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 史料 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 不著撰人,〈唐太宗入冥記〉,收入王重民原編,黃永武新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不著撰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不著撰人,《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內秘文》,收入《道藏》,第18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不著撰人,《孝經援神契》,收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第2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不著撰人,《東嶽大生寶懺》,收入《道藏》,第10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不著撰人,《春秋演孔圖》,收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第2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不著撰人,《龍魚河圖》,收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第3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全12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全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4。 文龍重刊,朱鸞校正,《(嘉靖)磁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全3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世貞輯、汪雲鵬校補,《有像列仙全傳》,收入《藏外道書》,第31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 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旭編,《金石萃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王沂,《伊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契貞纂,《上清靈寶大法》,收入《道藏》,第3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王柏,《魯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重民原編,黃永武新編,《敦煌古籍敘錄新編》,全1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王家訪修,葛士達纂,《(光緒)榆社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王涇撰,《大唐郊祀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全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王雄修,承天貴纂,《(正德)汝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溥撰,《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王溥撰,《唐會要》,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 司馬光撰,張希清、鄧廣銘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56。 司馬彪撰,劉昭注補,《後漢書志》,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穩,張守節正義,《史記》,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 任昉撰,《述異記》,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宇文邕敕撰,《無上秘要》,收入《道藏》,第25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全3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朱翌,《猗覺寮雜記》,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3編第10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何晏注,邢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佚名撰,趙國維整理,《道山清話》,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第1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吳汝綸纂,《深州金石記》,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3輯第2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吳自牧,《夢粱錄》,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集釋》,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 吳曾,《能改齋漫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吳輔修,王飛藻纂,《(乾隆)大同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吳澄,《吳文正公集》,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呂祖謙輯,《皇朝文鑑》,全38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宋綬、宋敏求編,司祖義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志磐撰,《佛祖統紀》,收入高楠順次郎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 李元綱,《厚德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84。 李文兖修,田項纂,《(嘉靖)尤溪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時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2。 李侃、胡謐纂修,《(成化)山西通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4冊,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1996。 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全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 李昌齡注,《太上感應篇》,收入《道藏》,第27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繼本,《一山文集》,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9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杜光庭輯,《太上黃籙齋儀》,收入《道藏》,第9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杜登春,《社事始末》,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全4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汪子卿撰,周郢校證,《泰山志校證》,合肥:黃山書社,2006。 沈括撰,胡道靜校點,《新校正夢溪筆談》,臺北:鼎文書局,1977。 沈約撰,《宋書》,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沈惟炳纂修,《(萬曆)香河縣志》,臺北:國家圖書館藏萬曆四十八年[1620]刻本。 周秉繡編,周憲敬重編,《祠山志》,全2冊,收入張智、張健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第8-9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 周密,《武林舊事》,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 周淙纂修,《(乾道)臨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委心子序,《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19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8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入《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東京夢華錄箋注》,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宗懍撰,《荊楚歲時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第2冊,臺北:新興書局,1974。 林策修,張燭纂,魏堂續增,《(嘉靖)蕭山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29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金棨撰,《泰山志》,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嘉慶十三年[1808]刻本。 度正,《性善堂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脩,王利器校注,《水滸傳全校注》,全10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洪邁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整理,《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全4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胡祇遹,《紫山大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胡聘之輯,《山右石刻叢編》,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0-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全10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范成大纂修,汪泰亨等增訂,《吳郡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全5冊,收入《四部叢刊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 韋昭注,《國語》,全3冊,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唐煦春修,朱士黻等纂,《(光緒)上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唐臨撰,方詩銘輯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孫星衍,《問字堂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7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孫逢吉撰,《職官分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黑子閒詁》,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 孫應時纂修,鮑廉增補,盧鎮續修,《琴川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57。 