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9495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09951/140887 (78%)
造访人次 : 46275227      在线人数 : 12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51


    题名: 俄美中三國在中亞的競逐
    The Competition of Russia, America and China in Central Asia
    作者: 蘇葆忠
    Zheng, Su Bao
    贡献者: 林永芳
    蘇葆忠
    Zheng,Su Bao
    关键词: 中亞
    區域安全
    地緣政治
    強權
    Central Asia
    regional security
    geopolitics
    strong powers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16-05-09 13:29:12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崩解,致使中亞地區權力出現真空狀態。中亞新興獨立的五個國家援引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外力,來協助國家的進步。俄羅斯自詡為中亞的保護者,並且認為中亞為其勢力範圍。美國為霸權擴張、西方式民主鼓吹者,致力於反恐戰爭與中亞資源的開發。中國的崛起需要的是中亞區域的穩定以及中亞各國與中國的相互合作。本研究試圖透過中亞本身內部安全、資源、民族、文化等因素以及外部國際環境變化,來探討俄、美、中三國與中亞五國之間的關係發展與演變。
    After the cold wa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caused a power vacuum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The five newly independent Central Asian states have cited external forces, including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assist their own countries’ progress. Russia treats itself as Central Asia’s protector, and considers Central Asia under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As a hegemony expansionist and western-style democracy promoter, the US strives for anti-terrorism and the extra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Central Asia. For China’s rise, China needs regional stability and maintains mutual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states. This study explores Central Asian states’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America and China through domestic security, natural resources, nationalities, cultures,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參考文獻: 一、書籍
    Ahmed Rashid. Jihad: The Rise of Militant Islam in Central Asia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Cohen Saul.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Downs, Erica Strecker. China`s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Santa Monica, Calif. : Rand, 2000.
    Eugene B. Rumer,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After the Soviet Collapse, edited by Jed C. Snyder, After Empire: The Emerging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Geography :World-Economy, Nation-State and Locality .New York: J. Wiley & Sons: 1993. Gregory Gleason, The Central Asian States--- Discovering Independence,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1997.
    Guangcheng Xing, “China and Central Asia”, edited by Roy Allison and Lena Jonson, 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 Affairs, 2001.
    Halford J. Mackinder,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 New York :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42.
    Irina Zviagelskaia, The Russian Policy Debate on Central Asia .London: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5.
    Josef Matznetter, Politische Geographi. Germany: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1977.
    Lena Jonson,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 a new web of relations, London :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Russia and Eurasia Programme ; Washington, DC : Distributed b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8.
    M. Mozaffari, Security politic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the southern belt 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Press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997
    Mark Burles and Santa Monica, Chinese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The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Santa Monica, Calif. : RAND, 1999.
    Michael Mandelbaum ed.,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Kyrgyzstan, and Turkmenistan.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4.
    Nancy Lubin, “Central Asia: Issues and Challenges for United States Policy,” edited by Ali Banuazuzu and Myron Weiner, The New Geopolitics of Central Asia and Its Borderlands .London: I. B. Tauris & Co Ltd, 1994.
    Robert S. Ros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Michael E. Brown (ed.), The Rise of China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2000.
    Stanislav Zhukov,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in Boris Rumer ed., Central Asia and the new global economy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Stephen Blank, “The United States and Central Asia”, edited by Roy Allison and Lena Jonson, Central Asian Security: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Affairs, 2001.
    Shireen T. Hunter, Central Asia Since Independence .Washington :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6
    Touraj Atabaki and John O’ Kane, Post- Soviet Central Asia .London ; New York : Tauris Academic Stuid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Leiden, Amsterdam, 1998.
    Vyacheslav Vashanov, “Economic Changes in the Post-USSR: Reasons for Mass Migrations”, edited by Jeremy R. Azrael, Emil A. Payin, Kevin F. McCarthy, and Georges Vernez,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mplications for Migration .California: RAND, 1996.
