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810959      Online Users : 10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12


    Title: 張之洞與中國外交
    Authors: 吳德信
    Contributors: 金神保
    吳德信
    Date: 1984
    Issue Date: 2016-11-09 16:07:54 (UTC+8)
    Abstract: 序言
    清末的中國,在列強侵凌之下,陷於分崩離析之境;滿清政權,亦岌岌不保。知識分子中能懷經世大志,且位居要津,對決策當局具影響力者,當首推張之洞,其力倡經世致用之學,推動洋務建設事業,於加速中國近代化之進程,具有不可磨滅之功績。尤其對張之洞以一疆臣有限的外交權力,於拳變期間,掌握列強間之矛盾形勢,促成東南互保,使中國免遭瓜分之禍,引為晚清外交異數,進而啟發撰者研究張之洞外交理論的興趣。
    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為主,以張之洞的著作(如張文襄姿公全集所收錄的奏議、電牘、書札、電奏、勸學篇、輶軒語、書目答問、抱冰堂弟子記等)為經,當時及後世人有關張之洞之研究論著為緯;並輔以國際政治理論的分析架構,加以貫穿交織,使張之洞的思想體系、外交理論及其運作得以呈現出全貌。
    在研究架構上,本論文採三個分析層次: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個人環境,而以人物為重點,來探討張之洞外交思想、理論之形成及其運作。文分六章十七節:第一章導論,就張之洞所處時代之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作一總體性申述。第二章針對張之洞的出身背景,其生平教育、政治經歷、洋務知識及道德人格,予以說明。第三章探討張之洞的思想歷程,從早期思想、清流黨時期思想、接觸洋務工作後的思想,到中體西用時期思想,予以循序鋪陳。第四章研究張之洞的外交理論,就其遠交近攻、以夷制夷的外交理論,予以論述例證,最後則略加評析。此章也是本論文之主幹所在。第五章敘述東南互保運動之始末,及張之洞在此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第六章是結論,並抒發個人一點感想。
    本論文之完成,首須感謝指導教授金神保先生。金師神保不僅給予觀念上諸多啟發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而且對本文文字上的潤飾及疏失之處,指正甚詳,個人深覺獲益良多。撰寫期間,蒙楊所長逢泰時相垂詢,關懷備至,心中銘感莫言;而父母親不時提供精神與物質上的支援,予心靈之鼓舞甚大,其功尤不可沒。此外,三民所劉兄煥雲的惠借書籍,好友郭東裕的代為整理初稿,以及林旭淋、吳宏杰二位同學的協助校稿,在在都有助於本論文之順利產出,於此一併致謝。
    惟撰者識疏學淺,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加以撰者初次習作,在選材之深廣度與資料運用上,恐有不周詳之處,立論亦慮有不成熱之見解。尚祈師長、方家不吝指正,俾撰者日後再作研究時,得有參考改進之依據。是所至盼,不勝欣幸!
