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74881      Online Users : 6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36


    Title: 犯罪狡黠化與員警工作負荷、成就及因應對策之研究-以臺中縣警察局為例
    The study of impact of organized crime on police’s workload,result achieved and policy measure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use Taichung police station as an example.
    Authors: 林凌志
    Contributors: 林顯宗
    林凌志
    Keywords: 犯罪狡黠化
    Sly crimes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6-05-09 15:44:07 (UTC+8)
    Abstract: 摘要
    犯罪係人類社會長期持續存在的問題,其成因涉及複雜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人際關係及地理、環境等多方因素型塑而成,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病態現象。由於現今社會,顯現出交通日趨便利、資訊快速流通、經濟蓬勃發展、網路世界無遠弗界、社會日益多元開放等特質,由此導致治安情勢日趨複雜,犯罪型態日趨多元、犯罪模式亦隨之變異與難以捉摸,犯罪工具更加精緻,犯罪組織分工更為細緻,犯罪手法更為殘暴、狡黠等,面對此一趨勢,警察人員偵辦刑案之處境,殊值深究。
    本研究採取深入訪談法,以13位員警為訪談對象,藉以深入瞭解犯罪狡黠之態樣,探討犯罪狡黠化對員警所造成工作負荷、工作成就之影響,並藉由資深員警的經驗歸納因應對策。研究結果如下:
    一、犯罪狡黠、用詞妥適
    現行犯罪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而越趨狡黠,以狡黠來形容犯罪尚稱妥適,至於犯罪狡黠的態樣堪稱極其多元。
    二、員警負荷、超出預期
    由於犯罪越趨狡黠,受訪者之工作負荷有增無減,猶如排山倒海般紛至沓來,相關負荷諸如勤業務繁重、人力不堪負荷,裝備老舊不足等。
    三、員警成就、感受不同
    在犯罪狡黠之情況下,員警對工作成就的看法,頗多分歧,因人而異,隨著自已的感觸而有所不同。
    四、因應對策、多頭併進
    犯罪狡黠化所帶來的工作負荷是多元的,因應之道在做法上,可採辦理訓練講習提昇刑案偵辦能力、打擊跨域犯罪、缺額補實強化警察陣容等措施。
    五、狡黠犯罪、全面抑制
    今日科技產物已淪為犯罪工具、毒品惡瘤再度成為國內萬惡淵藪、暴力犯罪造成社會震撼,跨域犯罪與組織犯罪問題日趨嚴重,企需全面抑制狡黠犯罪。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以下建議:一、對警察機關的建議:狡黠用詞可以援引,科技犯罪應嚴予查緝,毒品惡瘤亟待壓制,組織犯罪應逐案控管,因公涉訟確實輔助,因公傷殘落實關懷照護;二、對員警的建議:積極進取,強化專業職能,才能自立自強,對抗狡黠犯罪。

    關鍵字:犯罪狡黠化
    Abstract
    Crimes are persisten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Their causes are complex due to reasons in politics, economy, thinking, culture, education, human relations,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Crimes are shaped by these reasons and also reflect the sickness a society has. In current days, the causes of criminal matters have become even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e in transportation, rapid replay of information, the omnipresent Internet and the openness of society. The types of crime have diversified and their patterns have also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predict. Crime makers have begun using more refined tools, their organ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and they`ve become more violent and sly. In the face of this change, it is a special matter to be given more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e`s investigation of crime cases.
    The research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 to communicate with 13 police officers. The research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sly crime makers and also discuss the pressures and influences due to the increasing sly level of them. The research concludes response to these matters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senior officers. The results a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1. Sly crimes and proper wording
    Current crimes types have become slyer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al pattern. Using `sly` to describe these cases are quite appropriate and the varieties of crimes are diversified.
    2. Officers` burdens are beyond expectation
    Since the crime makers have become slyer, the pressures of all interviewees have increased. Also, various kinds of pressure accumulate on their shoulders, such as heavy workload, insufficient police officers and antique equipment.
    3. Every police officer has his own meaning of achievement
    As the crimes turn to slyer, police officers have their own definition of achievement in work. Each varies from each other, based on individual sense of feeling.
    4. Response strateg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various directions
    The change of crime nature has brought multi-faceted pressure to police officers. To respond to the situation, it is possible to organize training camps to improve crime investigation abilities, break cross-zone crimes and recruit new people to enforce the strength of police.
    5. Total crack on sly crimes
    Current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re now used for crime commitment. Drugs are still the source of crimes and violence shocks the whole society. The issues of cross-zone crime and organized crime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police have to crack these sly crimes with a total for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1. Suggestions for the police agencies: Use the word sly, strictly investigate technological crimes, crack on drugs, control organized crimes, accusations caused by service should be aided, injuries caused by service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2. Suggestions to police officers: Be more active, improv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e independence and fight against sly crimes.

