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堂揚善,暗室規過」涉及看場合說話的變通和一味說好話的鄉愿。研究設計一個學生上臺報告表現不佳、好朋友給予回饋的情境故事,操弄表現回饋(批評、讚揚)和場合公開性(公開、私下),請153位大學生評定回饋者的真誠和人情世故,以及他們個人喜歡此人和以為他受社會歡迎的程度。階層迴歸分析發現,在控制混淆變項真誠知覺後,表現回饋和場合公開性在個人喜歡上有交互作用;在社會歡迎上,只發現表現回饋主要效果。而且人情世故知覺在上述兩個效果中都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此顯示參加者個人喜歡的人情世故是變通,認為鄉愿是比較受社會歡迎的人情世故。最後區別華人文化以仁為基礎的真誠和西方文化忠於自我的真誠,並討論人情世故的虛偽和真誠。 To praise in public and to criticize in private
Relation:
教育與心理研究, 35(2),29-54 Journal of Education &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