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94219      Online Users : 74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03633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3633


    Title: 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
    Authors: 劉瀚平
    Contributors: 呂凱
    劉瀚平
    Date: 1983
    Issue Date: 2016-11-09 17:06:33 (UTC+8)
    Abstract: 
    一國之政風民俗,根於學術思想,學術思想變,則政風民俗亦隨之以變,此自然之勢也。譬之草木,學術思想其本根,而政風民俗其枝葉也。枝葉雖茂,其原必出於本根,不易之理也。近人錢賓四先生云:「欲考較一國家一民族之文化,上層首當注意其學術,下層則當注意其風俗。學術為文化導先路。苟非有學術領導,則文化將無向往。非停滯不前,則迷惑失途。風俗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風俗,則文化理想,僅如空中樓閣,終將煙消而雲散。」(注一)
    斯乃歷代有識者,莫不強調移風易俗之要務,漢設風俗使,常以時分適四方,覽觀風俗,賈山至言曰:「風行俗成,萬世之基定。」(注二)王吉上疏曰:「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注三)唐德宗時,遣黜陡使行天下,陸贄說使者庾何,請以五術省風俗為首務。(注四)樓鑰論風俗紀綱,謂:「國家元氣,全在風俗;風俗之本,實繫紀綱。」(注五)鄭曉論風俗,謂:「夫世之所謂風俗者,施于朝廷,通于天下,貫于人心,關乎氣運,不可一旦而無焉者。」(注六)黃中堅論風俗,謂:「天下之事,有視之無關于輕重,而貫為安危存亡所寄者,風俗是也。」(注七)其視風俗之重也胥若是,蓋未嘗不以移風易俗為手段,而達其潛移默化之目的,此春秋井田記所以有「同風俗」之說也。(注八)
    或謂:「儒無益於人之國。」(注九)無識者亦以為經學無益於風俗教化,而欲去之,觀後漢之世,則知之陋也。奉新熊師翰叔夫子撰兩漢經學與孔子一文,嘗致慨於風俗人心,易壞難挽,深美東漢光武明章,經術之治,節義之防,數世為之而未足,曹氏一人敗之而有餘;今日者,吾人蒿目艱難,民風士習,其果如何?懲羹吹虀,當亦知所以自警矣!孰謂經籍為陳物,顧無益於人之國乎?(注十)
    余自六十九年入政大研究所,從呂凱師習學術流變史、李師威熊治經學史,初識歷代風俗之變遷,莫不各有特色;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嬴秦尚武敢戰,西漢重勢趨利;洎乎新莽之世,群趨諂媚,風俗之壞,至此極矣!光武中興,重經崇儒,獎勵名節;明章之世,廣興學校,尊處士,重孝廉,儒斅風化,從而養成。考其舉國上下,擘研經術,寖成風俗,上凌三代,下駕六朝,古今中外,堪無倫比。而其所以致此者,特非偶然之事,必有其原因者在焉,即所謂「其來也漸,決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今試索其犖犖大絡之原由,考察上層學術之導向,及下層風俗之所以奠基者,定題目為「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
    蓋儒學發展至東漢,由於社會之變遷,學術之駁雜,經學之齊化,讖緯之儒化等因素,內容亦隨之變化,然就整體研究之方向言,仍趨一致,即儒者尊信六經可以治世,儒學可為宏亮洪業、通經致用。其崇儒學亦重儒行,故有益於風俗教化。本文即研究儒學嬗變對東漢政教風俗之影響,分別敘述東漢儒學之勃興及東漢風俗之淳厚;考較二者間之關係,並討論其對東漢社會之影響。全文分七章:
    第一章 敘論:言西漢儒者,視秦重法任刑,其俗多弊,遂據經說,正定風俗,而有易俗改制之倡議,而此一倡議又因西漢風俗及王莽改制之反響,迄於東漢,始見其效。
    第二章 言儒學嬗變對東漢改制教化之影響,尋其移商換羽之跡;以明東漢經學之讖緯化及「以讖立國」;其中經說及三綱六紀、儒家王道思想,提供一朝之教化圭臬。
    第三章 言東漢儒學之勃興,分別以「帝王之重經崇儒」「官修太學與郡立黌舍」「經學之昌明」「私人講學之盛況」「累世傳經之大家」論述。
    第四章 言東漢風俗之特徵,其足明一朝風俗之特色,又具深厚之影響力者,蓋皆盡力搜尋,條舉臚列。
    第五章 就「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二者間之關係,以上述三、四兩章為範圍,加以比較,以明有助於風俗教化之人物,其敦經習儒之事實,以證「儒之有益於人國」,又明東漢末期儒學不講而綱紀廢弛,國遂以亡,其理昭明甚著者也。
    第六章 言儒學與風俗對東漢社會之影響,分「三綱名教之確立」「儒俠行徑之流衍」「儒士隱逸之風」及「清議之形成」四點對社會之影響,加以詳論。
    第七章 則扼要說明本文之結論。
    本文參考書以史記、漢書、後漢書、後漢紀、東觀漢紀等為主,輔以東漢諸子書、及通志堂經解,皇清經解正續編有關漢代史實考證之資料;清儒論學論史之名著如日知錄、讀通鑑論、廿二史箚記、陔餘叢考、十七史商榷及近人著作與本文範圍相關之專論,亦在參考之列。