    Zbigniew Brze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台灣中華出版,1991年。
    William J. Perry, Ashton B. Carter ,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鑒2003 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年9 月。
    王治來、丁篤本編著,《中亞國際關係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 年。
    王桂芳,《中亞戰略格局與中國安全》。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 年。
    白邦瑞,《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吳宏偉,《中亞人口問題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七月。
    邢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帕克(Geoffrey Parker);李亦鳴等譯,《20世紀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 Western Geo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北京:解放軍出版,1992年2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李永熾譯,《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
    胡鞍鋼,《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4 月。
    胡鞍鋼編著,《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2001 年2 月。
    胡鞍鋼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 年9 月。
    孫壯志 ,《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孫壯志,《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氣與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4月。
    海平、運平、璟濤編著,《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西部統計年鑑200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張敏謙,《美國對外經濟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台北:立威,1998年。
    許濤等編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 月。
    麥克.克萊爾(Michael T. Klare),童新耕、之也譯,《資源戰爭─全球衝突的新場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年。
    喬瑟夫.塞瑞米、詹姆士.侯肯主編(Joseph R. Cerami and James F. Holcomb, Jr.),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陸軍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
    鈕先鐘譯,豪斯霍夫 著,《現代軍事思想-地緣戰略學》。台北:軍事譯粹社,1959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編,《新疆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年7 月。
    楊恕,《轉型的中亞與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雷家驌主編,《國家經濟安全理論與方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況》。台北: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4月。
    趙常慶,《中亞五國對外關係現狀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9月。
    趙常慶,《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10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薛君度主編,《新俄羅斯:政治、經濟、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薛君度主編,《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二、期刊
    Andrew J. Bacevich. 2002. “Bases of Debate: America in Central Asia”, 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2002, pp.39~53
    Andrew J. Pierre and Dmitri Trenin , “ Developing NATO-Russian Relations, “ ,Survival, Vol. 39,No.1(Spring 1997), p.8
    Ariel Cohen, “U.S. Policy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Building A New “Silk Road”To Economic Prosperity, July 24, 1997, p.7
    Arnold Wolfers,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y, Vol.67, No.4,Dec. 1952, p.481
    Bonnie S. Glaser,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Asian Survey (Berkeley, Calif.), vol. 33, no. 3 (March 1993), pp. 252-271
    Cui Hongjian, “NATO’s Expansion: The Motives and a Perspective”, Beijing Review, 2002.12.26,pp. 9~10
    Farkhad Khamraev, “‘The Xinjiang Factor’ and Central Asian Security,”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Lulea, Sweden) , vol. 23, no. 5 (2003), p. 115
    Fiona Hill and Florence Fee, “Fueling the Future: The Prospects for Russian Oil and Gas”, Demokratizatsiya, Vol.10, No. 4, Fall 2002, p. 465
    Isabel Gorst, “Russia, Turkmenistan Sign Gas Accord Supply To Rissua To Peak At 2.8 Tcf/yr”, Platt’s Oilgram News, V.81, 2003.04.11
    Jakub M. Godzimirski, “Russian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s 1997 and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European Security, Vol.9, No.4, Winter 2000, pp. 73~91
    Jakub M. Godzimirski, “Russian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s 1997 and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European Security, Vol.9, No.4, Winter 2000, pp. 73~91
    Jim Nichol, Trans Caucasus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Interest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December 20, 1996
    Shireen Hunter, “Islam in Post-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Journal of Islamic Studies 7, 2, 1996
    Strobe Talbott,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Nov./Dec.1996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UNESCO), CC-78/CONF.636/ 3 ,Paris,1979.2.12
    Yong Deng, “The Chinese Concep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Oxford), June 1998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國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7 ~75。
    孔愛莉、張偉,〈地緣政治歷史、現狀與中國的地緣戰略〉,《地理研究》,第13 卷,第3 期,1994年,頁69-75。
    王崇杰,〈中間地帶---中亞地區戰略態勢分析〉,《國際貿易》,2001年第1期,頁26-30。
    王傳劍,〈美國在中亞:政策、手段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0年第2期,頁31-39。
