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09952/140901 (78%)
Visitors : 46063498      Online Users : 11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22391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391


    Title: 清代乾嘉時期新疆驛傳制度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of Xinjiang during Qing Dynasty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Authors: 莊祐維
    Zhuang, Yu-Wei
    Contributors: 廖敏淑
    Liao, Min-Shu
    莊祐維
    Zhuang, Yu-Wei
    Keywords: 新疆驛站
    臺站
    卡倫
    軍站
    驛傳制度
    西陲輿地
    Xinjiang Yizhan
    Taizhan
    Karun
    Junzhan
    Postal Delivery System
    Xichui geomancy
    Date: 2019
    Issue Date: 2019-03-04 20:52:06 (UTC+8)
    Abstract: 自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準噶爾開始,清朝軍隊先是於嘉峪關至哈密、巴里坤之間,設立軍營驛站。其後為補給前線軍隊,又在巴里坤至烏魯木齊的行軍路途上,建立運送糧食與馳遞公文的臺站,此便是新疆驛傳制度之始。清朝官兵所到之處,多以當地住民語言為各地命名,將地名轉寫成滿文,並貼上一併繪製的輿圖。除積累成清朝西陲輿地書寫之外,亦是新疆臺站名稱的由來。清軍所率領兵丁包括滿洲、察哈爾、綠旗、喀爾喀、厄魯特、回人等,都曾參與臺站的建置。他們共同維繫新疆驛傳制度的運作,只因各處軍隊組成不同,而有不同編制。當時臺站不僅是作為馳報事件的信息中心,也看管地方的治安與貿易,更有接待外賓、屯田貯糧等多重功能,實際參與地方治理。由於新疆地理環境的緣故,使臺站、卡倫連結而成的交通網絡,便是通往新疆各地方的骨幹。新疆建立以後的臺站卡倫,在乾隆嘉慶年間,皆具備掃蕩盜匪、測繪輿地、馳報公文、行走貿易的功能。承平日久後,又因裁減編制、交通路線變動、行政區劃改變等因素,新增營塘與驛站的設置。自道光元年(1821)《新疆識略》纂成,其中所錄輿圖與驛站可供相互參照,成為認識清代新疆驛傳的重要依據。至嘉慶時,臺站系統所辦理多為日常行政,僅剩驛傳功能受到重視,在方志記載中也與原來輿地情況失去連結。本論文從此一脈絡追本溯源,回到新疆臺站卡倫形成之初,一觀在清朝戡定西陲之浩大工程下,新疆驛傳制度於乾隆嘉慶朝產生的轉變。
    From the beginning of quelling Jungar in 1755, Qing dynasty’s military first built Junying Yizhan(military camp station) from Jia yu guan to Hami and Barkul. Since then for provision of the front-line army, establishing Taizhan(station of transporting grain) to transport grain and deliver official documents on the army’s itinerary from Barkul to Urumchi, that was the start of Xinjiang postal delivery system. Whenever Qing dynasty’s officers and soldiers arrived, they would name the toponyms with tribe’s language, and then transcript to Manchu language that tagged the drawing maps together at same time. Besides had been accumulated Qing dynasty’s Xichui(china western frontier) geomancy writing, but was the origin of Xinjiang Taizhan’s name. Qing military head the troops including Manchu, Cahar, Lu qi, Karka, Ulet, Uighur, all of them had participate the develop of Taizhan. they preserved the operations of Xinjiang postal delivery system together, just because the troops at every place consist of different forms, organization were also different. At that time, Taizhan not only regarded as delivering documents’ information center, but also look after local public order and trade, even received foreign visitors, or tuntian zhuliang(屯田貯糧) etc, practically managered region. On account of Xinjiang’s environment, the road webwork consisted of Taizhan and Karun, becoming the arterial road of Xinjiang. Dur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Taizhan and Karun afforded public affairs of arrest, mapping, delivery, trade. In the time of peace, government set up Yingtang(營塘) and Yizhan(驛站) for arms reduction or region altered. Since 1821 “Xinjiang Shilue”(新疆識略) had been come out, referring to maps and stations that could go deep into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When Jiaqing period, Taizhan system became executive and permanent units, remained to delivery for the most party, and lost many origin record in the annals. This thesis try to go back to the inceptive Taizhan and Karun, view under the great work of Qing dynasty quelling Xichui, how did the Postal Delivery System transform.
