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887 (78%)
Visitors : 46280337      Online Users : 11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52


    Title: 私有地保育的公私協力: 以八煙聚落及清水濕地為例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n Conservation on Private-Owned Lands
    Authors: 蘇美文
    Su, Mei Wen
    Contributors: 湯京平博士
    Tang, Ching Ping
    蘇美文
    Su, Mei Wen
    Keywords: 公私協力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8-03 10:43:12 (UTC+8)
    Abstract: 因牽涉私人財產權,私有地上的保育難度極高,公部門喜歡用徵收方式來進行保育,但為避免發生官民間的衝突,多選擇公有地比例較多的地方做起。在管理制度上,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透過公、私部門的協力,各自發揮所長,除了公部門的保育政策與私部門的保育策略並行外,也需要站在農民的角度,配合適當的誘因。本研究以位在金山區的「八煙聚落」以及「清水濕地」作為個案分析,兩者產業主要為農業,但隨人口老化,農田荒廢,改變了原有的生態,公部門與私部門聯手復興生態農業,但因其屬私有地,在計畫執行時面臨困境,不過因有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積極協助,使得這兩地皆發揮其潛在的價值,吸引第二代回流,增加工作機會。同時也藉由公部門與之合作,推展友善耕作概念,在八煙聚落這邊,延續里山倡議的精神,以生態體驗、社區營造等方式,提供一般民眾農村的體驗課程,將自然與生活合而為一;在清水濕地部分,雖一開始的推展遭逢困境,但因為一隻西伯利亞來白鶴意外到訪,吸引全台與國際間目光,促使在地老農改變慣行農法,建造一個無毒環境。雖說八煙聚落並非完全成功的案例,但這是一個勇敢的開始,也讓人省思生態與經濟共存概念;清水濕地的計劃正在執行,沒有人能確保它是絕對成功或失敗,不過2016年時基金會代表居民與政府一起簽署的「金山倡議」目前持之不輟進行,希望政府、私部門能與居民共同努力,延續倡議精神。
    Exercising conservation on private lands is difficult mainly because of the intensive conflicts in interests. Different policy tools applied by the governments, such as zoning and eminent domain tend to encounter problems of high implementation costs, while market solutions tend to fail owing to inadequate values in transactions. By examining the cases of Bayien Village and Qingshui Wetlands, this thesis demonstrates how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aiwan Ecology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Foundation, can serve as a mediator among land owners/users and the regulators to pursue conservation goals. Both cases involve social campaigns and restructure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that can eventually change the behaviors of stakeholders. While both cases are still evolving and hard to define its successfulness, they indicate the potential of public-private synergy through deep-rooted conservation effor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ference: 中文
    內政部營建署譯(IUCN、UNEP、WWF)(1980)。世界自然保育方略。臺北市:內政部營建署。
    三元‧小瑛(2008)。有機農業--從二分地開始的有機水田實作。鄉間小路,34(12),56-59.
    云樹海(2008)。從國土規劃的尺度談溼地的希望工程。2008年3月31日,取自:
    http://eem.pcc.gov.tw/node/28443
    方偉達、趙淑德(2007)。濕地公益信託及補償銀行機制之建立。土地問題研究季刊,6(4),2-12。
    方韻如、薛博聞(2015)。貢寮和禾水梯田,把生態系服務種回來。臺灣林業,41(1),62-70.