    王新謙、吳鋒,〈阿富汗戰爭後的里海能源與中亞地區國際關係〉,《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5月,第3期。
    王緯,〈能源安全對策:中國如何解決石油問題〉,《中國評論》,2003年1月號。
    成寧,〈美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利益及美俄爭奪該地區的新態勢〉,《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44-47。
    余學會、許濤,〈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及其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3期,頁39-47。
    宋春蘭、吳潮,〈北約東擴與歐盟東擴的比較分析〉,《浙江師大學報》,1999年第6期,頁49-61。
    李玉珍,〈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的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1996年8月。
    李秋發,〈江澤民國際安全思想初探〉,《軍事歷史研究》,第2期,2001年,頁10-19。
    邢廣程,〈中國和中亞各國新的關係〉,《中國外交》,1996 年第12期,1997年2月。
    孟亮,〈美俄對中亞五國的軍事爭奪及前景〉,《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9期,頁32-34。
    邱丹陽,〈平等互利、和平可求-論江澤民新安全觀的精髓和特徵〉,《學術研究》,第7期,2000年,頁97-101。
    施子中,〈911 事件對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8-175。
    倪孝銓,〈美國對獨聯體的政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1期,頁18-31。
    唐國棟,〈最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0期,頁18-22。
    孫壯志,〈中亞地區:美國難主沉浮〉,《瞭望新聞周刊》,第24期,2000年06月12日,頁58。
    徐樹寶,〈21世紀俄羅斯油氣資源潛力分析〉,《當代石油石化》,第9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35-39。
    常盼,〈美國的中亞戰略探析〉,《蘭州大學學報》(甘肅),2001.03.29,頁58-64。
    張亞中、孫國祥,〈2001-2002 亞太安全趨勢:強權的戰略思維與實踐〉,《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2002年6月。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與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1997年5月,頁19-35。
    張雅君,〈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中國大陸研究》,2000年3月,頁1-25。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2002年3、4月,頁35-58。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國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
    張錫模,〈911 事件後的中亞情勢〉,《國際事務季刊》,2002年2期,春季刊。
    畢英賢,〈中國與中亞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9期,1994年9月。
    許濤,〈中亞地區安全格局中的民族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第10期,頁32-36。
    許濤,〈關於中亞地區伊斯蘭教運動問題〉,《現代國際關係》,1999年3期,頁19-22。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001年10月,頁1-25。
    黃鋼軍、黃金富,〈當前中亞形勢淺析〉,《國際觀察》,第1期,2001年,頁36-38。
    雷霆,〈新疆積極開拓中亞市場的戰略思考〉,《實事求是》,2000年,No.6,頁38-40。
    趙海燕、許平,〈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石油工業〉,《西伯利亞研究》,第29卷第3期 ,2002年6月,頁21-25。
    趙常慶,〈中亞國家:國際戰略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3期,頁48-54。
    趙華勝,〈“顏色革命”後歐亞地區形勢變化〉。《現代國際關係》,2005年第11期,頁28-33。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1-36。
    潘志平、王智娟,〈鳥瞰中亞宗教、民族之歷史與現狀〉,《西北民族研究》,1994 年2期。
    鄭羽,〈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十年間的演變〉,《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四期。
    鄭羽,〈俄羅斯與北約:從「和平夥伴計劃」到馬德里峰會〉,《東歐中亞研究》, 1997年第6期,頁64-70。
    鄭羽,〈蘇聯的解體與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4 期,頁47-54。
    鄭端耀,〈評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遠景季刊》,第四卷第二期,2003年4月,頁104-115。
    鄧浩,〈伊斯蘭教與當代中亞政治〉,《國際問題研究》,1999 年第3期,頁20-27。
    鄧浩,〈美俄中亞爭奪的新態勢〉,《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2期,頁52-56。
    龍舒甲,〈『毆安組織』召開伊斯坦堡高峰會之意義〉,《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2000年春記號。
    龍舒甲,〈古阿姆五國論壇發展之研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期,2001年。
    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911 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其週邊情勢〉,《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2002年11、12月,頁109-123。
    龍舒甲,〈論裏海能源與外高加索地區安全之關係〉,《問題與研究》,2003年3、4月第42卷第2期,頁95-111。
    闕旭淇、趙竹成〈分離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及毒品對中亞區域安全的影響〉,《理論與政策》,第十七期第一卷,2003年4月,頁125-144。
    羅捷,〈論泛伊斯蘭主義在中亞的發展〉,《國際政治》,2002年5月,頁146-147。
    蘇武,〈二十一世紀能源爭奪戰中的中亞地位〉,《歷史月刊》,1998年3月,頁 44-49。
    甘可怡,《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李怡,《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耿生,《中共與中亞各國政經互動關係(1991~2002)─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主軸之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惠卿,《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曾佑暉,《強權競逐下的中共對中亞政策---1991~2003》。台北: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劉守仁,《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1月。
    闕旭淇,《中亞五國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關係(1992-200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三、報紙
    Newsweek
    New York Times
    Beijing Review (Beijing)
    Jane’s Intelligence Digest (Cheltenham, Gloucestershire)
    Taiwan News (Taipei)
    World Press Review (New York)
    《人民日報》
    《大公報》
    《文匯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報》
    四、網路資料
    北約官方網站 http://www.nato.int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http://www.fmprc.gov.cn/chn/index.html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
    華夏經緯網 http://www.huaxia.com http://www.viewcn.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俄羅斯研究所
    90263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63005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俄羅斯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36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