    吳德信
    序言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國際環境―清末國際對華形勢2
    第二節 國內環境―國家利益與皇朝目標9
    第二章 張之洞的出身背景23
    第一節 生平教育23
    第二節 政治經歷27
    第三節 洋務知識32
    第四節 道德人格36
    第三章 張之洞的思想歷程53
    第一節 早期思想54
    第二節 清流黨時期思想57
    第三節 接觸洋務時期思想64
    第四節 中體西用時期思想70
    第四章 張之洞的外交理論95
    第一節 遠交近攻96
    一、對俄看法96
    二、甲午戰爭前後對日看法的差異108
    三、聯英政策的主張115
    第二節 以夷制夷122
    一、越南問題122
    二、膠澳事件130
    三、東三省開門通商138
    第三節 評析147
    一、張之洞的個人環境147
    二、以夷制夷理論的爭議151
    三、權力均勢的概念154
    第五章 張之洞與東南互保運動187
    第一節 互保意識及其緣起189
    一、互保意識189
    二、互保運動之緣起191
    第二節 形成東南互保的國際背景196
    一、英國的考慮197
    二、日本的態度199
    三、德國的盤算200
    四、美國的關切202
    五、俄國的想法203
    六、法國的立場203
    第三節 訂約互保與互保範圍的擴大205
    一、訂約互保205
    二、互保範圍的擴大207
    (一)浙江的加入208
    (二)福建的議保209
    (三)兩廣的贊同210
    (四)四川的附和210
    (五)山東的響應211
    第四節 張之洞在東南互保運動中的地位212
    一、醞釀時期―倡行者213
    二、議約時期―支持者214
    三、維持及擴大時期―促成者215
    第六章 結論233
    徵引及參考書目241
    附圖253
    Reference: 甲、中文部分
    一、書籍
    1.八詠樓主人編,西巡回鑾始末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印行。
    2.中法越南交涉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
    3.王彥威輯,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4.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初版。
    5.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初版。
    6.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三版。
    7.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初版。
    8.王樹枬編,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9.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四年一月,初版。
    10.孔廣德編,普天忠憤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初版。
    11.甘雲鵬,國學筆談,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四月,初版。
    12.外交報彙編,台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五十三年影印版,第一冊,第五十期。
    13.左瞬生,中國近代史四講,香港,友聯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九月,初版。
    14.左舜生選輯,中國近百年史資料初編,台北,中華書局,四十七年十月,台一版。
    15.朱壽朋纂修,光緒朝東華錄,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16.李方晨,中國近代史,台北,陽明出版社,民國四十七年九月,再版。
    17.李守孔編,中國近代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四十七年九月,初版。
    18.李定一,中國近代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台十八版。
    19.李其泰,國際關係論集,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初版。
    20.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五年三月,初版。
    21.李國祁,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初版。
    22.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十月,台三版。
    23.李鍾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外交關係的演變,台北,金鼎圖書文物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五月,初版。
    24.吳可讀,吳可讀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版。
    25.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26.吳相湘,近代史事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版。
    27.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初版。
    28.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增訂七版。
    29.邵循正,中法越南關係始末,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30.周雲路譯,李提摩太傳,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出版。
    31.周惠民,德國租借膠州灣研究,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六十八學年度。
    32.胡秋原,俄帝侵華史綱,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四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33.胡思敬,退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34.胡鈞,張文襄公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初版。
    35.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台北文海出版社。
    36.柴萼,梵天廬叢錄,台北,禹甸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六年元月,三版。
    37.班固,漢書,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初版。
    38.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39.徐一士,一士譚薈,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40.高亞偉,世界通史,台北,幼獅書局,民國五十三年十二月初版。
    41.倫特那 ( Howard H. Lentner ) 著,淦克超譯,外交政策分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42.桑戴克,世界史綱,台北,啟明書局,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初版。
    43.海思 ( Carlton, J. H. Hayes )、穆恩 ( Parker, T. Moon )、威蘭( John, W. Wayland)合著,李方晨、陳大端增訂,世界通史,台北,東亞書社,民國四十三年十月增訂版。
    44.許同莘著,張文襄公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五月,一版。
    45.黃大受著,中國近代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初版。
    46.黃璿,花隨人聖盫摭憶,香港,龍門書店,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影印出版。
    47.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撰者自刊。
    48.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二版。
    49.馮作民編,西洋全史,台北,燕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初版。
    50.張守真,清季東三省的外患與政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初版。
    51.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店,民國六十三年五月印行。
    52.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五十三年鉛印本。
    53.張秉鐸,張之洞評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七月,初版。
    54.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三版。
    55.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九月,台九版。