    Keywords: Sly crimes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尤正廷(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南區、東區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伯頎(2000),〈基層員警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堆(2001),〈地方稅捐稽徵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銘傑(2004),〈內部行銷、工作壓力、工作士氣、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警察局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尹曉萍(2007),〈監視性作業員工生理疲勞及工作負荷調查研究:保全業〉。臺北: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愛群(1997),《行政管理》。台北:三鋒出版社,PP.127-132。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出版社。
    朱金池(2001),《警政管理論文集》。桃園:作者自印。
    江守寰(2005),〈警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警察局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鈺涵(2007),〈金融服務業中員工組織變革知覺對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工作滿足感與工作壓力的中介效果〉。臺北: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母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年(1998),《警察組織剖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再長(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李湧清(1999),〈論警察業務之設計與執行〉。《警學叢刋》,第29期卷6,P.3。
    李正傑(2001),〈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錦祥(2004),〈中日警察派出所制度與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德智(2005),〈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沈湘縈(1986),〈警察工作壓力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警學叢刋》,第17卷第2期,PP.32-39。
    沈湘縈(1993),〈警察職業倦怠之實證研究〉。《警學叢刋》,第19卷第1期,PP.73-102。
    沈湘縈(1995),〈警察個人特質、組織類型、犬儒心態與職業倦怠歷程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汪傳華(2005),〈國軍衛勤部隊組織再造對官兵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正成(2006),〈增進警察組織效能〉,2006警政工作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5年8月出版,P.286。
    官政哲(2008),〈整體治安治理之現況與挑戰〉,2008警政治安策略研討會業務報告。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7年5月30日。
    吳正文(2006),〈警勤區佐警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對職務輪調意向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學燕(1994),〈警察的壓力與管理〉,《第2屆警察行政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警官學校,PP.40-46。
    吳斯茜(2000),〈許警察一個美好的未來〉。《警光雜誌社》,527期,PP.67-68。
    吳琬瑜、謝明玲、丁嘉琳(2008),〈毒癮暗潮、全台洶湧—新鴉片戰爭〉。《天下雜誌》,405期,2008年9月。
    林佳瑩、徐富珍校訂,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Earl Babbie原著,〈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警學叢刊》,第27卷第4 期,86年1月出版。
    林健陽(1997),〈臺灣地區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實證研究〉。《警學叢刊》,第27卷第4 期,86年1月出版。
    林玉茹(2000),〈教學醫院內外婦兒科醫師工作負荷之研究〉。臺北:國立陽明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坤(2001),〈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對警察自殺傾向之影響-以臺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為研究對象〉。《警學叢刊》,第32卷第1 期,90年7月出版。
    林文祥(1982),〈臺灣地區基層員警工作滿足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立曼(2001),〈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清(2008),〈分局長工作負荷、滿足及壓力紓解之研究-以縣市警察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PP.141-158。
    侯望倫(1984),〈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候的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政昇(1996),〈修正檢肅流氓條例之芻議〉。《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85年7月出版。
    高政昇(2006),〈治安情勢之分析與對策〉,2006警政工作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5年8月出版。
    凌祥發(2001),〈高科技產業研發人員工作負荷與工作壓力之關聯性研究:以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萃芳(1992),〈警察人事人員工作態度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萃芳(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7 期,PP.99-124。
    翁萃芳(2002),〈臺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32卷第5 期,PP.33-36。
    翁萃芳(2002),〈臺灣地區警察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及相關因素之分析〉。《警學叢刊》,第33卷第3 期,91年11月出版。
    莊惠敏(2003),〈雙生涯家庭婦女角色衝突、工作負荷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傳(1981),〈我國警察機關激勵管理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仁維(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警察局為例〉。臺東: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雯(2003),〈女性經理人之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之銀行業為例〉。臺北: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雅(2002),〈護理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活動及其主管領導型態與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連禎(2006),〈我國社區治安策略與執行之探討〉,2006警政工作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5年8月出版。
    曹爾忠(1982),〈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惠君(2000),〈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1996),〈美國組織犯罪現象及抗制措施〉。《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85年7月出版。
    許春金(1997),《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福生(1996),〈從嚴格刑事政策觀點論組織犯罪抗制對策〉。《警學叢刊》,第27卷第2期,PP.113-114,85年9月出版。
    黃建華(2006),〈調查局調查員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茂穗(2008),〈各類罪偵防策略〉,2008警政治安策略研討會業務報告。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7年5月30日。
    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曉桂(2006),〈刑事鑑識科技策略〉,2006警政工作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5年8月18日。
    程曉桂(2008),〈警察科技發展與運用-鑑識偵查科技〉,2008警政治安策略研討會業務報告。臺北:內政部警政署,97年5月30日。
    葉彥宗(2007),〈兩岸合作打擊犯罪創雙贏〉。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96年1月22日。
    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誌雄(2005),〈警察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關係之探討-以基隆市警察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哲榮(1998),〈政策與政治:台北市府會互動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劉嘉發(1987),〈警察人員工作壓力問題之研究〉。《警學叢刊》,第17卷第4期,76年10月出版。
    潘維剛(1997),〈警察心聲我知道〉。臺北:立委潘維剛國會辦公室。
    繆敏志(1993),〈工作壓力之理論基礎與模式及其管理方法〉。《中國行政》,第53期,P22。
    羅傳賢(1980),〈臺灣地區警察人員服務態度問題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卿(2004),〈基層員警工作壓力、因應對策與健康狀況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警察局為例〉。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映伊(2005),〈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工作阻礙與工作成就感相關性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蕭永祥(2006),〈領導風格、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和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國防部文職人員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二、英文參考書目
    Beehr T.A. & Newman J.E.(1978),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31, PP.665-699.
    Bayley,David H.(1994) ,Police for the Futur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Jack & Cronin J.(2000) ,Internal Marketing: A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the long-term Care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Jun,PP.177-181.
    Greenberg, J. & R. A. Baron (1995),“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Inc.
    Hagan,Frank,E.(1983),The Organized Crime Continuum : A Further Specification of a New Conceptual Model, Criminal Justice Review, 8(1983) :PP.52-57。
    Ivancevich, J. M. & M. T. Matteson (1980),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esman.
    Margolis,B.K.,&Kroes,W.H(Eds.)(1974),Occupational. stress. Springfield.Lllinois:Thomas.
    Maslow A. H.(1943),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July, pp.320-396
    Nelson,Z & Smith,W.E.(1970),The law enforcement profession : An ineident of high suicide.Omega,1,PP.293-299。
    Parker, D. F.,& DeCotiis,T. A.(1983),Organization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PP.160-77.
    Steers, R.M.(1988),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692101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1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1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