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1/140892 (78%)
Visitors : 46218942      Online Users : 80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6214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214


    Title: 大陸媒體在涉外衝突事件中的民族主義分析─以「北約攻擊南斯拉夫大使館」與「中美軍機撞擊」事件為例
    Authors: 謝有銘
    Contributors: 潘家慶
    謝有銘
    Date: 2002
    Issue Date: 2016-05-10 18:49:0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大陸媒體在涉外衝突事件(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北約攻擊」,與2001年的中美在南海的撞機事件)中的傳播內容,作為分析對象,探討當前的民族主義。具體的研究問題包括:
      一、大陸媒體在內容上,表現出來的民族主義,呈現了什麼樣的內涵?
      二、本研究歸納出五項觀察的指標:「當前國家整體的發展方向為何」、「如何建構對立民族/國家的形象」、「如何論述『人權』、『民主』、『人道主義』等源於西方的價值觀」、「如何論述民族共同體內部的個體與集體,也就是人民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國際之間的衝突?」。
      三、綜合性報紙,與專業性報紙,在這兩件事件的報導上,在民族主義的內涵與重視程度的表現上,有沒有差異?
      四、媒體對於這兩件涉外的衝突事件的報導,在民族主義內涵與重視程度的表現上,有沒有差異?
      本研究以能夠代表官方立場的綜合性報紙「人民日報」,與經濟專業報「經濟日報」在上述兩件涉外衝突事件的報導為分析對象。研究方法使用內容分析法,以事件發生日起一個月內的報導內容,作為分析樣本。
      研究結果發現,中共官方媒體在涉外衝突事件中,反映出來的民族主義,大致呈現以下內涵:
      一、遵循清末以來的「體用論」思考架構
      二、個體的價值,必須透過集體,才得以彰顯
      三、「國家主權」與「中國獨特性」的雙重集體認同
      四、雖然國際社會由霸權主義主導,但是中國仍然必須加入
      在不同性質報紙的比較方面,綜合性報紙與專業性報紙,在民族主義內涵上大致接近;在重視程度上,除了報導篇幅差距較大之外,其他項目的比較上都相當接近。
      在兩件涉外衝突事件報導的比較方面,中共官方民族主義的內涵,一方面有更加強調國家主權的傾向;另一方面,在涉外衝突事件的處理態度上,傾向較和諧的處理態度。在重視程度的比較上,「中美軍機撞擊」事件的報導,從報導篇幅、則數、新聞照片數量、版別、版面位置等等方面來看,有淡化處理的傾向。
    Reference: 中文部分
    Anthony Giddens,胡宗澤,趙力濤譯,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Carlton J.H.Hayes,1979,《現代民族主義演進史》, 台北:帕米爾書店
    Earl Babbie,李美華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194頁
    Eric J. Hobsbawm,李金梅譯,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社
    Ernest Gellner,李金梅,黃俊龍譯,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
    Said, Edward W.,蔡源林譯,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Weber, R.P.,林義男、陳淳文譯,1979,《內容分析導論》,台北:巨流
    工商時報,〈中美局勢牽引中南海權力鬥爭〉,1999/5/26,10版
    工商時報,〈中美關係陷入最低潮〉,1999/5/18,10版
    中央日報,〈炸館效應 江澤民被迫遠美近俄〉,1999/5/26,10版
    中央日報,〈新聞周刊:中共煽動民族主義深化衝突〉,1999/5/18,10版
    中國時報,〈美中危機 北京強硬中冷處理〉,2001/4/5,13版
    中國時報,〈美踩到中國大陸的敏感帶〉,1999/5/13,15版
    中國時報,〈處理撞機事件 江澤民掌控全局〉,2001/4/15,11版
    方孝謙,2001,《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台北:巨流
    毛澤東,1986,《毛澤東著作選讀》, 北京:人民出版社
    水秉和,1987,《民族主義與中國政治發展》,當代,1987年9月,頁14-22
    王小東,〈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論〉,《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5期,頁69-82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時報
    王振輝,1999,《中國民族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興起》,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王毓莉,〈中共改革開放政策對電視事業經營之影響〉,《新聞學研究》,1998,57期,頁27-50
    江澤民,1990,《論黨的新聞工作》,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2000,第43卷,第10期,頁1-37
    李英明,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
    李澤厚、劉再復,1999,《告別革命》,台北:麥田
    李鐵冰譯,1938,《論民族問題》,上海:火炬出版社
    汪暉,〈公理世界觀及其自我瓦解〉,《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頁54-73
    汪榮祖,1988,《康章合論》,台北:聯經
    孫中山,1991,《三民主義節本》,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祖治國,1998,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
    翁秀琪、陳慧敏,〈社會結構、語言機制與認同建構:大眾媒介如何「編織」美麗島事件並構塑民眾的族群與國家認同〉,《傳播研究集刊》,2000,第四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出版。
    郝曉明、李展,〈傳播科技對中國大陸傳媒體制的挑戰〉,《新聞學研究》,2001,69期,頁95-112
    張茂桂,〈是批判意識型態,抑或獵殺巫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999年七月,23期,頁255-269
    張棋圻,1996,《民族主義、排外與近代中國外交─以「北伐」時期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志文,1987,《當代西方學者對民族主義的研究》,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立文,論九十年代中共的民族主義,1997年,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
    劉清峰編,1994,《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潘家慶,1996, 《大陸新聞學的發展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劃編號:NSC83-0301-H004-074 I2
    鄭永年,1998,《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香港:三聯書店
    聯合報,〈中共軍方態度 比中央還強硬〉,2001/4/9,13版
    聯合報,〈北京提善後條件 並要求依國際法處理〉,1999/5/18,3版
    聯合報,〈做足宣傳 中共默許搞學潮〉,1999/5/9,2版
    聶少成,1999,民族主義與一九七八年後中國大陸的發展,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曉南,《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1997,台北:生智
    英文部分
    Berelson, Bernard, 1952,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 Wiley
    Fanon, Frantz, 1967, Black Skin, White Masks, New York,: Grove Press,
    Fanon, Frantz,1967,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Harmondsworth: Penguin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ordon, Lewis R. and T. Denean Sharpley-Whiting , Renee T. White.(ed.) , 1996 , Fanon: A Critical Reader, UK:Blackwell Publishers
    Haas, Ernst B., 1986, "What is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0, 3, Summer
    Hall, S., 1996, "Who needs identity?" in Hall, S.(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Holsti, Ole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Kohn, Hans, Nationalism, its meaning and history, Malabar, Fla. : Krieger, 1982, c1965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Munck, Ronaldo, The difficult dialogue : Marxism and nationalism, London ; Atlantic Highlands, NJ : Zed Books, 1986
    Pye, Lucian W. 1971.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Leonard Binder, et. al.,(ed.) 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Quayson, Ato, 2000, Postcolonialism: Theory, Practice or Process? , London: Polity Press
    Smith, Anthony and Hutchinson, John, 1994, Nationalis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 Nev. :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5,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Oxford, [England] ; Cambridge, Mass. : Pol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71,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New Yor : Harper & Ro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07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5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