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44/141864 (78%)
Visitors : 47926085      Online Users : 11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6912


    Title: 縣市升格對於鎮公所改制區公所回應性之影響 -以○○區公所為例
    The impact of upgrading county to municipality on its responsiveness : the case from a township to district
    Authors: 顏慈柔
    Contributors: 黃東益
    顏慈柔
    Keywords: 縣市改制
    組織變革
    回應性
    區公所
    地方治理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3-01 17:20:06 (UTC+8)
    Abstract: 因應民國99年及民國103年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及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轄內鄉(鎮、市)地方自治權限回歸直轄市政府,鄉(鎮、市)公所改制為區公所,自此成為直轄市的派出單位。由於鄉(鎮、市)公所改制區公所後權責限縮,回應地方民意需求的能力是否因此而受限,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以鎮公所改制區公所的個案為例,聚焦於環境清潔事項,探討改制過程中公所組織結構變革所產生回應性的影響。本研究將回應性的概念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程序回應性」:意見反映管道的建立與運作;第二、「實質回應性」:問題解決的有效性;第三、「制度回應性」:改制過程隱藏的價值轉換。透過訪談資料歸納分析,本研究認為,改制後地方意見反映的管道是多元且制度化的,但管道暢通只是基礎,地方反映意見或通報問題能否獲得解決才是關鍵;依照分析結果,地方通報的問題如果屬於具有明確規範與權責劃分的事項,大部分都能獲得解決與處理,然若地方反映意見涉及規劃或決策性事項,雖有反映管道,卻不必然能獲得實質的回覆或解決。更進一步探討的是相同業務在改制前後不同作法分別代表的價值,改制前由鎮公所統籌主導更顯彈性,改制後直轄市體制則更傾向建立專業、理性化的制度。
    最後,本研究發現,雖然改制後地方權限回歸直轄市政府,但在新的直轄市體制中,仍可透過區公所積極的橋樑角色及藉由民意代表的力量,促進地方聲音更受重視。在歷經縣市改制所產生制度的轉變與影響,本研究針對地方治理提出三項建議:一、改制後直轄市政府除了建立提供民眾反映意見的管道,也應透過各種平台落實雙向溝通;二、區公所的角色可從機械式轉陳資訊的角色,轉變為更積極、有助於市府與民眾溝通的橋樑角色;三、改變以往里鄰過於依賴行政機關的情形,試著建立里鄰與行政機關之間的協力關係;即行政機關不再直接給予服務或資源,而是建立制度提供里鄰自主發展的機會。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方崇雄譯(2005)。組織發展與變革(Thomas G. Cummings, Christopher G. Worley原著)。臺北市:湯姆生出版。
    王維偉(2011)。區政諮詢委員會角色之研究-以新北市中和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碩士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內政部核定○○縣改制計畫(2009)。
    江大樹(2011)。從縣市合併升格到區域合作治理「3都15縣」政策評析。研習論壇,123期,頁1-25。
    呂育誠(2001)。直轄市區公所角色與地位調整芻議。中國地方自治,54卷10期,頁3-10。
    呂育誠(2002)。論組織文化在組織變革過程中的定位與管理者的因應策略。中國行政評論,8卷1期,頁65-84。
    吳定(2005)。組織發展應用技術。臺北:智勝。
    宋餘俠、謝偉智(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設計原則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3卷3期,頁58-71。
    宋餘俠、謝偉智(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推動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6卷2期,頁23-38。
    李長晏(2013)。「直轄市區自治:『一體適用』&『一市兩制』?」。府際關係研究通訊,14期,頁12-15。
    李再長、曾雅芬譯(2011)。組織理論與設計(Richard L. Daft原著)。臺北市:新加坡商勝智學習。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1995)。組織行為學(Stephen Robbins原著)。臺北市:東華。
    余明娟(2013)。鄉鎮市改制為區對地方民主治理之影響-高雄市區長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淑馨(2006)。民營化與組織變革:日本國鐵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7期,頁147-184。
    邱志淳(2010)。政府組織改造與評估—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為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洪聖斐、郭寶蓮、陳孟豪譯(2008)。行政學-公部門之管理(Grover Starling原著)。臺北市:新加坡商勝智學習。
    紀俊臣(2011)。臺灣五直轄市行政區劃與地方治理。中國行政評論,64卷5期,頁4-22。
    紀俊臣(2006)。地方制度法所建構的地方自治模式。中國地方自治,59卷10期,頁3-14。
    徐國樹(2009)。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變革與校長變革領導對學校經營策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志雄(1995)。地方自治權的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1期,頁8-15。
    徐仁輝(2010)。都會型政府與多中心治理:論五都政府的職能。研考雙月刊,34卷6期,頁55-63。
    陳敦源(2012)。民主治理:公共行政與民主政治的制度性調和。臺北:五南。
    陳俊明(2008)。組織變革與公共管理。研習論壇精選,第二輯,頁183-200。
    陳沛郎、謝順旭(2005)。從民主政治論我國鄉鎮市自治之方向。弘光人文社會學報,3期,頁319-357。
    連宏華(1999)。組織重組理論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8卷3期,頁97-156。
    陳朝建(2011)。改制直轄市後區公所功能業務調整及其治理能力提升策略。研考雙月刊,35卷6期,頁71-87。
    黃東益、謝忠安(2014)。縣市合併改制議題之研究:以高雄市、臺南市及臺中市為例。東吳政治學報,32卷3期,頁51-129。
    葉明勳、劉坤億(2012)。「五都」新制下區公所法制定位與治理職能之研析。文官制度季刊。4卷2期,頁93-126。
    黃錦堂(2011)。縣市改制為直轄市中央與地方業務功能調整:法制觀點。研考雙月刊,35卷6期,頁44-56。
    楊幼蘭譯(1994)。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Michael Hammer & James Champy原著)。臺北市:牛頓。
    趙永茂、王皓平(2011)。提升我國直轄市治理能力之策略:以當前六都治理困局因應為例。研考雙月刊,35卷6期,頁9-18。
    劉坤億(2011)。從地方自治團體到市府派出機關:五都改制後區公所角色功能的再定位與再思慮。發表於2011年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建國百年公共事務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臺北。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10卷2期,頁89-134。
    蕭閎偉、林建元、白仁德(2012)。五直轄市升格後跨區域整合治理之新課題與願景:國土規劃觀點。公共行政學報,42期,頁139-156。
    薄慶玖(1995)。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五南圖書。


    貳、英文部分
    Bozeman, B. and J. D. Straussman(1991)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Jossey-Bass Inc.
    Chandler, Ralph C. and Jack C. Plano(1988)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2nd ed.
    Edgar, H. (1980)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Minn: West Pub.
    John, I., Andrew, S & Marc, W.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Calif: Goodyear Pub.
    Saltzstein, Grace H. (1992)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Conceptual Issues and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J-PART, 2(1), 63-88.
    Schumaker, Paul D. (1975) Policy Responsiveness to Protest-Group Demand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37(2), 488-52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0256023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256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2301.pdf1667KbAdobe PDF248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