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0934/141854 (78%)
Visitors : 47788619      Online Users : 8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110696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0696


    Title: 不純正不作為犯之作為義務研究
    Research of obligation to act from derivative omission offences
    Authors: 魏國晉
    Wei, Kuo-Chin
    Contributors: 李聖傑
    魏國晉
    Wei, Kuo-Chin
    Keywords: 刑法作為義務
    不純正不作為犯
    保證人地位
    法律經濟分析
    Criminal duty of care
    Derivative omission offences
    State of protect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Date: 2017
    Issue Date: 2017-07-03 14:41:35 (UTC+8)
    Abstract: 不純正不作為犯與作為其核心架構的「保證人地位」與刑法作為義務,長久以來是困擾德國與我國刑事法研究的深度議題,並是諸多學界重要見解發揮其精微論理的場域。然而,直至本文撰寫的今日而言,對於不純正不作為犯的研究雖已累積近百年的光陰,卻仍然難以跳脫循環論證、缺乏法理基礎的懷疑。
    本文立基於我國與德國學說見解長久以來的偉大基礎,先行確認至今為止的所有議題討論都無法達到成功解決問題的高度後,嘗試以最直接的方式給予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刑法作為義務最為實際、具有共識的法理基礎,並借用於刑事法較少受到討論的「法律經濟分析」,將刑法作為義務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經濟特徵逐一抽出,並建構適合該種制度創造與存在的社會模型,最終就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刑法作為義務為何存在、如何存在得出基本假設,並就該種制度給予特定人民積極保護法益的義務,提出具有實際意義、成本合理分配的假設。
    為檢驗本文透過個人與社會實際需求所進行之假設是否符合現代社會之實際需求,本文假設刑事法學界所承認之刑法作為義務與保證人地位,若多數吸納原屬於其他社會制度之人際關係,則多數刑法作為義務態樣之原型,應全部得透過本文回溯社會群體、個人需求的最初假設,而得出符合本文觀察之解釋。最後,於本文第四章之結論中,確實得出與本文理想圖像相契合之論證結論。申言之,當代諸多被刑法作為義務吸納之保證人地位,多數均存在本文所稱作為義務人得自履行救助義務直接得利之特徵,而使本文第三章所提之觀察與假設,有其實際論證基礎。至於無法透過本文假設所詮釋之保證人地位,如「危險前行為」、「自願承擔義務」,本文亦指出其法理基礎乃源自於第二章已提及不可論證之先驗性思考,而有斟酌其適當性之必要。
    Germany and Taiwan’s criminal law researching have long troubled derivative Omission Offences with its core “Criminal duty of care”. Until today, the study of derivative Omission Offences has been a hundred years, yet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ircular argument and lacking of basis.
    Based on the great found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German doctrine, this paper has confirmed that the all the discussion so far has fail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lving the problem successfully. This article tries to give the “Criminal duty of care” the most practical and consistent legal basis through the most direct way, by using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 Legal method. When we regard criminal law as an obligation as a social system, there are several economic features that can be used to answer our questions. Finally, we have the assumption that why Derivative Omission Offences exists and how it works, and this is a hypothesis tha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akes into account cost allocation.
    In order to test whether our hypothes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one by one to dismantle the existing “state of protection”, and confirm that all “state of protection” are in line with our assumptions. In other words, all the obligors who choose through “Criminal duty of care” are to allocate the cost of fulfilling the obligation to protect. As for the “Criminal duty of care” does not meet the assumptions of this hypothesis, such as the creation of dangerous pre-behavior, voluntary commitment, this article also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why they can not fit, and they are a lack of basic theory.