    良以吾華為多民族之國家,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共俗」, (注十一)且渾言風俗,則上自政府之設施,官吏之行政,下至人民之衣食,匹夫之言行,無一不在其範宥之中;論各代之風俗若祇取其幾種,則不免掛一漏萬,若凡事皆釆,則必致駁雜不精。惟各代風俗,必有一點或數點於當時社會有特別之影響,本篇論東漢風俗,僅能就此著想,幸庶乎近之!
    初次為文,雖兢業惕心,罅漏難免,倘有涓滴之得、些微之見,亦諸師長平日啟發教誨,及吾師呂凱先生悉心之指導也。倘蒙 方家識士教正,無任欣幸焉。
    附注
    注一: 見「中國學術通義」。學生書局(增訂三版)
    注二: 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
    注三: 漢書卷四十二王吉傳。
    注四: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七陸贄傳。
    注五: 攻媿集卷二十五奏議。
    注六: 策學卷二。
    注七: 蓄齋文集卷五。
    注八: 見佚文宮室篇,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說井田之義同。
    注九: 荀子卷四(儒效篇)。秦昭王問孫卿子之言。
    注十: 孔孟學報十三期。
    注十一: 應劭風俗通義序引傳曰。

    第一章 敍論1
    第一節 漢初儒者改制易俗之倡議1
    第二節 武帝尊儒及改制之動機5
    第三節 漢末儒者改制易俗之倡議8
    第四節 西漢風俗與王莽改制之反響12
    (1) 西漢風俗之反響13
    (2) 王莽改制之反響16
    第二章 儒學嬗變對東漢改制教化之影響25
    第一節 儒學之嬗變25
    (1) 儒家經典之齊化28
    (2) 讖緯內容之儒化32
    (3) 東漢經學之讖緯化34
    第二節 東漢尊儒改制及其禮樂教化38
    (1) 尊王道宣德化之定制38
    (2) 西漢禮樂教化之闕如44
    (3) 東漢制禮作樂之根據46
    第三章 東漢儒學之勃興63
    第一節 帝王之重經崇儒63
    第二節 官修太學與郡立黌舍67
    第三節 經學之昌明75
    第四節 私人講學之盛況84
    第五節 累世傳經之大家87
    第四章 東漢風俗之特徵95
    第一節 初期忠節之風與高尚之俗95
    (1) 忠節之風95
    (2) 高尚之俗100
    第二節 士人崇尚名節與砥礪操守104
    ( 1)盡力於所事以顯忠義者104
    ( 2)感知遇之恩而制服從厚者107
    ( 3)輕生報讐以示孝悌者108
    第三節 東漢初政教脩明遁吏輩出111
    第四節 晚期忠節之風與清貞之俗116
    ( 1)忠節之風116
    ( 2)清貞之俗118
    第五節 貞節賢良之婦德119
    第五章 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之關係126
    第一節 處士逸民多好學明經126
    第二節 創業功臣多研習儒業128
    第三節 東漢循吏多經明行修131
    第四節 忠節之士多深明經術133
    第五節 清流人物多經學傳家135
    第六節 儒學不講綱紀廢弛139
    第六章 儒學與風俗對東漢社會之影響145
    第一節 三綱名教之確立對社會之影響145
    (1) 父為子綱146
    (2) 君為臣綱148
    (3) 夫為妻綱150
    第二節 儒士隱逸之風對社會之影響152
    第三節 儒俠行徑之流衍對社會之影響156
    第四節 清議之形成對社會之影響160
    第七章 結論169
    第一節 「儒之途通而道亡」之轉機169
    第二節 東漢弘儒學厲風俗以興國運176
    參考書目183
    Reference: 【經部】
    周易 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正義 藝文(阮刻本)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輯 學生(學津討原本)
    周易鄭氏學 清張惠言撰 復興(皇清經解本)
    尚書孔傳 漢孔安國 中華(相臺岳氏本)
    尚書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 藝文(阮刻本)
    詩經 漢毛亨傳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正義 藝文(阮刻本)
    周禮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藝文(阮刻本)
    儀禮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藝文(阮刻本)
    禮記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藝文(阮刻本)
    左傳 晉杜預集解 唐徐彥疏 藝文(阮刻本)
    公羊傳 漢何休解詁 唐徐彥疏 藝文(阮刻本)