    王俊豪、周孟嫻(2006)。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評估-歐洲農業模式評估計畫,農政與農情,170,17-20
    王俊豪、呂振福、陳昱廷、張宏浩(2014)。友善環境農業誘因機制之研究--以稻米環境補貼為例。土地經濟年刊,25,1-37
    內政部營建署(2015)。濕地保育法。2015年2月2日,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504&Itemid=57
    中華民國行政院(2014)。反納國家級溼地,52甲地主要求政府應有配套措施。2014
    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ey.gov.tw/pda/News_Content4.aspx?n=3EBFEAD
    6FB383702&s=BF87254311581663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08)。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08年1月18日,取自:http://eef.org.tw/index-1.htm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2016)。返家六千里-小白鶴的奇幻旅程。臺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初版),新北。
    台灣國家公園(2007)。國家公園與生物多樣性保育。2007年3月27日,取自: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5&Itemid=149&gp=1
    台灣國家公園(2009)。國家公園簡介。2009年,取自: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cle&iid=1& Itemid=128&gp=1
    台灣濕地網(2014)。「濕地主題介紹」:台灣的濕地。2014年,取自:http://wetland.e-info.org.tw/quiz/wetlands-taiwan.html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5)。國土開發綜合研討會實錄。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光中(2015)。借鏡國際里山倡議經驗。臺灣林業,41(1),24-37。
    李玲玲(2012)。人.自然.保育真諦。科學人,129(11),1-3。
    李涵茹、王志弘(2016)。構框與織網:台灣濕地的社會生產與治理。地理研究,64,115-137。
    何榮幸、高有智、劉光瑩(2013)。我買了國家公園!?天下雜誌,521,2013年5月1日,取自:http://topic.cw.com.tw/2013nationalpark/pc.aspx。
    何興亞、李維森、謝龍生、林李耀(2005)。卡崔娜颶風災情整體狀況描述。土木水利,32(5),14-20。
    吳佩瑛、陳瑞主(2004)。農地管制下對農地財產權之保障與侵害。經社法制論叢,33,225-268。
    吳青宇(2015)。水梯田地景保存研究-以金山區八煙、高厝聚落為例。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汪文豪(2011)。石梯坪、達魯岸、阿美族長老的水田夢--臺灣水梯田的生態復興運動。大自然季刊,110,26-31。
    林易萱(1999)。私有地上的生態保育:以雙連埤的協力治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徹(2007)。現行土地使用法制中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哲安(2015)。新南--以生態農業保護水田棲地。自然保育季刊,89,34-41。
    林國華、李婉萁(2006)。水田生態體驗系列活動報導。農政與農情,171(408),
    6-9.
    林國慶(2013)。我國農業發展與農地改革政策。載於施正鋒、徐世榮(編),土地與政治(209-254)。台北:翰蘆出版社。
    林慧貞(2013)。復育東方白鸛,凝聚農村榮譽感:日本豐岡經驗。2013 年11月17日,取自: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2363/
    邱銘源(2011)。「砌石、梯田、水八煙」--八煙聚落水梯田溼地保育與特色產業發展的現況。造園季刊,71,17-25。
    胡田田、林信輝(2010)。臺灣農村景觀特質與農村社區建設對區域發展影響之研究。造園季刊,68,77-84。
    俞肇福(2016)。金山小白鶴吸睛友善耕作面積擴大。2016年4月24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82608
    徐銘謙(2013)。【看守台灣】面對不方便的真相、記得土地的容顏。台灣千里步道協會,2013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tmitrail.org.tw/website/?p=9957
    張弘毅(2014)。台灣濕地保育政策與實務。科學發展,497,12-17。
    張倩瑋、林修卉(2004)。評生態工法功過郭清江:失敗案例在於偷工減料。新台灣新聞週刊,434,2004年07月15日,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8160
    許惠婷(2013)。肯亞推動「環境地役權」私有地主參與保育創雙贏。環境資訊中心,2013年,取自:http://e-info.org.tw/node/95123
    郭至楨、黃哲斌(2012)。從餐桌到產地/【新聞延長線】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2012年2月1日,欣傳媒,取自:http://news.xinmedia.com/news_article.aspx?newsid=34354&type=1
    郭怡青(2015)。【想望家園】創造循環型社會日本里山的智慧。經典雜誌,201,2015年4月,取自: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7155。
    郭華仁(2015)。農業的典範轉移:由慣行到有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3312
    陳乃榕(2007)。我國土地徵收地價補償行政救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明燦(1990)。財產權保障、土地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之探討--兼評「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臺北大學法學論叢,47, 243-284。
    陳明燦(1999)。從財產權保障觀點論土地之使用限制與損失補償:兼論我國既成道路與公共設施保留地相關問題。中興法學,45,313-377。
    陳明燦(2000)。我國農地之使用管制:國土規劃法指之觀點。月旦法學,58, 68-88。
    陳睿中(2016)。好亂!八煙聚落2套收費標準 原因竟是居民內鬥。2016年05月25日,取自: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704656.htm
    陳誼芩(2008)。溼地=誰的諾亞方舟?在溼地銀行之外…。環境資訊中心,2008年,取自:http://e-info.org.tw/node/30186
    陳愛娥(1990)。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指定與殘產權保障。台灣土法學,10,110。
    彭子珊(2015)。有理想難吃飽 日本青年不下鄉。天下雜誌,570,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6839#
    萬宗綸、練聿修、侯孟秀(2015)。脅迫的生態治理?從金山八煙與清水濕地談起。2015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geog-daily.org/2015465293387502015465372human/8
    湯京平、呂嘉泓(2002)。永續發展與公共行政--從山美與里佳經驗談社區自治與「共
    享性資源」的管理。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2),261-287。
    湯京平、呂季蓉(2006)。全球保育運動與地方派系:鰲鼓溼地開發案的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學報,42,1-35。
    湯惠蓀(1954)。臺灣之土地改革。臺北:農復會。
    齊若蘭(2012)。你所不知道的台灣之美。天下雜誌241期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4037
    黃政龍(2012)。水田中耕除草機--有機稻田雜草防除好幫手。臺東區農業專訊,80,5-8.
