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15583      Online Users : 105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58


    Title: 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作
    Authors: 劉燕薇
    Contributors: 趙國材
    劉燕薇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09 16:57:45 (UTC+8)
    Abstract:   國家安全為一國維繫其生存發展及基本價值之根本,使國家免受內外威脅之力量;國家安全決策之形成,不僅攸關國家內部事務之運作,且亦影響其對外關係之發展。自冷戰以降,國家安全議題普遍受到各國政府與學界之重視。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體制在八十年初即已完成法制化,明確國家安全會議的角色與功能,由實證研究顯示,國家安全決策機制須有專責而健全之研究機構,以支撐決策需求;決策者在攸關國家安全之決策過程中,須納入軍事、外交、財經、兩岸專業人員,俾便評估對各層面可能產生之影響;在平時即應完成「臨機應變」專責編組,俾能因應重大變故或危機,可於最短時間內提供決策採取應變作為;更應建立完善之監督機制,以滿足民眾知的權利,並爭取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檢討現行我國國家安全決策運作模式及安全機制,並提出建議,俾使更趨成熟穩健:
      一、決策者應有幾項重要的認知,包括國家安全是政府機關共同的責任;避免形成體制外決策機制;重視國家安全情報的隱密性;認識情報整合的重要性,並仿效美國國安會之優點,強化我國國安會之功能,提昇組織研究能量。
      二、安全部門應儘速完備國家安全相關法令,並研議建構國家安全概念及指標,使「國家安全」能形成「概念化」或「數據化」,俾利爭取國人之認同與支持。
      三、為提昇情報支援決策的角色地位,尤應建立決策者與情報系統間之回饋機制,使決策者能獲得充分資訊,並建構行政部門之情報專責單位,以提高決策之成功率。
      四、研議調整情報工作面向與範疇,以肆應國內外整體情勢之變遷與挑戰;提高情報的內涵與品質,充分支援決策;加強情報機制之整合與運作,使成為決策形成與落實推動之重要依據。
      五、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宜擴大國際情報蒐研與合作範疇,以有效協力外交工作。
      六、國家安全政策在研究、規劃、評估期間,均需透過多方諮詢與各界交換意見,尤應與業務相關部門進行充分溝通,才能趨於周延。
      七、送呈總統決定之方案或擬案,總統應就政策的選項與質疑部分,再召集相關部門作最後之徵詢,避免形成「一人決策」。
      展望未來,中華民國正邁向全球化與專業化,而安全制度及決策機制尚未臻於完備,威脅國家安全因素亦內外皆有,建立更完善的國家安全機制,確保國家安全,是未來吾人應行努力之目標。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1. 外交部,當前外交施政,台北:立法院第四屆第二會期外交及僑務委員會,民國88年。
    2. ───,外交政策與兩岸關係互動,台北:立法院第四屆第三會期外交及內政委員會,民國89年。
    3.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8年。
    4. ────────,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8年。
    5. 「國防報告書」編纂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
    (二)專書、論文
    1.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年。
    2. 王作榮,壯志未酬,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3. 王將軍永樹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台北縣裕台公司中華印刷,1990年。
    4. 正中書局主編,傾聽人民的聲音,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5. 台灣大學軍訓教官室,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台灣大學,民國1997年。
    6. 克萊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7.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市:三民書局,1983年再版。
    8. 宋筱元,國家情報問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9年。
    9. 杜陵,情報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3年再版。
    10. 汪士淳,忠與過,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11. 汪敬煦先生訪談錄,國史館,劉鳳翰等訪問,台北縣:久裕電腦排版公司,1993年。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四版。
    13. 林正義,「美國總統運用國家安全會議之研究」,收錄於美國總統制之運作,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年。
    14. ───,「國家安全會議改革途徑」,收錄於國家安全體制研討會論文,1992年。
    15. 林茂雄,警察百科全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7年。
    16.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收錄於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2001年。
    17. ───,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書局,1990年再版。
    18.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19. 夏珍紀錄整理,愛憎李登輝:戴國輝與王作榮對話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
    20. 國安會、局法制化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
    21. 國家安全體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1992年。
    22. 陳水扁,世紀首航,台北:圓神出版社,2001年。
    23. 陳鳳馨,意見百分百的連戰,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1999年。
    24.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年。
    25. 張中勇,「兩岸在人類安全中合作的願景」,收錄於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2001年。
    26. ───,各國安全制度,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6年。
    27. ───,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1993年。
    28. ───,情報與國家安全研究,台北:三峰出版社,1993年。
    29. 張式琦,國家情報,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1983年出版。
    30. 張枝榮,「涉外情報與國家安全」,收錄於公共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暨會議記錄,桃園:中央警官學校,1986年。
    31. 張殿,情報與反情報,台北:石英出版社,2001年。
    32. 張殿清,軌道-國際間諜竊密面面觀,北京:金城出版社,1995年。
    33. 裘兆琳,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3年。
    34. 楊碧川,國共諜報,台北:一橋出版社,2000年。