    論語 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藝文(阮刻本)
    孝經 唐玄宗御注 宋邢昺疏 藝文(阮刻本)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 世界(漢魏叢書本)
    春秋繁露義證 清蘇輿 河洛 (宣統庚戌刊本)
    四書集注 宋朱熹 藝文影印本
    六藝論 漢鄭玄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
    易緯乾鑿度 漢鄭玄注 清黃奭輯 黃氏逸書考本
    易緯乾鑿度 漢鄭玄注 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 緯書集成本
    易緯稽覽圖 漢鄭玄注 清黃奭輯 黃氏逸書考本
    易緯通卦驗 漢鄭玄注 清黃奭輯 黃氏逸書考本
    尚書考靈曜 漢鄭玄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尚書璇璣鈴 漢鄭玄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詩緯含神霧 魏宋均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禮緯含文嘉 魏宋均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春秋緯元命苞 魏宋均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孝經緯援神契 魏宋均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孝經緯鉤命決 魏宋均注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河圖握矩起 明孫瑴輯 古微書本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 廣文
    經義考 清朱彝尊 中華
    傳經表 清洪亮吉 洪北江全集
    通經表 清洪亮吉 洪北江全集
    經學歷史 皮錫瑞撰 周予同注 藝文
    經學通論 皮錫瑞 河洛
    新學偽經考 康有為 世界
    經學通志 錢基博 中華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 商務
    讀經示要 熊十力 廣文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林師景伊 學生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錢穆 東大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錢穆 東大
    仰止詹言 熊師翰叔 自印本
    兩漢經學與孔子 熊師翰叔 孔孟學報十三期
    孔子刪述與經學流衍 熊師翰叔 中華學苑三期
    鄭玄之讖緯學 呂凱師 政大中文研究所
    馬融之經學 李師威熊 政大中文研究所
    王肅之經學 李師振興 政大中文研究所
    許慎之經學 黃永武 師大國研所
    中國經學史 本田成之 古亭書屋
    【史部】
    史記 漢司馬遷撰 宋斐駰集解 藝文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証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世界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藝文(長沙王氏刊本)
    西漢會要 宋徐天麟 世界
    後漢書 宋范曄撰 李賢等注 世界
    後漢書集解 清王先謙 藝文(長沙王氏刊本)
    後漢書注補正 清周壽昌 商務(叢書集成初編本)
    三國志 晉陳壽 鼎文新校標點本
    晉書 唐房玄齡等 鼎文新校標點本
    漢紀 漢荀悅 商務人人文庫本
    後漢紀 晉袁宏 商務人人文庫本
    東觀漢紀 漢劉珍等 中華四部備本
    東漢會要 宋徐天麟 世界
    續漢書 晉司馬彪 商務
    新校三國志注 晉陳壽撰 宋斐松之注 世界
    資治通鑑胡注 宋司馬光撰 胡三省注 世界
    漢官六種 清孫星衍輯 中華四部備要本
    原抄本日知錄 清顧炎武 明倫
    廿二史箚記 清趙翼 世界
    陔餘叢考 清趙翼 世界
    十七史商榷 清王鳴盛 廣文
    郡齋讀書志 宋晁公武 廣文
    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 廣文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新興
    國史經籍志 明焦竑 廣文
    國史舊聞 陳登原 商務
    秦漢史 錢穆 三民
    秦漢史 李登原 商務
    中國文化史 柳詒徵 正中
    中國風俗史 張釆亮 商務
    中國禮俗研究 何聯奎 中華
    【子部】
    老子 魏、王弼注 藝文
    莊子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清郭慶藩集釋 世界
