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2721/143689 (78%)
Visitors : 49501686      Online Users : 61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01


    Title: 閩東Ke Tah畬族村民族小學的教育民族誌觀察
    Authors: 宋狄海
    Contributors: 潘英海
    宋狄海
    Keywords: 福建
    閩東
    福安
    畬族
    教育民族誌
    民族教育
    少數民族教育
    素質教育
    特色教育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教育
    民族小學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1:35 (UTC+8)
    Abstract:   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畬族一向較不為台灣學者所重視,有關畬族教育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希望藉由到閩東畬族聚落民族小學進行的一個教育民族誌的觀察,了解到畬族在國家教育體制的運作下他們如何進行教育活動;同時位於畬村小學的所有人、事、物盡可能在以中國大陸民族教育的關注點上,從學校發展的脈絡、地方教育行政體系的運作到教師的結構、學生特質、學生的課程規劃與學習以及學校與畬村之間的關係等面相進行民族誌觀察。小學是畬族學子學校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觀察中呈現了小學校長如何運用現有有限的資源,掌握某些發展的「機遇」,試圖推動「特色教育」方案,規劃諸如提升教學品質、畬族文化教育、與村中畬族家長合作教唱「對歌」教學以及校舍改建等規劃,企圖在中國大陸教育一片提倡特色教育的浪潮中突破因地方財政困難而執行裁併校政策下可能遭到併校的危機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畬族特色教學的寄宿制民族小學。另一方面,畬族的新一代在社會型態急驟變化的歷程中,習得知識與觀念的途徑與過去已有不同。雖然官方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小學校長也雄心勃勃,連年在教學成效、校舍建設以及大型兒童節慶表演上取得良好成績,但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如教育經費不足、教師的心態問題以及農村經濟的困難以及師生關係等因素,畬族孩子的學習表現普遍不如城鎮,免試升初中後,學費的因素又較小學更嚴峻,輟學情況嚴重,形成畬族教育的一個隱憂。此外,村中畬族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除了在小學教書的藍福太以外,謀生困難也造成一些家長有「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對於畬村教育,也有其負面的影響。最後本文回過頭來試圖檢討近年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內容,重新體會田野環境中所面對的抽象遙遠但又是無孔不入的中國大陸國家教育政策是如何被地方實踐。田野所觀察到的仍然在變化之中,畬村小學的校長企圖、學生的表現、村民家長面對困境的努力,值得持續觀察,看看他山之石有什麼值得借鏡的地方。
    Reference: 一、原始資料與官方文獻
    1.方志、史料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唐記〉,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本,1962。
    徐友梧,《霞浦縣志》,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影印,台北:成文書局,1967。
    (清)劉國光,《長汀縣志》,光緒五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書局,1968
    (清)張景祁,《福安縣志》,光緒十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書局,1967。
    (漢)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台北:天工書局,1985。
    (南朝宋)范燁,《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據《正史全文標校讀本後漢書》,台北:鼎文,1980。
    蔡建賢,《南平縣志》,民國十年鉛印本影印,台北:成文書局,1974。
    (清)周榮椿,《處州府志》,影印本,台北:成文書局,1975。
    2.統計資料與官方文獻
    《中國大百科全書》,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新華發行,1980。
    《國家民委、教育部關於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2000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布,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
    《教育部、國家民委關於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1980年十月九日。
    《關於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十月二十日國家教委、國家民委印發。
    《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同志在全國第五次民族學院院長會議上的講話》, 1979年八月七日。
    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關於民族工作幾個重要問題的報告》,1987年1月23日。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瀋陽:瀋陽出版社,1992。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鑑》(1998-200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編,《1999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政務院關於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機構的決定》,1952年4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4年2月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7年10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通知》,1999年1月13日。
    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推進素質教育》,1997年9月2日。
    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印發,《關於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10月20日。
    福建省統計局、福建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福建省少數民族鄉村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福州,編者,2000。
    福建省統計局、福建省民族事務委會員編,《福建省少數民族鄉村社會經濟統計資料 (1999)》, 福州:編者,1999。
    福建省統計局編,《福建統計年鑑199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
    3.Ke Tah小學檔案
    〈完小校長工作職責〉
    〈班主任工作職責〉
    〈畬俗文化教育試驗方案〉,2001年5月。
    〈關於要求資助購置民族服裝的報告〉,2000年11月。
    1992-1999年學生花名冊
    中共福安市委文明辦編,《福安文明市民讀本》,福安:編者,1999。
    村委會,〈創文明村申報材料〉,2001年6月。
    福安市穆雲畬族鄉人民政府,〈關於懇求上級資款建設學校配套工程的報告〉,1997。
    穆雲學區,〈穆雲學區創建素質教育達標校實施方案〉,2000年4月。
    穆雲學區編,〈制度與職責〉,福安:編者,出版年不詳。
    4.報刊雜誌
    《民族教育研究》(季刊),北京:民族教育研究編輯部。
    《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研究編輯部。
    《福安報》(1998-2001)
    《福建民族》(月刊)
    《福建教育》(月刊),福州:福建省教育廳。
    《閩東日報》(1998-2001)
    《福建日報》(1998-2001)
    二、參考書目
    〈推進素質教育大事記〉,《瞭望》,1999年19期。
    〈畬山教育的明珠─福安民族實驗小學發展概況〉,《福安文史資料》,畬族史料專輯。
    〈關於1960年教育事業發展計劃(草案)的意見〉,轉引自《福安畬族志》,頁442。