    35. 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台北:三軍大學,1969年。
    36. 趙國材,「論美國出兵海外之法律依據與實踐」,裘兆琳主編: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2年,頁1-98。
    37. 蔡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38. 鄭義,國共間諜戰七十年,香港:夏菲爾出版公司,2001年。
    39. Godson,Roy.,劉陽生譯, 一九八○年代情報需求,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40. Lindblom, Charles E.,劉明德譯,The Policy─Making Process,政策制定過程,台北:桂冠書局出版,1991年。
    41. Pfaltzgraff , Jr. Robert L.,胡祖慶譯,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國際關係理論導讀,台北:五南書局,1993年。
    (三)期刊
    1. 王世塗,「評論我國國家安全體制」,台北:國防雜誌,第11卷第8期,1996年2月,頁36-47。
    2.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台北:問題與研究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7年12月,頁23-35。
    3.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5-17。
    4. 吳東野,「德國政府危機處理之決策與運作」,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7期,1995年7月,頁35-50。
    5. 吳玲君,「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台北:美歐月刊,第11卷第4期,1996年4月,頁92-105。
    6. 宋燕輝,「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之可能與國際法相關問題」,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1996年4月,頁1-15。
    7. 林文程,「亞太安全體系與台灣的國家安全」,台北:理論與政策,1995年冬季號,頁26-37。
    8. 林正義,「中美國家安全會議之比較」,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41-54。
    9.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 月,頁1-18。
    10.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5期,1995年5月,頁6。
    11. ───,「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3期,1996年3 月,頁1-28。
    12. ───,「台灣的綜合安全」,台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
    13. 胡正申,「從國際脈動看兩岸外交策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7期,1998年7月,頁38-48。
    14. 范利民節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簡介」,台北:美國月刊,第1卷第1期,1996年5月,頁117-123。
    15. 徐博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台北:理論與政策月刊,1995年冬季號,頁3-25。
    16. 張中勇,「後冷戰時期美國情報活動之走向」,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4期,1995年4月,頁104-118。
    17. ───,「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30-40。
    18. ───,「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體系之管理與監督」,台北:警政學報,第23期,1993年,頁293-320。
    19. ───,「美國情報角色的變遷」,台北:美歐月刊,第9卷第8期,1994年8月,頁47-61。
    20. ───,「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警政學報,第22期,1993年,頁355。
    21. ───,「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台北: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6期,1996年4月,頁25。
    22. ───,「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台北:警政學報,第29期,1996年,頁212-222。
    23. 張台麟,「法國政府危機處理之決策與運作」,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1996年2月,頁78-90。
    24.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 月,頁64。
    25. ───,「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 月,頁45。
    26. 陳一新,「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改革之背景」,台北:美國月刊,第2卷第6期,1987年10月,頁13-17。
    27.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台北: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4-23。
    28. 黃秀瑞,「總統,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台北:美國月刊,第5卷第6期,1990年10月,頁18-29。
    29. 楊致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9期,1996年5月,頁2-5。
    30.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 月,頁22。
    31. ───,「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台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3期,1997年9月,頁2。
    32. 劉福麟,「中共對“台”的威懾戰略」,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1997年2月,頁39-45。
    33. 蕭朝琴,「中共發展海權戰略對台安全之威脅」,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54。
    34. 謝勝義,「兩岸武力衝突的可能因素與因應之道」,台北: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6期,1996年6月,頁74-81。
    35.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台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頁1-16。
    36. 譚溯澄,「政治科學與國家安全政策分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18卷第1期,1978年10月,頁27-29
    (四)碩士論文
    1. 吳巨盟,後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政策,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呂謙宜,中美國家安全會議組織與功能之比較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 李光中,後冷戰時期美國情報體系改革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4. 李育浩,中美兩國情報體系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5. 周明華,提昇危機決策品質之研究,台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 ,19987年。