    56. 陳寶琛,陳文忠公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57.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台北,四季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初版。
    58.盛宣懷,愚齋存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59.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台灣文華書局影印本。
    60.「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五月,初版。
    61.傅啟學著,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五年四月,三版。
    62.閔爾昌錄,碑傳集補,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六十二年。
    63.辜鴻銘,辜鴻銘的筆記,台北,國民出版社,四十三年七月,初版。
    64.楊家駱編,義和團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初版。
    65.楊儒輯,中俄會商交收東三省電報彙鈔(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66.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三月,初版。
    67.劉厚生,張謇傳記,香港,龍門書店,五十四年十一月影印版。
    68.趙爾巽等編,清史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年四月鑄版。
    69.鄭學稼著,中共興亡史,台北,學術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再版。
    70.歐陽輔之編,劉忠誠公(坤一)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六輯。
    71.蕭一山,清代通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修訂本,台二版。
    7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陽明山,華岡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再版。
    73.戴玄之著,義和團研究,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74.魏源著,海國圖志。
    75.羅曼諾夫著,民耿譯,帝俄侵略滿洲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二年八月。
    76.蘇雲峰,張之洞的教育思想,收錄於張灝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三版)。
    77.蘇雲峰,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五年五月,初版。
    二、期刊、報章
    1.王爾敏,「拳變時期之南省自保」,大陸雜誌,卷二五,期三 ― 六,民國五十一年,八 ― 九月。
    2.王爾敏,「南北洋大臣之建置及其權利之擴張」,大陸雜誌,卷二○,期五,民國四十九年三月。
    3.郭廷以,「中國近代化的延悞」,大陸雜誌,卷一,期三,民國三十九年八月。
    4.郝延平,「由守舊到革新」,大陸雜誌,卷二○,期七,民國四十九年四月。
    5.「體仁閣大學士張公之洞事略」,東方雜誌,卷六,期十,雜纂,清宣統元年九月。
    6.陶百川,「清流、清議與政治」,聯合報,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十日,第二版。
    7.清議報論說(佚名),「張之洞論」,梁啟超,馮鏡如等編,清議報(七)。
    8.清議報時論譯錄(佚名),「張之洞論」,梁啟超,馮鏡如等編,清議報(八)。
    乙、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yers, William, Chang Chih-tu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71 ).
    2. Bridgwater, William, & Elizabeth J. Sherwood,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rningside heights, 1959, ed. 2 ).
    3. Eastman, Lloyd E., Throne and Mandarins: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67 ).
    4.Fairbank, John King,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a, 1800-1911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 Part I, Vol. 10.
    5.Frankel , Joseph, National Interest ( London: Pall Mall Press Lte., 1970 ).
    6. Frankel, 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Making ( Lond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
    7. Holsti , K. J.,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 Inc., Englewood Cliffs, 1972, ed. 2 ).
    8. Hsu, Immanuel , C. Y.,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 Taipei: Rainbow-Bridge Book Co., 1967 ).
    9. Hummel , Arthur,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22 ( Taipei: Ching Wer Publishing Co., 1975 ).
    10. Joseph, Phlip, Foreign Diplomacy in China 1894-1900 (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0 ).
    11.Langer, William L., The Diplomacy of Imperialism 1890-1902 (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Alfred A. Knopf, 1972, 2nd Edition ).
    12. Lowe, Peter, Brita in in the Far East : A Survey from 1819 to the Present (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1 ).
    13.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3, 5th Edition ).
    14.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 Taipei :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71 ), Volume III, The Period of Subjection.
    15. OberLander, Erwin; George Katkov; Nikolaus Poppe; and George Von Rauch, Russia Enters the Twentieth Century 1894-1917 (New York:Schocken Books Inc., 1971).
    16.Poulton, E.C., Environment and Human Efficiency (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1970 ).
    17. Robinson, Thomas W., “ National Interests”from Rosenau, James 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Limited, 1969 ).
    18.Teng Ssu-Yu, China’s Ro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New York, 1971. (台北虹橋書店影印)
    19.Wang, Y. C.,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 1872-1949 ( Chapel Hill , University of North California Press, 1966 ) (台北虹橋書店影印)
    20.Whittlesey, Derwent,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s of European History (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Grofts Inc., 1949 ).
    21.Wolfers, Arnold, “ The Pole of Power and the Pole of Indifference” from Rosenau, James 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 London: Collier-MacMillan Limited, 1969 ).
    二、期刊
    1.Neuchterlein, Donald 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aches”, Orbis, Spring, 1979.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碩士
    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7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