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69477      Online Users : 90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409


    Title: 從媒介生態更迭中再出發-八位記者的流浪紀實
    The jobless journalists in Taiwan:True stories
    Authors: 許麗珍
    Hsu, Li-Chen
    Contributors: 臧國仁
    許麗珍
    Hsu, Li-Chen
    Keywords: 流浪記者
    報紙產業
    市場導向新聞學
    媒體滙流
    媒體四大律
    jobless journalist
    newspaper industry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convergence of media
    tetrad of media effects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6-05-09 16:11:52 (UTC+8)
    Abstract: 近年來傳播科技快速變化,不但社會型態因此產生鉅變,新科技更也打破了媒體界線進而產生科技滙流,使得平面媒體、廣電媒體、共同載具、有線電視及網際網路的藩籬、角色、定位都逐漸模糊。
    而當平面媒體處於麥克魯漢所說的「淘汰」螺旋後,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整體廣告盈收呈現負成長,二○○六年台灣報紙一口氣有六家熄燈打烊,數以千計的記者失業。受此影響,記者專業角色嚴重貶值,從監督社會的無冕王淪為商業化與科技化雙重衝擊下的現代報業媒體工人,大量遭解雇的記者形成「流浪記者」現象。
    本文訪談八位記者發現,一旦對媒體產業的未來失去信心,連帶也對自己失去信心,喪失了新聞工作的認同與熱情,「一輩子當記者」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選擇以生存作為工作心態。這樣的氛圍型塑出平面媒體記者「集體灰暗時代」,嚴重影響其專業角色。
    然而以「媒體四大律」分析,紙張形式的報紙雖逐漸遭到網路媒體之「淘汰」卻不會消失,而是需要「轉化」。記者創作撰寫新聞「內容」的能力不因報社倒閉而消失,社會對記者的需求更將永無止境,記者應隨社會環境與新科技改變進而轉變並提升自身核心能力。
    The media landscape in Taiwa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ransition of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globally. For one thing, the newspaper industry’s circulation and readership continue to decline and advertising revenues keep on shrinking since 1999.
    As a resul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many newspapers have experienced huge deficits; six were shut down in 2006 alone and thousands of journalists lost their job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epth interviews of eight so-called “jobless journalists” who left or considering to leave the newspaper industry, this study finds many of these professional reporters are experiencing a crisis of confidence, no longer believing in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st of all, they predict that the fate of newspaper has been doomed and journalism is hopeless and futureless.
    The study records their true stories of how to rebuild confidence while facing the hardship both of the career and the profession.
    Reference: 戈公振(1926)。《中國報學史》。台北:學生書局。
    江元慶(2006)。<司法無邊>。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若蘭(2002 )。<臺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台北:政         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晴玲(2008)。<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導研究>。台北:政大廣播暨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蕙汝(2009)。<四大律理論下之媒介交替與轉型-以台灣「電視電影」為例>。台北:政大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筱雯(2004)。<好新聞?好生意?-台灣報業生產政治的轉變>。台北:政治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怡、李秀珠(2006 )。<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 135-172。
    李瞻(1966)。《世界新聞史》。台北:商務。
    李明穎、施盈廷、楊秀娟譯(2006)。《最新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台北:韋伯文化。(原著:Asa Briggs and Peter Burke〔2002〕,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Polity Press)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Paul Levinson,[1999].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讀本》。台北:商務。(原書:Eric McLuhan, Frank Zingrone [1995]. Essential McLuhan. 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汪琪、鍾蔚文 (1988)。《第二代媒介-傳播革命之後》。台北:東華書局。
    沈俊法、汪新源著(1993)。《記者心理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邱德才(2001)。《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佩玲( 2006)。<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台北: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富美(1998)。<台灣政經脈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探討媒介雙元性質對報業組織作為的影響>,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資訊。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 183-212。
    周金福譯(2003)。《新聞倫理 存在主義的觀點》,台北:巨流圖書。(原著:John C.Merrill.(1977).Existential Journalism,Originally,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胡立宗(1998)。<蘋果日報「讀者要,我們就賣」>,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振清(1996)。<新聞報業之競爭規範>,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侓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玉芳(1990)。<新聞基模之研究-專家與生手知識構差異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1992)。《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陳順孝(2004)。《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者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彥伯(2008)。〈從失業記者到電視名嘴-資深媒體人陳彥伯的故事〉。《Career雜誌》, 392:122
    徐榮華(2007)。〈台灣報業經營困境與因應策略〉,台北:政大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陸鏗(2004)。《大記者三章-記者的精神與作業》。台北:網路與書出版。
    莊豐嘉(2008)。<報禁解除二十年>。《目擊者》,62:14-51。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香港:城邦文化事業。
    馮建三等編著(1998)。《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大媒體》。台北:元尊文化。
    許麗珍(2002)。〈街友輔導街友 北市將心比心,勞工局建立人力資料庫,九個月來協助百餘人重返職場〉。《聯合報》,2002年9月21日21版。