    黃旭昇(2016)。金山生態產業結合達地產地銷,2016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aloc/201601200400-1.aspx
    新北巿政府水利局(2015)。清水濕地。水岸公園,取自:http://dreamriver.ntpc.gov.tw/Facility/Detail/10
    趙榮台(2011)。《生物多樣性公約》近年的發展。臺灣林業,37(3),65-73。
    趙榮台(2012)。以遊客體驗與資源保育概念發展國家公園生態旅遊指標之研究。2012年,取自:http://www.swan.org.tw/activity/2012/wow/3-1.pdf
    楊永年(2014)。學習加州經驗兼顧環保開發。成大研發快訊評論,26(6),81。
    楊芙宜(2011)。重現消失中地景——水梯田。台灣光華,2011年12月,取自: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8529.html
    鄭羽真(2004)。野生動物私有保育地之經濟分析-以台灣獼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書玄(2007)。社區參與生態旅遊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魚路古道結合八煙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明華(2008)。台灣水田灌溉農業之三生功能價值。豐年半月刊,58(11),26-30。

    蔡穎(2015)。反清水工業區護高美濕地台中居民發起連署。2015年5月13日,取
    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16330
    歐陽繼德(1990)。污染者付費原則與環境成本配置方法。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推動委員會,298-305
    廖靜蕙(2012)。新北、花蓮水梯田每年經濟價值逾5億。環境資訊電子報,2012年12月1日,取自:http://enw.e-info.org.tw/content/741
    廖靜蕙(2016)。生態農業邁向農民及生態幸福的里山大道。2016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earthday.org.tw/column/64/6355
    鄧學謙、劉逸文、呂宇弘(2010)。鄰都市邊緣社區農村再生營造規劃經驗--觀音鄉樹林社區。造園季刊,68,65-76。
    劉小蘭(2015)。農業與環境:台灣問題與歐盟對策。翰蘆出版社,台北。70-73。
    盧道杰(2004)。台灣社區保育的發展:近年來國內三個故案分析。地理學報,37,
    1-25。
    營建署(2007)。國家公園-台灣自然保護區面面觀。2007年,取自: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frontpage&It
    emid=1
    謝佳倫、方韻如、謝傳鎧、鍾國芳(2015)。濕地植物保育新思維:由貢寮水梯田的植物多樣性談其保育價值的生態學基礎。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9(4),279-291。
    蕭婷芳(2014)。北門畫濕地民怨:顧鳥不顧人。2014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29000390-260114

    英文
    Tang C. P. and S. Y. Tang (2014). “Managing Incentive Dynamics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Land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4(2), 222-231.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1996). “Crossing the Great Divide: Coproduction, Synergy, and Development, ”World Development, 24(6), 1073–1087.
    UNU-IAS (2010).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s: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Concept in Practice.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and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of Japan.
    Weimer,D. L. and A. R.Vining (1992).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 Inc.
    Wilson, J. Q. (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mith, C. R. (2009).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Collabo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unty Open-Space Protection,”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9(1),1–21.
    Weber, E. P.(2009).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ough Cases of Collaboration: ‘Ideas’ in the Blackfoot Watersh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9(2), 314-327.
    Weber, E. P., and A,M. Khademian. (2008). “Wicked Problems, Knowledge Challenges, and Collaborative Capacity Builders in Network Setting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8(2) , 334–34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392104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2104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3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