徐珂,《清稗類鈔》,全13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 徐鉉撰,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全12冊,北京:中華書局,1964。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全24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秦蕙田,《五禮通考》,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六年[1880]江蘇書局重刊本。 袁甫,《蒙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袁通纂修,方履籛編輯,《(道光)河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全14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高承,《事物紀原》,收入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類書集成》,第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常之英修,劉祖幹纂,《(民國)濰縣志稿》,全2冊,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40-4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張旦等修,蕭光漢等纂,《芮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張杲,《醫說》,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張師正撰,白化文、許德楠點校,《括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華撰,《博物志》,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張耀璧修,王誦芬纂,《(乾隆)濰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第4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曹金撰,《開封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76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梅淳編,《岳陽紀勝彙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2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 畢沅輯,《山左金石志》,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紹德慧詢等議,《菩薩本生鬘論》,收入高楠順次郎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 脫脫等撰,《宋史》,全40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脫脫等撰,《遼史》,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 陳東,《靖炎兩朝聞見錄》,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陳垣,《道家金石略》,收入《陳援菴先生全集》,第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陳高華等點校,《元典章: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全4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陳淳,《北溪大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淳著,熊國禎、高流水點校,《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陶弘景,《真誥》,收入《道藏》,第20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陶宏景,《周氏冥通記》,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陸心源輯,《吳興金石記》,收入《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陸粲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庚己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單慶修,徐碩纂,《(至元)嘉禾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彭洵纂修,《(光緒)麟遊縣志新草》,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第3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曾燦,《六松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7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程光瀅纂輯,《(同治)磁州續志》,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 程鉅夫,《雪樓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程德炯纂修,《(乾隆)陵川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4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舒其紳修,嚴長明纂,《(乾隆)西安府志》,全2冊,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項公澤修,凌萬頃、邊實纂,《(淳祐)玉峰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馮汝弼,《(嘉靖)常熟縣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27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馮雲鵬,《金石索》,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9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黃震,《黃氏日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譓纂修,《(至正)崑山郡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萬廷樹修,洪亮吉纂,《(乾隆)淳化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第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葉夢得撰,徐時儀整理,《巖下放言》,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第9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葛勝仲,《丹陽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董誥等編,《全唐文》,全1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虞集,《道園學古錄》,全12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熊夢祥著,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趙令畤撰,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 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劉斧撰,李國強整理,《青瑣高議》,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2編第2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劉俊文撰,《唐律疏義箋解》,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昫等撰,《舊唐書》,全1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 劉壎,《水雲村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樓鑰,《攻媿集》,全30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全36冊,收入《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1975。 歐陽修等奉敕編,廖廷相校識,《太常因革禮及校識》,全4冊,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潛說友纂修,《(咸淳)臨安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蔣叔輿編撰,《無上黃籙大產立成儀》,收入《道藏》,第9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鄭元祐,《僑吳集》,《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全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鄭玄注,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全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鄭烺輯,《崔府君祠錄》,收入張智、張建主編,《中國道觀志叢刊續編》,第15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5冊,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第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豫謙修,楊篤纂,《(光緒)長子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賴昌期、張彬等纂修,《(光緒)平定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2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錢希言,《獪園》,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26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儲珊修,李錦纂,《(正德)新鄉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應劭,《風俗通所》,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戴孚撰,方詩銘輯校,《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 