    張磊譯(2004)。《市場新聞業-公民自行小心?》,北京:新華出版社。〔原著:John H. McManus [1994]。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張衛平譯(2007)。《正在消失的報紙》。北京:新華出版社。[原著:Philip Meyer[2004]。The Vanishing Newspaper :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張寶芳(2005a)。〈建構一個以基模為本的新聞專業知識支援系統〉,《新聞學研究》84:41-78。
    張寶芳( 2005b)。〈內容鳴奏曲-當「想像」遇上科技〉,《自反縮不縮,政大七十年》頁269~274。馮建三編,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黃惠惠(2000)。《助人歷程與技巧》。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黃靖婷(2009)。<社會化戰術與主動性人格對社會化結果之影響及其中介機制之探討>。台北:政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予誠(1998)。《傳播帝國-新媒介帝國主義》。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8)。〈創意決戰媒體未來〉,《動腦雜誌》,286:42-86。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4)。〈廣告跌跌跌,業外找錢財〉,《動腦雜誌》,338: 51-57。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9)。〈’98年台灣媒體大勢〉,《動腦雜誌》,278: 30-31。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5)。〈1995台灣媒體大勢〉,《動腦雜誌》,228: 24-25。
    齊思賢譯(2000)。《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出版。〔原著:Lester C. Thurow [1999]。Building Wealth: The new rules for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nation in a knowledge based economic . New York: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
    彭后諦(2006)。〈記者的過度商品化-以台灣電視新聞性談話節目中的記者為例〉。
         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彭家發(1994)。〈新聞記者客觀包袱之利弊得失〉,《新聞學與術的對話》,臧國仁主編,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編印。
    鄭貞銘(1989)。《新聞採訪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商務。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書:M. McLuhan, [1964/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詹宏志(1999)。〈E時代,數位世界99則觀察〉。台北:巨思文化。
    楊惠棋(2008)。〈台灣外勤記者採訪安全初探-市場導向下的個案分析及省思〉。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英(2009)。蘋果日報〈媒體寒冬,美33報破產〉,蘋果日報2009年2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
    蔡明翰(2006)。〈生涯定向的追尋之旅:四名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隆、林芥佑主編(2004)。《台灣新聞記者權益手冊》,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劉北城、楊選嬰譯(2003)。《規訓與懲罰》,北京:新知三聯書店。(原著:M. Focault.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London: Penguin.)
    劉明堂(2008)。〈消失的報紙〉。《目擊者雙月刊》62:頁40-44。
    劉幼俐等著(2004)。《電訊傳播》。台北:雙葉書廊。
    劉欣宜(2008)。〈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台北:師大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臧國仁、鍾蔚文(1994)。〈記者如何問問題?如何問好問題?如何問對問題?〉,頁45~72,《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編印。
    廖鳳池、鈕文英(2001)。《問題解決諮商模式》。台北:張老師文化公司。
    廖惠珠(2008)。《拒絕遊牧-流浪教師的修辭策略》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潘邦順譯(200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原著:Denis McQuail,[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New York.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鍾蔚文、臧國仁 (1994)。<如何從生手到專家>,頁73~87,《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編印。
    謝文傑(2006)。<無望感與未來思考及情緒困擾間之關係>。台北:政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肇君(1996)。<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戴定國(1997)。<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度報導>,台北:政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陳韜文等(2004)。<變遷中的大陸、香港、台灣新聞人員>,台北:巨流。
    羅世宏( 2008 )。<自由報業誰買單?新聞與民主的再思考>,《新聞學研究》95:頁213-238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等譯(2005)。《問題媒體-21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圖書。(原著:Robert W. McChesney [2005].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珮珊(2008)。<菜鳥記者談報禁解除>,《目擊者》62:48。
    羅淑汝(2008),<無店舖零售市場之競爭區位分析-不同生活型態集群閱聽人資源角度之探討>。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惠瑩(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證照」制度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士屏(2001)。<台灣報紙產品市場競爭行為分析1988-1999>。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嫺雅(2004)。《煞不住的下衝列車-台媒體批判》。台北:米羅文化。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出版社。
    顧美芬(2008)。〈報紙糧荒正蔓延〉,《目擊者》65:5。
    聯合報系月刊編輯部(2002),239期。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06年11月3日)。〈中華日報擬精簡150人〉,台灣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06年11月30日)。〈民生報28年歷史今劃句點〉,台灣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綜合報導(2009年11月26日)。〈蘋果動新聞,遭重罰五十萬過度描述犯罪,違反兒少法〉。台灣蘋果日報。
    Career雜誌編輯部(2008)。〈放下工作去流浪 別想得太浪漫〉《Career快樂工作人雜誌》391:58

    英文參考書目
    McLuhan M. & McLuhan. E. (1988)。Law of Media: The New Science. London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網路資料
    主計處(2006)。〈經濟成長率〉。取自http://www.dgbas.gov.tw/ ct.asp?xItem=1631&ctNode=2252.
    王麗鈞編繹(2008)。〈英國報業找停損,周一不出報〉,《時報資訊網站》 2008/10/14 10:22 取自
    http://tw.info.search.yahoo.com/search/news?p=%E5%91%A8%E4%B8%80%E4%B8%8D%E5%87%BA%E5%A0%B1&ei=UTF-8&fr=ush-news&x=wrt 
    YAHOO <找知識>第一份報紙,2008/10/20 12:01分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6011107800
    維基百科:記者的定義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8%98%E8%80%85&variant=zh-tw#.E8.A8.98.E8.80.85.E7.9A.84.E5.B7.A5.E4.BD.9C 2008/10/26 20:23
    全國法規資料庫有關《大量解雇勞工保護法》的規定2009年2 月9日14:05分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N002001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394101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4101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