    Reference: 一、檔案
    〈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六嚴繪圖;李兆洛編製,道光二十二年(1842),檔號gm71005054。
    〈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董祐誠繪;李兆洛編製,道光十二年(1832),檔號gm71002481。
    〈新疆全圖〉,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檔案編號:史580 136 255380。
    〈新疆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檔號:gm71005141。
    〈新疆總圖〉,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檔案編號:史580 255 274193。
    〈嘉峪關外安西青海合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檔號:96685940。
    〈嘉峪關外鎮迪伊犁合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檔號:2002626759。
    《全川營汛增兵圖》,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檔號G7823.S55R2 178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張書才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第十九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官書典籍
    (一)、官書
    (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年。
    (明)李東陽,《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明)陳子龍等選輯,《皇明經世文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初版,1987年第2刷。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嘉慶朝《大清會典》,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托津等奉敕纂修,嘉慶朝《大清會典事例》,清嘉慶年間刻本。
    (清)英廉等奉敕編,《欽定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馬齊等奉敕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勒德洪等奉勅纂修,康熙朝《大清會典》,清康熙年間刻本。
    (清)張廷玉等奉敕纂修,《欽定皇朝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傅恒等奉敕纂修,《平定準噶爾方略》,收入季羨林名譽主编、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第73-76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清)嵇璜等奉敕修,《欽定續文獻通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鄂爾泰等奉敕纂修,《世宗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溫達等奉敕纂修,《聖祖仁皇帝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清)賈楨等奉敕修《文宗顯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趙爾巽等撰,《淸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1977年。
    (清)慶桂等奉敕纂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蔣溥、孫嘉淦等撰,乾隆朝《大清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蔣溥、孫嘉淦等撰,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方志、輿圖
    (清)穆彰阿等纂,《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何秋濤,《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傅恒等奉敕纂修,《欽定西域同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清)傅恒等奉敕纂修,《欽定皇輿西域圖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松筠修,《新疆識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袁大化修,王樹楠纂,《新疆圖志》,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台北:台灣文海出版社,1965年。
    (清)和寧,《三州輯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祁韵士著,松筠編纂,《西陲總統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三)、文集、筆記
    (清)徐松,《西域水道記》,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本。
    (清)李兆洛,《養一齋文集》,卷九,皇朝一統輿地全圖序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中文書目
    (一)、專書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明史概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年。
    (日)岡田英弘;陳心慧、羅盛吉譯,《從蒙古到大清──游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
    (俄)茲拉特金(Zlatkin)著,馬曼麗譯,《準噶爾汗國史(1635-1758)》,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美)孔飛力(Philip A. Kuhn)著;陳兼、陳之宏譯,《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著,賈建飛譯,《嘉峪關外:1759─1864年新疆的經濟、民族和清帝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7年。
    (美)羅威廉(William Rowe)著;李仁淵、張遠譯,《中國最後的帝國:大清王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阿克蘇地區郵電志》編纂委員會編,《阿克蘇地區郵電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于維誠,《新疆地名與建置沿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蒙漢辭典(增訂本)》,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
    巴音郭楞盟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巴音郭楞盟蒙古自治州志(中)》,烏魯木齊市: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
    巴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巴楚縣志》,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
    牛汝辰,《新疆地名的積澱與穿越:新疆地名歷史語言學探源》,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啟明,《天山廊道:清代天山道路交通與驛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