    6. 尉大衛,美、德、法國家安全決策機制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 葉賢忠,情報與決策關係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
    8. 趙相文,論國家情報之法制化──德國法之觀察,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報刊
    1. 中央日報,(台北)。
    2. 中國時報,(台北)
    3. 自由時報,(台北)
    4. 聯合報,(台北)
    5. 人民日報,(北京)
    二、英文部分
    (一)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1. “Commission on the Roles and Capab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An Appraisal of U.S. Intelligenc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March 1, 1996).
    2.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Foreign Economic Collection and Industrial Espionage, 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Center (Washington, D.C., July 1995).
    3. Commission on CIA Activitie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
    4. Department of Defense,“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1998,”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998).
    5. Donald P. Steury ed. Sherman Kent and the Board of National Estimates (Washington D.C.:History Staff,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lligenc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1994).
    6. Reagan, Ronald.“Executive Order 12333:United States Intelligence Activities ,”ederal Register 46,No.235(December 1981),pp.59941-55 at 59943.
    7.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Nomination of Henry A. Kissinger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3).
    8. U.S. Statutes at Large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8).
    9. U.S. Congress,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0).
    10.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U.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Commercial Concer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x Report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y 25, 1999).
    (二) Books:
    1. Allison, Graham T. Essence of Decision :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2. Ameringdr, Charles D. U.S. Foreign Intelligence: the Secret Side of American Society (Lexington: Lexington Books, 1990).
    3. Berkowitz, Bruce D.and Goodman., Allen E. Strategic Intelligence fo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Bock, Joseph G. The White House. Staff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Assistant (N.Y.: Greenwood press, 1987).
    5. Breckinridge,Scott D. The CIA and the U.S. Intelligence System(U.S.:Westview Press,1986).
    6.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Hartfon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1991).
    7. Carter,Jimmy. Keeping Faith: Memoirs of a President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2).
    8. David,Dallin j. Soviet Espionage (N.H.: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6).
    9.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5).
    10. Farago, Ladislas, War of Wits: The Anatomy of Espionage and Intelligence (N.Y.: Funk and Wagnalls Company,1954).
    11. Halperin, Morton H.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 Analyses, Cases, and Proposal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1975).
    12. Holt, Pat M. Secret Intelligence and Public Policy:A Dilemma of Democracy (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5).
    1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s and the Stat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4. Janis, Irving. Victims of Groupthink: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Boston:Houghton Mifflin, 1972).
    15. Jordan, Amos A. and Willian J.Jr. Taylor, Rev. ed. American Natuonal Security:Policy and Proces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4).
    16. Jordan, Hoxie. Ed., The Presiden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N.Y.:Center for Study of the Presidency, 1984).
