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1351      Online Users : 9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114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143


    Title: 國民守法與選手紀律─日治時期同化教育中的臺灣學生棒球
    Citizens Obey Law and Athletes Subject to Discipline: Taiwan High School Baseball in Japanese Colonial Assimilated Education
    Authors: 黃郁婷
    Huang, Yu Ting
    Contributors: 江玉林
    Chiang, Yu Lin
    黃郁婷
    Huang, Yu Ting
    Keywords: 國民守法
    選手紀律
    同化
    教育敕語
    日治時期學生棒球
    citizens obey the law
    athletes subject to discipline
    assimilation
    The Imperial Descript on Education
    high school baseball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of Taiwan
    Date: 2016
    Issue Date: 2016-09-02 00:17:32 (UTC+8)
    Abstract: 「國民守法」對統治者而言,是政權安定的必備的要件。回顧日治時期的臺灣,日本以同化為統治方針,希望能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因此從語言教育著手,貫徹統治目的。《教育敕語》是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道德教育的最高指導原則,德目之一的「常重國憲而遵國法」,強調守法的意義及重要性,也是日本人規劃教育制度及課程時不可或缺的一大要點。

    棒球被稱為我國的國球,這項在日治時期傳入的運動,在臺灣發展的過程中,深受日本東京第一高校棒球隊的武士道棒球精神影響,除了技術的精進,更強調心智的鍛鍊與養成。從歷史紀錄觀察,可以發現在訓練及比賽過程中,極度強調選手服從紀律,不管是在球場比賽時、訓練過程中或是日常生活。

    同化的成效展現在學生棒球中,便是將要求國民守法的意識,建立在選手服從紀律上,統治者透過體育運動的訓練及教學,培養一個願意服從球隊紀律的選手,藉以塑造理想中的守法國民。
    Reference: 中文資料

    專書論著
    1. 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著,王宗吉譯,《體育運動社會學》,1999年2月。
    2. Tony Schirato著,何哲欣譯,《運動的文化分析》,2009年。
    3. 小熊英二著,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譯,《「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2011年。
    4.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灣治績志》,卷二,2003年。
    5.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 1999年4月。
    6. 王泰升,《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2015年6月。
    7.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2005年11月。
    8.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的臺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四六年 五十年的軌跡》,2012年10月。
    9.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2004年2月。
    10. 吳文忠著,林玫君、錢紀明編修,《體育史》, 2013年9月。
    11. 李永熾,《日本近代史研究》,1992年。
    12. 李永熾,《日本近代思想論文集》,1998年。
    13. 岡本博志著,陳明言譯,《人間機關車─吳昌征 首位臺灣人日本職棒選手奮鬥生涯》,2009年。
    14.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2012年。
    15. 林瑛琪,《日治時期臺灣體壇與奧運》,2014年6月。
    16. 派翠西亞‧鶴見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1999年。
    17. 范燕秋,《疾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2005年。
    18.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2006年。
    19.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2006年11月。
    20.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2013年10月。
    21.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教育學校體育發展史》,1995年。
    22.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2012年12月。
    23. 謝濟全,《山子頂上的草根小紳士:日治時期臺灣嘉義農林學校之發展》,2009年。

    專書論文
    1. 小熊英二著,郭雲萍譯,〈「異身同體」之夢〉,載:《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頁277-335,2012年5月。
    2. 江玉林,〈明治國家與臣民的製作─從反思殖民臺灣的新國民認同談起〉,載:《法文化研究(二):歷史與創新》,頁44-77,2016年6月。
    3. 江玉林,〈製作守法公民─臺灣戰後中小學法治教育的法律圖像學反思〉,載:《後繼受時代的東亞法文化─第八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69-184,2012年。
    4. 陳俊玄,〈運動與社會化〉,載:《新編運動社會學》,第七章,2012年。
    5. 劉昌德,〈運動與國族主義〉,載:《新編運動社會學》,第五章,2012年。