    Reference: 一、 中文書籍、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 書籍
    1.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出版,1996年11月。
    2. Pierre Bourdieu著,林志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麥田出版,2002年8月。
    3. Pierre Bourdieu著,陳逸純譯,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麥田出版,2012年6月
    4. Thomas Hobbes著,吳福剛譯,利維坦,中國社會出版,1999年。
    5.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出版,2014年12月。
    6. 甘添貴,刑法通論(上),十版,2008年1月。
    7.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四版,2004年4月。
    8.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六版,2008年1月。
    9.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十版,2008年1月。
    10. 林東茂,刑法綜覽,六版,2009年9月。
    11.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年9月。
    12.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修訂二版,2005年9月。
    13. 許澤天,刑總要論,二版,2009年2月。
    14. 陳子平,刑法總論,三版,2015年9月。
    15.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1985年4月。
    16. 黃仲夫,刑法精義,修訂二十五版,2009年9月。
    17.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二版,2009年1月。
    18. 黃惠婷,刑法案例研習(一),2006年8月。
    19.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四版,2012年3月。
    20. 蔡墩銘,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2001年11月。
    21. 蔡墩銘,刑法總論,十版,2013年8月。
    22. 蘇俊雄,刑法總論(I),修正再版,1998年12月。
    (二)、 專書論文
    1. Bernd Schünemann著,陳志輝譯,德國不作為犯法理的現況,載:不移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頁629-668,2006年12月。
    2. 李立眾,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3-46,2015年11月。
    3. 車浩,保證人地位的實質根據,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201-292,2015年11月。
    4. 周漾沂,刑法上作為與不作為之區分,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47-89,2015年11月。
    5. 林東茂,不純正不作為犯,載: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頁111-132,2012年4月。
    6. 林書楷,不作為正犯與幫助犯之區別,載:法學的實踐與創新-陳猷龍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頁623-640,2013年7月。
    7. 徐育安,不作為犯之因果關係,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160-180,2015年11月。
    8. 梁根林,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分—學說、標準與範式,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90-105,2015年11月。
    9. 許玉秀,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危險前行為是構成保證人地位的唯一理由?,載:刑法的問題與對策,頁65-120,2000年11月。
    10. 許玉秀,前行為保證人類型之生存權?-與結果加重犯之比較-,載:主觀與客觀之間,頁383-422,1997年9月。
    11. 許玉秀,最高法院七十八年台上字第三六九三號判決的再檢討-前行為的保證人地位與客觀歸責理論初探,載:主觀與客觀之間,頁281-324,1997年8月。
    12. 許玉秀,論西德刑法上保證人地位之實質化運動,載:主觀與客觀之間,頁281-324,1997年8月。
    13. 陳志輝,刑法保證人地位法理根據之分析,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293-350,2015年11月。
    14. 黃榮堅,不作為犯與客觀歸責,載: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頁139-160,1999年9月。
    15. 黃榮堅,從容許風險概念看和平內亂罪,載: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頁231-254,1999年9月。
    16. 黃榮堅,論保證人地位,載:刑罰的極限,頁19-56,1999年4月。
    17. 蔡聖偉,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分(與談稿),載:不作為犯的現況與難題,頁106-120,2015年11月。
    18. 蔡聖偉,論故意不法前行為所建構之保證人義務,載:刑法問題研究(一),頁221-258,2008年7月。
    19. 蘇俊雄,新康德學派價值論哲學對於近代犯罪理論結構之影響,載:刑事法學的方法與理論-如何從事法律思考?,頁20-42,1974年4月
    20. 蘇俊雄,論黑格爾法學關於刑罰機能之理論及其時代意義,載:刑事法學的方法與理論-如何從事法律思考?,頁58-72,1974年4月。
    (三)、 期刊文獻
    1. Lothar Kuhlen著,許恒達譯,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國立高雄大學法學論叢,10卷2期,頁167-205,2015年3月。
    2. 王皇玉,邱小妹人球案─不作為犯之因果關係/台北地院九四醫訴五,台灣法學雜誌,123期,頁185-186,2009年3月1日。
    3. 王皇玉,德國醫療刑法論述概說,月旦法學雜誌,170期,頁122-144,2009年7月。
    4. 王皇玉,遺棄同居人,月旦法學教室,111期,2012年1月,頁42-44。
    5. 王效文,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教唆犯,月旦法學教室,125期,頁30-32,2013年3月。
    6. 王鵬翔;張永健,經驗面向的規範意義-論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中研院法學期刊,17期,頁205-294,2015年9月。
    7. 古承宗,刑事法上的商品製造人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91期,頁216-228,2011年4月。
    8. 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科技法學評論,10卷1期,2013年6月,頁115-177。
