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08742      Online Users : 8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8625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6252


    Title: 清代棚民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Shed People in Ching Dynasty
    Authors: 黃怡瑗
    Huang, Yi-Yuan
    Contributors: 莊吉發
    Chuang, Chi-Fa
    黃怡瑗
    Huang, Yi-Yuan
    Keywords: 清代
    棚民
    人口過盛
    社會
    經濟
    犯罪案件
    環境破壞
    流寓
    Ching Dynasty
    shed people
    overpopulation
    society
    economy
    crime
    ruining of environment
    Date: 1998
    Issue Date: 2016-04-27 11:14:29 (UTC+8)
    Abstract: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過去活動紀錄的學問,而社會學則是研究群體關係行為的學問;早期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大都專注於政治軍事層面之探索,然而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卻是為數眾多的百姓,故本文擬從研究過去群體關係行為的社會史觀點,來探討清代棚民存在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影響,希冀由棚民角度審視當時相關的各項問題。
    簡單來說,棚民就是一種離鄉背井,到異地山區生活的流寓者,由於他們搭蓋簡單的草棚居住,所以當地人和政府都依此而稱他們為「棚民」,藉以和土著有所區別。棚民並非源起於清代,早在明中葉,江西地區即有棚民蹤跡,不過當時人數並不多,且因其栽種麻靛而冠以「麻民」、「菁民」的稱謂,直到明末,彼等在山區日聚日眾,並趁亂四處滋擾,官方才將其改稱為所謂的「棚寇」、「棚匪」,直指他們為治安上的隱憂。
    事實上,流動人口問題歷朝皆有,但清代卻對這類在山中生活的棚民特別重視,主要即因他們成群結隊於林深箐密處居住,且擁有流民去來不定、稽查匪易的特性,讓官方很擔心他們是否會聚眾謀反、意圖不軌;再則,棚民不像一般流民,以尋找臨時工作或向人乞討來勉強餬口,而是在山中栽種經濟作物或者從事工藝礦業的活動,日子一久,有些棚民甚至比當地土著還要富裕,結果竟引起對方嫉妒而發生大大小小的糾紛,造成社會不安。更甚者,棚民過度開發山區的結果,嚴重破壞當地環境,並促使水土大量流失,居住山下的土著往往飽受其害,損失難以估計。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棚民產生的原因與一般流民不盡相同;歷代流民,大多因戰亂、饑荒、水旱災或賦役繁重而不得不離鄉背井,四處流移,然清代棚民卻是由於家鄉人口過盛、土地缺乏,為求生存,不得不外出謀生,但這時其他省分可耕平地幾乎已達飽和,於是只好往山上發展,故棚民並非一開始便打算到山裡生活;如果平地有田可耕,他們便不會入山謀生,當然也就無所謂的棚民了。所以道光中期以後,由於內亂外患頻仍,造成人口銳減,許多可耕地成為荒田,新來流民得以據此開墾,不再需要上山尋覓,棚民人數便漸漸減少,至光緒時期,雖偶在檔案中發現地方官提及棚民,卻也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棚民問題了。
    雖然棚民為清代地方社會帶來治安惡化與環境破壞的負面結果,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存在與興盛,事實上正意味著當時中國人口壓迫的嚴重與人口流動的頻繁,並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當時人口過盛、土地不足的景況。此外,棚民為求解決糧食問題,在山區普遍栽種玉米、蕃薯、洋芋等美洲作物以替代傳統稻麥裹腹,亦凸顯當時民間與官方對人口眾多而產生的糧食問題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再則,這些作物廣泛栽培,亦提供種植者一個補貼家用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利用新式雜糧造麴釀酒、飼養牲畜,然後運至市場販售牟利,對改善窮困的傳統農業生活,助益甚多。而棚民為養家餬口所從事經濟作物栽培與工藝礦業活動,除對繁榮地方社會有一定貢獻外,也顯示當時農工商業正逐漸邁向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經營。
    Reference: 由於使用資料眾多,僅就較重要者加以登錄,以供參考:
    一、檔案資料:
    1.(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原名《皇朝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一版一刷)。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清檔案室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明清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4年8月出版)。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宮中檔案硃批奏摺》。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軍機處錄副奏摺》。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1996年出版)。
    8.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軍機處檔•月摺包》。
    9.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康熙∼光緒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65∼76年出版)。
    10.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4年11月初版)。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167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44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