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8043685      Online Users : 10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105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52


    Title: 台灣鄉土劇在新加坡的跨國收視研究— 從《阿誠》到《家和萬事興》
    An Audience Study on Taiwanese Dramas in Singapore:From《Ah Cheng》to《Lee`s Family Reunion》
    Authors: 張伊蕙
    Chong, Yit Wei
    Contributors: 柯裕棻
    Ko, Yu Fen
    張伊蕙
    Chong, Yit Wei
    Keywords: 台灣鄉土劇
    文化消費
    跨界文化交流
    離散的語言政策
    新加坡閱聽人
    Taiwanese dramas
    cultural consumption
    transborder cultural exchanges
    diasporas language policy
    Singapore audience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9-01 23:36:15 (UTC+8)
    Abstract: 電視劇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透過海外傳播型塑國家的形象,並且有助於促進兩國民眾的認識與交往。本土意味濃厚的台灣「鄉土劇」(閩南語連續劇),經過字正腔圓的華語配音,再輔以中英文字幕的加工下,進入新加坡市場已超過十年。

    除了當地主要的電視台長期播放,「鄉土劇」演員還趕搭熱潮,不僅在新加坡辦演唱會、接受媒體專訪、舉辦簽名會等,甚至透過「鄉土劇」的魅力,推廣來台旅遊。2011年,民眾對台灣「鄉土劇」的熱愛程度更是超乎想像,一天五個時段穿插播放台灣「鄉土劇」。研究者因而想要釐清是甚麼原因吸引新加坡閱聽人觀賞台灣「鄉土劇」,並且從觀賞的過程中,如何理解台灣「鄉土劇」和想像台灣。

    研究發現,台灣「鄉土劇」對於新加坡觀眾而言,主要賣點是:1.刻劃親情的橋段感人;2.演員的演技爐火純青;3.推崇儒家思想,適合闔家共賞;4.是觀賞電視的主導者─家庭主婦喜愛的題材;5.長壽劇更能鎖定觀眾,長期融入劇情;6.華文造詣佳,用語深獲好評;7.好人、壞人形象塑造深刻,深植民心。台灣「鄉土劇」的創作富濃厚的人文關懷,經過配音及字幕,使戲劇的表達及接收產生很大的不同,這三層語言架構的堆疊,使得「鄉土劇」質感整體大幅度提升。讓新加坡觀眾看到其他地方華人不同的生活狀態、人生經歷和情感表達,因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Reference: 一、中文書目

    方金春(2008)。〈台灣鄉土劇隔海走紅〉,《海峽消費報》第397期。

    王敏如、何瑞芳、陳佳蓓(1999)。〈觀眾腦海中的日劇圖像:日劇迷與非日劇迷之比較〉,《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年會論文。

    王淑雯(1994)。《大河小說與族群認同:以台灣人三部曲、寒夜三部曲、浪淘沙為焦點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王潤華(2000)。《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台北:文史哲。

    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成露茜(2008)。〈移民/工發聲與媒體Searching for Migrant Voices in the Media〉,夏曉鵑主編《跨界流離:全球化下的移民與移工》下冊。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Wimmer & Dominick著,1991)

    汪子錫(1995)。《由本土、區域化到華人傳播圈:台灣電視劇產銷的政經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有成、張錦忠(2010)。《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台北:允晨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著)

    李光耀(1998)。《李光耀回憶錄》。新加坡:聯合早報。

    李光耀(2011)。《我一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海峽時報出版社。

    吳英成(2010)。《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金鍊、曾湘雲(2002)。〈從韓劇的風行看台灣越聽眾的文化認同——以新竹市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2年,台北,深坑。

    李英哲(2011)。《新加坡移地研究─新加坡閩南語田野調查心得報告》。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

    宋曉冬(2010)。〈略論新加坡華語電視劇中的家庭倫理觀念〉,《影視評論》,2010年3期。

    林奇伯(2000)。〈電視八點檔流行風──愛恨交織鄉土劇〉,《台灣光華雜誌》,1月號,頁86-93。

    林孟儀(2003年10月21日)。〈台灣霹靂火「嗆」出五倍收視率〉,《商業周刊》,第815期。

    林積慶(2006)。〈「六人行」(Friends)與我同在:以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台灣觀眾對美國影集「六人行」之在地消費與解讀〉,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6年年會」。