    丁邦平,〈多元文化主義與科學教育改革〉,《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丁邦平,〈多元文化主義與科學教育改革〉,《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十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卷編輯委員會,《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瀋陽:編者,新華書店發行,1992。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第三分冊,畬族》,上海:編者,1981。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福建省編輯組,《畬族社會歷史調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史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史》,廣東:編者,1998。
    中國民族文化大觀.畬族編編委會,《中國民族文化大觀.畬族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中國少數民族現狀與發展調查研究叢書:福安市畬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中國邊政協會編,《大陸民族校院長來台參訪紀要:民族教育論集》,台北:編者,1996。
    中國邊政協會編,《海峽兩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199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民族地區教育司主編,《少數民族教育工作文件選編1949-1988(一)》,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共和國教育50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毛宗武等著,《畬族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王克旺,〈畬族發祥地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5期。
    王克旺,〈關於畬族經濟文化的歷史現狀極其繁榮問題〉,浙江省史學會會議論文,1980。
    王克旺、呂錫生、雷耀銓,《畬族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王道俊等主編,《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王錫宏,《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本體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王錫宏主編,《中國邊境民族教育》,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王鍚宏、王文長,《民族教育經濟學》,北京:知識,1990。
    王鐵民,〈新中國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與發展(下)〉,《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頁8-12。
    冬日整理,〈畬族祖宗的傳說〉,《民間文學》,1957年第30期。
    史波編,《民族教育與文化變遷》,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2。
    史圖博、李化民著,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譯,《浙江景寧敕木山畬民調查記》,湖南:編者,1984。
    朱洪,〈談畬族與漢族客家的文化互動關係〉,《客家研究輯刊》, 1995年第2期。
    朱洪,〈繼談畬族與漢族客家民系的文化互動關係〉,《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何聯奎,〈畬民的地理分布〉,《民族學集刊》,1937年第2期。
    佚名,《畬客風俗》,上海:會文堂,1906。
    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著,王海龍、張家瑄譯,《地方性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那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吳舜惠,〈一個國民中學學生行為管理制度的民族誌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1994。
    吳學燕等編,《大陸少數民族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8。
    李(吉力),〈對「中國民族教育」概念的一些認識〉,《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杜作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制度》,香港:三聯書店,1999。
    沈作乾,〈畬民調查記〉,《東方雜誌》,1924年21(7)。
    肖孝正,〈畬族淵源初探〉,《福建論壇》,1986年第4期。
    周德禎,《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1。
    周德禎,《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圖書,1999。
    林秀美,〈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台北:台灣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1995。
    金安江、羅世舟編,《少數民族地區行政管理》,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1。
    施聯朱,〈關於畬族來源與遷徙〉,《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頁34-42。
    施聯朱,《畬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施聯朱,《畬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施聯朱,《畬族風俗志》,北京: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施聯朱〈畬族研究三十年〉,《民族研究動態》,1985年第2期。
    施聯朱等編,《畬族簡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柯歡,〈一九九八年的中共教育工作〉,《中共研究》,1999年2月33卷第2期。
    胡幼慧,《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1996。
    唐屹主編,《大陸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研究》,台北:政大民族所,1995。
    孫若窮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概論》,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0。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海峽兩岸小學教育》,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新時期民族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央央文獻出版社,1990。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司編,《新時期民族教育工作手冊》,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1。
    張海洋、王健民著,《中國民族學史》(上、下),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張嘉育,〈大陸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之研究〉,台北: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1993年。
    莊孔韶,《銀翅:中國的地方社會與文化變遷》,北京:三聯書店,2000。
    莊孔韶,《銀翅》,北京:三聯書站,2000。
    許木柱主編,《文化人類學》,台北:空大,1992。
    許傳德,〈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台東:台東師範學院教育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陳小紅,《台灣地區外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1992。
    陳元暉,《中國現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陳伯璋,〈課程評鑑的新典範﹣﹣「自然探究」(Natural inquiry) 模式淺介〉,《現代教育》5卷第3期,1990年7月,頁73-94。
