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48/140897 (78%)
Visitors : 46098766      Online Users : 75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9887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879


    Title: 唐禮運用三《禮》的禮教意義探析
    Application of San Li in Tang Dynasty
    Authors: 劉柏宏
    Contributors: 楊晉龍
    林啟屏

    劉柏宏
    Keywords: 三禮
    唐代
    經典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7-11 17:29:29 (UTC+8)
    Abstract: 本文選擇以唐代禮制與儒家經典(特別是三《禮》)的互動為觀察對象,試圖闡發其間的禮教意義。本文將唐代禮制,依照與儒家經典內容切合的程度,區分為「正經典禮」、「非經新禮」、「附經之禮」三類。本文各設專章,針對這三類禮制運用儒家經典的現象進行探討。全文共設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介紹研究相關的背景資訊,並對重要觀念進行探討。第二章梳理唐代「正經典禮」沿用三《禮》及儒家經典的表現,進而分析所代表禮導人情的禮教意義。第三章以新興於唐代,由風俗習慣轉入國家正式典禮的「非經新禮」為對象,分析經典如何產生正典化的效果;如何以通俗化的方式滲入習俗,藉此闡明規整風俗的禮教精神。第四章藉由唐代三種「附經之禮」與三《禮》的互動,探討國家如何運用禮制以統攝經書內容與禮教思想。第五章則是結語。根據「經典」、「禮制」、「禮教」的三種互動方式,可知三者相輔相成,此可視為禮教的構造。然而禮教何以能發用成治,對民、對外(俗、蕃)具有維繫、形塑秩序的效果?從本文的觀察推斷,關鍵在乎情;媒介訴諸經和禮。
    Reference: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朱傑人等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禮:《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沈嘯寰等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孔鲋,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晉﹞張華著,﹝晉﹞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陶弘景纂,﹝唐﹞閭丘方遠校訂,王家葵校理:《真靈位業圖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南北朝﹞撰人不詳:《解籙略說正一之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中華道藏》本)。
    撰人不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道藏要籍選刊》本)。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題﹝唐﹞武則天御撰:《臣軌》(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官箴書集成》本)。
    ﹝唐﹞蕭嵩奉敕纂:《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適園叢書所收本《大唐郊祀錄》合刊本)。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校點:《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王涇撰:《大唐郊祀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洪氏公善堂刊本《大唐開元禮》合刊本)。
    ﹝唐﹞王明希撰:《太乙金鏡式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王欽若等奉敕撰,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鄭居中等奉敕纂:《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撰,王燕均、王光照校點:《家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儒藏‧精華編》本)。
    ﹝宋﹞蔡沈撰:《書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車垓撰:《內外服制通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沈家本全集》本)。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馬端臨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古及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丘文莊公叢書》本)。
    ﹝明﹞丘濬撰,金良年整理:《大學衍義補》(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中國經學史基本叢書》本)。
    ﹝明﹞焦竑輯,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汪琬,李聖華箋校:《古今五服考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汪琬全集箋校》本)。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老師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徐乾學撰:《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萬斯大撰,溫顯貴校注:《經學五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惠周惕等撰,漆永祥點校:《東吳三惠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清﹞陳元龍編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據味經窩初刻試本影印)。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段玉裁撰,鍾敬華點校:《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章學誠撰,葉英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據嘉慶十九年刊本縮印並附《潛園總集》本《唐文拾遺》《唐文緒拾》)。
    ﹝清﹞淩廷堪撰,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等撰:《經籍纂詁》(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清﹞胡培翬撰,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賀長齡輯,﹝清﹞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魏源全集》本)。
    ﹝清﹞陳澧撰,呂永光校點:《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等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曹元弼撰:《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年《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本)。
    ﹝清﹞彭天相撰,彭衛民箋釋:《《喪禮撮要》箋釋》(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丁煌:《漢唐道教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國維輯:《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殷商成湯》(臺北:藝文印書館,1951年與《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合刊本)。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溢:《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儀鳳老師:《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增補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周林根:《中國近代禮教史》(基隆:海洋學院,1971年)。
    林存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林素英老師:《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慶彰老師:《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金澤:《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柳詒徵:《柳詒徵說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國史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仁甫:《古書引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國剛、楊樹森主編:《中國歷史‧隋唐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編:《清華歷史講堂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3月)。