    9. 甘添貴,不作為與片面從犯,月旦法學雜誌,2期,頁45-46,1995年6月。
    10. 吳耀宗,詐欺罪詐術行使之解析,月旦法學雜誌,163期,頁50-64,2008年12月。
    11. 李聖傑,靜靜都有事?,月旦法學教室,104期,頁28-29,2011年6月。
    12. 周漾沂,重新建構刑法上保證人地位的法理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卷1期,頁209-269,2014年3月。
    13. 周漾沂,從客觀轉向主觀:對於刑法上結果歸責理論的反省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卷4期,頁1469-1532,2014年12月。
    14. 周漾沂,從實質法概念重新定義法益:以法主體性論述為基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1卷3期,頁981-1053,2012年9月。
    15. 林東茂,不作為詐欺-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第五六七八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69期,頁255-257,2005年4月。
    16. 邱忠義,財產來源不明罪與貪污所得擬制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64期,頁77-110,2009年1月。
    17. 邱慧洳,論護理師之作為義務與注意義務——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四年度上更(一)字第一二二號刑事判決,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1期,頁103-131,2016年4月。
    18. 徐志明,專利授權之法律經濟分析--從Coase定理到行為經濟理論,高大法學論叢,12卷1期,2016年9月,頁133-211。
    19. 馬躍中,「錯誤醫療行為之刑事責任──德國刑事政策之思考」重點提示,月旦法學教室,108期,頁105-109,2011年10月。
    20. 高金桂,不作為之過失犯──臺中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易字第三六一二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0期,頁66-72,2011年8月。
    21. 高金桂,不作為犯與保證人義務,軍法專刊,58卷5期,頁146-167,2012年10月。
    22. 高金桂,未依約還書得否成立侵占罪,月旦法學教室,101期,頁18-19,2011年3月。
    23. 高金桂,侵佔罪之構成要件分析,月旦法學雜誌,163期,頁18-32,2008年12月。
    24. 張永健,物權法之經濟分析導論(二)-效率,月旦法學雜誌,231期,頁194-205,2014年8月。
    25. 曹昌棋,論警察不作為犯罪,警專學報,4卷5期,頁101-118,2009年4月。
    26. 曹昌棋,論警察的保證人地位,警專學報,4卷7期,2010年4月,頁125-141。
    27. 曹昌棋,警察不作為之職務犯罪初探──以警察不制止犯罪為中心,警專學報,4卷2期,頁33-45,2007年12月。
    28. 許恒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86期,頁227,2010年4月。
    29. 許恒達,再訪行為理論,成大法學,26期,頁1-58,2013年12月。
    30. 許恒達,刑罰理論的政治意涵-論「刑事政策」的誕生,月旦法學雜誌,137期,頁188-211,2006年10月。
    31. 許恒達,合法替代行為與過失犯的結果歸責:假設容許風險實現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0卷2期,頁707-787,2011年6月。
    32. 許恒達,從貪污的刑法制裁架構反思財產來源不明罪,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2期,頁141-205,2012年6月。
    33. 許恒達,通訊隱私與刑法規制-論「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的刑事責任,東吳法律學報,21卷3期,頁109-159,2010年1月。
    34. 許哲涵,「原來你一直都在」玻璃擦太亮業者判拘,月旦法學教室,172期,頁141-142,2017年2月。
    35. 許澤天,不純正不作為犯的正犯標準,東吳法律學報,26卷4期,頁123-171,2015年4月。
    36. 許澤天,未申報的不作為逃漏稅捐,月旦刑事法評論,頁137-148,2017年3月。
    37. 許澤天,同舟食人,月旦法學教室,109期,頁30-32,2011年11月。
    38. 許澤天,信賴原則、危險前行為與結果加重犯,台灣法學雜誌,275期,頁127-132,2015年7月。
    39. 許澤天,酒駕、肇事與棄逃的刑法三部曲,月旦法學雜誌,193期,2011年6月,頁20-39。
    40. 許澤天,過失不作為犯之結果歸責──切除腫瘤成植物人案之評釋,月旦法學雜誌,183期,頁21-35,2010年8月。
    41. 陳志輝,身分犯之正犯的認定——以德國義務犯理論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30期,頁331-418,2012年12月。
    42. 陳志龍,故意不純正不作為未遂犯,萬國法律,106期,頁60-64,1999年8月。
    43. 陳美,佛經「棄老國」故事研究,藝見學刊,7期,2014年4月,頁15-25。
    44. 黃惠婷,可推理脅迫,台灣法學雜誌,283期,頁163-167,2015年11月。
    45. 黃惠婷,過失不純正不作為犯,月旦法學教室,89期,頁30-31,2010年3月。
    46. 黃榮堅,不作為犯與客觀歸責,刑事法雜誌,35卷3期,頁1-22,1997年6月。
    47. 劉秉鈞,過失醫療行為與刑事責任關係之實務回顧,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0期,頁83-130,2008年12月。
    48. 劉昭辰,不當得利的基本法理,月旦法學雜誌,198期,2011年11月,頁40-56。
    49. 劉惠萍,敦煌寫本所見「孫元覺」故事考-兼論中國「棄老」故事的來源與類型,敦煌學,32期,2016年8月,頁215-235。
    50. 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一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一),月旦法學教室,51期,頁49-50,2007年1月。
    51. 蔡聖偉,不作為犯:第二講─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二),月旦法學教室,53期,頁57-67,2007年3月。
    52. 蔡聖偉,論故意之不法前行為所建構的保證人義務,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頁141-170,2006年12月。
    53. 蔡聖偉,醉上加罪——車禍事故中相關罪名的競合問題,月旦法學教室,130期,頁36-38,2013年8月。
    54. 蔡墩銘,不作為犯之競合-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度台上字第六五一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2期,頁242-246,2005年7月。
    55. 鄭冠宇,不法管理、添附與不當得利─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八八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7期,2003年6月,頁241-252。
    56. 鄭逸哲,「利用」他人過失行為殺人,月旦法學教室,159期,頁24-26,2016年1月。