    白鴻葉、李孝聰,《康熙朝《皇輿全覽圖》》,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吐魯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吐魯番地區志》,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羽田亨編,《滿和辭典》,高雄市:學海出版社,2011年二版。
    伽師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伽師縣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吳元豐,《錫伯族歷史探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李元春輯,《台灣志略》,臺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1996年。
    李秀梅,《清朝統一準噶爾史實研究:以高層決策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和碩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和碩縣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拓和提‧莫扎提,《中世紀維吾爾社會》,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年。
    昌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昌吉縣志》,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a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圖書,2010年。
    孫靖國,《輿圖指要: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中國古地圖敘錄》,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2年。
    晏星,《中國郵政發展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4年。
    烏蘇縣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烏蘇縣志》,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馬楚堅,《中國古代郵驛》,臺北市:臺灣商務,1999年。
    馬楚堅,《明清邊政與治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大軍,《新疆中俄國界研究》,臺北: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1976年。
    張大軍,《新疆民族變遷與現狀》,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臺北:蘭溪出版社,1980年。
    張大軍編,《新疆史》,臺北:蒙藏委員會,1964年。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許嘉璐主編,《中國古代禮俗詞典》,北京:中國友誼初版社,1991年。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志》,烏魯木齊市: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
    喀什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喀什地區志》,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華立,《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賀靈、佟克力,《錫伯族史》,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準噶爾史略邊寫組,《準噶爾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賈建飛,《清乾嘉道時期新疆的內地移民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廖敏淑,《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
    精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精河縣志》,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褚德新、梁德編,《中外約章匯要(1689-194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效宣,《宋代驛站制度》,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係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潘志平,《浩罕國與西域政治》,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蔡家藝,《清代新疆社會經濟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寶音朝克圖,《清代北部邊疆卡倫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黨寶海,《蒙元驛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
    (二)、論文
    (美)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袁劍譯,〈清代邊疆研究新視角〉,《華西邊疆評論》第1期(成都,2014.04),頁68-81。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一種初步的構想〉,收入費正清編,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于泉勝,〈清代新疆卡倫若干問題述略——以《清實錄》史料記載為中心〉,《蘭州教育學報》,第31卷第6期(蘭州,2015),頁10-12。
    吐娜,〈論近現代新疆蒙古族社會組織〉,《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第33卷第4期(呼和浩特,2012.07),頁76-80。
    佐口透著,李大龍譯,〈清代塔爾巴哈台卡倫線和哈薩克游牧民〉,收錄於《民族譯叢》,1993年第五期(北京,1993.10),頁49-57。
    吳伯婭,〈乾嘉時期清廷的西方文化政策〉,收入紀宗安、湯開建等編,《暨南史學》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阿木古冷,〈準噶爾覆亡時期若干史料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呂文利,〈俺答汗建立“政教二道”中心的文本分析以及熬茶布施的开端〉,《西域蒙古論壇》,2017年第1期(烏魯木齊,2017.02),頁3-15。
    呂文利,〈乾隆八年蒙古準噶爾部進藏熬茶始末〉,收入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十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
    呂文利,〈乾隆十二年準噶爾人入藏熬茶始末〉,《西部蒙古論壇》,2013年第2期(烏魯木齊,2013.05),頁3-15、127。
    呂文利,〈乾隆年間蒙古準噶爾部第一次進藏熬茶考〉,《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三十九卷第4期(呼和浩特,2010.07),頁39-48、59。
    周衛平,〈清代新疆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的設置與變遷〉,收錄於《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3卷第4期(北京市,2013.12),頁58-66、149。
    定宜莊、(美)歐立德(Mark C. Elliott),〈21世紀如何書寫中國歷史:新清史研究的影響與回應〉,收入彭衛編,《歷史學評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一)〉,《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1期(烏魯木齊,1980),頁60-78。