    范燕燕、王增勇、官晏怡、廖瑞華、簡憶鈴(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

    屈繼堯(1996)。〈人性戲劇,土性堅強〉,《遠見》雜誌,1996年7月,90-92。

    柯思仁(2013)。〈新加坡的“華語劇場”:語言與認同疆界的重新界定〉收於柯思仁(編)《戲聚百年:新加坡華文戲劇1913-2013》。台北:八方文化創作室。

    柯裕棻(2006)。〈從霹靂火看台灣電視文化:深究台灣最火紅的鄉土劇〉收於柯裕棻(編)(2006),《批判的連接》(頁135-175)。台北:唐山。

    洪鎌德(1994)。《新加坡學》。台北:揚智。

    洪鎌德(2002)。〈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收於施正鋒(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頁543-584。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徐大明、李巍(2007)。〈新加坡語言政策研究報告〉收於《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人民。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高嘉謙(2010)。〈南溟、離散、地方感:楊雲史與使節漢詩〉,《明清文學研究新動向》國際學術研討會。

    袁櫻珊(2003)。《華語地區無線電視產業競爭策略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張松建(2014)。〈家國尋根與文化認同:新華作家謝裕民的離散書寫〉取自《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二期:頁425-467。

    陳姿伶(2008)。《台灣年輕男性韓劇閱聽人的收視經驗》。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秉賦(2006)。〈新加坡的雙語教育:1965-2005〉收於何啓良、祝家華、安煥然(編)《馬來西亞、新加坡社會變遷四十年》。士古來:南方學院。

    梁鉞(1984)。《茶如是說》。新加坡:七洋。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

    梁展嘉(2015)。〈才不會有什麼亂象呢!你(可能)不知道的新加坡媒體產業風情畫〉收於《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台北:時報。

    梁榮基(1996)。〈中學生的雙語背景和書寫能力〉收於雲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張毅、黃明(2010)。〈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與華人社會交際語言轉移─最新實地調查數據的分析比較〉,《集美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頁69-73。

    張煒珍、林彣鴻(2009)。《掀開台灣的真實面紗?探討閩南語連續劇《意難忘》對馬來西亞華人觀眾之台灣印象形塑》。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學謙(2013)。〈新加坡語言地位規劃及其對家庭母語保存的影響〉,《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1期,頁9(1),1-32。春季號,2月。

    郭鎮之(2009)。〈在新加坡感受媒體文化〉,《新聞戰線》,2009年第10期。

    黃吉村、劉宗其(2005)。〈文化認同下異國形象廣告效果之探討-以哈日風潮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2卷第2期,頁417-449。

    黃秀玲(2003)。〈全球化趨勢下台灣本土文化電視節目的產製、接收與文本分析〉,發表於「中華傳播學會2003年年會」。

    黃浩威、柯思仁(2004)。《如果島國 一個離人》。台北:八方文化企業。

    雲惟利(1996)。《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研究中心。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紹淳(2010)。〈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的「鄉土劇」《意難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嘉義中正大學。

    程紹淳(2012)。〈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台灣「鄉土劇」在中國大陸〉,《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9期:頁155-193。

    楊於萱(2009)。《哈日風潮與娛樂媒體接觸行為對大學生日文學習動機之初探》。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欣穎、陳菩貞(2000)。〈從日本偶像劇的風行看台灣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

    楊欲奇(1998)。《影視節目國際行銷策略及活動之研究-以國內無線電視台為例》,政大廣電所碩士論文。

    葉玉賢(2002)。《語言政策與教育》。台北:前衛。

    潘邦順譯(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論壇。

    蔡琰(1998)。《鄉土劇性別及族群刻板意識分析》。台北: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1)。《全球化與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台北:韋伯文化。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台北:韋伯文化。

    謝世涯(1994)。〈華語運動:成就與問題〉收於雲惟利(編)《新加坡社會和語言》。新加坡: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第60期,頁93-114。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頁65-92。