    57. 鄭逸哲,等價義務衝突作為急救義務未履行之阻卻違法事由,月旦法學教室,146期,頁24-26,2014年12月。
    58. 盧映潔,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78期,頁111-123,2001年11月。
    59. 謝開平,過失之不純正不作為犯──簡評臺灣高等法院一○二年度醫上訴字第十一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43期,頁243-253,2015年8月。
    (四)、 碩士論文
    1. 朱俊雄,不作為犯罪之成立及其罪數,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1992年。
    2. 江玉女,不純正不作為犯之研究-以醫療過失行為為中心,玄奘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3. 吳國禎,經濟分析與刑法法益-以多層次傳銷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4. 李昂杰,保證人地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1年。
    5. 林明聖,論病人之急診醫療權與急診醫師保證人地位之限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6. 徐偉群,不作為犯之共犯型態,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7. 高如應,哈特的法律理論-從法概念到司法裁量的理論構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8. 曹昌棋,警察不作為犯罪之硏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2009年。
    9. 許玉秀,不純正不作爲犯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1970年。
    10. 陳佩含,不純正不作為犯-以危險前行為之保證人地位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11. 陳建仲,論遺棄罪對民法扶養請求權之影響-以老人遺棄問題為中心,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12. 葉文正,醫師不作為醫療的刑法問題,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2005年。
    13. 劉家丞,重新檢驗不真正不作為犯的可罰性基礎:以刑法中的侵害原理為核心標準,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14. 蔡佑明,企業負責人防止下屬犯罪之保證人地位,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二、 英文書籍,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 教科書
    1. Becker, Gary (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2. Dubber, Markus(2002), CRINIMAL LAW: MODEL PENAL CODE.
    3. Durkheim, Emile (Joseph Ward Swain Trans. 1947),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Glencoe, Ill. : Free Press.
    4. Hobbes, Thomas (C.B MacPherson ed. 1968), LEVIATHAN. London: Penguin.
    5. Pigou, Arthur (4d ed. 1962),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London: Macmillan.
    6. Posner, Richard (1983), THE ECONOMICS OF JUS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Posner, Richard (1995), OVERCOMING LAW.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8. Posner, Richard (7d ed. 2007),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ustin: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
    9. Smith, Adam (1991), THE WEALTH OF NATIONS, England: Random Century Group.
    (二)、 專書論文
    1. Buchanan, James (1986), Rights, Efficiency, and Exchange: The Irrelevance of Transactions Cost, In: James M. Buchanan, ed., LIBERTY, MARKET AND THE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 Ronald H. Coase (1988).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In: Ronald H. Coase eds.,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M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Ronald H. Coase (1988).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Ronald H. Coase eds.,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M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Ronald H. Coase (1988).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Ronald H. Coase eds.,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M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 期刊論文
    1. Becker, Gary, Nobel Lecture: The Economic Way of Looking at Behavior, 101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2. Buchanan, James, Moral Community, Moral Order, or Moral Anarchy, Colorado College studies 17 (1981).
    3. Demsetz, Harold, The Primacy Of Economics: An Explanation Of The Comparative Success Of Econom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35 Economic Inquiry (1997).
    4. Posner, Richard, Nobel Lecture: A Theory of Primitive Socie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w,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80).