    1. Killian Jr. ,James J., Sputnik,Scientists,and Eisenhower : A Memoir of the First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Mass:MIY press,1977).
    18. Lord, Carnes, The Presidency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N.Y.: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ress,1988).
    19. Pfaltzgraff, Jr., Robert L., Davis, Jacquelyn K.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Mass.: Lexington, 1990).
    20. Ransom, Harry Howe. The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 Co.,1988).
    21. Richelson, Jeffrey T. Foreign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22. ─────────,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23. Ronald, Seth. The Art of Spying (N.Y.: Philosophical Liberly, 1957).
    24. Shambaugh, David L. ed. Greater China : The Next Superpow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5. Sherman, Kent. Strategic Intelligence : for American World Poli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3).
    26. Shoemaker, Christopher C. The NSC Staff (Boulder: Westvies press, 1991).
    27. Steinbruner, John D. The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New Dimension of Political Analysis(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28. Yahuda, Ben-Meir. 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making: the Israeli Cas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6).
    (三)Articles:
    1. Deutsch, Karl W. Crisis Decision- Making: The Information Approach,”in Daniel, Fred., 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1982), Chapter 1.
    2. Dewitt,David B.“Concepts of Security for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 Bunn Nagara and K.S. Balakrishnan(eds.)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4).
    3. Hermann,Charles F. “International Crisis As a Situation Variable, ” in James N. Rosenau(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9).
    4. Swaine, Michael.“Arms Races and Threat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enter for Asia-Pacific Policy Studies (RAND, Oct. 1995).
    5. Taylor, Stan A. and Relston, Theodore J.“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ent,”in George,Alexander L. Avoiding War: Problems of Crisis Manage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91), chapter 17.
    1. Tipson ,Frederick 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Role of Law,”in John N. Morre, Frederick S. Tipson ,and Robert F. Turner(eds.), National Security Law (Durham, N. C. :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90).
    (四)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s:
    1. Baldwin, David.“The Concept of Securi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No.1(1997), p.5, f.n. 1.
    2. ───────,“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rld Politics, Vol.48(October 1995), pp.117-141.
    3. Brzezinski,Zbigniew. “The NSC’s Midlife,” in Forein Policy 69 (Winter 87-88), p.95.
    4. Gates, Robert M.“The CIA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Foreign Affairs , Vol.66, No2(Winter 1987- 88),pp.215-230.
    5. Haftendorn, Helga H.“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 Building and De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1(March1991),pp.3-17.
    6. Hastedt, Glenn,“CIA``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Refo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9, No.3,(Fall 1996), pp.249-269.
    7. Holsti, Ole R.“Limitations of Cognitive Ability in the face of Crisis ,”Journa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ies on Crisis Management,Vol.9 No.2 1978),pp.39-55.
    8. Huntington, Samuel P.“The US Decline or Renewal?” Foreign Affairs, Vol.67, No.2(Winter 1988- 89),pp.76-96.
    9. Kendall, Willmoore “The Functions of Intelligence,”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2th eds, 1949) ,p.36.
    10. Lowenthal, Mark M. Intelligence:From Secrets to Policy(Washington D.C.:CQ Press,2000),p.8.
    11. Minihan, Kenneth A.“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National Security Law Report, Vol.19, No.1(Winter 1997), pp.1-9.
    12. Stack, Kevin P. “A Negative View of Competitive Analysis, ”Intelligence and Counterintelligence, Vol.10,No.4,p.459.
    13. Stevens,Paul S. ”The Motional Security Council : Past and Prologue“, Strategic Review ,(Winter 1989),pp.15-23.
    14. Thomas, Stafford T.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P.3.
    15. Tneyoung, Yoon .“Intelligence and Warning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ROK-U.S. Combined Crisis Management, ”East Asian Review,Vol.11,No.4,Winter 1999,pp.69-85.
    16. Ulman , Richard.“Redifining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8, No.1(1983),pp.129- 153.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79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