    顧長永(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台北:五南。


    二、網路資料部分

    中央社(2007年7月23日)。〈星洲出現第2家付費有線電視〉。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07/0723/article_20103.html

    中央社(2011年3月21日)。〈台劇橫掃星國 減播引發抗議〉。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examnews02.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47.html

    中國報(2010年11月8日)。〈新加坡電視劇每下愈況〉。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5477

    中國報(2015年6月25日)。〈觀眾搶夜市人生演唱會門票〉。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50625/觀眾搶購夜市人生演唱會門票/

    外交部NGO雙語網(2010年8月28日)。〈新加坡秋季旅展,行銷台灣觀光〉。上網日期:2016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taiwanngo.tw/files/15-1000-6099,c88-1.php

    李曄(2015年7月23日)。〈論新加坡民族主義的形成與界說〉。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壹讀》https://read01.com/y00e4.html

    星洲網(2009年7月11日)。〈新加坡 楊新發:犧牲運動社交機會 追長壽劇易患癡呆症〉。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122010

    星洲網(2010年12月31日)。〈揭開性取向之謎‧葉全真越洋尋夫〉。上網日期:2016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539397

    星洲網(2011年10月12日)。〈新加坡‧新傳媒電視劇又遭砲轟‧部長不滿對白粗魯又罵又喊〉。上網日期:2016年6月10日,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22987

    洪銘鏵(2003年3月5日)。〈台灣阿誠虜獲獅城觀眾心〉。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tieba.baidu.com/p/586400898

    洪銘鏵(2009年3月26日)。〈台劇迎來第二春 新傳媒8頻道黃金時段獻給《愛》〉。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SG FORUM http://sgforums.com/forums/2297/topics/353843

    洪銘鏵(2011年3月21日)。〈台劇《夜市人生》插隊 觀眾不滿《愛》少播兩晚〉。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
    http://s516.photobucket.com/user/RBKD-online/media/Holding%20Area/News%20and%20Web%20Articles/Zaobao/2011/ZB21march2011.jpg.html?t=1300872649

    洪銘鏵(2014年11月15日)。〈新傳媒戲劇部 改朝換代〉。上網日期:2016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entertainment/others/story20141115-412191

    洪銘鏵(2015年3月31日)。〈《家和萬事興》可能播七年 長氣台劇夠營養〉。上網日期:201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entertainment/others/story20150331-463185

    洪慧敏(2010年4月26日)。〈宋逸民:愛要從一而終〉。上網日期:2016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entertainment/stars/story20100426-76844

    符詩專(2013年5月5日)。〈新加坡華語電影節〉。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sgwritings.com/bbs/viewthread.php?tid=69503

    黃靖晶(2010年10月11日)。〈長劇《愛》演員 年底本地開唱〉。上網日期:2016年6月20日,取自《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entertainment/stars/story20101011-75702

    黃靖晶(2011年12月4日)。〈不求名牌新車 翁立友只求溫飽〉。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entertainment/stars/story20111204-77792

    揚聲(2010年1月17日)。〈李光耀永遠痛恨南大〉刊登于《風下》第608a期。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6585

    新加坡文獻館(2009年11月18日)。〈新加坡華人是什麼樣的華人?〉。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3751

    新傳媒Mediacorp官網。上網日期:2013年5月30日,取自 http://www.mediacorp.sg/en/

    楚飛(2014年5月26日)。〈新加坡的落寞:當年火過瓊瑤 如今無人問津〉。上網日期:2016年5月24日,取自《海外檔‧新劇》第40期http://ent.qq.com/a/20140526/004709.htm

    維基百科─新加坡報業控股。上網日期:2016年5月3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新加坡报业控股#.E9.9B.BB.E8.A6.96

    維基百科─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上網日期:2013年5月3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4%BC%A0%E5%AA%92%E7%A7%81%E4%BA%BA%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僑報(2013年2月4日)。〈台鄉土劇:雷死人不償命〉。上網日期:2016年6月18日,取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local/chinapress/20130204/02344223777.html