    陳紅濤,《中國民族教育發展途探討》,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陳添球,〈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科教學與道德教育〉,《現代教育》4卷第4期,1989年10月,頁112-125。
    傅衣凌,〈福建畬姓考〉,《福建文化》,1944年2卷第1期。
    景時春主編,《民族教育學》,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
    曾少聰,〈漢畬文化的接觸: 以客家文化吸收畬族文化的一些因子為例〉,《台灣源流》, 1996年夏第2期,頁98-100。
    曾守得譯,《教育人種誌研究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1989。
    程介明,《中國大陸教育實況》,台北:台灣商務,1993。
    費孝通,〈民族社會學調查的嘗試〉,《中央民族學報》1982年第2期。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馮增俊,《教育人類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黃光雄主編,《教育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2000。
    黃森泉,《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0。
    黃集良主編,《上杭縣畬族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1994。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復旦大學生物系人類學教研組、上海自然博物館人類學組聯合調查組編印,《福建省霞浦縣崇儒公社畬族調查報告》,出版地不明,編者,1983年10月。
    楊景堯主編,《中國大陸重要教育政策與法規》,台北:麗文文化,1998。
    楊景堯著,《中國大陸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9。
    楊慧文,《大陸義務教育教材之研究─小學語文教科書分析》,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9。
    萬明銅、童長江,〈論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與民族教育理論〉,《教育研究》1998第2期。
    詹棟樑,〈教育人類學理論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 1998年26卷第2期。
    詹棟樑,《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1986。
    福安市教委,《2000年福安市教育事業發展情況》,福安:編者,2000。
    福安畬族志編纂委員會編,藍炯熹總纂,《福安畬族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福建省政協、福州市政協聯合調查組,〈關於福州市民族工作的調查報告〉,《福建民族》,1995第5期。
    閩東畬族志編纂委員會編,《閩東畬族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劉清松譯,〈教師與民族誌:教育學家的觀察資料〉,《國教天地》第55期,1984年1月,頁43-45。
    歐用生,〈俗民誌(ethnography) 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意義〉,《現代教育》2卷第3期,1987年7月,頁34-63。
    潘英海,〈教育人類學〉,收入莊英章主編,《文化人類學》,台北,空大,1994,頁295-318。
    蔣炳釗,〈畬族族源初探〉,《民族研究》,1980年第4期。
    蔣炳釗,〈畬族與客家的歷史關係〉,《福建民族》,1994年第6期,頁31-33。
    蔣炳釗,〈福建畬族的族稱、源流和遷徒〉,《福建論壇》1983年第2期,頁75-80。
    蔣炳釗,〈福建畬族的族稱、源流和遷徒〉。《福建論壇》,1983年第2期。
    蔣炳釗,〈關於畬族來源問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3期。
    蔣炳釗,《畬族史稿》,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蔣炳釗,《畬族簡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
    鄭志明主持,《專案研究報告:福建省文教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
    鄭重信,《教育人類學導論》,台北:行政院教育部,1980。
    鄭復贈、郭震,〈福安市教育事業發展梗概〉,《福安文史資料》,第七輯(教育專輯),1993年11月。
    鄧淑慧,〈學校圍牆外的教室礁溪鄉桂村中「安親班」之教育人類學民族誌報告〉,新竹: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1993年。
    謝啟晃,《中國民族教育史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謝啟晃編著,《中國民族教育發展戰略抉擇:中國少數民族教育2000年發展》,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0。
    譚兆鵬,〈對閩東畬族教育的考察〉,《教育評論》1989年第2期。
    寶玉柱,〈關於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David M Fetterman著,賴文福譯,《民族誌學》,台北:弘智文化,2000。
    Edit by Craig J. Calhoun & Francis A. J. Ianni,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Education, Mouton Publishers, by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1976.
    Edited by George Dearborn Spindler, (1987).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George Dearborn Spindler, (1982)Doing the ethnography of schooling :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ac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bert J. Havighurst, Contributions of Anthropology to Cultural Pluralism. Three Case Studies: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Edit by Craig J. Calhoun & Francis A. J. Ianni,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Education, Mouton Publishers, by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hicago, 1976, p. 127-146.
    Sleeter G, E. &C. A. Grant(1991),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Current Textbooks”, in The Politics of Textbook, ed. By M. W. Apple & L. K.Christian-Smith, New York: Routledge.
    Spindler, G. (ed.) (1955). Education and anthrop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pindler, G. (ed.) (1963).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Spindler, G. (ed.) (1974).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網站
    http://61.13.16.54/web/Content.asp?ID=3631&Query=1(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網站)
    http://www.seac.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
    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dfrkpcgb/200203310068.ht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725900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6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