璩崑玉編,《古今類書纂要》,收入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類書集成》,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薛允升著,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全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 謝庭熏修,陸錫熊纂,《(乾隆)婁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謝深甫編撰,戴建國點校,《慶元條法事類》,收入《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編》,第1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韓鄂撰,《歲華紀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魏收撰,《魏書》,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魏徵等撰,《隋書》,全6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 羅叔韶條,常棠纂,《(紹定)澉水志》,收入《宋元方志叢刊》,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收入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第13冊,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晉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12,〈八關齋制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寶鼎望纂修,《(康熙)內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竇儀等著,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二、 今人研究 王民信,〈澶淵締盟的檢討〉,收入王民信,《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遼宋澶淵盟約締結的背景〉,收入王民信,《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王民信遼史研究論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王瑞來,《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北京:中華書局,2010。 加藤繁,《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甘懷真,〈《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收入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國立臺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任繼愈、鍾肇鵬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刑義田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恒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入刑義田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恒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2007。 朱溢,《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研究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余欣,〈符瑞與地方政權的合法性建構建:歸義軍時期敦煌瑞應考〉,《中華文史論叢》100 (2010.04): 325-378。 吳麗娛,〈論九宮祭祀與道教崇拜〉,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營造盛世:《大唐開元禮》的撰作緣起〉,《中國史研究》2005年03 (2005.08): 73-94。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全2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9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李獻章,《媽祖信仰の硏究》,東京:泰山文物社,1979。 周善策,〈封禪禮與唐代前半期吉禮的變革〉,《歷史研究》2015年第6期: 61-77。 周榮勝,〈何謂「補充」?德里達的解構邏輯初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003): 62-67。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金霞,〈封禪起源於戰國新說〉,《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4:2(2007.06): 33-38。 姜錫東、史冷歌,〈北宋大朝會考論:謙論「宋承前代」〉,《河北學刊》,31.5(2011.09): 41-45。 倉修良,《方志學通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祖慧,〈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其影響〉,《學術月刊》2002年06期: 79-85。 張延和,〈宋代五禮中的易服探析〉,《平頂山學院學報》,29:6(2014.12): 50-54。 張奎志,〈德里達「補充」概念的解構學意蘊〉,《井崗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4 (2013.07): 48-53。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陳芳明,〈宋初弭兵論的檢討(960-1004):北宋文人政治研究之一〉,收入宋史座談會編,《宋史研究集》,第9輯,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增訂本。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程光裕,《宋太宗對遼戰爭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楊俊峰,〈唐代城隍信仰與官府的立祀:兼論其官僚化神格的形成〉,《新史學》23:3(2012.09): ———,〈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 楊訥,〈元代農村社制研究〉,《歷史研究》1965年04期: 117-134. 葉濤,《泰山香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 ———,《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北京:中華書局,2008。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 劉雲軍、劉冬青,〈兩宋時期泰山香社探研〉,《宋史研究論叢》13(2012.12): 348-359。 劉德增,〈祈求豐產的祭祀符號: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化新解〉,《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59-64。 劉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劉馨珺,《明鏡高懸:南宋縣衙的獄訟》,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鄧小南,〈關於「泥馬渡康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6期: 101-108。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鄭阿財,《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賴亮郡,〈唐五代的城隍信仰〉,《興大歷史學報》17(2006.06): 293-348。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 エドゥアールシャヴァンヌ(Edouard Chavannes)著,《泰山:中国人の信仰》,菊地章太訳,東京:勉誠出版,2001。 井ノ崎隆興,〈元代「社制」の政治的考察〉,《東洋史研究》15:1(1956.07): 1-25。 越智重明,〈社と田〉,《東洋学報》57:3-4 (1976.03): 329-368。 岡本三郎,〈泰山府君の由来について〉,收入東洋学同攷会編,《東洋学研究》,東京:藤井書店,1943。 金井徳幸,〈南宋の祠廟と賜号について:釈文玽と劉克荘の視点〉,收入宋代史研究会編,《宋代の知識人:思想・制度・地域社会》,東京:汲古書院,1992。 ————,〈南宋時代の市鎮と東岳廟〉,《立正史学》61(1987.03): 21-39。 金子修一,〈唐代後半期的朝賀之禮〉,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12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0。 ————,〈唐代長安的朝賀儀〉,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11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9。 ————,《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2001。 ————,《中国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 串谷美智子,〈封禅にみられる二つの性格:宗教性と政治性〉,《史窓》14 (1959): 59-68。 栗原朋信,《秦漢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 好並隆司,〈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山川神祭祀の変貌〉,《岡山大学法文学部学術紀要(史学篇)》38(1977.12): 21-40。 佐竹靖彦,《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舎,1990。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廣島:溪水社,1988。 竺沙雅章,《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舎,1982。 守屋美都雄,〈社の研究〉,《史學雜誌》59:8(1950.07): 19-52。 酒井忠夫,〈太山信仰の研究〉,《史潮》7:2 (1937-06): 70-118。 小島毅,〈城隍廟制度の確立〉,《思想》792 (1990.06): 197-212。 ———,〈宋代の国家祭祀:『政和五礼新儀』の特徴〉,收入池田温,《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東京:株式会社東方書店。1992。 ———,〈宋代天譴論の政治理念〉,《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7(1988.10): 1-87。 ———,〈宋代天譴論再説:欧陽脩は何を変えたのか〉,《中国:社会と文化》26 (2011.07): 19-31。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 須江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廟の廟額・封号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国:社会と文化》9 (1994): 96-119。 ———,〈煕寧七年の詔:北宋神宗期の賜額・賜号〉,《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8 (2001.01): 54-93。 水越知,〈宋元時代の東嶽廟:地域社会の中核的信仰として〉,《史林》85:5 (2003.09): 689-720。 ———,〈宋代社會と祠廟信仰の展開:地域核としての祠廟の出現〉,《東洋史研究》60:4 (2001.12): 1-38。 西嶋定生,〈皇帝支配の成立〉,收入荒松雄等編集,《岩波講座世界歴史・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70。 池田温,〈中国歴代墓券考略〉,《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86 (1981.11): 197-278。 長部和雄,〈支那生祠小考〉,《東洋史研究》9:4(1945.11): 35-49。 渡辺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儀礼》,東京:柏書房株式会社,1996。 島邦男,《五行思想と禮記月令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71。 藤本猛,《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4。 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同朋舎,1985。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東京:創文社,2006。 板野長八,《中国古代における人間観の展開》,東京:岩波書店,1972。 尾形勇,《中国古代の「家」と「国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79。 服部克彦,〈古代中国における山東と神仙思想〉,《龍谷大学論集》392(1970.01): 74-94。 福永光司,〈封禅説の形成:封禅の祭祀と神僊思想〉,收入福永光司,《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7。 ————,《道教思想史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7。 木村英一,〈封禪思想の成立〉,收入木村英一,《中国的実在観の研究:その学問的立場の反省》,東京:弘文堂書房,1948。 ————,《中国的実在観の研究:その学問的立場の反省》,東京:弘文堂書房,1948。 澤田瑞穂,《中国の冥界説:地獄変》,東京:株式会社平河出版社,1991。 齋藤真司,〈光武帝の封禅:その目的について〉,《立命館史学》15 (1994.11): 23-45。 伊沛霞著,范兆飛譯,《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埃德蒙.利奇著,郭凡、鄒和譯,《文化與交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汪堂家譯,《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祛社,2005。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張寧譯,《書寫與差異》,臺北:麥田出版,2004。 盧公明(Justus Doolittle)著,陳澤平譯,《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一個美國傳教月的晚清福州見聞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韓森(Vai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Baity, Philip Chesley. Religion in a Chinese Town. Taipei: 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1975. Bokenkamp, Stephen. “Record of the Feng and Shan Sacrifices,” in Donald S. Lopez, Jr. ed.,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Boltz, Judith Magee. “Not by the Seal of Office Alone: New Weapons in Battles with the Supernatural,” i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ei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Chaffee, John W. 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Davis, Edward L.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Derrida, Jacque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trans., Of Grammatology.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 Doolittle, Justus.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 Religious, Governmental, Educational, and Business Customs and Opinions. Singapore: Graham Brash, 1986. Ebery, Patricia Buckl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Ebrey, Patricia Buckley and Peter N.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ei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Gerritsen, Anne. “From Demon to Deity: Kang Wang in Thirteenth-Century Jizhou and Beyond,” T’oung Pao 90:1-3 (2004): 1-31. Glahn, Richard von. “The Enchantment of Wealth: the God Wutung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Jiangna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1:2 (1991.12): 651-714. _________________. The Sinister Way: the Divine and the Demonic in Chinese Religious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Hansen, Valerie.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Ichirô, Kominami. “Ritual for the Earth,” in John Lagerwey and Marc Kalinowski, eds., Early Chinese Religion Part One:Shnag throught Han (1250 BC-220 AD). Leiden: Brill, 2009. Johnson, David.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itic Studies 45:2 (1985.12): 363-457. Johnson, David, Andre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Katz, Paul R.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Kleeman, Terry F. “Mountain Deities in China: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Mountain God and the Subjugation of the Margi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4:2 (1994.04-06): 226-238. ________________. “The Expansion of the Wenchang Clut,” i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 Gregory, eds.,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Laidlaw, James. “ On Theatre and Theory: Reflections on Ritual in Imperial Chinese Politics,” in Joseph P.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Laidlaw, James. “ On Theatre and Theory: Reflections on Ritual in Imperial Chinese Politics,” in Joseph P.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Lau, Nap-yin and Huang K’uan-chung. “Found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Sung Dynasty under Ta’i tsu (960-976), T’ai-sung (976-997), and Cheng-tsung (997-1022),” in Denis Twitchett and Paul J. Smith,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Leach, Edmund.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the Logic by which Symbols are Connected.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Lewis, Mark Edward. “The feng and shan Sacrifices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in Joseph P. McDERMOTT,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Loewe, Michael. Crisis and Conflict in Han China: 104 BC to AD 9.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4. Lopez, Jr, Donald S. ed.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McDERMOTT, Joseph P.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hahar, Meir. “Vernacular Fic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Gods’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Meir Shahar and Robert P. Weller, eds.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1996. Twitchett, Denis and Paul J. Smith,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5, Part One: The Sung Dynasty and Its Precursors, 907-127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Watson, James L.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Andre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Wechsler, Howard J.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