    金峰,〈清代新疆西路台站(二)〉,《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烏魯木齊,1980),頁93-102。
    侯德仁,〈乾隆年間新疆地區的輿圖測繪〉,收錄於《文史知識》,2008年08期(北京市,2008.08),頁27-32。
    哈斯達賴,〈關於青袞雜布〉,《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呼和浩特,1990.01),頁15-20。
    胡振華,〈“卡倫”詞源考〉,《民族語文》,1980年第3期(北京,1980.30),頁57-58。
    孫振玉,〈明代別失八里(含亦力把里)——土魯番王統考述——從黑的兒‧火者至速檀‧阿黑麻〉,收錄於《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01期(蘭州市,1990.07),頁121-133。
    席會東,〈清代地圖中的西域觀──基于清準俄歐地圖交流的考察〉,收錄於《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烏魯木齊,2014.12),頁13-18。
    徐曉東,〈中國「新清史」研究〉,《赤峰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內蒙古,2013.06),頁37-38。
    馬長泉,〈卡倫的起源及類型問題〉,《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1期(新鄉市,2003.01),頁24-28。
    馬長泉,〈新疆卡倫的設立及作用〉,《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烏魯木齊,2005),頁58-63。
    張正樺,〈清乾隆朝驛傳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春梅、馬長泉,〈簡論松筠的卡倫制度研究——以《欽定新疆識略》為中心的考察〉,《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呼和浩特,2011),頁96-100、112。
    陳劍平,〈清代新疆卡倫的體系構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銀川,2014),頁11-15。
    靳煜,〈清乾隆年間西域測繪再考察〉,收入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編,《歷史地理》第三十輯,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廖敏淑,〈清朝同外國簽訂的條約與章程在外政次序上的意義〉,收入張俊義、陳紅民主編,《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趙志強,〈清入關前的烽燧制度〉,收入朱誠如、王天有編,《明清論叢》,卷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劉文鵬,〈正確認識「新清史」與「內陸亞洲」〉,《中國社會科學報》第737期(北京),2015年05月13日。
    劉正寅,〈清朝統一西域進程中白山派和卓的活動與影響〉,《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蘭州市,1997.06),頁99-113。
    鄧銳齡,〈《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時期西北邊疆圖幅地理考釋〉,收錄於《中國藏學》,2016年S1期(北京市,2016.05),頁102-121。
    魯靖康,〈清代巴里坤行政建置演變及城市興衰研究〉,《都市文化研究》,2016年01期(上海,2016.08),頁241-251。
    鐘焓,〈傅禮初在西方內亞史研究中的位置及影響〉,收入達力扎布主編,《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6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

    四、英文書目
    (一)、專書
    James A. Millward, Beyond the Pass: Economy, Ethnicity, and Empire in Qing Central Asia, 1759-186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Owen Lattimore,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 and China, 221BC to AD 1757, Cambridge: B. Blakewell, 1989.
    Frederic E. Wakeman,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James A. Millward, 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S. Frederick Starr eds.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New York: M. E. Sharpe, 2004.
    James A. Millward, Yasushi Shinmen, Jun Sugawara eds. Studies on Xinjiang Historical Sources in 17-20th Centuries,Tokyo: The Toyo Bunko, 2010.
    (二)、論文
    E. S.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5 No.4 (1996), 829-850.
    Ping-ti H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6, No. 2 (1967), 189-195.
    Joseph Fletcher, “Ch’ing Inner Asia c.1800,” in D. Twitchett and J. K. Fairbank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0, Late Ch’ing, 1800-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Nailene J. Chou, “Frontier studies and changing frontier administration in late Chʻing China: the case of Sinkiang, 1759-1911”, Washington: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76.
    五、日文書目
    (一)、專書
    (日)宮脇淳子,《最後の遊牧帝国──ジュンガル部の興亡》,東京:講談社,1995年。
    (日)佐口透,《新疆ムスリム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
    (日)小沼孝博,《清と中央アジア草原: 遊牧民の世界から帝国の辺境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2014年。
    (日)楢木野宣,《清代重要職官の研究》,東京都:風間書房,1975年。
    (日)片岡一忠,《清朝新疆統治研究》,東京:雄山閣,1991年。
    (二)、論文
    (日)佐口透,〈チャガタイ•ハンとその時代(下)──一三、一四世紀トルケスタン史序說として〉,《東洋學報》29:2(1942),頁104-145。
    (日)若松寬,〈ジュンガル王国の形成過程〉,《東洋史研究》41:4(1983),頁74-117。
    (日)若松寬,〈ツェワン•アラブタンの登場〉,《史林》48:6(1965),頁50-80。
    (日)崛直,〈清代回疆の交通事情──軍台と卡倫を中心として〉,《大手前女子論集》,東京:東京大學,2014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315301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3012
    Data Type: thesis
    DOI: 10.6814/THE.NCCU.Hist.002.2019.A04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1201.pdf7100KbAdobe PDF287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