    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1.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領導社會階層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2. 吳密察,〈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37期,頁59-143,2006年6月。
    3. 林丁國,〈日治時期臺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臺灣史研究》,16卷4期,頁37-80,2009年12月。
    4. 張力可,〈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5.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以日本的近代思想史為座標──〉,《文化研究月報》,2003年3月。
    6. 陳瑋芬,〈井上哲次郎對「忠孝」義理新詮-關於《敕語衍義》的考察〉,《清華學報》,33卷2期,頁399-437,2003年12月。
    7.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歷史學報》,6期,頁53-100,2013年12月。
    8.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頁5-75。
    9. 黃宏文,〈「後殖民」理論觀照下的《KANO》研究〉,《中原體育學報》,7期,頁1-14,2015年12月。
    10. 黃政雄、盂峻瑋,〈棒球場上的不成文規定:以臺灣棒球之故意觸身球為例〉,《競技運動》,14卷1期,頁33-43,2012年6月。
    11. 蔡宗信,〈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1895(明治28)年至1926(大正15)年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6月。
    12. 鍾俊敏,〈臺灣棒球、民族認同、和日本殖民主義(1895-1945)〉,《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卷4期,頁1-10,2006年。

    歷史資料
    1.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纂,《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教育》,1996年。
    2.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編,許錫慶譯注,《臺灣教育沿革誌》,2010年12月。
    3.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編纂,《嘉農口述歷史》,1993年11月。
    4. 楊初雄總編,《嘉農口述歷史(二)》,2002年。
    5. 謝仕淵編著,《日治時期台灣棒球口述訪談》,2012年12月。

    日文資料
    專書論著
    1. William Beasley著,杉山伸也譯,《日本帝国主義1894-1945─居留地制度と東アジア─》,2006年11月。
    2. 丸山真男,《日本の思想》,1990年。
    3. 小熊英二,《〈日本人〉の境界:沖繩、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1998年。
    4. 小熊英二,《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 ─<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1995年。
    5. 加藤地三、中野新之祐,《教育勅語、を読む》,1984年10月。
    6. 有山輝雄,《甲子園と日本人:メディアのつくったイベント》,1997年。
    7. 竹村民郎,《笑樂の系譜-都市と余暇文化》,1996年。
    8. 西脇良朋,《臺灣中等學校野球史》,1996年。
    9. 松島剛、佐藤宏編,《臺灣事情》,1897年。
    10. 芳賀登,《国家概念の歴史的変遷Ⅲ─明治国家の形成》,1987年12月。
    11. 長尾龍一,《日本国家思想史研究》,1980年。
    12. 長尾龍一,《思想としての日本憲法史》,1997年。
    13. 梅溪昇,《教育勅語成立史-天皇国家観の成立〈下〉》,2000年。
    14. 鳥海靖,《もういちど読む、山川日本近代史》,2013年4月。
    15. 湯川充雄,《臺灣野球史》,1932年。
    16. 橫田順彌,《嗚呼!明治の日本野球》,2006年。
    17.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1943年。

    專書論文
    1. 林勝龍,〈武士道野球的誕生:以一高時代為考察對象〉,《身體文化學報》,16輯,頁19-64,2013年6月。
    2. 鄭根埴,〈植民地支配‧身体規律‧「健康」〉,《生活の中の植民地主義》,61-102,2004年。

    期刊論文/報導資料
    1. 〈甲子園を馳驅した嘉農團明日歸台〉,《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29日,15版。
    2. 〈島都瑣聞〉,《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22日,4版。
    3. 〈新評林/野球戰〉,《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10年9月28日,2版。
    4. 〈嘉農野球選手團こそ真の台灣代表團〉,《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8日,13版。
    5. 〈蕃人千ーム 能高野球團の生立ち〉,《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8月25日,5版。
    6. 安田生,〈臺北通信〉,《臺灣教育》,350期,頁110-111,1931年9月。

    歷史資料
    1. 古田紹欽編,《教育勅語関係資料》第一集,1974年2月。
    2. 伊藤博文編,《臺灣資料》,1978年。
    3. 教育史編纂会編,《明治以降教育制度發達史》第11、12卷,1964-1965年。
    4. 臺灣總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1999年。

    英文資料
    專書論著
    1. Gorn, Elliott J. & Goldstein, Warren(1999).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N SPORTS.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 Skya, Walter A.(2009). JAPAN’S HOLY WAR: THE IDEOLOGY OF RADICAL SHINTO ULTRANATIONALISM. North Californ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3. Whiting, Robert(2009). THE MEANING OF ICHIRO: THE NEW WAVE FROM JAP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NATIONAL PASTIME. New York: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專書論文
    1. Roden, Donald(2001). Baseball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al Dignity in Meiji Japan. In: John E. Dreifort eds., BASEBALL HISTORY FROM OUTSIDE THE LINES. (Nebrask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2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2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2001.pdf2357KbAdobe PDF264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