    曉丹(2015年3月24日)。〈盤點曾紅遍中國的新加坡電視劇、歌手〉。上網日期:2016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5_03_24_313287.shtml

    蘋果娛樂(2003年11月14日)。〈陳昭榮獅城殺奶〉。上網日期:2016年6月18日,取自http://ent.appledaily.com.tw/enews/article/entertainment/20031114/495623/

    鄭楚雄(2015年4月1日)。〈新加坡雙語之路香港不可學〉。上網日期:2016年2月10日,取自「灼見名家」教育http://master-insight.com/content/article/3707

    聯合早報網(2013年8月16日)。〈新加坡味的台灣連續劇“夜市人生”〉。上網日期:2016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zaobao.com.sg/wencui/entertainment/story20130816-241674


    三、英文書目

    Ang(1996). Living Room Wars: Rethinking Media Audiences for Postmodern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Aldisardóttir, L.(2000). Research note: global medium-local tool? How readers and media companies use the web.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5(2), 241-251.

    Appadurai, A.(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 Featherstone (ed.), Global Culture. pp. 295-310.London: Sage.

    Barker, C.(1999).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habha-Homi(1990). Nation and Narration. London: Routledge.

    Chua, Beng Huat(2004a). Conceptualizing an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5(2), 200-211.

    Clifford, James(1994). Diasporas,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9, No3, 1994.

    Cohen, Robin.(1995).“Rethinking ‘Babylon’:Iconoclastic Conceptions of the Diasporic Experience. ”New Community 21/1(January 1995):5-18.

    Cohen, Robin.(2008). Global Diaspora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Giddens, Anthony(1999).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upta, Anthea Fraser and Siew Pui Yeok(1995). Language shift in a Singapore. Family.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Vol. 16, No. 4, 1995.

    Hannerz, Ulf(1996).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London: Routledge.

    Hoskin, C., & Mirus, R.(1988). Reasons for U.S. domin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10, 499-515.

    Hoskin, C., McFadyen, S., & Finn, A.(1997). 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the busines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 Y. F.(1999). N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primetime televi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au, Kak En(1993). Singapore census of population 1990: Literacy, Language Spoken and Education. Singapore :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Leimgruber, Jakob(2013). “The Management of Multilingualism in a City-State: Language Policy in Singapore, ”in Peter Siemund, Ingrid Gogolin, Monika Schulz, and Julia Davydova, eds. Multilingualism and Language Contact in Urban Areas: Acquisition, Development,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Liebes, Tamar & Katz, Elihu(1991). The Export of Meaning: Cross-Cultural Readings of Dallas.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 S. P.(2000). On prime-time television drama and Taiwanese women: An intervention of identity and represent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indlof, T.(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Lo Bianco, Joseph.(2007).“Advantage and Identity: Neat Discourse but Troubled Union: Singapore’s Medium of Instruction Policy,”in Viniti Vaish, S. Gopinathan, and Liu Yongbing eds. Language, Capital, Culture: Critical Studies of Language in Education in Singapore, pp. 5-24.Amsterdam: Sense .

    Lull, James(1995).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uruShotam, Nirmala Srirekam.(1997). Negotiating Language, Constructing Race: Disciplining Differences in Singapo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Robertson, Roland(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traubhaar, J. D.(1991).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 39-59.

    Straubhaar, J. D.(2002). (Re)asserting national television and national identy agains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of world television In J. M. Chan & B. T. McIntyre (Eds.), In Search of Boundaries (pp. 181-206), U.S.A. : Ablex.

    Singhai, A. & Udornpin, K.(1997). Cultural sharebility, archetype and Television Soaps:‘Oshindrome’ in Thailand. Gazette, 59(3),171-188.

    Tomlinson, John(1997).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In Mohammadi, Ali(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Tsai, Y(2000). Cultural identit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aiwanese soap operas. In G. Wang, J. Servaes, & A. Goonasekera (Eds.), The new communication landscape: Demystifying media globalization (pp. 174-187). London: Routledge.

    Wimmer, R. D. Dominick J. R.(1997).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 Belmont, CA: Wadsworth.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9945102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1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401.pdf1871KbAdobe PDF2295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