    荀子 梁啓雄柬釋 河洛
    呂氏春秋 後漢高誘注 許維遹等釋 鼎文
    韓非子 陳奇猷集釋 河洛
    淮南子 漢劉安輯 高誘注 世界
    法言 漢揚雄 世界
    白虎通義 漢班固 鼎文
    論衡 漢王充 世界
    潛夫論 漢王符 世界
    昌言 漢仲長統 世界
    人物志 漢劉劭(西涼)劉昞注 世界
    中論 魏徐幹 藝文
    世說新語 南朝宋劉義慶撰 梁劉孝標注 楊勇校箋 明倫
    北唐書鈔 唐虞世南 新興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等 新興
    太平御覽 宋李昉 商務
    漢魏叢書 明程榮校刻 新興
    諸子奇賞 明陳仁錫 中央圖書館藏
    淵鑑類函 清聖祖敕撰 新興
    漢魏遺書鈔 清王謨 藝文
    【集部】
    昭明文選 梁蕭統撰 唐李善等注 藝文
    文心雕龍 梁劉勰撰 清黃叔琳注 商務
    全後漢文 清嚴可均輯 世界
    全三國文 清嚴可均撰 世界
    全晉文 清嚴可均撰 世界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陳寅恪 九思
    梅園論學集(並續集) 戴君仁 開明(藝文)
    【其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紀昀等 商務
    癸巳存稿 清俞正燮 世界
    癸巳類稿 清俞正燮 世界
    偽書通考 張心徵 宏業
    國故論衡 章太炎 廣文
    國學發微 劉師培 華世(劉申叔先生遺書)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胡適 中央研究院影印手稿本
    漢代學術史略 顧頡剛 啟業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李漢三 鐘鼎文
    禮學新探 高師仲華 學生
    慎餘錄 熊師翰叔 自印
    鄒衍遺說考 王師夢鷗 商務
    秦漢思想研究 黃師錦鋐 學海
    乙巳年國粹學報文篇讖緯論 劉師培 文海影印本
    讖緯溯原上 陳槃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一本
    讖緯釋名 陳槃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一本
    論早期讖緯及其鄒衍書說之關係 陳槃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七本
    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 陳槃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七本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 陳槃 幼獅學報第一期
    古讖緯書錄解題(一)(四)(五) 陳槃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十、廿二、四四本
    漢代經學之復興 程發韌 孔孟學報第十四期
    東漢的士氣 陳東原 教育雜誌二十四卷二期
    秦漢的儒 沈剛伯 大陸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九期
    經今古文學問新論 黃彰健 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讖緯思想下的東漢政治和經學 金發根 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聯經
    東漢讖緯與政治 陳郁芬 台大中文研究所
    「通經致用」的再出發 周師浩治 孔孟學報第四十三期
    白虎通義研究 王新華 政大中文研究所
    東漢的豪族 楊聯陞 清華學報十四卷四期
    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 金發根 史語所集刊
    兩漢儒學研究 夏長樸 台大中文研究所
    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 徐復觀 學生
    兩漢人物的地理分布 張忠棟 大陸雜誌二十八卷一期
    漢代地方行政制度 嚴耕望 史語所集刊廿五本
    アジア史研究第二冊漢末風俗 宮崎市定 同朋舍一九七八
    經學の成立とその實際化 鐮田正 漢文教室 8 昭一一八
    兩漢學術考 狩野直喜 狩野直喜 筑摩書房一九六四
    後漢初期の社會と思想 町田三郎 集刊東洋學 28 昭四八
    鄭玄研究上下 月洞讓 自印本
    Confucianization Derk Bodde & Clareence Morris Perial China 1971
    Relation: 國立政治大學
    中文研究所
    碩士
    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54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