    章太炎:《章太炎國學演講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章群:《唐代祠祭論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許地山:《國粹與國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2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祚龍:《敦煌學海探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陳登原:《中國田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華有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二卷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馮秉文主編:《全唐文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86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徵、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楊成孚:《經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鴻年:《隋唐宮廷建築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葉國良老師:《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0年)。
    ───:《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趙所生等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師培:《左盦外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長林老師主編:《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錢基博,傅宏星編訂:《經學論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中國文化叢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錢賓四先生全集》本)。
    ──:《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霍存福輯:《唐式輯佚》(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二)學位論文
    狄君宏:《饗禮、食禮、燕禮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晉龍老師:《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趙樹龍:《《道士吉凶儀》校釋及初步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鄭雯馨:《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橋本秀美老師:《南北朝至初唐義疏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簡博賢:《今存唐代經學遺籍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中江:〈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導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29期(1970年)。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3期(1999年9月)。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第6卷3期(1995年9月)。
    林慶彰老師:〈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3期(2006年9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3期(2003年9月)。
    秦學頎:〈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於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常金倉、張雁勇:〈《真靈位業圖》九宮位的兩個問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2011年1月)。
    陳明光:〈唐朝的出使官與地方監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總第192期)。
    彭林:〈從俗到禮:中國上古文明的演進〉,《尋根》1998年。
    彭美玲老師:〈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
    童強:〈從注疏之學看唐代學術的發展〉,《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黃豔:〈“貴族政治”與“君主獨裁”──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古代文明》第8卷4期(2014年10月)。
    劉桓:〈卜辭所見商王田獵的過程、禮俗及方法〉,《考古學報》2009年第3期。
    劉曉東:〈論六朝時期的禮學研究及其歷史意義〉,《文史哲》1998年第5期。
    鄭顯文:〈唐代禮學的社會變革〉,《人文雜誌》1995年第2期。
    韓碧琴老師:〈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
    嚴家炎:〈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2期(1997年8月)。
    ﹝日﹞副島一郎:〈從“禮樂”到“仁義”──中唐儒學的演變趨向〉,《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
    (四)論文集論文
    王三慶:〈三洞道士朱法滿編《道士吉凶儀》初探〉,中國唐代學會等主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康樂:〈天子與轉輪王──中國中古「王權觀」演變的一些個案〉,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
    陳弱水:〈中晚唐文人與經學〉,《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輯》(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三、外文著作及譯作(依出版時間排序)
    ﹝日﹞藤川正藪:《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年)。
    ﹝美﹞摩耳,見江紹原譯述:《宗教的出生與長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日﹞仁井田陞,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日﹞野間文史:《五經正義の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都:研文出版,1998年)。
    ﹝日﹞內藤湖南,夏應元監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日﹞狩野直喜,周先民譯:《中國學文藪》(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日﹞金子修一主編:《大唐元陵儀注新釈》(東京都:汲古書院,2013年)。
    ﹝英﹞弗雷澤,汪培基等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四、報章雜誌(依出版時間排序)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醒〉,《新青年》第1卷6期(1916.2)。
    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新青年》第5卷1期(1918)。。
    吳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6卷6號(1919)。。
    鄧公肅:〈三綱五常與自由平等〉,《孔會月刊》第3期(1929.10.27)。,第二版。



    五、網路資源
    故宮「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
    成均館大學儒經編纂中心:http://ygc.skku.edu/index_2013.js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http://cnki.sris.com.tw/kns55/
    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om/home
    迪志文化「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1515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5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0101.pdf9232KbAdobe PDF271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