux
    and Freire to feminist theory of education. Gender and Education,
    9(4),457-468.
    Kanpol, B. (1994). Critical pedagogy : an introduction.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Kincheloe, J. L. & McLaren, P. (1994). You can`t Get to the Yellow Brick
    Road from Here.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Kincheloe, J. L. (1993). Toward a critical politics of teacher thinking : mapping
    the Postmodern . Westport, Conn. : Bergin & Garvey.
    Lather, P. (1985). Empowering research methodog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Lather, P. (1986). Issues of validity in openly ideological research: Between a
    rock and a soft place.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17, 4, 63-84.
    Martin, J. R. (1982). Excluding women from the education real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2(2), 133-148.
    Martin, J. R. (1984). Bring women into education thought. Educational Theory,
    34, 341-354.
    Martin, J. R. (1985).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The ideal of the educated
    wome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94).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 philosophy, women,
    and curriculum. New York ; London : Routledge.
    McCormick, T. M. (1994). Creating the Nonsexist Classroom. NY,
    NY:Teacher College Press.
    McLaren, P. (1995). Critical pedagogy and predatory culture : oppositional
    politics in a postmodern era .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Neiva, V. F. (1985). Work and Family Linkages. In Larwood, L., Stromberg,
    A. H., & Gutek, B. A. (Eds.), Women and work : An annual review
    (pp.162-190). New delhi: Sage Publica
    tion.
    Nodding,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 N. (1990). Feminist critique in the proffessions. In C. Cazden (Ed.),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393-42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odding,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Y,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llenburger, J. C. & Moore, H. A. (1992). Women and Schooling. A Sociology
    of Women : The Intersection of Patriarchy, Capitalism and Colonization.
    104-120, Prentice-Hall.
    Philips, T. (1995). A curriculum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Structure,
    strategies, and the professions role-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form: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Organized b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R. O. C.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Sleeter, C. E. & Grant, C. A.(1988). (Eds.)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Sadker. & Sadker. (1985). Effectiveness and equity in college teaching: Final
    Report. Washington, DC: Fu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Sadker. & Sadker. (1986). Sexism in the classroom: From grade school to
    graduate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67(7),512-515.
    Schon, D. A. (1987). Educatio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Weiler, K. (1994). Freire and a Femini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In P. McLaren
    & C. Lankshear (Eds.) Politics of liberation: Paths form Freire. London:
    Routledge.
    Weiler, K.(1991). Freire and a femini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1, 449-474.
    Weiner, G. (1994). Feminism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Buckingham,
    England ; Philadelphia, P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Wolpe, A. (1989). Within school walls. London: Routledge.
    Zeichner, K. (1995). Beyond the divide of teacher researcher and academic
    research. Teacher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2),153-17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8415200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53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30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