    三、 德文書籍、專書論文、期刊論文
    (一)、 教科書
    1. Beulke, Werner/ Satzger, Helmut/ Wessels, Johann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Straftat und ihr Aufbau, 45. Aufl., 2015.
    2. Freund, Georg,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008.
    3. Herzberg, Rolf Dietrich, Die Unterlassung im Strafrecht und das Garantenprinzip, 1972.
    4. Jakobs, Günther, Die strafrechtliche Zurechnung von Tun und Unterlassen, 1996.
    5. Jakobs, Günth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 Die Grundlagen und die Zurechnungslehre, 2.Aufl., 1991.
    6. Kaufmann, Armin, Die Dogmatik der Unterlassungsdelikte, 1. Aufl., 1959.
    7. Krey / Esser, Deutsche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6.Aufl., 2002.
    8. Kühl, Kristian, Strafrecht :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8.
    9. Puppe, Ingeborg,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Band 2 - Sonderformen Des Verbrechens (German Edition), 2005.
    10. Rengier, Rudolf,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009.
    11.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 2006.
    12. Roxin, Claus, Höchstrichterliche rechtsprechung zum allgemeinen teil des strafrechts :100 entscheidungen für studium und referendariat mit fragen und antworten, 1998.
    13. Roxin, Claus, Kriminalpolitik und Strafrechtssystem, 1973.
    14. Schlüchter, Elle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in aller Kürze, 2. Aufl., 1994.
    15. Schmidt, Rolf,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Grundlagen der Strafbarkeit; Methodik der Fallbearbeitung, 8.Aufl., 2009.
    16. Schünemann, Bernd, Grund und Grenzen der unechten Unterlassungsdelikte, 1. Aufl., 1971.
    17. Stratenwerth / Kuhlen,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6. Aufl., 2011.
    (二)、 註釋書
    1. Freund, in:, Wolfgang Joecks/ Klaus Miebach,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 3.Aufl., 2016.
    2. Klaus Rogall, in: Lothat Senge, Karlsruher Kommentar zum OwiG, 4.Aufl., 2014.
    3. Kühl, in: Lackner / Kühl, StGB, 28. Aufl., 2014.
    4. Radtke, in:, Wolfgang Joecks/ Klaus Miebach,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 3.Aufl., 2016.
    5. Rainer Zaczyk, in: Kindhäuser/Neumann/Paeffgen, Strafgesetzbuch, 4.Aufl., 2013.
    6. Sternberg-Lieben/Schuster, in: Schönke/Schröder, StGB, 29. Aufl., 2014.
    7. Stöckel/Müller-Walter, in: Erbs/Kohlhaas, Strafrechtliche Nebengesetze, 212. Aufl., 2016.
    8. Stree/Bosch, in: Schönke/Schröde, StGB , 29.Aufl., 2014.
    (三)、 專書論文
    1. Jakobs, Günther, Welzels Bedeutung für die heutig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 , in : Lenbendiges und Totes in der Verbrechenslehre Hans Welzels: Philosophische Grundlagen, dogmatische Durchführung und Wirkungsgeschichte des strafrechtlichen Finalismus, 2015, S.257-276.
    2. Roxin, Claus, Zur neueren Entwicklung der Rechtsgutsdebatte , in: Festschrift für Winfried Hassemer, 2010, S.573 ff.
    (四)、 期刊論文
    1. Engländer , Armin, Kausalitätsprobleme beim unechten Unterlassungsdelikt, JuS 2001, S.959-960.
    2. Iburg, Ulrich, Zur Unterlassungstäterschaft im Abfallstrafrecht bei “wilden” Müllablagerungen, NJW 1988, S.958-962.
    3. Jasch, Michael, Übernahme von Garantenpflichten aus Ingerenz?- Zugleich ein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BGH, NStZ, S.8-13.
    4. Kuhlen, Lothar, Strafhaftung bei unterlassenem Rückruf gesundheitsgefährdender Produkte - Zugleich Anmerkung zum Urteil des BGH vom 6. 7. 1990 - 2 StR 549/89, NStZ 1990, S.566-570.
    5. Ransiek, Andreas, Das unechte Unterlassungsdelikt, JuS 2010 ,S.490-491.
    6. Rönnau, Thomas , Grundwissen – Strafrecht: Der strafrechtliche Rechtsgutsbegriff, Jus 2009, S.209 ff.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365105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5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5501.pdf2771KbAdobe PDF268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